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古诗十九首》对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

2010-08-15宋瑞斌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比兴青青

宋瑞斌

(鸡西大学,黑龙江 鸡西 158100)

试论《古诗十九首》对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

宋瑞斌

(鸡西大学,黑龙江 鸡西 158100)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善用比兴的优良传统,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了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古诗十九首;比兴;创新

《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这组诗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桓、灵之际,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因内容和风格相近,萧统把它们编在一起。该组诗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诗论家推崇。梁代钟嵘的《诗品》说它“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它是“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惆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1]。它之所以能获得这样高的评价,在于它把人们灵魂深处最普遍、最深刻的情感表达得巧妙含蓄,绵邈深致,实为抒情诗之典范。它在抒情艺术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继承并发展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本文试对此问题详加论述。

1 《诗经》中的比兴

赋、比、兴这三种艺术表现手法,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这里我们不论赋,单看比和兴。那么,何谓比?何谓兴?按宋朱熹《诗集传》中的解释:“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1]。用今天的话解释,比,就是比喻和比拟。它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打比方,使被比的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真实感、形象感,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兴,就是托物起兴。它是一种先借自然界的事物,如鸟兽草木、风云雨雪、星辰日月等起个头,然后引出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兴句多放在一首诗的开头。好的起兴,往往能在开篇就把人们引入诗的意境中。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被大量运用,但大都比较简单,只是就某一具体事物用比兴,其取比和兴象较为盲目,缺少一致的情感依托意义,还只局限于修辞技巧方面。如《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它是起兴,但与下文控诉殉葬制度没有什么联系,只起个协调音律的作用。

2 《古诗十九首》中的比兴

如果说《诗经》中的一些比兴是无意为之的话,那么《古诗十九首》中的比兴则是有意为之,是文人的自觉。它已不局限在修辞手法与遣词造句上,它更加注重运用比兴手法塑造典型意象,创造典型意境,也就是说它已经把比兴手法渗透在诗篇整体的艺术构思中。

2.1 比

《古诗十九首》中共有十一首运用了“比”,其中有九首是诗中个别句子用“比”,另二首是通篇用“比”(迢迢牵牛星、冉冉孤生竹)。它的“比”常常具有下面的特征:

(1)取比的物象更加典型,这些意象往往成为后世抒情诗中具有某种特殊含义的意象。

请看: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以浮云蔽日比喻游子被外界所惑。(行行重行行)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以鸿鹄高飞比喻远大理想。(西北有高楼)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以朝露比喻人寿命之短暂。(驱车上东门)

“人生寄一世,奄乎若飙尘。”以狂风里的尘土比喻人生短促。(今日良宴会)[2]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以鸟的高飞比喻人的飞黄腾达。(明月皎夜光)

“燕赵多佳人,美女颜如玉。”以玉比喻女子容貌的姣好。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以双飞燕比喻恋人的和谐。(燕赵多佳人)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以芙蓉、芳草比喻美好的东西。(涉江采芙蓉)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以鸳鸯比喻夫妻。“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以胶漆比喻爱情。(客从远方来)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以花开花谢比喻女子的命运。(冉冉孤生竹)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以牛郎、织女比喻恋爱中的男女。“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以银河比喻人为的阻隔。(迢迢牵牛星)

上文中的“浮云、飞鸟、鸳鸯、银河”等意象经过《古诗十九首》的塑造,被赋予了典型的含义,由此成为了后世诗歌里一再运用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意象。

(2)“比”常常和心理活动结合起来,使诗歌的意境更加细腻幽深。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作者以胡马依恋故乡的北风、越鸟选择遥望故乡的南枝来暗喻游子应该懂得留恋家乡。借比喻予以暗示,写出了思妇的内心活动。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回车驾言迈),诗中所取的景象尽管是春天,春风吹生了枯萎的野草,但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诗人悲哀的心境,人犹如草之荣生,又何尝不会很快地由少而老呢?一种对前途感到渺茫的心情在“比”中活现出来。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牛郎织女隔河对望,恰恰写出了思妇游子由于人为的阻隔难以团聚的幽怨。

