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冬学教育特色及其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启示
2010-08-15赵娟
赵 娟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冬学教育特色及其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启示
赵 娟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冬学,是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农村中,利用农民冬季农闲时举办的一种群众教育组织形式。我党通过冬学运动不仅教会群众识字,还利用此种方式对群众进行政治觉悟的启发,形成了一些合理的成人教育培训经验,值得当前农村成人教育学习和借鉴。
革命根据地;冬学;农村;成人教育
一、引言
冬学,是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农村中,利用农民冬季农闲时举办的一种群众教育组织形式。是“由党政部门和群众团体共同组成的冬学运动委员会领导,聘请粗通文字的人或小学教师教课”。[1](P193)
抗日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结合当前开展的中心工作,有领导地大力开展冬学运动,逐步扫除文盲,努力提高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冬学针对的主要对象为农村中的青壮年男女。每年秋季,根据地的各级教育部门与党政军工农青妇等机关团体共同制定冬学运动实施办法,发出开展冬学运动的指示。冬学结束后,对开展的过程作出总结。涉及到的具体教学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前者主要进行时事政治教育,教师由当地党政干部兼任。后者主要是读、写、算,另有破除迷信、卫生常识等,并结合中心工作进行有关战争和生产技能的教育。抽调在校师范生、小学教师、在乡知识分子、小先生任教师。课本由教育部门统一编印。经费以群众自筹为主,政府负担一部分。冬学结束后,条件具备的转为常年学习的民校。[2](P332)
在冬学开展的过程中,我党不仅教会人民群众识字,而且还利用此种方式对群众进行政治觉悟的启发、民族情感的熏陶,其中形成了一些合理的成人教育培训经验,值得当前农村成人教育学习和借鉴。
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冬学教育特色
(一)政府重视和大力推进冬学运动
边区重视和推行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大力推进冬学运动。“西北的冬季非常寒冷,在冬季里群众多不生产,这正是我们进行教育的好机会”。[3](P16)
当时担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的督学吕良同志在其文章《边区的社会教育》中对当时开展的冬学运动有这样的描述:十月间教育厅提出建立四百个冬学计划后,全边区便迅速地响遍了“为完成四百个冬学而斗争”的口号,各区乡村庄都纷纷召集群众大会,成立冬学委员会,宣传、解释、动员、组织,在上下一致努力下,不但完成而且大大的超过了原定计划,共计成立了五百九十五处冬学:学员九千八百八十二名,成人青年约占一半,起初动员是非常困难的,但经我们耐心的解释,在各组织上动员,干部先起模范作用,才逐渐地发展起来。[3](P16)
时任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副校长的刘端棻同志也在其文章《陕甘宁边区的冬学运动》中谈到:“冬学运动是成年人受教育的另一重要形式,所谓另一重要形式,因为全陕甘宁边区的成年人们或部分的青年们,在平日里是经常受着教育的。他们在一年四季里的学习组织,有识字小组,有夜校、有半日校。不过到了冬季,五谷收割了,谷粒藏仓了,农民有了很长时间的休息,就在这冬闲里来一个学习突击运动冬学运动。”[4](P147)
有数据显示,1939年北岳区冬学由 1938年的 3 966处增加到 5 397处,学员人数由 18万多增加到 39万多人;1940年进一步增加到 8 373处,学员 52万余人。同时在冀中区的27个县中 ,冬学由1938年的2047处增加到5 188处,人数由近 7万人增加到 33万多人。妇女入学人数大量增加,如冀中八专区,1938年冬有女学员 7 976人,占学员总数的 25.13%;1939年冬达到 48 393人,占学员总数的 31.62%;1940年冬更达到 160 153人,占学员总数的 47.38%。[5](P193)
由此可以看出,边区政府对冬学的重视和一系列出台的相关教育政策推动了当时根据地冬学教育的发展,这既使我党在对农民群众进行文化教育层面上有了很大的收获,也使他们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根据成人特点和需要编写适宜的冬学教材
1.根据成人的特点编写冬学教材。成人学习的特点是由成人学习者自身的属性决定的,由于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时间不固定、个体差异比较大、学习经验丰富多样,这些特性都决定了边区政府在编写冬学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到农村成人学习者的自身特点,要做到 “量体裁衣”,有的放矢。
