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文化的固守与变迁
——以红河县侨乡迤萨镇水文化为例

2010-08-15孙澄何作庆

红河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侨乡用水

孙澄,何作庆

(1.云南大学附属中学,昆明650091;2.红河学院,云南蒙自661100)

水文化的固守与变迁
——以红河县侨乡迤萨镇水文化为例

孙澄1,何作庆2

(1.云南大学附属中学,昆明650091;2.红河学院,云南蒙自661100)

文章从中国陆疆侨乡水文化的视角出发,以云南红河县侨乡为例,阐述了陆疆侨县红河的水文化中的人们顺应和利用自然水源,认识和掌握各种水的来源、水质和开发方式;依据对自然降水、地下水、地表水等水源的不同分类而形成的其特有的取水、贮水、用水制度及习俗;阐述了建国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的水文化的提升、交汇和融合;指出了侨乡水文化的特点和功能,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和睦关系。

云南省红河县;侨乡水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红河县治迤萨镇侨乡(简称侨镇迤萨,下同),位于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区,北有红河,南有猛龙河,可谓山高水长,水资源丰富。这里历史上森林茂密,水源丰沛,但是,经过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铜矿的开采冶炼,以及建国后1958年和1990年代两度复采冶炼,加之“大跃进”运动和砖厂窑房大量使用木柴烧砖瓦等以及生活用柴的破坏,迤萨周边地区生态及水环境恶化非常严重,逐步变成了“荒山野岭”,尤以干热、缺水、风大著称。

据红河县侨乡(简称侨县红河,下同)的气象资料:侨县红河分为旱季和雨季,旱季由11月份至翌年的5月,降雨量仅为180毫米左右,仅占全县降雨量的24%,这种降雨的季节性不平衡,更加剧了缺水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由于缺水,侨镇迤萨人终日为水操劳奔波,自然就形成了独特的侨乡典型的水文化现象,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大规模提水已成为现实,因而,侨乡人们对水文化是固守传统呢?或者还是适应时代变迁?

一 水的分类

长期以来形成独特的侨镇迤萨人们对自然的降雨(含冰雹、雪等)、地下水、地表水等用水制度及习俗。

(一)来源

侨镇迤萨人用水来源主要有:(1)天空的自然降雨(含冰雹、雪等);(2)地表自然水源:1)地下水(泉、龙潭、井等),2)地表水(江河、沟渠、池塘等),江河水如红河水、猛龙河水等,沟渠水如大井沟,松花沟等,池塘水如大观塘、莲花塘、安邦塘、大呼塘、王塘子等塘坝;(3)迤萨地区周边驿道的人工水源。如安邦坡、斐脚坡、勐龙坡、斐尼哨、东门坡、西门坡等人造石窟石缸水。

(二)水质

从口感来区分,侨镇迤萨人把周边的水源分为淡水、甜水、涩水、碱水等,从视角来区分为清(浑)水、臭水等。这是由于侨镇四周冲沟的井水、泉水、塘水以及雨水又因水源、地质、土层及环境的污染差异,房屋结构的不同,其性质、性味呈现出千差万别之故。

1.淡水。淡水为一般的井水、雨水,是生活生产的主要用水来源,来之不易,人们自然十分珍惜,常常循环使用。

2.清(浑)水。雨季从瓦房上流下的雨水一般为清水,从土房上所接雨水浑浊不堪为浑水,但只要加进适量的石灰或明矾搅拌沉淀,经过沉淀后,即可清澄使用了,但是味道难喝,用它来煮饭呈红色,不惹人喜欢。人们便采用酸(明)矾捣碎放入浑水缸中搅拌,不但澄清快,也没有什么怪味了。这种水喝后清凉解暑,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3.甜水。甜水极少,仅有滴水石岩井水数处。其水质清凉、纯净、甘美,盛夏作为凉水饮用,味甘解渴。

