APP下载

新时期大学体育特征与功能的再认识

2010-08-15彭庆文黎细凤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大学体育文化

彭庆文, 黎细凤, 李 萍

(1.怀化学院大学体育部,湖南怀化 418008; 2.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体卫部,湖南长沙 410100)

新时期大学体育特征与功能的再认识

彭庆文1, 黎细凤1, 李 萍2

(1.怀化学院大学体育部,湖南怀化 418008; 2.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体卫部,湖南长沙 410100)

采用异于传统学校体育理论“普通体育教育”的“大学组织行为”基本视角,系统探讨了新时期大学体育的多功能性与文化引领性特征,以及对于高等教育、体育、大学师生、大学组织等多种有利作用.

大学体育; 特征; 功能

0 引 言

传统上的大学体育几乎与中小学一样,主要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水平不高的业余训练与竞赛等活动,对象主要是普通大学生,常常被称为“公共体育”.上世纪90年代以后,整体上来看,大学体育的实践活动中增加了高水平运动队、体育学科、大学社区体育等内容,导致大学体育与中小学体育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促使人们不得不跳出传统的、基于普通体育教育视角的学校体育理论囿限,重新认识大学体育.本文尝试从大学组织行为的视角,探讨新时期大学体育的特征与功能.

1 大学体育的特征

本研究认为,大学体育是大学组织践行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的行为 (包括维系大学组织自身运行状态)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组织行为在体育方面的具体体现;大学体育通过现代大学全部职能的实践活动与高等教育和体育事业发生关系,其内容既包括有对大学生实施德、智、体全面教育的体育教育部分,也包括有体育教育之外、属于国民体育组成部分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以及高水平体育科研等活动.概言之:大学体育从整体而言,是大学组织行为中关于体育 (广义)的部分,是大学组织全部职能行为的践行者和维护者,不仅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体育的直接参与者;其社会关系既隶属于高等教育系统,同时也以现实形态而非基础形态隶属于学校体育之外的国民体育系统[1].

大学体育是按组织划分的一种体育类型,探讨大学体育的特征,必须首先承认大学体育具有健身性、教育性、娱乐性、文化性、社会性等体育的基本共性特征.就其个体特征而言,其实就是对大学体育与大学其他组织行为、中小学体育、其他非学校组织的体育相异之处的高度概括.

1.1 多功能性

大学,在纽曼笔下只是“一个居住僧侣的村庄”、在弗莱克斯纳眼中,是“一座由知识分子垄断的工业城镇”、在克拉克·克尔心目中的大学“则是一座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2],现代大学已经是“探究高深学问的殿堂、大师云集的基地、培养高等级人才的摇篮、发展科学和经济的源泉、铸就人生的熔炉、指导社会的灯塔、人类精神的家园、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动力站.”[3]大学体育的实施者是大学组织,所以,选择什么样的大学体育很大程度上都取决这个组织的价值取向,都带有这个组织的基本特性,既然大学组织已经与社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大学体育自然不例外地要投身于大学组织的社会职能实践中去,从而在这些践行大学职能的体育活动中,凸显出大学体育比其它组织的体育丰富得多的功能,可以实现更多的价值.所以,从隶属的组织关系上,大学体育就孕育着多功能性的特点.

从现实来讲,在整体上,中国大学体育目前包括四个部分,第一是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旨在提高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习惯和能力、传递体育文化、培育学生体育道德的体育课程;第二是试图在传统的国家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开辟一条新路,培养有较高文化、个人可持续发展的体育人才的高水平运动队;第三是期望发挥综合性高校的学科优势,培养高层次体育学科人才和进行高水平体育研究的体育学科;第四是充分发挥大学的条件和影响力优势,服务“全民健身”的大学社区体育,这四个部分集合在一起,其功能显然比其他组织的体育要丰富得多,从而使“多功能性”成为大学体育的一大特点.