再如《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诗的前六句以季节的“忽复易”来比喻人情变化的迅速。“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天气转凉,秋蝉已飞上枝头,玄鸟该飞到哪里呢?诗人以秋蝉暗指“弃我如遗迹”的朋友,而以玄鸟自比,透露出无限压抑的内心愤慨[3]。

再看《冉冉孤生竹》,通篇用比,托物寄情,表达出委婉细腻的内心思想活动。以“孤生竹”自比,以“泰山阿”喻丈夫,以“兔丝附女萝”比喻婚后对丈夫的依托。从中让我们读出了女子对丈夫远别的真挚、强烈的幽怨之情。“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写出了女子对青春的珍惜,认为夫妻应该及时团聚;“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说明结婚不容易,可是婚后却夫妻远隔。“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四句,以蕙兰扬辉喻女子青春盛颜,以“过时而不采”喻夫妇离别,以“将随秋草萎”喻青春逝去,可谓比喻迭出,思妇的殷殷情怀、绵绵厚意、缕缕情丝、凄凄伤感尽在这迭出的比喻中。

2.2 兴

《诗经》中兴的运用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这类兴常与比结合在一起。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三是起协调韵律的作用。这类兴往往与下文的内容没有什么联系。《古诗十九首》摆脱了《诗经》中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兴象,继承并发展了《诗经》中起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更加注重为歌者设身处地地去寻找物象。

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古诗十九首》“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此言不虚,《古诗十九首》中有十首以起兴发端,这些诗或见景生情,或寓景于情,情景交融,物我合一,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意境。如: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这两句是起兴,写的是春天到来时的景色。“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盈盈”是形容这个女子的仪态之美,而“皎皎”则是形容这个女子的光彩照人。楼外是春光明媚,楼上女子是容貌姣好,一句“当窗牖”,把这两种生命的美好蓦然之间就打成了一片。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之善用比兴——把感发一点一点地引出来,然后再一下子使它们结合。这幅生机盎然的春色图正是这样衬托出了女主人公的离愁别绪和青春易逝的感伤情绪。

再比如: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是托物起兴。青青,以颜色言之;磊磊,以形体言之,二者都是永恒不变的。用以兴起生命的短暂、人不如物的感慨。再联系“柏”、“石”所处的“陵上”、“涧中”这样一种环境,便可以领会诗歌的弦外之音: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在动乱的年代里,这些中下层文人的贫穷失意正是那些贵族官僚们争权夺利、不予援引造成的。短短的几个字,包含了诗人愤愤不平的思想感情。这里的“兴”已经是“借物发端”、“物有寄托”的“兴”了。

此外,运用“兴”的诗句还有:“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明月何皎皎)以明月之皎皎引空闺之愁绪。“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庭中有奇树)以花事的兴盛,反衬人物的孤独和痛苦。“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明月皎夜光)以月光之清寒、促织之悲鸣渲染秋的悲凉氛围。

通过以上诗句的分析,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些兴象,看似无心凑合,信手拈来,实则是诗人精心选取,诗人的内在感情正是通过这些物象表达出来,读起来深沉含蓄,余味无穷。

3 结语

《古诗十九首》继承和发展了《诗经》比兴的表现手法,并有新的创造。这主要体现在它更加注重比兴的表现手法为诗的意境服务,为诗的抒情主题服务。取比,常常和表达人物委婉细腻的内心活动结合起来,托物寄情;起兴,往往借助自然景物和环境来烘托渲染抒情气氛,借景抒情,从而创造了物我相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1]于非.中国古代文学史 (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98~202.

[2]林东进.《古诗十九首》的赋比兴问题[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3]张利锋,刘颖.浅论《古诗十九首》对《诗经·国风》艺术手法的继承与发展[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I207.22

A

1674-6341(2010)02-0144-02

2010-01-04

宋瑞斌 (1972-),女,黑龙江鸡西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增华

猜你喜欢

古诗十九首比兴青青
《青青随笔》
春来草青青
就是因为那个洞
《古诗十九首》的色彩
《古诗十九首》教学实践初探
比兴、咏物辨说
青青柳
《古诗十九首》思想新解
赋比兴之当代运用
从《古诗十九首》看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