基于此,如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有《识字课本》《日用杂字》《庄稼杂字》和一种供参考用的《卫生课本》。前三类课本是新编冬学课本的两种形式,如《识字课本》是用简练精粹的长短句编成,而《日用杂字》和《庄稼杂字》则是利用旧形式编订而成的。“两种都是打破小学课本的编法,根据成、青年的特点编成的。这次课本一印出来之后,延市群众纷纷自动去书店购买,这固然与内容之适合于群众生活有关,但同时也证明这种形式是适合于群众的需要的”。[3](P246)《日用杂字》中的一些内容:“衣帽鞋袜,人人都穿,围巾手套,大家喜欢,有新有旧,能洗能换,干净整齐,穿上好看。”《庄稼杂字》中有一些“四字”杂言:“七十二行,庄稼为强”、“发展畜牧,添买牛羊”、“一堆粪土,贵重如金”、“父子夫妻,民主商量”、“念书识字,消灭文盲”、“特务汉奸,步步提防”、“学埋地雷,练习打枪”、“拾粪打柴,不可轻忘”等等。
从课文体例的编排和内容的设置上可以看出,这些课本符合农民群众的阅读趣味,适合成人的学习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根据成人群众需要编写冬学教材。在革命根据地中,成人最需要学习的内容是基本的识字,此外反映生产劳动、生活实际和战争情况的素材也是他们感兴趣的方面。所以冬学或民校中的教师们还根据群众的需要编写,或群众自己编写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生产和斗争实际。
“如群众需要识字,就教日用杂字;需要记账,就教珠算;需要应酬门户,就教写信、写条据、写契约、写对联;需要健康,就教卫生常识,等等。所用的教材不是固定的课本,实际生活就是教材内容的源泉,民小教师根据实际生活的事物随编随教。”[6](P333)因此,当时各科教材的编写就是根据这些要求进行的:“陕甘宁边区在一九四四年第三次编写的国语课本,其中反映游击战争、防奸自卫、战斗英雄、锄奸英雄的课文约占七分之一,反映生产知识、生产劳动及劳动英雄的课文约占五分之一。其它各科教材也是密切联系抗日战争和生产劳动。”[7](P102)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如孟平四区对王村在自己开办的冬学里,就曾发挥集体的力量编出“村情三字经”,内容生动又贴近实际,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摘录部分课文如下:到阎村,去赶集,买米面,和布匹,驮上米,背上布,往回返,走大路。”“说咱村,是典型,作模范,出英雄;梁文耀,是青年,现担任,指导员;学习组,搞得猛,各组员,都加紧,六七人,三个月,三百字,认下啦,简单信,都能写”。[8](P150)
此外,边区还编辑出版了《抗日三字经》《民众应用文》《实用四言常识》《新百家姓》《新千字文》等教材。通过这些教材的普及,让群众真正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3.根据群众职业和实际生活中现象的不同编写补充教材。还有一些地方学校根据群众职业和实际生活中现象的不同编写了补充教材,陕甘宁边区新正县马烂街冬学和延安市旧城冬学夜校情况正是如此。如马烂街冬学是采用新课文的形式,如放牛娃组的教材,开始教 “放牛”两字,第二课教 “放八头牛”,增加了“八头”两字,第三课 “我十四岁,放八头牛”,又增加了 “我十四岁”四个字。卖面粉的,教打卖面粉条子,教 “年月日,石斗升合,斤两”,再教记账。其编法是根据由浅入深,由切身事物到周围有关的事物,力求适合教学进度和学员的接受能力来编写的。既具有教学认识论的原理,也符合学员心理、能力发展的特点,体现了教育学的科学思想。
延安市旧城冬学夜校的教材是采用韵文的形式编写的,如“你姓张我姓王,你喂鸡我放羊。他作豆腐又开面粉坊”,便于学员记诵,引起学生兴趣。又如华池温台冬学有的学员经常去三边驮盐,教员就给他们组织了一个驮盐组,教员和学员还共同编了《驮盐歌》:“吆上毛驴走三边,去驮盐;驮回盐,发展生产。发展生产,全家老少有吃穿!”他们学了以后,在路上边走边唱边识字,回来时检查考问,再教新课文,生产没有耽误,学习也没有受到影响,两者结合得很好,生产和学习都有所提高。[7](P102)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一次徐特立和边区教育厅副厅长来参观当时的民办小学杨家湾小学,正好赶上学生自己独立上课,看到来了两位客人,年龄大的学生出来很有礼貌地招待了他们,得知这个情况,杨家湾小学的教员陶端予也把这个事情编成了教材,语句押韵,琅琅上口:“九月秋场晒芝麻,姐姐开会不在家,来了两位老人家,恭恭敬敬招待他,凤子来娃陪拉话,刘锁教字给小娃,姜芳烧了敬客茶,二位老人真喜啦,临行送到大门口,希望再来指导咱。”[6](P333)这样的自编教材充实了当时的教学活动。
(三)根据当地农村实际情况组织弹性化教学
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在边区农村区域为主的根据地建立政权,发展教育,就必须探寻新的道路或模式,除了指导思想的确立、教学方法的生动多样、教学内容的实用化取向之外,教学组织形式的弹性设计也是必要的。
当时冬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识字班、宣讲班两种。前者是冬学运动中的一种最常见的基本组织形式,从数量上来考量,是最多的一种组织形式,主要进行文化的普及,也配以相应的战时政治教育;后者虽然上课的次数较少,但是由于宣讲的内容多是一些生动的故事,所以更受群众们的欢迎。
