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应处理好五个关系
2010-08-15陈元九
陈元九
(怀化学院政法系,湖南怀化418008)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应处理好五个关系
陈元九
(怀化学院政法系,湖南怀化418008)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必须根据新课程方案的要求,正确处理好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之间、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之间、师资力量“过剩”与短缺之间、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之间等五个方面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新课程方案; 关系
Abstract: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based on properly handling the followingfive relation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program.Exactly speaking,they are respectiv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teaching syste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course conten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rses construction and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urplus”teaching staff and the“shortage”teaching staff”,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the practical teaching etc.
Key words: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new curriculum programs; relations
遵循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指示精神,全国各高校于06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 (简称“新课程方案”),现已进入了第四个年头,其新设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现已改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原理》、《概论》、《纲要》、《基础》)四门必修课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已全部开出,顺利地完成了两轮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各高校在实施新课程方案过程中,成效显著,真正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精学”和“管用”,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同时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实施新课程方案,是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的第四次重大调整与改革。它与前三次相比,不只是对现有一些课程名称的变动和内容的增减、合并与调整,而是对整个课程结构、内容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式与手段、学科建设等方面的重大变革,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科学理顺其中存在着的一系列重要关系。
笔者认为,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方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应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要处理好新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
1.新课程方案的四门必修课是一个结构合理、相互依存、功能完整的新课程体系
《原理》课是新课程体系的基础。《原理》课所阐明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既是《概论》课所阐述的马克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直接理论依据,也是理解掌握《纲要》课和《基础》课内容的理论基础。
《概论》课是新课程体系的中心内容。《概论》课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不同时期社会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这些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的、直接的指导思想。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而且关系到大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对党和国家的信任。
《纲要》课是新课程体系的主线条。《纲要》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以历史为线索,勾画出近现代中国人民选择马列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根源的主线。
《基础》课是新课程体系的落脚点。《基础》课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目标也是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落脚点。
2.构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为基础,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的教学体系
与新课程体系相对应,我们要构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为基础,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教学体系,使各门课程之间既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又相辅相承、功能互补,以利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要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基本内容和教学重点的不同,对各门课程的内容结构作统一规划,合理调整,适当分工,使四门课程既能保持整体上的统一性、一致性,又各自具有独立性、特殊性,形成结构合理、内容完善、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科学的教学体系。四门课相比较而言,《基础》课更侧重于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思想困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纲要》课更侧重于对中国近现代国情、国史的介绍,具有较强的经验性。这两门课相对比较具体。而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阶段理论成果的《原理》课和《纲要》课则相对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因此,四门课程的排课顺序应当是:《基础》—《纲要》—《原理》—《概论》。这样的排课顺序符合大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接受知识的认知规律。
二、要处理好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1.要处理好新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关系
我国的小学和中学校均设置了政治课,承担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了较为系统地介绍,如:五种社会形态论、阶级斗争动力论、人民群众主体论、生产力决定论、变化发展绝对论等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常识的介绍;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的介绍等。从小学至中学阶段,我国学生基本上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观点、方法,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在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新课程如《概论》《原理》、《纲要》课等普遍存在着与中学的中国近现代史、哲学常识、经济学常识等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叠的问题,新课程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不仅在课程名称上与中学的《中国近现代史》名称相似,而且在内容上也极为相似。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学习这门课程,尤其是学生们能真正地通过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觉得比中学阶段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进一步的收获,必须在教学内容上做根本性的调整,决不能让学生有走回头路的感觉,具体的来说,需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注重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中学的政治课、历史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的不是以知识点为中心任务,而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重在帮助他们树立和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二,注重教学内容的社会性。要由注重在课堂上吸收知识转到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中汲取知识。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如果他们此前所学习的知识不能帮助他们有效地解释现实社会中的问题,那么,他们在内心会毫不迟疑地抛弃这种知识。因此,我们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必须既要在讲课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方法,也要注重引导学生直接走向社会去检验、深化、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理、知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注重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立场、观点不变的前提下,教师有选择地讲授一下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和前沿信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理论深度,让学生获得大量的信息,然后引导他们通过比较、分析坚定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2.要处理好各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
《纲要》与《概论》,《原理》与《基础》,《原理》与《概论》等在内容上均有重叠问题。
其中《概论》、《纲要》两门课程的教材内容的重叠现象更突出,如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理论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原理》与《概论》之间也有个别的地方内容相似,如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论点、关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理论问题。《原理》第三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概论》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通过以上所示各章节的标题可以看出,这是《原理》、《概论》、《纲要》三门课程共同重复的地方。三门课程虽然在讲述社会主义问题时的重点不同,但这些知识点很多都是相通的,内在的联系非常密切,如果想将各自的问题讲深、讲透,就难免要借用其他课程中的知识点。
第二,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概论》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与《纲要》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的很多内在的知识有重复的地方,尤其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虽然在文字上看,是可以分开的,在讲课时却难以将其分裂开来。