1.2 文化引领性

体育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体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在漫漫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和不断发展起来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具有文化功能,表现在对于文化的选择、传递、保存、更新与创造、吸收、融合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发展、变革,在积淀和创造的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现代大学正越来越发挥着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文化的重要功能.对此,有学者认为:“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研究文化是现代大学全部活动的基础,融合文化是现代大学的重要功能,简言之,现代大学的本质是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问的高等学府”[4].

从这个角度看,大学体育对体育文化的作用也应该是传承、研究、融合、创新等.从历史看,现代体育文化在中国的发起很大程度上是从学校开始的,大学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新时期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大学利用它得天独厚的信息、科研优势,在传播世界优秀体育文化方面,正起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之处,在于它对人类文化的选择与整理是直接的,基础教育则往往只是在已经过高等教育选择、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的选择与加工,相对来说,是间接的[5];同样,在更新和创造文化、直接吸收和融合外来先进文化方面表现出的功能层次更高、范围更广、意义更深远.这样一来,与之相对应的大学体育的文化功能,与中小学体育相比较,则层次更高,责任更大,更应具有选择性、创造性、融合性.

正是因为被人誉为社会发展“动力站”、“思想库”的现代大学在学术、信息、人脉等资源上的优势和对社会各方面影响的广泛渗透,本研究认为,大学体育相比其他组织的体育,具有文化引领的特征,这是由其组织的特殊性决定的,承认大学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引领作用,就必须承认大学体育应该具有体育方面的文化引领作用.

大学体育的文化引领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用先进的体育文化培养、教育即将走向社会,成为社会发展骨干力量的高级人才;②大学拥有丰富的体育及相关学术资源,具有不断融合、创造新的体育文化的能力;③大学拥有一大批先进的体育场馆、设施,对体育物质文化的传递具有示范性;④大学拥有一大批优秀的体育教师、学者,对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⑤大学具有强大的社会辐射能力,人们对大学的向往,无形中增加了大学体育的引领作用.

2 大学体育的功能

“事物的功能只是意味着它能起的作用,没有某种功能自然没有某种作用.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发生关系之前,只具有潜在的作用.只有当事物之间发生了某种形式的关系之后,它们才产生作用和相互作用,各自的功能才能够显现和发挥出来”[6].这就是说,也只有当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的能力在事物相互影响中,表现为事物的作用时才可能为人们所认识,即人们通过对“作用”的感受认识“功能”.从这个角度讲,大学体育功能就是大学体育表现出来的对其价值主体的有利作用.从目前中国大学体育的社会关系来看,高等教育、体育、大学师生、大学组织机构四个方面可以作为其直接的价值主体,从大学体育对其的既有作用中可以概括新时期大学体育的功能.

2.1 大学体育对高等教育的作用

2.1.1 提供了一种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毋庸讳言,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育人”,大学教育乃至大学组织行为的本质功能都是“育人”,于是,这种本质上的契合,使大学体育的“育人”功能得以在大学教育中得到充分的肯定.现在一般都认为,大学教育实际上包含着两种教育,一是通识性教育,二是专业性教育.大学体育首先作为通识性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对大学生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普适性作用.这方面,学者们从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未来生活方式、道德思想等各个角度发表了很多的看法,集中起来,主要表现有几个方面:①增强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②促进大学生智能的发展;③改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④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⑤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⑥增进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⑦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等等.总之,大学体育不论是“对身体的教育”,还是“通过身体活动对人的教育”方面,既是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一种在“身体”方面上有所偏重的主要教育内容和手段,也是全面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无论是从纵向的历史,还是横向的国际比较,现代大学教育中,没有体育是不可想象的.

2.1.2 拓宽了大学多样化培养人才的渠道

现代大学培养人才,不仅表现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上,还表现在全面培养人才、多样化培养不同类型人才方面.

大学教育的主体是按不同学科专业分类的专业性教育,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在师范类高校、专门体育院校内进行,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体育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越来越多,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传统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由于存在学科专业较为单一的先天不足,面对体育专业人才素质在学科专业上的日益横向拓展的时代要求,在相应的人才培养方面常显得力不从心.于是,综合性大学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就成为应时代发展要求而生的新生事物.