1.冬学中的识字班教学。在冬学教育中采用的识字班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是教学能够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由于这个出发点,所以冬学的内容追求生动丰富,以调动学员们学习的兴趣。据当时的资料记载:
参加识字班学习的学员,一般都能认得二三百字,可以认自己的名字和一些常用字句。据陕甘宁边区统计,一九四一年约有一半青壮年识得一些字。据冀中八专区七个县的统计材料,认得一百字以上的学员有十二万余人,其中识字四百到六百的有二万一千余人,识字六百到一千的有一万七千余人。[7](P100)
2.冬学中的宣讲班教学。与识字班相比,宣讲班上课的次数要少的多,一般都是每十天进行一到三次,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特点是围绕每个斗争时期的中心任务,针对具体事件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的认识觉悟得以提高。例如:
扩军时,宣讲班就配合扩军任务,宣讲敌伪抢掠的暴行和战斗英雄的光荣事迹来激发青年参军杀敌的热情;开展拥军优抗时,就宣讲军民血肉关系以及拥军抗优工作的事例,使学员联系自己来讨论。在对敌斗争非常尖锐的地区,则结合对敌斗争的需要来宣讲, “反资地”、“粮食战”、“毁民沟”、“除奸”等等,就成为宣讲的主要内容。[7](P99)
(四)根据群众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考虑到农村中农民的工作和学习时间上的不确定,冬学的领导同志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除了有集体上课外,更多的是一些分散学习的小组,这样的方式可以充分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
当时在革命根据地就有很多这样的学习小组,并且他们能主动把学习与生产相结合,既不影响劳动,也学到了文化。如有滩地小组,这是农村在修滩时利用做活休息时的学习组织;地头小组,也叫拨工小组,这是在农忙期间,学员们组织拨换工,如麦收、耪地、秋收时,大家就进行集体劳动,休息时,学员们共同在树荫下听教员讲课;运输队小组,如“阜平坊里距炭灰铺煤矿很近,每到冬天,运输的人很多,他们编成组,进行识字。在小驴鞍子上贴一张字条,或挂一个牌,写上一个字,走时,教员教会赶脚的人,每出去一次,换一个新字”;[8](P146)此外还有担架小组 (群众外出抬担架时的学习组织)、运粮小组 (运粮时人们的学习组织)、纺织小组 (妇女纺织时的学习组织)等不一而足。
三、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启示
(一)政府重视和大力推进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国家的决策部门要努力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出台和修正农村教育方针,因为农村成人教育的协调发展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稳定和繁荣的政治局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据此,各级政府要努力编写和制定出适合农村成人发展的教育规划,以此作为指导,在具体施行规划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目标、任务、内容、步骤和重点。同时还要注意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做到资源互补和共享,力图最大限度地为农村成人提供获得继续教育工作的资源量和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并逐渐把普及教育落到实处。
此外国家政府部门还应通过积极立法、增加投入来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制,通过各项措施调动农村成人学习的积极性,确保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二)根据成人特点和需要编写适宜的教材
当前,农村成人教育教材数量比较匮乏,且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结构松散、可操作性差、不够形象等问题。应该看到,由于农村成人教育所针对的服务对象是不同的,且各地的农业生产习惯也不尽相同,所以不可能采用全省乃至全国的统编教材,国家教育部门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编写出适应各地区农村地方特色的适用教材。
例如,现在很多地市在进行农村成人教育时就注意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始编写一些适合本地使用,体现本地特色的地方教材。而这些地市下设的县、乡、镇、村也就可以在上述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尝试编写更加带有乡土气息的实用性教材,以弥补地市以上有关部门编写的教材在本地针对性不强的不足。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农村中的成人教育的教材多样性明显增强,更加适合了农村成人的特点,有利于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成人教育教材体系的基本框架。
(三)根据当地农村实际情况组织弹性化教学