4.涩水。涩水,仅有“水虾井”一处,水味艰涩难饮,用此水煮出的饭为红色,一般都用于洗菜。但此,水含碘凡患有甲状腺病者,作为药物,效果甚佳。

5.碱水。指因多方面原因形成的塘子水,如大观塘水。此类塘水很不卫生,只用来洗脸脚、衣物或烧菜、喂牲口、养鱼等。该类水里含有碱,用于洗衣服容易干净。人们也可在池塘里游泳。

6.臭水。一般为人工开挖的生活污水塘、泡麻塘等臭水,主要为菜地施肥浇水之用。

(三)开发方式

侨镇迤萨人生活的境内,水井种类与名称繁多。在全镇2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大小水井30余处。迤萨梁子海拔1000m左右,地表深切和破碎严重,因而山势险峻,峰峦起伏,沟谷狭窄,高差悬殊,整个地势中部高,东西两端低,南部为呈现高差逐级降低的台地,南部相对高度不大的坝区河谷形成了山间盆地——猛龙坝子,北部临江地势陡峭,可谓“鸡叫狗咬听得见,走起路来要半天”,主要农耕区主要为南部山区坡地和河坝稻田。本文主要从建筑的角度来探讨地下水和地表水等开发与利用方式。

从对地下水(泉、龙潭、井等)的开发建筑形式来分,因水源、水量、地势各异,井体的结构及式样大小也不尽相同,主要可分为渗透式滴水井、卷洞式地下井、人工过虑井、露天式池塘井等。具体介绍如下:

1.渗透滴水井

它一般位于迤萨周边沙页岩地下出水处,人们于岩脚用石支砌而成,这类泉井有白岩井、滴岩井、碓窝井、新井沟井等。水从岩隙浸出,水量极少,有的点滴而下,有的细似麻线,蓄积于池中,清澈见底。但因水量不大,出水少,积水浅,一般不可直接以桶汲水,只可在井内以瓢舀之。这类水井水质较好,甘甜可口,为迤萨地区饮用的上等水源,相对来说,卖价较高,为职业挑水卖的人的首选。

2.卷洞地下井

它于地下出水处,采用斧脑砖体翻拱而成前高后低三面封闭,宛如一地道出入口,如卜拉井、水虾井、棺材井等。其建筑较为讲究,结构坚实精致,水质不易污染,可防山洪冲毁破坏。池体用砖石支砌为一长方形水池,井口设有石阶至井底,可随水位升降而出入汲水。这类水井,周围植树保护、避荫,井水清凉卫生,至今大部分仍保留完好,特殊时期仍可使用。

3.人工过滤井

这类水井一般修建在可利用地表水的过虑利用而修建的池塘附近,如大观塘、安邦塘等。这类水井在迤萨并不多,仅有大观塘头和脚有两眼和安邦塘子有两眼、莲花塘边万青树下有一眼。它采用井底下沉向地下挖掘呈圆柱体,周围用砖石支砌,在井墙的附近混合装填石头和沙子等材料而成,然后在井口罩上一整石打凿穿孔而成的圆形井栏,以保证人畜安全。这种水井并非地下水,而是让污染严重,不堪食用的池塘水,通过地下层渗入其中,以达到将水过滤、除臭、清纯的目的。因此,一般这种“过虑吊井”都修建在大池塘边上,井水一般不宜直接饮用,只用来淘米、洗菜、洗脸脚、喂牲畜等,有时人们也可在池塘里游泳。如今,这些过虑吊井,随着时光的推移和时代的进步,迤萨镇和安邦村水井已被填埋不存,仅有莲花塘边万青树下还保存一眼。

