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允价值运用看上市公司审计风险
2010-08-15单瑛琨
□文/单瑛琨
一、引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包括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2007年1月1日起,这些新颁布的准则在上市公司中正式实施。对比以往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背景下发生了较大变化,公允价值的引入成为最大亮点,公允价值计量已广泛应用于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17个具体准则当中。
新准则实施两年多以来,宏观经济环境及证券市场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危机,尽管各国政府全力救市,但目前是否已摆脱危机仍存不确定性。新会计准则也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尽管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的争议尤其是关于其可靠性问题的讨论一直不断,但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正得到认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上市公司在逐步增多。公允价值变动使企业利润大幅波动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笔者试图从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对审计工作产生的影响角度,做一简要分析。
二、新准则实施后的市场情况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导致一些报表使用者对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提出质疑,因为公允价值计量要求随着市场价格的波动而调整金融资产的价值,次贷危机导致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不断走低而使其价值不断下降,从而引发大规模的恐慌和不断恶化的后果,失灵的市场所反映的某些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公允价值)并不能客观评价这些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于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使得新准则实施两年以后,由于金融资产的放大效应给报表审计带来了潜在风险,而这种风险对于公司、市场投资者等而言往往是重大的。据中国证券报数据中心统计,截至2009年8月17日,已披露半年报的621家上市公司中,有129家公司发生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共因公允价值变动获利99.57亿元;2008年同期,这些上市公司在该项目上净亏损257.81亿元。
对投资性房地产项目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的上市公司也在增多。据证监会《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报告》显示,2006年年报中披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只有8家,2007年增加到14家,2008年为20家。
债务重组方面,2007年深市主板487家上市公司中,有137家上市公司存在债务重组收益或损失,债务重组收益50.56亿元,占深市主板上市公司2007年实现净利润1,048.74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比重为4.82%。
三、存在的问题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防止企业通过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手段粉饰利润,也有利于审计环境的改善。但不可否认,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也给会计职业判断留下了较大空间,对于社会审计来说,不确定因素的增加,无疑使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的难度与审计风险在加大,同时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与业务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公允价值会计确认、计量所依据的主要是相同或类似项目的市场价格。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各要素和产品市场发达的情况下,这些市场价格还是比较可靠的。当某项资产和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时,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可按其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的折现率贴现计算的现值评估确定。现值技术的应用需要有高超的专业技术,诚信的评估队伍,目前我国评估人员与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专业技能都不容乐观。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也需要对现值评估技术和方法有较好的掌握才能进行专业判断,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经验的积累和专业的培训。再如,由于资产减值准备等需要较多地运用估计和判断,会计处理有一定难度,而由于还没有明确的标准,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可收回金额的估计结果可能不同,致使审计工作难度加大。尤其是公允价值的引入,给管理当局更多的会计选择权,会计弹性空间越来越大,而极有可能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因此审计人员能否对会计人员确认计量的公允价值以及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恰当合规性作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就更为关键。
此外,公允价值的应用,从某种意义上也拷问着注册会计师的道德素质。按照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的规定,作出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即企业的管理部门应当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的真实性承担责任。管理层往往为了自身利益“铤而走险”,想方设法在财务数据上做文章。一些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受到了来自上市公司、当地有关部门等方面的压力和利诱,同时为了招揽业务,稳定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往往容易丧失道德水准和职业良知,按客户意图进行审计,对资产虚假评估和歪曲的会计信息视而不见,甚至与客户串通进行欺诈、舞弊。
追本溯源,我国公允价值审计无序局面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公允价值会计理论认识的不成熟与立场的不坚定。1998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等准则中采用公允价值进行确认和计量。而2001年初财政部又以“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造假行为严重”为由修订了会计准则,将其中涉及公允价值的内容部分或全部删除。在此后的几年中,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不断地变化态度,或是刻意回避,或是明确支持公允价值在会计中的运用。此外,与公允价值相关的审计制度的制定也不尽如人意,对已有会计准则审计只是点明形式,没有体现出审计思路。由于对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还存争议,其他机构的公告也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审计并没有具体规范。这导致了我国与公允价值相关审计处于简单、分散、不系统、甚至混乱的局面。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所存在的这些系统性缺陷在影响被审计单位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信息质量的同时,也会给注册会计师的公允价值审计带来很大困扰。按照第1322号审计准则第十条的规定,当注册会计师评价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时,评价标准本身若不明确和统一,就会影响会计师评价的正确性;当注册会计师按照第四十二条和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对公允价值进行独立估值时,更需要明确统一的参考指导。显然,我国相关会计审计准则的完善之路还很漫长。
四、对策与措施
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防止会计造假的最重要防线,如何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尽可能地规避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障。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树立价值导向的公允价值理念。要在市场中广泛树立公允价值理念,培养公允价值会计及其审计的观念,将公允价值融入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此外,应从利润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市场衡量企业的重要指标,使其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树立企业价值观将成为公允价值会计及其审计健康实行的先决条件。
其次,打造完善的市场评估体系。公允价值审计对公允价值计量技术要求更高,被审计实体和审计人员会采用专业评估人员公允价值评估的结果,因此有必要建立科学、严谨的公允价值评估制度来规范评估数据来源、方法及结果。由于市场是客观存在的,获得所有市场参与者期望的信息比获得企业个体期望的信息更客观、容易,因此我们能够更好地拟订市场评估制度,创设信息数据库,积累行业数据,以提供具有权威性的企业评估公允价值的主要指标,使公允价值审计有据可依,顺利实行。
第三,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应加快研究和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财务会计报告框架,制定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会计准则以及具有指导性和实际操作性的审计准则,并与公允价值审计相适应。
第四,广泛开展公允价值审计教育和培训。公允价值审计具有一定难度,需要靠审计人员更为专业的职业判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保证公允价值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开展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业务培训,深入学习新的会计准则,学会使用恰当的估价技术和方法,同时拥有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关知识,这样才能对会计人员作出的大量职业判断进行客观评价,从而对资产风险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以及企业利润的真实和完整做出评价。在此过程中,注册会计师还应熟悉并能查找出其本身职业判断与企业会计人员职业判断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以降低审计风险;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保证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保持职业良知,遵守职业道德,减少舞弊事件的发生。
最后,吸收和引入国际先进的风险审计理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方法,它是战略管理理论和系统理论在审计实践中的运用发展,侧重于对整个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过程的分析,更多地考虑企业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它不仅是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程序的一大变革,更是审计理念的革新。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更准确地判断重大风险点和风险域,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1]陈美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徐玉德.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与实务.商务印书馆,2009.
[3]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会计研究,19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