另外,新时期中国大学的学科专业建设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如1951-1952年后,高校院系调整后,中国的大学大概可以分为文理综合性大学、多科类的工业大学、单科类大学三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综合性、多科性大学建设”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由此,大学多样化培养多种类型人才已成为一种趋势.大学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如设置体育学科以及相关学科 (如体育经济)的硕士点、博士点,是建设综合性、多科性大学的一个举措,它拓宽了大学培养人才的渠道,丰富了大学培养的人才类型,是大学多样化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一种具体表现.

大学体育帮助拓宽大学培养多样化人才培养渠道,另一个表现就是举办高水平的运动队,培养学生运动员或运动员学生.高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培养各类优秀人才,优秀的体育人才也是优秀人才的一部分.有学者也曾如此总结:“大学通过参与优秀体育人才的培养,可以帮助普通高校乃至全社会提高对人才多样性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扭转过去片面的人才观,形成全面的新型人才观,拓宽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类型”[7].大学高水平运动队从1987年开始试办到今天,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体育特长、全面发展的人才,已经走向社会大舞台,施展着自己的才华.历史和目前仍在进行的实践可以让我们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大学体育拓宽大学多样化人才培养渠道的这种功能将得到不断发掘.

2.2 大学体育对体育的作用

从广义上讲,体育包含大学体育,想理解大学体育对体育的作用,就得把大学体育单独列出来,从大学体育对整个学校体育、国家竞技体育、以及对学校外群众体育作用中进行归纳.

2.2.1 大学体育对学校体育的作用

首先必须说明的是,这里的学校体育指的传统的认识,即在学校进行的体育教育,也就是针对普通学生的体育课、课外活动、业余训练与运动竞赛等活动.

(1)帮助维护与提高学校体育教育的完整性

教育是一个培养人,使之社会化的过程,学校教育是一种系统的、正规的教育组织形式.对于接受了大学阶段教育,成为社会高级人才的人来说,小学、中学、大学教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体育教育贯穿整个过程,既影响学生的生长发育,也作为体育意识、习惯、能力的培养,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同时,还完成了体育文化的传承任务.大学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对于终身体育来讲,在学生接受正规的、带有强制性的学校体育教育到走向社会后的自主的、松散的社会体育之间,搭起了一座过渡性的桥梁,完成学校体育到社会体育的最后交接.特别是在中国现阶段,由于中学里实际广泛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体育教育得不到正常的实施,大学阶段的体育教育很大程度上带有了“补课”的性质,一边“补课”,一边“放手”成了大学体育教育现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学生生长发育的角度来说,大学时期,仍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有研究表明,速度、力量、弹跳、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中国男子在19-22岁之间达到高峰,女子在这个时期出现第二次高峰,这个阶段比较正规的体育教育仍然不能忽视.对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之一——体育文化的传承来说,高校学生的文化素质高,对体育的认识容易从简单的娱乐、玩耍、兴趣、爱好转向体育的政治、社会、文化意义,这个阶段是学校体育传承体育文化的高级阶段,作用显著.所以,大学体育对维护与提高学校体育教育的完整性而言,起到了相当大的帮助作用.

(2)促进基层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人们常说,中小学体育是大学体育的基础,其实大学体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小学体育的开展.这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大学举办高水平运动队,招收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对中小学的业余训练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小学体育的业余训练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向上一级机构输送人才,传统的途径主要集中在体育系统,如省市体校、国家队,由于体育系统长期存在的人才培养上的症结在市场经济下得不到根本性解决,极大地影响了中小学业余训练的积极性,大学招收体育特长生,为一批有体育特长的学生 (人才)提供了接收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一旨在从根本上帮助解决运动员出路的策略与措施,对中小学的体育业余训练具有较强的导向性,比如清华大学组建射击队,相应的,有中学就提出口号:“练好射击进清华”.第二,良好的大学体育教育,使大批大学生转变了对体育的看法,由他们直接 (作为学校活动者)或间接 (为人父母或相关人员)带给学校体育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对体育的良好态度和情感,掌握的较为丰富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都会通过各种渠道,改变了学校体育长期存在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不利局面,促进基层学校体育的良好发展,这一点在中国现实的国情看来,尤显重要.