4.露天池塘井

安邦井(又名“阿巴井”)以水量最大、最多而出名。它坐落于迤萨城北山腰,距城大约二公里。该井在历史上及既不是属于“阿巴村人”专有,也不是“迤萨村”所独享,而是两村所共有,按需取用,彼此互惠有利。它的式样别具一格,依山而建,是迤萨地区居民用水的主要来源和依靠。井中架有一翻拱石桥与山坡连接,桥下两边相通,将井一分为二,可排除雨水季节冲刷下来的污泥浊水,既卫生,又可方便担水人深入池中汲水,避免拥挤。自来水上山后,先是县科委在此井下面建起了苗圃地,将它重新修建,扩大了容积;随后,县粮食局在此有建立基地。它们都利用井水,为绿化侨镇迤萨服务。

侨镇迤萨人对地表水的开发与利用还有:

1.池塘型。它主要是利用迤萨山势险峻,峰峦起伏,高差悬殊,周边高,中间低的地势,在狭窄处修筑人工塘坝而成,如在侨镇迤萨的西门街、北脚玛、新城之间低洼处筑坝而成的大观塘,其水源主要靠该流域面积内雨季的积水和日常生产生活中生活污水补给。其它如莲花塘、安邦塘、大呼塘、王子塘等塘坝也属此种类型;

2.沟渠型。它主要是利用迤萨附近山势险峻,沟谷狭长,周边区域生态植被较好,常年有流水,开辟小路,挖坑或者筑坝畜水,旱季人工取水。如大井沟,松花沟等。

3.江河水型。在特别干旱的年份/季节里,富有的人家要修整到江河的道路,在江河边挖坑塘或者筑简易的坝塘畜水,然后带上马帮及劳力,饮用水就到距离村镇远周边的江、河——红河水、猛龙河等里驮水来使用。

此外,还有人工造的石窟内室里的石缸水。这类人工石窟内室里的石缸水在侨镇迤萨周边区域先后修建了7个,如安邦坡、斐脚坡、勐龙坡、斐尼哨、东门坡、西门坡、大明塘子等人工石窟内室里的石缸水。它一般设于侨镇迤萨四周,来迤萨赶集交通道路的半山坡,为人工常年供水石缸,主要解决周边少数民族及其马帮到迤萨镇进行商贸活动中途休息时饮水和乘凉之用,尤其以解路人口渴为目的。石缸置于一古老方形的石窟内室之中,石窟外层均为毛石支砌,石窟内室则为砖体翻拱而成的半圆形卷洞。石缸多为一整石打凿而成的方形或半圆形缸体,缸盖半开半掩,葫芦水瓢或者竹筒等舀水用具放于其上。它们的修建经费和维护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原元江县)迤萨镇理财局为主,进行社会集资,鼓励侨领绅商大户个人捐资来建设,同时购置该石缸供水人生活所需的田地,如江边坡石缸、勐龙河石缸、安邦大石缸等均为社会集资、捐资所建及购置各个石缸供水人生活所需的田地;二是个人单独捐资所建及购置各个石缸所属的田地,如西门大石缸就是侨领周绍的老挝瑶族夫人盘羊妹独资修建及购置该石缸所属的田地的。迤萨镇人工石窟石缸这种在石缸建成的同时购置田地,所产谷物即为常年雇请供水人的劳酬,并在石缸附近植上万年青等树木,供过往马帮行人的饮水和小憩乘凉,这种供水用水习俗,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充分体现了侨镇迤萨的侨领绅商大户们进行商贸活动的人文关怀。

二 取水与存放

(一)水的取用与存放

侨镇迤萨人依据对自然的降雨(含冰雹、雪等),地下水、地表水等水源来源、水质、用途等的不同,从口感和视角等方面把迤萨镇周边的水源分为淡水、甜水、涩水、碱水、清(浑)水、臭水等,从长期生活生产中不断总结的经验,形成了侨乡迤萨镇特有的取水、贮水、用水制度及习俗。

