浰头寇乱与民间历史记忆
2010-08-15夏远鸣唐爱莲
夏远鸣,唐爱莲
(1.嘉应学院 客家研究院,广东 梅州 514015;2.梅州市剑英图书馆,广东 梅州 514100)
浰头寇乱与民间历史记忆
夏远鸣1,唐爱莲2
(1.嘉应学院 客家研究院,广东 梅州 514015;2.梅州市剑英图书馆,广东 梅州 514100)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出兵平定发生在粤赣边界地带的“三浰寇乱”,并增设和平县以加强对这一区域的统治。王阳明因此被历代当地文人建构成一个正统教化者的形像,并将许多事物与之攀附。但在当地民间底层的历史传说中,王阳明则是一个残暴与狡诈的形象。从官方与民间两个层面出发,可以更好的揭示所谓“寇乱”的真实情况。
浰头;寇乱;王阳明
为了消弭闽粤赣湘交界地区的“寇乱”,明弘治八年(1495年),朝廷在赣州设立南赣巡抚,专门处理这一区域的社会秩序问题。南赣巡抚统辖闽粤赣湘四省的八府一州之地,其中今属广东地区的包括潮州府、惠州府、南雄府、韶州府。明正德年间,盘踞于广东龙川浰头的池仲容势力日彰,波及粤赣两省。正德十三年(1518年),主政南赣巡抚的王阳明平定横水、桶冈“贼巢”后,又在地方势力的协助下,铲除了池仲容的势力,并析龙川、河源之地,增设和平县,以强化对这一区域的统治。本文将叙述王阳明此次征剿过程,以展示此次事件对地方社会的影响;然后通过区域社会内部自然环境及底层社会的集体记忆的展示,以加深对此次“征剿”行动以及地方社会内在行为逻辑的理解。
一、浰头寇乱与和平建县
1.池仲容与浰头“寇乱”
明正德年间,大约在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盘踞于龙川浰头(今广东省和平县浰源)的“巨寇”池仲容势力日益强大,波及粤赣两省。光绪《惠州府志》载:
龙南、龙川接壤之所曰浰头,皆崇山绝壑,诸不逞者盘踞其间。…正德以来,有酋池仲容者,俗呼“大鬓”,凶尤甚…有徙数百,四出抄掠,而龙川、翁源、始兴、龙南、信丰、安远、会昌以迩巢,受毒最数。[1]244
明正德丁丑年(1517年),池仲容部进犯江西,信丰告急。南赣巡抚都御使王阳明商议对策,设计诱骗池仲容至赣,将其杀于祥符宫,然后挥兵征伐其老巢,将池仲容势力剿灭。《明史》卷195对这次征剿过程有记载:
初,守仁之平师富也,龙川贼庐珂、郑志高、陈英咸请降。及征横水,浰头贼将黄金巢亦以五百人降,独仲容未下。横水破,仲容始遣弟仲安来归,而严为战守备。诡言珂、志高仇也,将袭我,故为备。守仁佯杖系珂等,而阴使珂弟集兵待,遂下令散兵。岁首大张灯乐,仲容信且疑,守仁赐以节物,诱入谢。仲容率九十三人营教场,而自以数人入谒,守仁呵之曰:“若皆吾民,屯于外,疑我乎?”悉引入祥符宫,厚饮食之。贼大喜过望,益自安。守仁留仲容观灯。乐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自将抵贼巢,连破上、中、下三浰,斩馘二千有奇。余贼奔九连山,山横互数百里,陡绝不可攻。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官军进攻,内外合击,擒斩无遗。乃于下浰立和平县,置戍而归。自是境内大定。[2]506
如根据引文所述,在明正德年间,王阳明在闽粤赣边境,以武力或招抚的方式,降服地方“贼寇”,只有盘踞浰头的池仲容剿抚不下。王阳明设计诱骗池仲容到赣州,将其杀害,然后挥兵直捣池仲容的老巢,一举将其势力剿灭。
2.和平建县
浰头寇乱得到平定后,给地方社会秩序的整顿带来一次机会。特别是饱受池仲容等侵扰之苦的地方大族,更有迫切的需要。他们强调在和平设立县治的必要性。据王阳明《请立和平县疏》所言,当时的地方耆老陈震、余世美、黄宸等联名呈称:
浰头、岑冈等处,叛贼池大鬓等魁首,动以百十,徒党不下数千,始则占耕民田,后遂攻打郡县。谢玉璘、邹训等倡乱于宏治之末,而此贼已为之先锋;徐允富、张文昌继乱于正德之初,而此贼复张其羽翼,荼毒三省。二十余年以来,乃为三省逋逃之主,遂称群贼桀骜之魁,捉河源县之主簿,掳南安之经历,绑龙南县之县官,戮信丰所之千户,肆然无忌,规图渐广,凶恶日增;僭称王号,伪建元帅、总兵、都督、将军等名目。虽屡蒙上司动调官兵多方征剿,俱被漏网为患。今蒙提督军门亲捣贼巢,扫荡残党,除数郡之荼毒,雪万姓之冤愤,若不趁此机会建立县治,以控制三省贼冲之路,切恐流贼复聚,祸根又萌。[1]474