2.2.2 大学体育对国家竞技体育的作用

中国大学体育在新中国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以前,一直都是中国竞技体育的直接组成部分,学生运动员不仅在全国、远东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甚至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第二届全运会以后,由于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封闭的竞技体育体制的确立,大学体育才在竞技体育舞台上鲜有出现.1987年开始试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以后,大学体育才开始又一次介入中国高水平竞技体育事业.其间所发挥的作用有:

(1)拓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渠道,促进新型竞技体育体制的建立

在中国,传统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长期由“举国体制”下的金字塔型三级培养体系完成,这一体系在计划经济时代,在新中国建立与改革开放之初,当竞技体育被赋予强烈的意识形态上的期望之时,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扬了国威,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地位的迅速上升,竞技体育的部分功能,特别是政治功能逐渐削弱,国家包办竞技体育几乎已无可能,加大社会参与程度,拓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渠道,在原有体制不断分化的同时,重新整合、建立新型竞技体育体制已是大势所趋.大学体育参与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很显然,是这种趋势下的具体体现,当然更深层次的内在动因是大学看到了传统体育体制在育人方面的缺憾,自身的社会责任使其投身于这种国家视野层面的尝试中.目前,在中甲足球联赛中,有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军”,在全国排球甲级联赛中,有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学校的排球队,在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中,有北京大学的乒乓球队,在清华大学的射击队中,有6名是国家队队员,在中国篮球甲级联赛中,有不少来自高校的“学生兵”,如清华大学的刘子秋,中国人民大学的杨鸣等,“眼睛侠”胡凯更是以一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百米金牌而声名鹊起…….大学体育直接参与国家竞技体育,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吹皱了原本相对封闭的中国竞技体坛的一池春水,拓宽了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渠道,它有针对性的培养特点对改革传统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培养体制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触动.

(2)培养“体脑平衡”的新型运动员,帮助改善运动员的角色形象

大学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有针对性的一个特点就是“体教结合”,培养受过高等教育、有相当文化素养的运动员.传统体育体制下对运动员的培养,一般都只是重视运动成绩,相对弱化运动员的文化学习,造成运动员“体脑失衡”,“运动员没文化”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角色形象甚至影响到了社会对整个体育界人士的印象.这种现象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极大地减损了运动员的良好社会形象,减弱了他 (她)对青少年的榜样示范作用,往高处说,还违背奥林匹克主义.大学举办高水平运动队最基本的宗旨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运动员,在实际的操作中,通过在招生环节上强调对文化水平的一定要求和在培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计划,在训练与学习时间的安排上有意识的相互协调,加强平时训练的科学性,每临大赛,以短期集训为主等系列措施.近20余年来,培养了一批体脑平衡、德才兼备的新型运动员,有效地帮助改善了运动员的社会形象.

(3)提高体育科技水平与畅通人才培养链,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有两个关键因素,第一是高新科技在体育中的应用;第二是人才培养链的畅通.大学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学参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也包括科技参与,无疑会提高中国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科技水平.目前来看,这种科技参与正在逐步深入和广泛.如在北京奥运会从申办、筹备过程,大批的人文社会科学、建筑、环境等学科的大学专家学者都参与其中.