1.降雨(含冰雹、雪等)水的取用

侨镇迤萨人对雨季(6月至10月)的雨水有浑水与清水之分。

(1)清水:雨季从瓦房或者“三合土”的屋顶或晒台上流下的雨水一般为清水。人们在6月雨季到来之前,主人或老人一般都会组织家庭成员或亲友上房顶拔出杂草,修缮瓦顶;随后,人们砍来一根根竹子,破成两半,挖去竹节,砍成与四合院里的瓦面长短相等,高的一端留有竹节,低的另一端全部挖去竹节,用棕索子或麻绳栓住两端,然后再用棕索子或麻绳的另一头栓住石块或者砖块于屋脊柱的另一方,以便使瓦沟水从屋檐流入竹槽,再由竹槽的的一端流到地面的大桶里。雨季头几批雨水一般不贮存,主要用来冲洗天井、走廊等地面,或浇菜园子地,或经沉淀后洗衣服,这是因为雨季头几批雨水里沙子等杂质较多,不宜饮用;随后的雨水就可经过大桶接满之后,倒入短期用水的小缸之中,经过一两天的沉淀之后,再取出来倒入长期用水的大缸或石缸之中,以备长期使用或者大量用水时取用。

(2)浑水:家庭从土房屋顶上所接雨水浑浊不堪,被称为浑水。这类土房一般是在土房顶的四周支砌相对高为二、三十公分的瓦檐,在四合院内适当留有出水口,以便使屋顶沟水从屋顶出水口流入院内。人们在6月雨季到来之前,主人或老人一般都会组织家庭成员或亲友上房顶拔出杂草,修缮土房顶,雨季头几批雨水之间,人们会背当地的观音土来加厚土房顶,并用土制的木棒槌不断来夯实观音土,以防漏雨。雨季头几批雨水一般不贮存,随后的雨水就可经过大桶接满之后,倒入短期用水的小缸之中,经过一两天的沉淀之后,再取出来使用。这类浑水人们只要加进适量的当地石灰,或明矾搅拌沉淀,经过沉淀后,一般用来浇菜园子地,或经沉淀后洗衣服;如果用来饮用,味道难喝,用它来煮饭呈红色,不惹人喜欢。人们便采用桃仁捣碎放入浑水缸中搅拌,不但澄清快,也没有什么怪味了。这种水喝后清凉解暑,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2.地表池塘水的取用

由于缺水,人们在干旱的年份/季节里,虽终日为水操劳奔波,井水不能够人们生活所需,因此,就要最大限度使用地表池塘水,清水、浑水搭配调节使用,平时注意节约用水,水的不平衡和使用多寡不均更增加了人们常年储备水的意识,以至于在侨镇迤萨,水成了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久而久之,侨乡的人们自然就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现象。

侨镇迤萨人对地下水(泉、龙潭、井等)渗透到地面的井水,一般为饮用水。较好的饮用水为白岩井、滴岩井、碓窝井、新井沟井等的水源,其次为卜拉井、水虾井、棺材井、安邦井(又名“阿巴井”)等水源。挑这类井水,就需要带上一个葫芦瓢,因水浅舀水时必须瓢动水不晃,瓢口不碰井底,才能得到清纯无杂质的水。挑水行路需将瓢漂在桶里,或摘一枝树叶盖于水面,以减轻水的晃动导致的不必要的抛洒。

在平时生活中,尤其在干旱的年份/季节里,对池塘水根据其水源、水量、水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汲取的方法和担水附加工具有分别地使用。如对大观塘水的使用,因其水虫子多,需带一块纱布,盖于桶口,然后用瓢在塘内来回晃动,将水面杂质晃开,将水舀于纱布之上,过滤水锈(藻)等后进桶,待桶盛满,又将被杂质染绿的纱布漂洗干净后继续使用;挑吊井水,需另加一只带长绳的小桶,用此小桶将井水汲吊上来盛于大桶之内。这类水一般用来浇菜园子地,或经沉淀后洗衣服;贫穷的人家也用它来洗菜,马帮用它来饮马。其它的如莲花塘、安邦塘等塘坝用水大体也如此。

