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基于25户流动家庭的访谈调查
2010-08-15徐微
徐微
(襄樊学院 教育学院,湖北 襄樊 441053)
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
——基于25户流动家庭的访谈调查
徐微
(襄樊学院 教育学院,湖北 襄樊 441053)
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值得关注。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实地观察等研究方法,对已入园的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进行了微观层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学前儿童家庭在家庭教育意识、内容、方式、亲子互动和环境条件上存在多方面问题。在探讨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以下整改意见:家长需提高自身素质;幼儿园和社区应提供家教帮助和指导;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和采取措施改善流动学前儿童生活环境,共同为流动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
流动人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即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1]5它是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前期既是儿童大脑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某些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和儿童接受、理解社会行为规范和培养亲社会行为的启蒙时期,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前期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
随着我国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不断增强,更多儿童跟随父母涌入城市,流动儿童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政界、学术界和社会媒体关心的热点话题。十余年来我国研究者从教育学、经济学等方面对流动儿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2]但这些研究存在如下局限:一是从研究内容看,关注流动儿童学校教育问题的研究多,而关注家庭教育的研究少,只对少数省、市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进行过调查;[3-5]二是从研究对象看,仅有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都是针对学龄儿童的研究,而无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三是从研究方法看,已有研究采用的都是定量的研究方法,通过自编问卷调查来考察研究区域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状况,这类研究虽然具有普遍意义,但往往因缺乏深入探询而难以展现社会事实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学前教育强调生活即教育,对流动学前儿童的教育研究也应嵌入到流动儿童的生活情境中。本研究从微观层面对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研究,以期引起学前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对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庭教育的关注,能为流动学前儿童及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提供些许实证资料。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所指“流动学前儿童”是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跟随父母进入城市并已入读城市幼儿园的儿童。采用非概率目的抽样,先抽取流动学前儿童较多的幼儿园,再抽取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本研究选取云南曲靖市民办幼儿园A和湖北襄樊市公办幼儿园B,因为这两所幼儿园收费相对较低,入学门槛相对宽松,每年招收的流动儿童相对较多。再随机从两所幼儿园中选取25个流动儿童及家庭作为研究样本,其中A园15个,B园10个。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深度访谈法从微观视角了解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研究者从家庭教育意识与目标、家庭教育内容、方式及相应环境的提供等方面设计了12个封闭式问题和14个开放式问题,访谈主要根据这些问题进行。2009年3月至5月,研究者在B园对10户流动儿童家长进行了封闭式和开放式访谈,访谈主要在离园和来园时进行。研究者根据访谈要求培训学生之后,学生作为实习生在A园对15户流动儿童家长进行了同样内容的深度访谈。由于家庭生活环境是影响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1]146所以本研究还采用了观察法作为研究方法的补充,征得部分家长的同意后去家庭所在地进行了现场观察。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流动学前儿童家庭的基本情况