大学对保障竞技人才培养链畅通方面的作用,仍然是通过举办高水平运动队予以体现.前面提到,中国竞技运动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多年来一直采取由政府直接投资和管理的高度集中、高度专业化的训练体制,导致运动员文化程度和综合知识普遍低于同龄青少年的现象,这种现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国家包办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没有表现出什么太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狭窄的知识面和单一的专业技能使大批的运动员退役后由于自身的社会生存能力不够强大,很难适应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处境艰难,“昔日的意气风发,现在的窘困潦倒”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些严重阻碍了后备人才的选拔和输送环节的畅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大学高水平运动队针对性的“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培养全面发展体育优秀人才”的基本理念逐渐得到了公众的一致认同,人们已然认识到,只有体育、教育系统之间的相互结合,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的基本畅通.从上述两个方面讲,大学体育可以帮助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大学体育正在积极地进行着这些方面的探索,并且在一些项目上已经逐步表现出这种作用.

2.2.3 大学体育对校外群众体育的作用

大学体育对学校外群众体育的作用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帮助弥补群众体育场地、设施方面的资源不足

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应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政策性文件,这项政策对中国群众体育发展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但是在推行这项政策的过程中,群众体育在场馆、设施方面的资源不足成了一个严重的阻碍因素.据相关调查报告:“在1996年至2000五年间,我国城镇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和器材没有明显改善,……广大群众热切呼吁和企盼有更多的体育设施和器材提供使用”[8].相比之下,大学的体育资源相对充足,大学体育场馆、设施等资源是否对外开放,自然成了寻求改善群众体育现状对策中的一个关注点,引起了各方面的争论.现在虽然政府部门开始试点,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学周边居民由于与大学有着天然的地理联系,早已经在享用着大学的体育资源;不少大学为了弥补自己的体育经费之不足,也在小范围地实施着体育资源对外有偿服务.尽管面对庞大的群众体育资源需求,大学的作用只是杯水车薪,但不管怎么说,大学体育场馆、设施对外逐步开放 (或隐形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实际帮助弥补了群众体育资源的不足.

(2)培养群众体育骨干,改善体育人口结构

从大学体育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说,群众体育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有良好体育意识、一定体育知识、技能的骨干带动,特别是中国体育人口“两头大,中间小”马鞍型的现状分布特点,特别需要年轻人的参与,才能加以改善.截至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3%,各类在校人数达到2 300万人,这么一个庞大数量的、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如果都受过良好的体育教育,具有较强的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这对于改善体育人口结构,发展群众体育的意义不言而喻.事实上,在大学里 (包括中小学体育)受到良好体育教育的学生,进入社会,确实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据2000年的相关调查表明,大体上文化程度越高,体育人口在该人群中占有比例越高,研究生为26.3%,本科生为35.9%,高中生占27.4%,小学水平的只有9%[9].可见,大学体育对改善体育人口结构的重要性.另外,高校中的教职工,特别是离退休教职工,条件相对优越,生活闲逸,且文化程度高,信息资源广,对运动健身理解较深,在《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进中,容易成为群众体育的骨干,大学注重他们的体育生活,对改善全社会体育人口结构,也有很大作用.

(3)为群众体育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大学有着科技方面的天然优势,除了图书资料、实验室、科技成果外,还表现在它有一大批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群众体育发展同样需要科技的支持,于是,大学的体育科技流向群众体育成为一个可能.实际的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大学体育教师忙碌于群众体育服务之中,大学的相关网站中也提供相当多的体育科技知识,大学里的相关学者参与群众体育的政策制定、规划设计,为校外群众体育提供技术支持.

2.3 大学体育对大学师生的作用

2.3.1 大学体育对大学生的作用

(1)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10].大学生是受教育者,为了未来成功地扮演社会角色,受教育是它的权利和义务,大学生的角色身份和体育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大学体育对他 (她)们的影响作用.大学体育通过“对身体的教育”或“通过身体活动的教育”——体育教育,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促进其在最后的学校正规教育阶段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化,其具体的作用前文已有总结表述.当然,目前看来,在这种作用中,大学体育作为一种带有强制性的教育手段,更多的是一种工具理性的表现.