3.江河水的取用

旱季由11月份至翌年的5月,一年足有半年天旱,半年的降雨量仅为180毫米左右。在干旱的年份/季节里,有劳力的人家,饮用水就到距离村镇远一些的沟渠里挑水来用,沟渠水如大井沟,松花沟等;在特别干旱的年份/季节里,富有的人家带上马帮及劳力,饮用水就到距离村镇远周边的江河里驮来使用,如红河水、猛龙河等。

(二)水的买卖

侨镇迤萨地区由于水井多以及井体结构、水源、水量、水质的差异;中青年劳动力由于经商赶马,长期在外的人不少,家中的劳动力季节分布极不平衡;家中留守的老幼,无力承担挑水这样繁重的体力任务,水井与住所距离长短不一,所以家庭之间需要交换劳动力等原因,因而产生了短期或者长期挑水卖的职业人员。他们一般根据主人的要求,知道做什么用的水,需到什么地方去挑;挑什么地方的水,需要什么工具,其汲取的方法和担水附加工具也就有区别,产生了它完整的“套数”和规矩。这对老一代迤萨挑水买的人来说,也是相当内行的,比如去挑滴岩井水,就需要带上一个葫芦瓢,因水浅舀水时必须瓢动水不晃,瓢口不碰井底,才能得到清纯无杂质的水;挑水行路需将瓢漂在桶里,或摘一枝树叶盖于水面,以减轻晃动抛洒;这类水质较好,路远,好卖,相对卖价也较高。如遇到迤萨地区有人家办红白大事时,也请人挑观塘水,因该水杂质多,挑水人需带一块纱布,盖于桶口,然后用瓢在塘内来回晃动,将水面杂质晃开,将水舀于纱布之上,过滤进桶,待桶盛满,又将被杂质染绿的纱布漂洗干净后继续使用;或者挑吊井水,需另加一只带长绳的小桶,用此小桶将井水汲吊上来盛于大桶之内,这类用水人家多数为办“红白大事”人家,供给挑水人吃饭,所给的工钱不多,价格也不高。

有条件的人家,干旱季节经常用骡马到河坝或新石缸坡的冲沟将山泉水驮来饮用。迤萨居民家住山梁子,不少人家耕耘在河谷,早出晚归,收工回家,就将一瓦罐盛满水后装于背篓之内,不辞辛劳背回家来饮用。这两类来源的水一般不进行买卖,只是亲朋好友之间临时借用。

(三)水的存放

侨镇迤萨的人们依据对自然的降雨(含冰雹、雪等)、地下水、地表水等水源来源、水质、用途、口感和视角等的不同,主要把迤萨镇周边的淡水、甜水、清水等,从长期生活生产中不断总结的经验,形成了侨镇迤萨特有的贮水及其保护制度与习俗。

1.贮水工具:侨镇迤萨人贮水工具——石缸、瓦缸(瓮、盆)、桶等

石缸一般为侨领绅商大户在自己的庭院内修建,它用人工打制的条石为主要支砌建筑材料,条石为当地取材的石块,或者从外地从水路用船运盐巴时的压仓石及陆路马帮空程返回的压驮石,人们用磨细的糯米、三合土或者国外进口的水泥作为支砌粘合材料,主人家请通海、建水等地技术高超的工匠来修建,石缸的容积一般为6—10立方米,可贮存上百担水,可供家人数月以上使用,贮水期一般在1年以上,作为长期使用,边使用可边添加新的水源。石缸贮水习俗沿袭至21世纪的今天。

瓦缸(瓮、盆)一般来自建水县的窑房烧制,运来侨镇迤萨使用。侨领绅商大户可以订制,然后雇人背回家乡来使用;也有部分小商小贩自己或背或挑,或者雇请附近的彝族妇女背来迤萨镇贩卖,当地买价较高,因此收入可观。瓦缸(瓮、盆)大小不一,瓦缸(瓮)小者可装水数挑,瓦缸(瓮)大者可装水十数挑。可供家人数周以上使用,贮水期一般在一月以上,作为短期使用,边使用可边添加新的水源。瓦缸(瓮、盆)贮水习俗沿袭至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今天随着自来水进入每家每户,瓦缸(瓮、盆)贮水的功能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已经大大减弱,他们中的大部分已改为装盛稻谷、大米等用途。