同时关于县治的选址,也是采纳了地方耆老黄金智等的建议,以当时的和平峒作为县址,故名和平县。随后,为了“弥盗”,王阳明还在和平实施十家牌法与乡约[3]、建立学校等一系列加强地方统治与教化的措施。这些措施标志了官方在此宣示统治,并开始按照国家正统意识来构建地方社会格局。
二、王阳明与地方文化的建构
王阳明实施十家牌法与乡约措施,作为地方社会上推行“正统”国家礼仪制度的具有“规范意义”的做法而接受,对于此后历代当地的士大夫阶层与地方政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利用王阳明这位大思想家与浰头的关系,杜撰传说,把许多地方特有的事物附会到王阳明身上,以增加神秘性、正统性,及至近现代,王阳明被当作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加以利用,下面仅举数例加以说明。
1.王阳明与“蜡烛草”的传说
李田岩洞位于今和平县浰源李田村,这里曾经是巨寇池仲容的老巢。李田仙岩为一个溶洞,内有垂吊的乳石,结构迂回曲折,还有暗河流过。相传王阳明在平定浰头寇乱后,秉烛入洞参观,困了躺下休息。进入梦乡后忽见一白发长老对他说:“你赶快回去吧,不然蜡烛灭了就出不去了。”王阳明醒来后,赶紧离去,走到洞口时,发现进洞时的一担蜡烛,用得仅剩一根,如果再迟一步,就出不来了。王阳明取下那枝蜡烛,插在洞口,跪拜谢别。不久,李田仙岩洞口长出一株形似蜡烛的草来,后人称之为“蜡烛草”。这个溶洞也被称为“李田仙岩”。其实“蜡烛草”为一种当地特有观赏性草本科植物。
2.王阳明与九公信仰
九公庙,崇奉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原为邹姓人的家庙,后来演变成一个浰头地区里共同的信仰,甚至在和平县其他地方,也修建有多座九公庙,其信众甚广。特别是浰头的九公信仰,尤为突出。民国《和平县志》载:浰源乡向来最崇敬之神为九公庙,每村立九公庙,起会供奉,遇灾患恒向祈祷,相传王守仁公平寇时,九公曾显赫佑助云①曾枢.和平县志.和平县修志馆,1942。。
如上引文所记,因为有九公曾经帮助过王阳明的灵验传说,从而人们争相崇奉。现在最著名的九公庙,位于浰源镇山下村出水口处,曾经为明巡检司驻地。据庙内墙上的碑文记载,“浰源水口九公庙始建于明朝中叶,初建于佛子坳,后由王阳明试主持迁到现址。19世纪30年代,乡绅黄三昌为首重修;20世纪90年代,陈金亮为组长发动群众捐款维修,九公庙神像保藏者邹明政献出神像重新上座归位。”
正是因为杜撰了王阳明与九公庙的关系,让九公庙蒙上一层官方正统的色彩,从而让一个家庙,演变成一个社区乃至全县都崇信者的庙宇。九公庙每年十月十三日,都要举行“朝五谷”仪式活动,届时,各地的信徒都会赶来参加,盛况空前。
3.“阳明纸”与“阳明伞”
在和平县北部,山林茂盛,有丰富的竹木资源,故而,造纸业成为当地一项传统产业。由于原料优良,技术先进,出产的纸比一般的土纸更薄嫩、幼滑、韧性好。为了纪念王阳明,民众把这种纸命名为“阳明纸”。此后,又将阳明纸作为原料之一制成纸伞,叫做“阳明伞”。这种把地方产业与名人联系起来的做法,实际是把王阳明当作一种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来加以利用。
另,今之和平县城所在地“阳明镇”,以前称为“城厢镇”,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易名为“阳明镇”,一直至今。
总之,在历代不断的建构与攀附之下,随处可见王阳明的影响。正如民国《和平县志》评价:“文成平浰头,立和平县,关系我县历史至大,故其流风余余韻,县人服习尸祝,尤为深切。”
三、底层社会对王阳明征剿行动的历史记忆
毋庸讳言,在官方文献及士大夫的视野里,平定浰头池仲容的叛乱,无疑是一次整顿地方秩序的大事,也是王阳明的一大功绩。但对于该地区原有的社会生活与生产态势,却是一个极大的冲击。
1.浰头“贼巢”的生存环境
王阴明在此次征剿行动中,“所捣贼巢三十八,所擒斩贼首二十九人,中首三十八人,从贼二千六十八人,俘贼属男妇八百九十人。是役也,以力则兵仅数千,以时则旬。”[1]卷23