(2)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生活方式的解释是:“不同的个人、群体和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11].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得人们在体育的价值观上,已经逐步由工具理性的体育转向价值理性,体育已经作为现代人日益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组成部分,“体育即生活”已渐被人接受.大学生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对时代的发展感觉敏锐,并且充满青春的活力,体育已 (或者应该)成为大学生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通过它,除了可以满足身心健康的需求外,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娱乐、玩耍、交际等基本生活需要.大学体育的优质资源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化的体育生活方式.

2.3.2 大学体育对教职工的作用

教职工体育是大学体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教职工而言,大学体育这一部分除了体育一般具有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调适功能外,还具有促进对组织的认同,同事间的相互了解等功能,其作用可以归为以下3类:

(1)充实教职工休闲娱乐生活,促进教职工的身心健康

大学教职工的活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虽然有比较固定的上班时间,但是由于脑力劳动为主的活动性质,往往没有固定的空闲时间去从事运动,而经常又缘于此,虽然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却又使自己常常疏于体育运动.而运动,特别是有规律的运动对于一个健康的人来讲是不可缺失的.于是,经常有组织地进行教职工体育活动,从形式上、时间上一定程度制度性地保证了大学教职工的体育活动;另外,给教职工提供比较优越的锻炼条件,也能帮助保证他们在有限的空闲时间里能从事体育锻炼,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2)帮助提高教职工的体育文化素养

体育文化素养是一个人的体育意识、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习惯等的综合表现,大学教职工虽然已经经过比较完整的学校教育,但其体育文化素养由于各种原因,仍然参差不齐,加之体育文化的不断创新和教师角色的示范作用,通过体育继续教育,提高教职工的体育文化素养成为一种必要,也已经成为大学体育依然表现出来、但仍需要强化的一种功能.大学里经常出现的各种针对教职工的体育培训可以证明这一点.

(3)帮助加强教职工的组织认同感

组织首先是一个团队,形成一个团队的基本要求就是群体内互动、个人承认和他人认可.大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促使大学组织的科层制度逐步加强,大学组织中的部门、个人都有比较严格的职责与分工,分工的不同以及学科的不同无形中造成了相互交流的障碍,这对于团队的形成特别是像大学这样的学术性组织的发展是不利的.组织大学教职工经常进行体育活动,或教职工自发的体育活动,都在有意无意间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由于体育活动自身的特点,大家都能在一个平等、欢愉的气氛中展示自我、认识他人,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于是,经常性的体育活动增加了大学教职工互动的机会,有助于加强教职工的组织认同感.

2.4 大学体育对大学组织的作用

大学组织是一个具有明确社会职能的社会机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作为个体的学生、教职工在这个组织里的时间相比组织机构本身都是短暂的,大学体育对大学组织的存在与发展有什么作用呢?

(1)践行大学社会职能,体现大学的社会价值

大学的社会职能既是历史的积淀,又是现实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目前大多认为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服务、以及引领文化等,这些职能是由大学的各种组织行为作为载体所体现出来的、被社会所认同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是大学社会价值的实现途径.目前,大学体育在培养人才 (包括体育人才)、发展体育科学、直接为社会体育服务、引领体育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些在体育方面践行大学组织职能的具体实践操作,体现了大学的社会价值.

(2)帮助保障大学组织机构的正常运行

大学体育维护大学组织机构正常运行的功能集中表现为:为大学组织成员提供健康服务.维系大学组织机构的正常运行的要素很多,组织成员的健康应该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这方面大学体育具有两重含义:第一,保障组织成员能健康地进行活动;第二,能够给组织节省一大笔由于成员身体健康问题而需要付出的医疗、保健等办学成本.

