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师范学校实施学分制可行性研究
2010-08-15陈红
陈红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外语系 江苏宿迁 223800)
五年制师范学校实施学分制可行性研究
陈红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外语系 江苏宿迁 223800)
我国实施学分制已有百年历史,但是学分制在五年制师范学校教育还没实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分制的实施范围不断扩大,在五年制师范学校实施学分制已完全可行。
五年制;师范学校;学分制;可行性
学分制以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性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被认为是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教育管理制度,正逐渐被我国各高校所采用。那么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五年制师范学校实施学分制是否可行呢?
一、学分制的发展
学分制是高等教育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以选课为前提,以学分为学习计量的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1.国外学分制的历史。18世纪末德国首创选课制。1825年,美国弗吉尼亚州实行选课制,并在弗吉尼亚大学实行。1869年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主张实行选课制,1872年学分制在哈佛大学实行,1894年,哈佛大学规定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课程就可获得学位。到20世纪初,学分制在美国得到普遍推行。学分制在欧洲各国高校也非常流行。英国实行学分制和学年制两种制度并行,法国各大学实行学分制,获得规定学分是获得学位的先决条件,课程分为必修、选修和自选三种。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实施学分制。
2.我国学分制的历史。我国最早实行学分制较早的国家之一。1903年清政府规定各大学课程分为主修课、辅修课和选修课。1911年,清华学堂实行美国的学分制。1919年北京大学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1922年东南大学全面采用学分制。1929年教育部制定《大学章程》,规定“大学各学院或独立学院各科课程得采用学分制”,从此我国大学全部采用学分制直到解放初。1950年,教育部发出高等学校课程草案,作为各有关学校拟订课程的参考。课程草案规定暂用学分制。1952年,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办学经验,改学分制为学年制。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方毅同志提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实行学分制”。此后,教育部门与高校的专家一起对学分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在高校文科教学工作会议上制定了一批基础学科专业的学分制教学计划。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大率先开始进行学分制的试验。1983年前后,学分制由部分重点大学扩展到非重点大学,由综合院校扩大到非综合院校,兴起了学分制的第二个高潮。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使得教育改革力度明显加大。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同年李岚清副总理与南京部分高校领导座谈,提出了要逐步探索将学年制改变为学分制的意见。实施学分制再次成为高校改革的契机和热点,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大学相继实施了学分制。
二、学分制的模式
自1978年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学分制,其类型及特点如下:
1.完全学分制。其特点是:突破学年的限制;突破了修读专业的传统修读方式,可以断断续续修读一个专业,也可以同时修读两个专业;突破修读课程的原有规定,选修课的比率增加;师生均实行双向选择;突破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界限。如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
2.计划学分制。其特点是既注重欧美学分制的灵活性,又强调计划的指导性,既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又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必修课与选修课之比为7:3,实行必修课保底,选修课不封顶,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学科交叉部分课程。选修课类型较多,既有纵向深化专业知识、具有研究性的课程,也有横向扩大知识领域的课程,同时还有文、理、工、管相互渗透的课程。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
3.学年学分制。把学年制与学分制的某些管理办法结合在一起,学年与学期对学生应修学分都有具体要求,教学计划的弹性略小于计划学分制,一般不允许提前修满学分者提前毕业,注重并立足于班集体教学。必修课约占 70%,无选择余地;选修课门数不多,学生选课自由度不大。如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
4.全面加权学分制。全面即对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要求都用“学分”量化,课程学分则根据课内外学习应付出的劳动量得出;加权即把计划中的学分,根据课程类别、性质、地位、难度、新度等差异分别确定权重或加权系数,计划学分乘以加权系数即得实际学分,计划学分用于学籍管理,加权学分用于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如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5.复合型学分制。按教学阶段或课程类别不同,分别采用学年制和学分制的管理办法,如前两年采用学年制,后两或三年采用学分制;必修课采用学年制,选修课采用学分制。这种类型主要在少数工科或医科院校采用。
6.特区学分制。深圳大学所采用的学分制是从特区的经济特点出发,为适应特区各类人才的需求的学分制。这种学分制教学计划更灵活,学生对所学课程选择的自由度更大,对专业的选择和移动也更灵活。
三、实施学分制的意义
1.有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兴趣和爱好。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学分制的实行,实现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专业和课程,选择上课时间、修读方式及每学期修读课程门数等,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适应社会的要求。
2.有利于打破专业界限,促进学科渗透、文理结合,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学年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面比较狭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实行学分制,要开出大量选修课,这些选修课涵盖文理两科,除了本专业的选修课外,还有全校性的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任一科目,这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有利于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由于学分制修学年限灵活,学生智力好、学习努力,可以多选课,多修学分,尽快取得毕业学分,提前毕业,从而加快人才的培养速度。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少修学分,延长学习时间,直到取得足够的学分方可毕业,这就保证了毕业生的质量。而在学年制下,不管学习好坏,到了规定时间基本上都可获得毕业文凭,没有优胜劣汰这一竞争机制的激励。