据考证,这些被捣毁的三十八个“贼巢”,处于今江西与广东境内,其中和平浰头就有7个寨,这些山寨均处于赣粤之间莽莽万山之中。今天来看这些所谓的“贼巢”的地貌,都是山谷盆地,环境看似封闭,但通过山间小径,与周边地区可进行密切的联系。这些山间盆地在文献上常常被称为“峒”,有时写作“垌”、“洞”。每个峒都是农业生产区,其农业生产条件虽不如平原地区,但其产出的粮食也可以自足;更重要的是,在每个山谷盆地聚落内有着自己的生活秩序与逻辑。
以“巨盗”池仲容的老巢曲潭村为例,可以让我们更清楚明白这一点。曲潭村位于今和平县浰头西南面,地处九连山东麓,是一个四面高山环抱的山谷盆地。盆地中间有条小溪自西向东穿过,两边与山间台地有先民们开垦出来的稻田与旱地,居民在此进行粮食与其它作物的生产,并且收获颇丰。如曲潭村里面,有一个名“天南(蓝)坝”的地方,每年生产染料“天蓝”达上千担之多,故天南坝又被称为“千担坝”。曲潭村里还有一处被称为“玉米窝”的地方,意即此处盛产玉米。这说明,在当时这样的山谷小盆地里,大量种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这些为“盗寇”的生存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在这样的环境中,居民有着自己的生产与生活秩序。
正如黄钊在《石窟一征》中所言,“九连山跨三省九县,其中上利、中利、下利,即王文成所平利头贼也。山势羊肠鸟道,而宽平之处,田土膏腴,贼得且耕且掠以为窟穴”①黄钊.石窟一征.广东蕉岭黄睦忘重刊,1930。。
2.诱杀百姓的传说
正德十三年(518年)王阳明的征剿行动,给“贼巢”的生活生产秩序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王阳明在此次征巢过程中,“所擒斩贼首二十九人,中首三十八人,从贼二千六十八人,俘贼属男妇八百九十人。”这些数据对于王阳明来说是显赫的战功,而对于“贼巢”的百姓而言,这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如曲潭村的池姓原为大姓,但现已无池姓居民,池仲容的故居也只留下遗址。当地民众对这段残酷的经历,通过故事流一代代传下来。
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当年王阳明的军队进攻浰头,乡民纷纷躲到周围的山上,不敢下来,官兵无奈。时已入年界,即将要过年。王阳明派人在每家每户门上挂几斤米与一块猪肉,诱骗山上的百姓下山过年。第一天,乡民没有相信;第二天,也没有人相信,一直到了腊月廿九,还是没有人下山。到大年三十那天,躲在山上的乡民因回家过年心切,终于下山。一下来,即遭官兵剿杀。
另一传说是,原浰头池仲容老巢曲潭村等乡民在官兵来围剿时,有的逃到外面,不敢回村。为了剿杀这些“贼寇”,官兵许诺,只要回来,都可以分到一块猪肉。外逃的乡民信以为真,纷纷回村拿肉。后来,只见人进村,未见人出。回村分领猪肉的人也全部遭到剿杀。
这两个诱杀乡民的传说的真实性无从考证,其反映的事实与文献记载也有点出入(文献记载“贼巢”是在正德十三年正月被捣,而这里是大年三十晚上遭遇剿杀),但传说表达了底层民众对这种暴行的控诉。在这个传说里,王阳明成了一个诡计多端,残忍毒辣的形象。嘉靖后期名宦海瑞曾称“阳明削平诸巢,一以诈术行之”,[4,5]从中也道出了底层传说的几分真实性。
3.王阳明破坏风水传说
王阳明除从军事方面对地方镇压外,还通过地方性知识与感知的角度,来铲除地方社会祸乱的根源。
在闽粤赣交界地区,传统上十分重视风水,至今依然。据当地的传说,在剿灭浰头巨寇池仲容后,精通堪舆术的王阳明在浰头察看风水,想找出此处盗寇之所以能够盘踞兴盛的原因。一天王阳明来到浰头山下村水口处,发现此地群山环抱,山峰奇拔,可见水来,不见水出,于是断定此必有“生龙口”,如果不治,必出大人物,危及朝廷,于是命令官兵在山腰开凿一条深壑,打桩钉入36根桐柱,镇住该地的龙气。然后王阳明又到浰头的一名为“石龙头”的地方,见其形似航船,又处于两河交汇处,作乘风破浪之势。王断定此处会出大人物。于是观其龙脉,然后挖沟,钉下铜柱,以断其龙气。据说,王阳明当时在浰头地区破坏的龙脉有上百处。从此以后,浰头地区风平浪静,没有出现震动朝野的人物。
以上诱杀乡民与斩龙脉破风水的传说,反映了当地底层民众的历史记忆。这个传说保存和传递了与官方文本记载不同的历史信息,体现了民间底层社会对王阳明征剿行动的真实感受与价值判断。
