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原因探析
2010-08-15旭仁其木格
旭仁其木格
(松原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处,吉林松原 138000)
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原因探析
旭仁其木格
(松原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处,吉林松原 138000)
针对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分析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提出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并阐述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等方面的问题,以期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原因;表现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宪章中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日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对职业院校教师而言具体标准为:(1)在教育岗位上能发挥自己的智能并获得满足感;(2)对自己有客观的了解,悦纳自我;(3)对情绪有自我管理和调解的能力;(4)与同事、学生关系协调、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5)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有效的适应。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教师的心理问题正显示出增长的趋势。英国的一个调查表明:有 1/5~1/3的教师感受到巨大的职业压力。美国的研究显示:有 78%的教师感受到职业压力,有 37%的教师有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状况。我国的研究者认为:教师的心理焦虑比其他职业群体的人更为严重[1]。
一、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
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揭示了教师积极的心态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常常是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随着大学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竞争日趋激烈,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日渐增大,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根据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师心理健康课题组主持的一项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20.95%的教师有焦虑症状,3.31%的教师症状严重;26.46%的教师有抑郁症状;23.08%的教师有敌对症状;23.98%的教师有偏执症状[2]。郭秀兰[3]运用心理测量的方法对湖北工业大学和武汉科技学院的教师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高职教育是近几年在国内如雨后春笋般骤然兴起,其生存与发展的形式同样严峻,而从事这一教育层次的群体却按照等同于普通高校的评聘原则进行优胜劣汰。张茗[4]用 SCL-90对康定市五所转型中的中等职校 224名教师进行心理测试,结果如下:有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教师 117名,约为 52%,其中 76名教师约 34%有轻度心理问题。29名教师约 13%有中度心理障碍,12名教师约5%有严重心理障碍。在 SCL-90十项因子中,躯体化、人际敏感性、抑郁、焦虑等因子表现较明显,有症状者分别占 15%、21%、8%、16%。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大浪淘沙”的竞争格局中,错位竞争、特色发展是各高校寻求发展空间的杀手锏。然而各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负”无疑关联到高职院校的教师们,超负荷的运转、高标准的要求给教师带来的常常是身心的双重疲惫,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也需要“本土化”。
二、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表现
尽管我国 20世纪 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中等职业教育曾经有过辉煌,但是进入 90年代中期,中等职业教育走向没落。高职教育仅是近几年人才市场变化的新兴产物,其教育目标发生了质的变化,于是教师工作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何去何从,尚在探索,尤其是那些由原来的中等职业院校合并的高职院校,如何从中等职业教育中脱胎换骨,还处于蒙昧状态,郭秀兰[3]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女性教师年龄在 34~49岁之间的教师、讲师职称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文科科目的教师的心理健康处于高危状态,是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五类人群,说明高校教师的精神症状问题与教师的性别、年龄、职称、学历、科别等因素有着高相关性,也预示着高校教师所承受的压力越大,出现的心理问题越多,而追求完美、高自尊、高期待、高成就感是造成高校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
教师是高压力群体,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压力的来源大体归纳为以下几个:
高职教学评价体系的滞后与职称评定标准的不适应;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市场经济对专业教师的诱惑而对职业产生不稳定感;社会风气不良使得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产生挫败感;社会、家长对教师的要求过高。作为普通人的教师扮演的角色受到多重的监督;教师的付出与学生、家长、社会的付出不成正比导致的低成就感;价值观念的变化导致的心理冲突等等。对于一些转型阶段的高职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还存在由于体制转换所带来的一系列适应问题[4]。首先,学校转型后,适应市场的需要而引起的专业设置更新,甚至学校性质发生变化 (如只好转制或设置一些符合市场需要的专业,或干脆改办成普通高中),导致教师原有的知识储备、教育观念的不适应。其次,校际合并,引起传统的管理、教学、人际规律的适应过程会相当漫长,有些中等职业学校因为办学规模小,学校硬件设施不能达标,只能与其他同类学校合作办学或并入一些较大规模的学校成为其中的一个分校或分院。原来学校的教师就面临着适应问题。适应新的管理方式,适应新的人际关系,适应新的学校环境。有些教师适应能力较差,在适应新环境时就会发生适应不良现象,产生紧张陌生感,产生不安全感。再者,学校等级上升,促使教师相应的提高自身的各种硬性条件,造成一定程度的紧张压力。有些中等专业学校成功地升格,成为专科学校、高职学院,成为同行中的幸运者,老师们在庆幸自己保住饭碗的同时压力接踵而至。学校升格了,教师素质、水平也该提高一个档次了,所以提高学历、转评职称、加强科研、撰写论文成为压在教师心头的大石头,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们,鞭策着他们不能松懈。最后,学校因竞争而彻底淘汰,教师处于自我失落的境地,处于绝望状态,教师的归属感严重丧失,恐惧感、失落感、自卑感油然而生。
上述各种压力常常导致人的各种需要的不能满足。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教师的各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可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5]:
(1)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生存是其他一切工作、追求的前提与基础,生存不能得以满足,一切都是过高的要求。尽管不同的年龄,社会时代背景、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等因素会使生存需要有不同的标准,但就教师整体状况分析,生存需要的满足程度不高。从年龄阶段特征来看,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心理体验不同。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同时高职院校教师多数是各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专业学生,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程度低,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模糊,心理上还未完全准备好,对教师角色的适应较慢,又无教学经验,心理上难免焦虑。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的中年教师对教师职业有了较正确的认识,并从心理上产生认同教师职业的情感体验,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学校往往委以重任,面对沉重的工作任务、家庭中的琐碎事务、子女的升学和就业问题,他们的心理压力较大。老教师处于既想承担重任又担心身体不支的矛盾心理中,再加上将来退休后家庭、子女问题及更年期的生理变化,便萌生了焦虑、抑郁等情绪。从经济状况来看,教师依然是比较清贫的职业。目前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不是很理想。社会转型、竞争激烈,教师的工资福利欠佳,安居问题、医疗条件等都不尽人意,在物质方面承担着更大的社会压力。教师的这种劳动价值与劳动所获有所背离的现状,导致教师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心态经常处于不平衡中。
(2)人际交往需要不能很好满足。人际适应一向是心理健康中最重要的问题,“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教师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机会不多,课堂上接触的是学生,课堂下面临的是备课和科研,逐渐使其人际交往越来越少,生活圈子越来越狭窄。而在工作中,常常又会因为评职称、分房子等问题损害同事之间、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压力显然会影响教师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并波及工作、学习与心理健康等方面。社交能力与社交活动需要不相适应,容易使教师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定式,如果工作压力较大,领导管理方式不当,工作简单化、形式化,对教师中的非正式群体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会导致领导和教师、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家长、教师和学生之间人际冲突。
(3)被社会尊重需要受挫。与其他行业同等学历水平及能力水平的人员相比,教师的社会地位依然较低,其劳动缺乏社会认同感。同普通高等教育、初等教育相比,职业院校教师被社会认可的程度更低,可想而知,以同样的学历、同样的职称,却不能得到社会同样的认可与尊重,会大大影响身为教师的满足与自豪感。而且,由于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定标准的滞后,导致各地区之间教师评定标准的明显差异,也会使得具有同等条件的教师具有职称的地区差异,而社会对教师好坏的认同又往往受主观上对专业的评定标准和支撑标准来衡量,所以专业教师的劳动很少被社会所理解。
(4)成就需要大打折扣。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站在专业的最前沿,了解最新的专业动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高职学院处于转型时期,导致师资短缺、教师工作超负荷,师资来源比较广泛,教师队伍的组成也比较复杂,大批教师或者刚毕业,没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或者来自于生产实践,没有教学经验,或者有教学经验,没有生产经验,其结果导致教师原有的知识储备不能适应高职教育新要求。同时,高校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及对事物的判断分析能力基本成熟,大多以一种挑剔和批判的态度来评价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这意味着教师要获得学生的信赖和满意,只有在学科知识领域与教学水平上狠下工夫,同时还必须加强实践能力的提升,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其次,高职教育观念的转变和高职生源素质的变化,已改变了高职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当他们面对学生中存在的价值观念、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课堂纪律、行为习惯的差异性时,会有教育方法“穷尽”之感。另外,高职教师面临着学历提高、职称评定和教师资格重新认定,以及合同期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问题,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教师往往因压力过度而导致心理危机。
(5)情感宣泄的需要受到限制。教师在工作中,必须要以普通人的身份扮演一个榜样角色,必须以标准的、典范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他们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正如列宁所说:从来没有人像教师那样长期置于被人监督之下,这种监督来自于学生、学生家长、单位领导、社会的多重监督。可是教师又是普通人,他们在生活中也有喜怒哀乐,也有与他人意见不同的时候,也有对上级工作安排想不通的时候。然而,教师强烈的角色意识又迫使他们不能随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2.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心身疾病,如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及各种躯体化表现等;人际关系问题,如自我封闭、嫉妒情绪突触、性格孤僻、爱慕虚荣、盲目攀比等;职业心理问题,如职业适应性差、职业倦怠、态度偏差、情绪紧张等。
(1)心身疾病
神经病是一种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常见病,一般没有任何可以查明的器质性病变。但确实有心理上的异常表现,甚至可能非常严重。它是一组非器质性的轻微大脑功能失调的心理疾病的总和。不过,病人对自己的病有认识能力,并能主动求医,有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教师中最常见的神经症有神经衰弱症、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等。抑郁通常表现为情绪的衰竭、长期的精神不振或疲乏,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学生漠然等。焦虑主要有三类表现。持续的忧虑和高度的警觉,如过分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问题;弥散性的、非特异性的焦虑,如说不出具体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预期焦虑,如并不怎么关心现在正在发生的事,而是担心以后可能会发生的事。更常见的症状是在抑郁和焦虑之间变动,当一种心理状态变得不能忍受时,另一种心理状态便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通常伴随着一些身体上的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咽喉肿痛、腰部酸痛、恶心、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头疼、晕眩等。如果教师不及时疏导或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或情绪归因不当,则很可能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有的教师开始失去自信和控制感,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产生了内疚感并开始自责。有些教师则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教学上的失败归于学生、家长或领导,变得易怒,好发脾气,对外界持敌视、抱怨的态度,通常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都是交叠在一起的,而且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有些教师时而感到愧疚,时而感到愤怒。久而久之,心理问题所伴随的躯体化表现也会加深,导致器质性的病变。