受访的25户家庭,从家庭结构上看,大多是核心家庭,只有4户是主干家庭,其中有2户是爷爷来帮忙打点生意,1户是奶奶帮着做饭洗衣干家务,还有1户是爷爷奶奶帮忙打点生意,接送孩子并包揽洗衣做饭等家务。从家庭经济状况看,受访流动儿童家庭经济状况总体上比较差,这可以从他们居住的房子及月平均收入和支出显示出来。有14家住在人均未达当地廉租房标准的房子里,只有3户房子稍宽敞。他们不仅住的房子小,而且里面设施简陋,除了生活基本需要的床、厨房用具和几个凳子、旧电视机外,很少有其他家具。孩子没有独立的房间,和父母睡一张床。因为房间小又缺乏一些必要家具,所以显得很凌乱。家长的学历水平总体不高,66%的家长只有初中学历,还有16%的家长只有小学学历,高中及以上的学历只占18%,他们主要从事个体修理、小商店主、餐饮服务员、菜场摊贩等社会底层工作,工作时间较长,经常从早忙到晚,基本无节假日及双休。月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只有2家,有18家月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5家在1000~1500元。孩子上幼儿园,每月支出大约在500元左右,加上房租水电及生活开销,这些家庭月终有盈余的有10家,但盈余不多,大都在600~800元之间,报告基本持平的高达12家,有3家经常出现负盈余。
(二)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这些受访家庭都已来受访地2年以上,经过城市生活,思想上多少发生了一些积极转变,他们虽然生活在城市里,但仍是农村人,生活在城乡“夹缝”中,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显示出一些特有的特点和问题。
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目标单一
整理访谈资料发现,这些家长对家庭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期孩子的家庭教育认识有偏颇,认为家庭教育是辅助学校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并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学前期孩子形成良好习惯和个性品质中的重要作用。当问及“在您孩子成长过程中,您觉得谁对他(她)的影响最大?”时,25户家庭中有22户家庭选了教师,只有2户家庭选了家长,另外1户家庭选择了同伴。当问及“您觉得您自己对孩子成长有影响吗?有的话,有多大影响?主要影响在哪些方面”时,25户家庭的家长都能意识到自己对孩子成长有影响,但是谈及影响大小和方面时,都觉得没有教师影响大,家长主要影响孩子身体及学习:“给孩子吃好穿暖,照顾好孩子”、“督促孩子把作业做完”。该给孩子什么影响,想让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们认为“靠他自己造化,能成什么样就成什么样”、“希望孩子将来过得比我们好”、“希望他将来能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家庭教育目标不明确,即使有,也较单一,侧重于学业和身体方面的目标。
2.家庭教育内容不全
当问及“您主要关心孩子哪些方面?您主要在哪些方面管教孩子?”时,回答排在前两位的是孩子的学习与身体。尽管幼儿园并不是以知识学习为主,但是流动儿童家长很看重在幼儿园里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在谈及孩子的成长时,他们用“学了不少知识”、“进步很快,学了好多儿歌,还会数数”、“老师教会了很多知识,有些我们自己都还不知道”等来衡量与评价。在他们看来,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孩子巩固这些知识。除此之外,保护孩子身体让孩子不患病或少生病是这些家长的另一重要家教内容。“因为城里看病太贵了,看不起啊”、“孩子身体好,比什么都强”、“孩子一生病我们就得白干一个月,所以平时很注意孩子的身体”。只有2位家长谈及关心孩子多个方面,如不能干坏事,学习要好,身体要好,要会和别人打好交道。总的看来,受访的绝大多数家长家庭教育的内容不全面,重智轻德,重身轻心。
3.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当问及“您孩子乖吗?乖时您对孩子有什么表示?不乖时您怎么办?”时,有15户家长表示,孩子乖时自己很高兴,就会给孩子买些平时要而没有要到的东西,如糖果、饮料等食物和画笔、书籍等文具,其中有5户家长还会口头上表扬一下孩子,夸夸孩子是乖宝宝或承诺告诉老师孩子在家听话,有10户家长对孩子的良好表现没有任何表示。而当孩子不乖时,有23户家长选择采用提高嗓门骂孩子或打孩子,“孩子小,讲道理没有什么用,只有打了”、“打了孩子才长记性,不疼的话他很快就忘了”、“有时自己的嗓子吼得很疼,但可以把孩子吓唬住”。这些家长觉得在孩子还小时,打骂是一种较有效的方式,也是他们最常用的方式,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4.亲子互动质量欠佳
亲子互动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中介。流动学前儿童尽管结束了隔代抚养的经历,和父母共同生活在城市,但是他们的亲子互动次数并不多,互动方式贫乏,互动内容也较狭窄。当问及“您平时有多少时间可以和孩子呆在一起?和孩子交流多吗?在什么时间交流多些?交流些什么?家里谁和孩子交流得多?平时家里由谁管孩子?”时,流动儿童家长表示,除了睡觉吃饭外,大多没有什么时间和孩子呆在一起,主要在接送孩子路上会和孩子进行一些专门的交流,问问孩子幼儿园老师又教了什么,在幼儿园吃了什么。母亲和孩子交流得更多,25户家庭只有1家孩子由奶奶接送,4户孩子有时候由父亲接送,一般情况下孩子都由母亲接送,父亲在亲子互动和教育中悄然淡出。接孩子回来后,家长一般就忙自己的,孩子自顾自地玩耍。当问及“您带孩子去过哪些地方?参加过一些什么活动?是不是一家人去的?”时,家长们大都说吃完饭天气好时带孩子去过广场和公园,那里人多热闹,地方宽敞又无需门票,只有3家带孩子去过科技馆、新华书店等增长孩子知识的地方,且多由母亲或爷爷奶奶带孩子去,父亲忙一天很累,不想动。
5.家庭教育环境不良