(3)参与培育大学组织文化

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硬文化)和精神财富 (软文化)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礼仪制度、组织机构、行为方式等.狭义上,文化是一系列习俗、规范和准则的总合,起着规范、导向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任何一个组织,由于受到其自身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会形成自己特有的哲学信仰、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从而构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组织文化.对于一个组织机构来讲,组织文化是在组织管理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文化倾向,是一个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组织文化在组织管理中具有导向、凝聚、约束、激励、创新、效率、辐射等功能[12].组织的成员经常流动,组织的文化却长期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一个机构的组织文化是这个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由于其成员参与的广泛性,很容易成为组织文化的一个载体,成为大学组织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积极因素.举几个例子,现有的有关清华大学的回忆录,都不约而同地要提到清华大学的体育;据清华大学校友会的人说,每每校庆之日,或者校友回访清华之时,都要问及下午四点半催促大家进行体育锻炼的广播是否还在,清华体育成了清华文化的一种象征;目前正在热热闹闹举行的CUBA联赛中,主场常常成为展示一个学校校园文化的场所,参与成员表现出了强烈的组织认同感.

(4)协助改善大学组织的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为了实现其特定的目标,运用大众传播的手段与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而进行的一种活动或一种职能[10].体育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由于这种特性,使得大学体育在对外的公共关系上常常作为媒介,向外展示本组织特有的理念、文化,谋取公众对大学组织的认同.比如大学组织的各种公开对外体育比赛,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为大学组织进行公共关系的一种途径或手段.

(5)帮助拓展大学组织筹集办学资金的渠道

在中国,目前大学组织的办学经费一般有政府拨款、大学自筹、社会捐赠、学生学费等几个来源渠道,政府拨款相对稳定、学生学费不能随意增加,于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办学经费,学校自筹和社会捐赠就成为大学组织筹集办学经费主要关注的两个方面.根据调查,大学体育一定程度上帮助拓展了这两种渠道,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自身体育资源进行有限度的市场经营,如目前大学里普遍存在的对外有偿服务和努力尝试体育赛事市场开发的现象;第二,接受体育捐赠,包括直接接受体育物质、资金的捐赠和以体育竞赛作为一个载体,间接向社会、校友筹集办学资金,虽然后一种现象在中国还不多见,但在国外大学已是普遍现象,相信它对中国大学体育会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

结 语

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学体育实践的巨大变化,得益于中国高等教育与体育体制的改革,而在外部环境发生剧变,自身实践又在迅猛发展的情况下,长期拘泥于侧重中小学校体育的学校体育理论的大学体育理论研究明显滞后,又特别表现在宏观层面的基本理论上.本文的研究是一次在新的视角下对大学体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新探索,权当算是一次抛砖引玉之举.

[1]彭庆文.论新时期大学体育的基本属性——现代大学职能的视角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 (5):71-76.

[2][美]克拉克·克尔.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 [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26.

[3]杨德广.序言.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4]王冀生.现代大学文化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5-77.

[5]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9.

[6]颜天明.竞技体育的意义——价值理论研究探微 [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54.

[7]陈希.我国普通高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家级学生运动员的试验与研究 [R].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结题报告 (批准号99BTY004),2002:13.

[8]何世权.2000年中国群众体育参与的城乡比较 [A].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 [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84.

[9]赵平,肖淑红,高春燕,等.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群众体育 [A].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 [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17.

[10]奚从清,沈庚方.社会学原理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52,126.

[11]中国大百科全书 (社会学)[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369.

[12]王玉莲.组织行为学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187-190.

Abstract:Adopted the perspective of“Organizational Bebavior of University”,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Ordinary Physical Education”in the traditiona theory of the P.E in school,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features of multi-function and ushering culture of the TiYu of University in New era,furthermore,analysises its beneficial effects on the High Education,Sport,the students and faculties in the university,the university orgnization itself.

Key words:the TiYu of university; feature; function

Re-discussion on the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TiYu of University in New Era

PENGQing-wen1, LI Xi-feng1, LI Ping2

(1.The P.E.Department of 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 2.The P.E Department of Human Mass Medi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Changsha,Hunan 410100)

G807.4

A

1671-9743(2010)05-0087-07

2010-04-20

2008年度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广义大学体育导论——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角色定位研究”,项目编号:08B060.

彭庆文(1969-),男,湖南新晃人,怀化学院教授,博士,高教所所长,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管理与大学体育.

猜你喜欢

大学体育文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大学求学的遗憾
谁远谁近?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