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看《水浒传》英译的翻译策略
——对比两个英译本
2010-08-15靳吉丽
靳吉丽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哈尔滨 150001)
从目的论看《水浒传》英译的翻译策略
——对比两个英译本
靳吉丽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哈尔滨 150001)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其最高准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译者的翻译策略往往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译者的意图、文本的类型、语言的功能、文化等外部环境等等。从目的论出发,可以更好地了解译者的翻译策略,通过分析《水浒传》的两个英译本,为译本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目的论;翻译策略;《水浒传》英译本
引言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典范之一的《水浒传》,自问世以来,不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国外也备受关注和喜爱,已经被翻译为英、法、俄、德、日等多种语言,成为 20世纪全世界颇受重视的一部小说。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学者们已不再局限于研究原著,而对其译作也展开了一定的研究。《水浒传》的英译对中国古典文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其贡献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水浒传》的英译本迄今为止有四个,目前,较受欢迎、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 (Pearl S.Buck)的七十回英译本AllMen Are Brothers(以下简称赛译)和中国籍美国学者沙博里的一百回英译本 Outlaws of the Marsh(以下简称沙译),本文将分析这两个英译本。
目的论 (Skopos Theory)是德国功能派的核心理论,它摆脱了传统“对等”理论的束缚,强调译者的作用和翻译的目的,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从目的论角度对《水浒传》的英译本进行分析能够获得新的启示,有助于翻译译本的研究。
一、目的论
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在 20世纪 70年代兴起,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它是由翻译家汉斯·弗米尔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在他与凯瑟琳娜·赖斯合著的《普通翻译基础》一书中系统详细地阐释了目的论。
弗米尔将希腊语的“skopos”用于翻译理论中,意为“目的”,即某个译文或翻译行为的目的,其核心概念是:翻译策略和方法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无论何种翻译,其最高规则都是“目的原则”,一切翻译行为都由行为的目的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弗米尔认为,翻译领域中可能存在三种目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基本目的 (可能是“为了谋生”)、目标语境中译文的交际目的 (可能是“为了启发读者”),以及使用特定翻译策略或翻译程序的目的 (例如为了体现源语结构上的特点而采用直译法)[1]。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也很重要,但忠实原则的重要性低于连贯原则,而它们又都服从于目的原则。目的论中,翻译的标准不再是传统的“忠实”或“对等”,而是合适翻译 (adequacy),其注重的是译文功能是否有效实现,也就是是否达到译者翻译的目的。
另外一位学者诺德对目的论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提出自己的“功能加忠诚”原则,其中“功能”是指使译文对译语文化接受者起作用的目的,而“忠诚”是指译者对译文读者和委托人的忠诚。同时,她还根据功能理论将翻译分为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相应的,文献型翻译分为逐字对译、字面翻译、注释翻译、异化翻译;工具型翻译则分为等功能翻译、异功能翻译和类体裁翻译。
二、影响翻译策略的主要因素
弗米尔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行动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一个译者在翻译行为的过程中,翻译的目的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翻译这一特殊行为而言,在整体行为的“目的”层面下翻译的动机性因素包括:译者的个体意图;文本的功能或类型;语言的不同功能以及决定特定翻译行为的外部环境等[2]。任何翻译策略的选择与取舍都要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它们作用于译者,决定译者的翻译策略。
译者的个体意图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赛珍珠对原文进行删节是有意识的,尽管译者对原作有深刻的理解,但出于翻译目的的需要,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
文本的功能或类型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原文是信息型的还是表达型的,在译语中如何体现,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等等。赛译和沙译都对原作进行了删节,因为原作中的一些打油诗在他们看来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而且影响译文的文体功能、翻译效果和读者的理解。