流动学前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基本物质条件。从实地观察可以看出来,孩子成长所需的物质条件非常匮乏。家里几乎没有孩子独立的空间,也很少有孩子成长所需的书籍、音像资料和益智类玩具。当问及“您为孩子买过书或益智类玩具吗?”时,只有1位家长说买过,其他家长都表示孩子还小,有幼儿园发的书就足够了,没有必要专门买书,而且现在的书和玩具都不便宜。问及“您给孩子报特长班了吗?”,只有2位家长说报了,报的是体操,“要是孩子能入选省队,参加比赛拿到好名次,我们就有奖金,孩子以后出路也不愁。要是能拿到全国或世界冠军,那我们一辈子就有了。”这也反映出这些家长在孩子教育消费上,祈求投入能得到高回报,以尽快改善目前的窘况。
流动学前儿童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和精力不足,缺乏孩子成长所需的家庭文化氛围。问及“您经常和孩子一起看书、讲故事吗?”时,家长很少这样做。“每天很累,从早忙到晚,有时候一天都没有利润收入,心里着急呢,哪有什么心情给孩子讲故事”、“就让孩子自己看幼儿园发的书,我偶尔和孩子一起看看。”当问及“您业余时间都干些什么?”时,只有一个家长(从事技术维修业)说有时间在看专业书,其他家长的业余时间花在看电视、打牌、睡觉上。
家长遇到家庭教育问题时不敢主动求助,没有得到及时的家教指导。在学前阶段,尽管家长坦承孩子还小,通过打骂一般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当问及“您在管教孩子时有没有遇到难题”时,有14户家长说现在的孩子不好教,不好管,打骂只能管一时。“遇到难题时您最希望得到谁的帮助?”他们最希望得到幼儿园老师的帮助。“很佩服幼儿园的老师,那么多孩子他们都能管教得比较好,自己一个孩子有时候都很头疼。”问及“有没有去请教过幼儿园老师?”、“您就孩子在家的表现与老师沟通交流过吗?”家长都做了否定回答。“没问,怕老师嫌咱们乡下人多事”、“不好意思问老师”。在遇到家庭教育问题时,家长不敢主动寻求帮助,不仅不利于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的掌握,也不利于及时解决流动儿童的问题。
(三)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效果如何,孩子身心能不能得到充分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最后能不能成才,这一切是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135本文试图从家庭内部和外部环境两方面来分析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
1.家庭内部原因
流动儿童家庭父母从事的多是个体修理、小商店主、菜场摊贩等非正规就业的工作,劳动时间具有极大弹性,不能保证有足够多的时间和孩子呆在一起,经常要起早贪黑,家长也没有更多精力与孩子互动。另一方面,这些工作层次相对低,收入低又不太稳定,既难以为孩子提供一个空间宽敞且书籍、玩具较多的物质环境,更难以承担培养孩子特长的高昂费用。
家长自身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1]136从受访家庭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看,普遍只有初中学历,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很小。这种普遍较低的学历水平无疑会影响家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气氛,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能力和正确教育方式的选择。他们认为学前期家庭教育不重要,宁愿把时间花在看电视或打牌等娱乐活动上,不注重构建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很盲目也很随意。生活的艰辛,使他们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所以,在孩子幼儿园阶段,他们就很注重孩子是否学到了知识,家庭教育被看做是幼儿园教育的延伸,内容偏颇,目标单一。
2.外部环境原因
幼儿园方面,尽管研究中选取的幼儿园收费相对便宜,入学门槛也相对宽松,但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做得很不够。一方面,幼儿园教师抱怨这些家长不支持幼儿园教育,另一方面,教师对流动儿童家长态度冷漠,家长不敢问家教问题,很少甚至几乎不和老师主动交流,使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社区方面,当问及“幼儿园或社区提供过有关家庭教育的讲座或活动指导吗?”时,受访家庭都选择了幼儿园,社区没有提供过此类帮助和指导。社区既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影响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由于流动儿童父母的流动性,使孩子居无定所,过早接触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这种变换的社区环境和条件不好的租住环境,无疑不利于家庭教育的开展和孩子的成长。
社会层面,由于我国城乡户籍制度的存在,城市人和外来人在住房、医疗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城市对外来人表现出强烈的排斥,这种不公平的排斥无形中影响流动儿童家长,进而影响孩子。他们不被城市接纳,因而难以形成城市归属感,也对城市人充满了敌意,因此家庭教育内容上容易忽视与人交往、合作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另外,流动人口被社会贴上了“文化低、就业层次低、收入低”的“乡下人”等“弱势性”标签,按照社会标签理论,一个人这样被标定,他事实上就会这样。[6]在这种社会标签下,流动儿童的家长自卑感更强,当自己在教育孩子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不敢和教师沟通交流。在标签作用下,很多幼儿园教师就给流动儿童家长“素质不高”、“不关心孩子教育”、“难以沟通”等消极评价,这种评价也导致教师不愿意和流动儿童家长沟通,即使沟通,也难以掩饰对他们的轻蔑,从而形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导致家庭教育得不到及时指导。
三、解决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家庭对策