通过对王阳明平息浰头巨寇这段历史不同角度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官方文献士大夫文献与底层社会对此次征巢事件有不同的看法。
历史代士大夫、官方正统的角度,此次征巢平息了多年来的动乱,重建了当地的社会秩序,重塑了地方社会风貌。故而,他们从正面的角度,将王阳明塑造成一个教化者;及至到了近现代,王阳明也被作为一个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利用。然而,对所谓“贼巢”区内的底层民众来说,王阳明的征巢行动带来的则是杀戮与破坏。对这段历史,他们以传说的形式记忆下来,在这个传说中,王阳明则是另一个截然相反的形象。
通过王阳明平定池仲容三浰之乱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在考察一个“化外之区”纳入王朝体系内时,要关注到不同的历史主体在这个过程中的遭遇与其所扮演的角色,这样才能够全面的理解这一历史进程。
[1] 刘溎年.惠州府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
[2] 张廷玉.明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3] 许怀林.客家社区的大转折——《虔台志》中的南赣特区[J].客家研究辑刊,2008(1):66-69.
[4] 海 瑞.海瑞集:上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211.
[5] 黄志繁.“贼”“民”之间:12—18世纪赣南地域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6:157.
Turmoil Caused by Bandits of Liantou and Memories about It
XIA Yuan-ming,TANG Ai-lian
(1.Hakka Institute,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 514015,China; 2.Jianying Library of Meizhou City,Meizhou 514100,China)
In Zhengde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1518),Wang Yangming put down the turmiol caused by bandits of Liantou in the borderzone between Guangdong and Jiangxi.The Heping county was set up consequently.Wang Yangming was modeled as a civilized master by the local gentries and many things are traced to him.However,Wang Yangming has a brutality and cunning image in the memory of the folk people.More historical truths could be presented based on these two different angles.
Liantou;Turmoil caused by bandits;Wang Yangming
K248.2
A
1009-2854(2010)07-0085-04
2009-09-17;
2010-06-08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客家研究院招标课题(10KYKT04)
夏远鸣(1977—),男,江西横峰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区域史,移民史。
(责任编辑:陈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