桶一般用来从水源地担水回家时使用,同时,也可以用来作为一、二天内短时间的盛水器具。桶的制作材料主要木质、金属、塑料等,建国前主要为以当地的攀枝花树为材料制作的木桶为主,建国后六、七十年代使用马口铁皮等合金材料制作的金属水桶的较普遍,80年代以后,塑料制作的水桶得到推广,呈现出木质、金属、塑料等材料并用的水桶时代。水桶贮水期一般为一二天,作为短时间存贮器具使用。水桶搬运及临时贮水习俗沿袭至21世纪,今天随着自来水进入每家每户,水桶贮水的功能基本丧失,水桶临时搬运水源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2.水的贮存

侨镇迤萨,贮水有“数十年贮水不变味,存贮越长越甘美”之说,可见侨乡人民贮水技术的高超。老迤萨人几乎家家均有数年、10年陈水贮于缸瓮藏于厅堂、卧室之中。在过去,水缸种类和数量的多少为迤萨贫富的象征之一。大户人家四合院的天井里用砖石和水泥砌有可贮水上百挑的大水石缸,还有不少缸瓮排列。缸瓮的放置也很讲究规律,大的放置于卧室、厅堂、而排列墙根最深处的为长期存放的保险用水,绝不轻易动用。小的靠外,为近期备用水,在厨房的才是现时用水。此外还有清水缸、浑水缸之分,泾渭分明。侨乡人民积累数百年经验,创造了一套长期贮水的方法。他们将夏秋之交的房顶雨水接于缸瓮之中,长期贮存起来使用。这些雨水由于经过气化,蒸腾升空,屋顶经几场雨水的冲洗,基本无菌无杂质,比较清洁卫生,不易变质发臭。这种雨水贮存时间越长越清凉爽口发甜,因专做凉水饮用。有的人家还将缸盖用灶灰和泥密封,当地人称为窑水,可以长期贮存而成为家产。最好的长年贮存用水要数冰雹水和雪水,但这种机会很少,冰雹数年才会遇见一次,下雪十多年才会碰到一次。

三 水文化的变迁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侨县红河相继完工的利莫水电泵站、虾洞泵站、“俄底”水库及“倒虹吸”输水工程,结束了迤萨人用水“水贵如油”的局面,引发了侨乡水文化的巨大变迁。

(一)初级提水工程:利莫水电泵站

1964年10月开始,投资28万元兴建了猛龙河水电一体工程:利莫电站,320千瓦,建起了总扬程数百米的三级泵站,铺接了数千米的输水管,人们梦寐以求的猛龙河水终于被引上了迤萨梁子,人们在北脚玛——文庙附近修建了蓄水池,架通水管到机关单位、学校、南门街、西门街、东门街、新城等城区居民定居点中心以及附近的村寨,设有集中供水点,低价供人们挑水,大大缩短了人们取水的距离,从而缓解了迤萨镇用水紧张的状况。

但是,猛龙河两岸为村庄农田,雨季泥沙多,河水不卫生,旱季枯水,河水水量较小,难以抽水保证供应迤萨镇日常生活用水,特别是电力供电不正常,断电一二天或者一二周的事常常发生,因此,人们还是保留了传统的取水、贮水、用水的习俗。

(二)专用提水工程:虾洞泵站

1974年初到1979年12月24日,国家先后投资683万元,历时6年零3个月装机容量为3900千瓦,年发电量为1800万千瓦时的小河底电站,完成了从破土动工到建成正式投产,供给以迤萨镇为主的九个乡镇的用电。

1980年6月,使用小河底电站的供电,开始兴建迤萨镇东北、距离5公里(直线距离)的、红河南岸边的虾洞饮水提水工程,建起了总扬程700多米的三级泵站,铺接了7000多米的输水管,1981年12月22日完工,人们梦寐以求的虾洞清泉终于爬上了迤萨镇,从而结束了侨镇迤萨“水贵如油”的历史。