语言的功能也是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一个因素,在具体的语句和语言层面上译者必须考虑源语和译入语的语言功能。原文的语言功能在译语中是否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如果不能,是刻意保留还是改换?这些都会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因此不同的选择产生了不同的翻译效果。
文化等外部因素也对译者采取怎样的翻译策略有一定影响。沙博里在翻译《水浒传》的过程中就受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影响,因而改变了译本书名和译本,改变了译者原本的意图。而赛珍珠是个人翻译,没有委托人,所以她不需要满足他人的要求,而根据自己的意图和目的进行翻译。
三、两个译本的翻译策略
(一)赛译与沙译的翻译策略
在讲述翻译策略时,赛珍珠说:“翻译这部小说时,我尽可能地作了直译……尽可能保留了原作的意义和风格,甚至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一些即使是中文读者也不是很感兴趣的内容。”[3]从中可见,赛译采取的是文献型翻译,基本以逐字对译和字面翻译为主,有少量删节。很多学者对赛译进行了大量的批评,指出了其很多误译、错译和删减问题。然而从目的论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自己的翻译目的,她要把中国名著原原本本地介绍到西方,希望保留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和行文习惯,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最直接的翻译策略就是文献型翻译,因此译文中有大量的逐字对译、字面翻译的实例。
沙博里在他的“《水浒》新译本前言及翻译前后”中对原文文本的看法、选择及翻译策略交代得很清楚,他认为赛译读起来有点中国的味道,句型结构完全按照中文逐字逐句地对译,这给外国读者带来很大的困扰,而后来杰克逊的译文又相当不准确,他想弥补二者译文的缺陷,克服直译的理解困难和意译的不准确。从而可以总结出沙译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工具型翻译,将等功能翻译和异功能翻译相融合,有部分删节。沙译是以等功能翻译为主,并保留了汉语文化的一些特点,对宗教词汇的翻译基本采取了异功能翻译。
(二)动机性因素与翻译策略
在赛译中,译者的个人意图是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的最大因素。译者的目的是将原著原原本本地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此原文中出现的“放屁”都被译为“pass your wind”,“唾手可得”被译为“spit on our hands”,都采取了逐字对译,这种译法虽然是可取的,但是并没有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译文的功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赛译的译文长期以来一直争议不断也是源于此。赛译中随处可见的逐字对译,像“老身 ”译为“old body”,“小人 ”译为“this slowly”,“壮士 ”译为“the brave one”,“足下 ”译为“the noble one”,这些人称的谦辞和敬语若用“I”、“you”来翻译,必然抹杀和掩盖了原文的文化信息。所以,译者为了体现出源语的风格和文化,采取了这种逐字对译的翻译,不仅忠实原文,也基本实现了译者的目的。
由于受译者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对于宗教文化,赛译将“和尚”等的词汇翻译为“priest”(牧师)等基督教词汇,译者的翻译策略变为了工具型翻译,为了取得近似源语功能的效果,西方读者能够理解,却容易造成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和曲解。对备受争议的书名的翻译,赛珍珠认为“水浒传”这几个字按照英语对应词排列起来毫无意义,因而采用了孔子的一句名言,目的在于在深层次上表达梁山好汉的侠义精神,展现中国文化,有利于西方读者理解整部作品表达的内涵和精神,虽然改变了翻译策略,却达到了译者的翻译目的和理想的译文效果。
沙译的译本选择和翻译策略主要受到的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围造就了一个特殊的译本。当时的社会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沙博里接到翻译《水浒传》的任务。由于“四人帮”认为金圣叹的版本有意隐瞒宋江的“投向主义”,他被迫将原来的金圣叹版本改为容与堂版本。在书名的翻译上,“受极左路线的影响,我被迫放弃了我原来为本书取的英文书名《水浒英雄》(Heroes of the Marsh)。”[4]因而改译为“Outlaws of the marsh”这个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名字,这也是受到当时政治氛围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沙博里曾多次修改译文,但后来在粉碎“四人帮”后,他又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回了最初的译本,可见译者的意图,也就是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且他在翻译中考虑的是西方读者对原文内涵的深层感受,所以对西方读者无法理解的内容,沙译作了大量的删改,因此对读者理解力的考虑差异也造就了沙译与赛译的迥然不同。例如,原文中的“狗”被译为“animal”,就是考虑了译语读者的理解能力。