4.有利于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开课灵活,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研究方向开出适合市场需要的课程,大大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而且,学生选修哪门课,要看教师水平如何,这样可以激励教师开好课、上好课。另外,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有利于适应基础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学年制最大的弊端是缺乏灵活性,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与现实需要相脱节。我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运用学分制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宽,适应力强,能力素质好,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6.有利于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内各部门的改革不断深化。推行学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必然会引起整个学校管理一系列的变化。它与传统的管理体系相比,有许多新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是要求管理的现代化。学分制的实施可以促进学校各个部门的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同时也促进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水平的提高。
7.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竞争,鼓励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四、学分制发展的趋势
学分制之所以具有一定的生命力,是因为它在管理上具有灵活性,因材施教,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学分制已被实践证明是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较为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因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学分制也必将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主流,并且日趋成熟和完善,极大地推动高校的教学改革和体制改革。
五、五年制师范实行学分制的可行性
虽然五年制师范实施学分制没有现成的模式,但这并不等于不能实行学分制,我们完全可以有条件推行学分制。在目前阶段,在五年制师范实行学分制的内外条件已基本具备。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基本建立。学分制实行的外部条件之一是市场经济的确立。在非市场经济的土壤上,学分制就很难生存或充分发挥其作用。回顾一下我国试行学分制的历史即可看出这一点。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也曾试行过学分制,但效果不明显,学分制的各种优越性并没有体现出来。原因之一是当时整个社会大环境还不具备实现学分制的社会机制。我国各高校在试行学分制中也曾遇到了不少困难与问题,很多方面是源于市场经济的不完善、还未成熟所致。但现在情况已与文革前大不相同,也与改革开放初有了很大变化,从这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人才市场的繁荣,到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已充分体现出市场经济的强烈特征。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高校实行的是与之相适应的学年制,而在市场经济逐步确立的今天,高校培养制度也应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系,而学分制即是与目前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较优越的高校管理制度。
2.有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提倡。1978年方毅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首次正式提出“有条件的高校要实行学分制”。会议之后,部分高校开始试行学分制。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积极进行“实行学分制”等各项教学制度改革的实验,于是在高校中再次出现了试行学分制的高潮。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学分制的实行提供了适宜的气候与新的契机。在1996年9月全国师范工作会议上,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再次强调:“本科师范院校和三年制师范专科学校要积极进行主辅修,双学科改革,稳步推行学分制。”这说明,实行学分制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可以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活力与生机。
3.高校招生制度与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统招统分制度,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些年来,我国大学招生制度和毕业分配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3年2月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改革学生上大学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逐步实行收费制度。”纲要中还指出,高等院校大部分毕业生通过人才劳务市场采取自由择业的就业制度。这种变化使实行学分制的条件更加成熟。
4.教师队伍数量与质量的提高。随着高教师待遇不断提高,高校师资队伍不断壮大,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逐渐形成。教师队伍数量的满足和素质的提高为实行学分制提供了物质保证。
5.能开设足够多的选修课。学分制起源于选课制,即学校开设大量选修课供学生自由选择。目前五年制的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壮大,学科门类不断增多,能够开出足够的选修课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6.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国实行学分制已有百年历史。有解放前的经验,也有解放后到文革前的经验,更有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宝贵经验。目前我国实行的学分制主要有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计划学分制、全面加权学分制、特区学分制、复合型学分制等。这些为五年制师范学校实施学分制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六、结论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学分制比学年制在教育管理上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更多的优越性,国内外学分制研究的成果给五年制师范实施学分制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我国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已具备了实施学分制的政治、经济、师资等基本要素,在五年制师范学校实施学分制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
[1]李素儒.高校试行学分制综述[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
[2]王桂林,贾国锋.深化教育改革,实行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分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1).
[3]苗玉凤,田东平.美国学分制的发展历史及其成因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2).
[4]钟阳春,赵正.美国大学学分制概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9).
[5]杨进.西方国家学分制模式之比较与我国的教学管理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4).
[6]杨德广等.中国学分制[M].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8).
陈红(1972-),女,江苏宿迁人,宿迁高等师范学校外语系讲师,多年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
2010-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