(三)“俄底”水库及“倒虹吸”输水工程

20世纪末开工21世纪初完工的“俄底”水库,库容三千多立方米,利用甲寅“俄底”水库海拔比迤萨镇高的高差,采用“倒虹吸”工程,铺设了几千米的输水管,能满足了迤萨镇及其周边地区生活生产对用水的需求,侨镇迤萨用水走向了较为宽松的时代,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自来水减少了侨乡人民身上担水的汗珠,大大缓解了人们的生活中用水的劳累程度。侨镇迤萨“水贵如油”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四 水文化的功能与特点

(一)水文化的特点

1.侨乡红河区域内的汉族、哈尼族、彝族和傣族等各民族在取水用水文化方面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创造了侨乡水文化,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生存与生理的需要。如汉族吸收了彝族在住房附近修建池塘的风格,侨镇迤萨人在家乡修建了集体公益性的池塘——大观塘等,或者家族性(姚氏)池塘——东门塘子等;吸收傣族只饮用流动的水源,迤萨马帮在路途中也只饮用流动的水源等。

2.一个家族或者家庭财富的重要象征之一。侨镇迤萨人使用的石缸、瓦缸(瓮、盆)、桶等取水、贮水等设施和工具,反映了人们积极主动适应区域内的各种自然环境,增强和提高了人们对各种因水而起的各种困难的应对能力,满足了人们在日常生活饮用、煮饭洗菜、洗脸洗脚、洗涤衣服、畜禽饮水、菜园用水、庭院生态等生产生活方面的基本需要。

3.主动调节季节与地区区域水资源不平衡,积极对区域自然环境适应,有利于保护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如雨季对雨水的取用和贮备,旱季人畜对池塘水、沟渠水、江河水的分别取用的习俗和循环节约用水的意识。

4.侨镇迤萨人把水作为防患于未然一种战略物资来贮备。迤萨镇周边地区干旱缺水,民族关系复杂,匪患猖獗,历史上侨镇迤萨曾多次遭到土匪的围攻和抢劫,在抵御匪患期间,水也是一种战略物资,因而平时对水的贮备,也是一种历经磨难总结出的应对土匪围攻和抢劫、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举措。

5.侨镇迤萨人把水作为传统防火灭火方式的重要措施。历史上迤萨镇住房是茅草房、土房、瓦房等多种方式并存,十九世纪转变为以木结构的瓦房为主,这些住房极容易遭火灾,因而,庭院内贮备一定量的水,成为人们经历了多次灾难后积极应对火灾的一种积极的消防举措之一。

(二)水文化的功能

1.侨镇迤萨人积极适应气候在旱季、雨季不同季节降雨分布的不平衡。侨镇迤萨人在雨季充分利用天空的降雨,使用石缸、瓦缸(瓮、盆)、桶等接水、贮水等设施和工具以满足家庭的生活需要,同时,把降雨形成的沟水引入住地周围的池塘中蓄积,以备将来(尤其旱季时)生产生活用水,这种分类使用,反映了人们积极主动适应区域内的各种气候降水环境,减少用水成本,缓解了不同季节降雨分布的不平衡,增强和提高了人们对各种因水而起的自然困难的应对能力。

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人们取用区域内水资源能满足人的基本生存的需要。侨乡迤萨镇的人们依据对地下水、地表水等水源来源、水质、用途等的不同,从长期生活生产中不断总结的经验,形成了对周边的淡水、甜水、清水等特有取水、贮水和用水及其保护制度与习俗,这些制度与习俗基本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人们取用区域内水资源能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目的。