流动学前儿童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融入到所处城市中,接受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主动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知识,主动寻求帮助,树立明确的、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目标,重视学前期孩子的家庭教育,为孩子创设相对稳定的成长环境。
(二)幼儿园及社区对策
幼儿园可以专门为流动儿童家长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因为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共性问题,这样即能提高他们的归属感,也能调动他们教育孩子的积极性;幼儿园还可以把这些共性问题组织所有家长讨论,一方面可以拓宽教育孩子的思路,另一方面也拉近了流动人口与教师、幼儿园和其他家长的距离;幼儿园也可以委派园中有经验的教师,与流动家庭结成“帮助对子”,服务流动家庭,给这些家庭提供及时的家庭教育帮助。
社区也应该为这些家长开办家长学校,通过各种活动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如可以设置咨询机构让家长免费咨询、举办讲座邀请家长参加,举行一些亲子互动活动为家长提供家教的及时帮助,加深家长对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认识,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以提高家庭教育效果。
(三)政府对策
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这些家庭家长的工作性质和家庭收入有密切联系。艰辛的工作及极低的报酬,难以提供家庭教育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政府既可以鼓励农民返乡创业,提供一些资金借贷或税率优惠,使他们不必离开故土也能过上目前这样的生活;政府也可以通过相关规定提高进城流动人口的最低工资标准,提供一些减免政策,增加他们的收入,同时通过多建设廉租房等手段改善他们居住环境,为流动学前儿童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关爱环境。
[1]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上海市卢湾区妇女儿童委员会.让每一个学前儿童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上海市卢湾区0~6岁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的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3(10):29-32.
[3] 周 芳.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J].教育科学研究,2002(11):54-55.
[4] 陈 儿,潘孝斌.进城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三江论坛,2009(2):43-47.
[5] 刘黎红.青岛市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及诉求研究[J].东方论坛,2009(1):94-100.
[6] 莫 谈.社会标签理论在幼儿园心理教育中的运用[J].山东教育:幼儿教育版,2003(12):50-51.
Family Education of the Floating Preschool Children: Based on the Interview on 25 Floating Families
XU Wei
(College of Education,Xiangfan University,Xiangfan 441053,China)
The family education of the floating preschool children deserves attention.This research makes a microscopic level study about the family education on children who are studying in the kindergarten by field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sciousness,contents,patterns,parent-child interaction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of their family education.In order to provide good family education,the parents should improve their own quality,the kindergartens and community should provide help and guidance for these families as possible 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offer favorable policy and tak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floating preschool children’s living environment.
Floating people;Preschool children;Family education
G619.28
A
1009-2854(2010)07-0074-05
2010-05-14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2008B238)
徐 微(1974—),女,湖南益阳人,襄樊学院教育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刘应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