对于文本类型,两个译本的翻译策略相差无几,为了增强译文的可读性,译者删减了原文中的一些打油诗,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诗对原文整体内容和风格没有明显的影响,而且不符合英语的文体习惯。但两位译者删减的程度不同,赛译的删减较少,目的是为了传播中国文化,而打油诗也是中国独特文化的一部分;沙译的删减较多一些,目的是想增加译文的可读性,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所以他更多地采用西方人习惯的表达方式和文体进行翻译。
至于语言功能,赛珍珠考虑更多的是在译语中再现源语的语言功能,因此出现了很多不符合英语语言习惯的短语和句式;而沙博里采用工具型翻译为主的方法,用译语的语言功能尽可能地表达源语的含义,再现源语语言和文化的意境。例如:吹得败叶树木如雨一般打将下来。赛译:The leaves fall from the trees like rain. (Vol.IIP.766)沙译:brought down a shower of leaves and branches.(Vol.II P.692)就整体语篇功能而言,赛译重视的是形似,沙译重视的是意似。
(三)翻译策略的成功之处
赛珍珠采用文献型翻译,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形式和风格,使读者能够从译文语言中领略中国的文化特色,读者会对中国文化有整体的印象,译者达到了一定的目的。但是对文化气息很浓的词汇,如果没有相应的注释翻译和解释,读者还是很难理解其内涵。赛译的最大特点是整个译文中浓重的中国气息,随处可见的“中国英语”显现了译者的翻译目的与动机,向西方读者介绍、传播中国文化。赛译所获得的巨大成功说明其翻译策略和方法与翻译目的是协调一致的,并取得了预期的传播效果。
沙博里采用工具型翻译,很好地结合了等功能翻译和异功能翻译,既尽量保持原文的文体特点,又尽量照顾到译入语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同时,对原文进行了部分删减,浅化了原语的习语和典故,文化词的选择上也不完全采用圣经词语,将两种不同的文化融合到一起。沙译对原文内容所作的删减和改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但译语读者很好地理解和接受译本是译者翻译的最终目的。译文的功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沙译取得较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结语
《水浒传》英译的研究大多是针对译作翻译的正误,译作对原作的“忠实”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几个译本之间的对比和分析,对译作的批评和赞赏也众说纷纭。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出发,对译者翻译中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新的解释,可以看出,在翻译行为的过程中,译者的翻译策略是受到一些诸如译者意图、文本的类型、文化和环境等等的影响,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一位译者的译文。翻译目的不同,译文的功能就不同;所以对不同译本的分析应考虑译者的翻译目的。如果一个译文达到了译者翻译时的翻译目的,我们就可以说它是一个成功的译文。一个译作的价值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译作本身,而不是完全由原文操控的。
[1]张美芳,王克非,译.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83.
[2]喻锋平,董闽花.谈目的论中翻译策略的影响因素[J].重庆: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05-106.
[3]Pearl S.Buck.AllMen Are Brothers[M].New York:The John Day Company,1933:v.
[4]李士钊,妙龄,译.《水浒》新英译本前言及翻译前后 [J].水浒争鸣,1985,(4):404-414.
Abstract:Skopos theory is the key theory of German functionalism translation theories with its top rule as skopos principle,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Translatorπ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often influenced by the intention of the translator,text type,functions of languages,the outer environment like culture and so on.Starting from skopos theory,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latorπs strate2 gies is achieved and a new perspective is provided for the study of version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Shui Hu Zhuan.
Key words:skopos theory;translation strategies;English versions ofShui Hu Zhuan
(责任编辑:刘东旭)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Shui H u Zhua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J IN Ji2li
(Foreign Language Depar tment,Harbin EngineeringUniversity,Harbin 150001,China)
H059
A
1001-7836(2010)12-0113-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2.045
2010-05-03
靳吉丽 (1986-),女,黑龙江鸡西人,2009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