3.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协调汉族与周边彝族、傣族的民族关系,维护和构建了区域内“和谐”取用水的公共关系和社会秩序。在侨乡迤萨镇周边区域先后修建了人工石窟石缸7个,如安邦坡、斐脚坡、勐龙坡、斐尼哨、东门坡、西门坡、大明塘子等人工石窟石缸就是主要无偿供给周边来赶集的哈尼族、彝族、傣族人民饮用的,西门塘子、大观塘等也允许来赶集的哈尼族、彝族、傣族人的马匹无偿饮用的。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相继完工的利莫水电泵站、虾洞泵站、“俄底”水库及“倒虹吸”输水工程,结束了迤萨人用水“水贵如油”的局面,侨镇迤萨人曾经为一挑水,深夜出、午时归、头顶太阳爬坡、肩上担子沉的挑水现象,或者一条长龙似的水桶排队接水的景观,早已成为“逝去的记忆”,对于今天侨镇迤萨的后生们更是难以体会什么是水贵如油的滋味和含义。

但是,老一代侨镇迤萨人为适应自然,达到天人和谐,为实现用水的季节性和区域内用水的平衡,平时节约用水,人、畜、地如何循环用水……而创造的特有的典型水文化现象,已在悠悠岁月中悄悄消逝,但磨灭不了这一传统历史的轨迹。侨镇迤萨人在如何利用自然的降雨,地表水的生态保护、取用及打井,日常生活中怎样根据用途不同循环节约用水,雨季的雨水如何常年利用、储备,不同房屋雨季的清水(瓦房)、浑水(土房)如何搭配调节使用,浑水如何澄清,井水如何汲用,兴办地方公益水利事业,遵循长期以来形成独特的侨镇迤萨用水制度及习俗作等方面都积累和创造了不少丰富的经验,尤其是石缸贮水习俗沿袭至21世纪的今天。侨镇迤萨人在历史上形成了独特的侨乡典型的水文化现象,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的今天,侨乡人们对水文化是依然固守传统节俭的水文化精神,但是,侨乡人们还是不断提升大规模提水已成为现实后带来的方便,适应时代变迁后的用水卫生和生活舒适。已逝去的侨乡迤萨人付出艰辛的劳动代价所形成的水文化现象,是侨乡人民集体勤劳智慧的结晶,在21世纪仍有其借鉴和运用价值。

[1]庄国土.中国侨乡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2]云南省红河县志编纂委员会.红河县志·侨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3]红河县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红河县归国华侨联合会.侨乡迤萨[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4]政协红河县委员会教文卫史委员会.红河县文史资料第1—6辑(内部资料).

[5]何作庆.红河迤萨镇侨乡文化的历史与开发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06,(1).

Persistence and Change of Water Culture Taking Yisa of Honghe County as an example

SUN Cheng1,HE Zuo-qing2
(1.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091,China;2.Honghe University,Mengzi 661100,China)

The paper deals with how people adapt to and draw upon natural water,realize and master water sources,water quality and water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ater culture of overseas Chinese towns with Honghe county as an example.They have formed customs and practices of collecting,storing and using water according to natural precipitation,groundwater,and surface water.The paper also shows the improvement,interaction and mergence of water cultures under modern technology conditions after the Founding of PRC.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water culture,which bring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people,man and man,man and society,Han nationality and minority nationalities.

Honghe county of Yunnan;water culture of overseas Chinese towns;harmony be tween people and nature

G0

A

1008-9128(2010)01-0006-06

2009-12-10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06XMZ038)

孙澄(1962-),女,云南昆明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何作庆(1963-),男(彝族),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和民族文化。

[责任编辑 宋焕斌]

猜你喜欢

侨乡用水
哪些火灾不能用水扑灭?
侨乡古村 夜赛龙舟
近代昌邑市侨乡民居建筑装饰审美特征
节约洗碗用水
发挥新侨乡独特优势 助力南通高质量发展
明溪是怎么打好侨乡牌的
辽中县用水效率指标与用水水平现状探讨
“走基层·侨乡行”中央媒体江苏行圆满结束
第三届“中国侨乡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上海建立大用水户用水实时监管制度推进城市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