(2)职业心理问题
教师职业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职业观念和职业行为。如职业适应性差;职业倦怠;态度偏差;情绪紧张等。
“职业观念是个人对职业、职业选择、如何对待职业工作等方面持有的看法和态度。”[6]如何评价职业的价值,是否考虑职业的社会意义,职业对自己人生的意义,以及是否要认真负责对待职业工作等,“职业行为则是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方式。”[7]是积极进取还是得过且过,是发挥创造性还是照本宣科,是认真负责还是敷衍了事等等。比较突出的是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职业倦怠[8]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的倦怠指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应激的一种反应。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情感耗竭主要指由于工作的情感要求导致个体情感资源消耗的情况,人格解体主要指对待服务对象的一种负性的、冷淡的、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感指个体在与人交往的工作中所体验到的胜任感和成就感,长期的职业倦怠会导致教师心理问题的出现[9]。
教师的职业倦怠具体表现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过多运用权力关系,主要是用奖、惩的方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时常在教学过程中情绪反应过度;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拒绝领导和其他人的帮助和建议,将他们的关心看做是一种侵犯,或者认为他们的建议和要求是不现实的或幼稚的;对学生和家长的期望降低,认为学生是“孺子不可教也”,“家长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和配合教师”,从而放弃努力,不再关心学生的进步,对教学完全失去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教育工作,试图离开教育岗位,另觅职业,这种怨职情绪常常会在教师之间得到互相的强化,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士气。
(3)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交往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身心症状不可能仅限于个人的主观体验,而且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影响到教师与家人、朋友、学生的关系。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失调的情绪状态下往往会发生认知偏差,这时,个体倾向于对他人的意图作出消极的判断,从而相应地作出消极的反映。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中产生不良情绪后一般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节才能与家人、朋友正常交流,而对于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不仅其劳动的特点使教师比其他人更易在工作中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且其角色的多重性——教师既是学生的教师,又是一家之长,子女的家庭教师,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社会的模范公民。也使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作出种种心理调节。因此,教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适应不良,如与他人交流时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没有耐心听取他人的劝告或建议,拒绝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问题,或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在还没有严重影响教学之前,就得到合理而有效的调整。教师自身在明确了解自己的生存现状的基础上,认真观察自身的生理、心理反应,及时意识到自身的身心问题,进行自我调整是新时代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
[1]柳文斌.教师素质培养手册[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9.
[2]黄载曦,黄治康.心理契约:提高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新举措[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6,(10).
[3]郭秀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张茗.职业教育转型期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维护[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5(5):28-32.
[5]王峰,徐冬爱.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5).
[6]晋劲敏,胡俊娟,何立婴.教师心理 [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7.
[7]黄丽茹.21世纪教师素质结构刍议 [J].教育与职业,2000,(12).
[8]李凌云,何华.师生关系和教师心理健康[J].中国校医,2007,(2).
[9]陈玉焕.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干预[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2).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teachers in vocational school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is phenomenon proposed the causes of these teachersπ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described themanifestations of theirmental health prob2 lem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of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Key words: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mental health problems;status;causes;manifestations
(责任编辑:侯秀梅)
Causes ofM ental Health Problem s of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XU Ren qimu ge
(Matsubara College,Songyuan 138000,China)
G443
A
1001-7836(2010)12-0077-04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2.032
2010-07-11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的子课题“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的研究项目 (课题批号:FBB060244)
旭仁其木格 (1964-),女,内蒙古通辽人,副教授,从事成人教育、民族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