由于农村中的劳动者学习时间不像正规学校中那么容易保证,所以,可以尝试根据当地农村实际情况组织弹性化教学,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在农村中进行成人教育时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培训模式。
例如,一些农村中的成人教育中心可以根据农村劳动力的实际需要,按照适用和实效的原则,给成人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如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等,也可以针对农村中劳动力的兴趣爱好为其开设多元和弹性的课程,比如服装设计、美容美发、艺术摄影、科学栽培、家政服务或医学护理等。这些课程既有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又有从农村成人的实际需要出发,从而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条件和创造了广泛的就业机会。
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探索适合农村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使我国的农村成人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
(四)根据成人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为了满足成人的不同需求和个性特征,可以根据农民的时间安排和他们的实际需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脱产学习和不脱产学习相结合,白天学习和夜校学习相对应,定期培训和不定期培训相承接,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补充,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彼此协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努力做到学得活、学得巧、学得更高效。
此外,还可以采用科技讲座、现场示范、播放录像等多种手段积极配合教学,真正做到“想农民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使农村成人教育的教学方式更人性化、更科学化。
四、结语
总之,抗战时期的冬学教育在革命根据地的农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激发了农民群众的学习热情,使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和文化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其中的成人教育策略值得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在新时期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成人教育之路。
[1]毛礼锐,沈灌群主编 .中国教育通史 (第五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顾明远主编 .教育大辞典 (第十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3]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 .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社会教育部分)(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4]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 .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 (社会教育部分)(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5]保定历史文化专辑编委会 .保定抗战教育 [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6]董纯才主编 .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 (第二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7]陈元晖等编 .老解放区教育简史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8]陈元晖等编 .老解放区教育资料 (二) (下)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G725
A
1008-6471(2010)01-0050-03
2010-01-21
赵娟 (1978—),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史专业 2007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