第三,关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纲要》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叙述了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出现的大跃进、“文革”等失误。《概论》在讲改革开放的背景时,也必然要讲上述的失误,既然讲失误,就很难做到光讲“论”不叙史,而一叙史,肯定出现重复。《纲要》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概论》中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很难在具体内容上加以区分;该章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一节,与《概论》中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过程、邓小平南方谈话、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等情况有着内容上的相互重复、贯通之处。
如果各门课的教师不在事先有所准备的话,那么很难在实际的讲课中对上述重叠的内容严格地加以区分。如果不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势必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重叠内容进行取舍和整合,可取自编教学大纲、教研室集体备课、各课程任教师交叉备课、专题化教学等方式来解决。
三、要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有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关系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建设的重要理论支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课程的学科归类,利于课程教学内容上的学科整合、增强其科学化、深度化、广度化;设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研教研,在学科方向的确定、形成研究成果;利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等各种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学科梯队和学科优势。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有效平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建设利于为学科发展、学科应用提供人力资源、实践平台和评价标准;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内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拓宽用人渠道,夯实学科建设基础;利于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成就和水平。
2.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应做到“四个一致”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计划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规划相一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规划一般涉及以下几大问题:一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历史发展、学科内涵、学科特点和学科功能,揭示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特点;二是调查研究本学科各学位授权单位的学科建设情况和人才培养情况进行,总结经验;三是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科发展的重点选择、学术队伍建设等提出战略规划;四是整合本学科的学术力量,对本学科的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提出建议,建设数据资源库和信息平台;等等。因此,高校在制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计划如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科研教研、队伍建设等过程中,应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规划内容保持充分的一致,以确保其教学计划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计划提供科学化的保障。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应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梯队建设要求相一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体和骨干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与学科队伍建设高度地统一起来。各高校相关院系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队伍建设和二级学科队伍建设的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等现有各种资源进行优化组合,进行学科归队,形成学科梯队和学科优势,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提供有力的支撑。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理论研究、研究成果的应用相一致。要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提高教学实效,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研成果作为支撑,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科研究成果的应用来加以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理论体系的研究及研究成果的凝合和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这种应用可以有针对性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丰富的思想材料和有力的论据,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关键。同时,还可以通过教学过程及时发现各种疑难问题,又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提供新的素材,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第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应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二级学科方向相一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指明了方向,文件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立足于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开展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二级学科建设要求,从研究方向、课程设置、论文选题、实践教学、培养方式以及专业培训等多方面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提供内容体系上、教育方法手段上的保障,完成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这一根本任务,顺利地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设置方案。
四、要处理好师资力量“过剩”与短缺之间的关系
1.新课程方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第一,掌握基础理论广度的加大。面对新课程方案,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出:其中蕴涵着对于任课教师的总体性理论结构的要求,即要求任课教师要有整体性的理论结构。“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把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可以不是专家,但是要有相对应的完整的理论储备。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强化。此次课程改革要求加强实践课的教学力度。此项举措的出发点在于培养一种理论联系生活能力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不是要大学生仅仅能够背诵原理条文,而是能够进一步在实际生活中贯彻和体现这些道理。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要求。
这就导致了各高校普遍出现了师资“过剩”与短缺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各校普遍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过剩的现象,人多课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设置方案的实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厚基础、综合型教师,过去单纯的、专而又专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等专门课程老师已不能够胜任新的教学工作,这就使得胜任新课程教学的教师短缺。科学地处理好这对矛盾,已忧成为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当务之急。
2.处理好师资力量“过剩”与短缺之间矛盾的基本途径
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应从现有师资队伍自身建设和引进专门人才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从现有师资队伍自身建设方面看,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各门课程整合,教学内容由单一、专门向整体、综合转变,其承担的教学任务发生了新的变化,其角色由过去的具有专业性特点的课程专任教师向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课程专任教师转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教学任务、自身角色等方面重新定位,不仅要在思想上完成这种转变,而且在业务上进行必要储备:一是要优化知识结构,全面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基础理论;二是要全面了解中国史,与时俱进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三是要提高联系实际能力。
第二,从引进人才方面看,要改变过去那种重专业、轻基础的观念,重点引进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二级学科研究与教学的高职称、高学历的综合性人才。
五、要处理好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关系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之所在,也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我们应组织学生到社会实践基地或附近工厂、农村参观、走访,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了解国情、社情、民情,亲身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增进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和思考现实问题,坚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信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时安排、教师配置、经费投入、教学方式等方面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处理好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关系,在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绝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缩减理论性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组织几次实践活动了事,使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更不能借实施新课程方案之名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时。目前,部分高校抽出了20-30%的课时用于师生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但举步维艰,困难重重,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经费缺乏、组织过程繁琐等方面的困难,至今尚未找到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Based on Five Relations
CHEN Yuan-jiu
(Dept.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
G423
A
1671-9743(2010)06-0118-04
2010-04-28
陈元九 (1960-),男,湖南望城人,怀化学院政法系教授,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