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专业若干问题探讨
2010-08-15宋紫
宋 紫
(怀化学院人文教育系,湖南怀化418008)
人文教育专业是我国高校近年来新设置的专业,它是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化的需要而诞生的。经过几年的实践,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专业建设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一些困惑和问题,如专业的性质、专业下设置的方向、课程的开设以及教育实习等。本文就这些问题谈点看法。
一、关于人文教育专业的内涵
近年来,在报刊杂志网络等众多媒体上,“人文教育”成为一个出现频率相当高的词语,即主要是大力倡导要在各类学校和社会上广泛地开展人文教育,并指出:“科学教育是立世之基,人文教育是为人之本”、“科学是社会的发动机,人文是社会的方向盘”等等。百度百科中的“人文教育”词条认为:“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与理想。”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文教育的主要含义。对于人文教育,百度百科还作了一个划分,认为人文教育常常表达多种含义,最常见的有三种:一是人文主义教育,二是人文学科教育,三是关于“成人”的教育。受此影响,许多人对“人文教育专业”开始产生了不大明确的认识,不要说社会上的人士,就连本专业的部分学生,甚至本专业的一些教师也存在着不够明确的认识,突出的表现是有把“人文教育专业”等同于人文教育的倾向。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文教育专业呢?总的说来,人文教育专业确实也包含了以上三种含义。但它作为一门专业,却有着较为确定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清什么是“人文教育专业”。
首先,从人文教育专业的发展过程来看。自80年代初起,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开始探索拓宽专业口径,改革培养模式的试验。许多高校进行了“主辅修制”的改革试验,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怀化师专在总结这项改革经验基础上于1996年率先提出设置综合专业,培养初中综合课所需师资的设想。在怀化师专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在湖南省教委和国家教委的大力支持下,怀化师专政史系于1997年设立了“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并从当年的秋季开始招生。它确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能胜任初中“思想政治”、“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教学,并能适应中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分科课程的教学的师资。经过几年的实践,“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功。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综合文科教育专业”被更名为“人文教育专业”。而怀化师专的政史系也由此被人文教育系所取代。
其次,从人文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来看。“人文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专业理论基础和相关知识,能胜任中小学人文综合课程教学和政治、历史、地理分科教学以及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文科学人才。”[1]虽然近几年来,有些高校对这一专业培养的目标进行了一些修改,如不再明确提政治、历史、地理等,而改用“中等学校人文学科综合课程及相关课程”,但是,结合中学开设的人文综合课程及相关课程来看,主要的还是政治、历史、地理及相关的综合课程。因此,从培养的目标看,“人文教育专业”的性质更为清楚,它所包含的主要学科就是政治、历史、地理及相关的综合课程。也就是说,培养中小学人文学科综合课程和政治、历史、地理分科教学的师资是这一专业的直接目标,而“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与管理等工作”则是这一专业培养目标的延伸和拓展。
第三,从人文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来看。它所开设的课程主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和历史教育方向以及人文地理教育方向方面的课程,从长春师范学院、湖南怀化学院、大庆师范学院、渭南师范学院等高校的人文教育专业以往教学计划中可明确地看到这一点。这也清楚地表明了“人文教育专业”的性质。至于如何改革课程和进行相应的学科建设,大庆师范学院的李伟教授认为:“人文教育专业虽然包含了政治、历史、地理等,但绝不是这几门课程的拼盘,而是无论在结构上和功能上都有明显的综合性和人文性特点的新专业。人文教育更注重知识的人文性、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具有以课程的内在整合为特征的鲜明的专业特色。它是超越了分科教学的传统模式和构架,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整体、一个新的课程类型,一个新的专业。”[2]同时,李伟教授还认为:人文教育专业既然“确定的培养目标是以小学和初中社会课程师资为主,这就决定了人文教育专业不可能包含所有人文类的课程,而只是以政治、历史、人文地理为主干的课程设置,这些学科的综合和整合也只能是以政治、历史、人文地理为核心内容向外辐射和延伸的。”[2]笔者同意此观点。
二、关于人文教育专业的中文方向
人们对人文教育专业所包含的主要学科知识有一个简单明了习惯性的概括提法,既“文、史、哲等”。其实,就人文教育专业的性质来说,这种提法是不够准确的。就“人文教育专业”的内涵和培养目标来看,准确的概括性的提法应是“政、史、地等”。因为提法不同,它的导向也会有所不同。提“文、史、哲等”,就会增加开设“中文”方面的课程,而压缩“政治”等方面的课程;提“政、史、地等”,就会增加开设“政治”等方面的课程。在实践过程中,这种情况已经明显出现。
在百度的百科词条里,关于“人文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写的:“本专业的毕业生应当具有宽厚扎实的历史、中文、政治专业基础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胜任中学语文、历史、政治、人文与社会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继续提高和深造的基本条件。”
结合上述两点,笔者受到启发,并产生这样一个设想:我们可否开设一个新的专业方向?就是在“人文教育专业”原有的三个专业方向上增开一个专业方向,既人文教育专业性质的中文方向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已于2008年开始实践),或者,在中文系开设这一专业方向。
开设人文教育专业中文方向的主要理由有:
第一,党和国家在新的形势下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较过去更为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之一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一次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征,而且是基本特征之一,强调了语文教学应注重“人文性”,应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指明了语文教学的改革方向,同时也对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明确的要求。
第二,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深刻地发掘课文中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文学教学。文学是人学,真正的文学是从心里流出来的,是从人类的智慧和情感中流出来的,因此,也就特别能作用于人的心灵和情感。语文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形象的美来表现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情感、愿望和意志,按照审美的规则来把握和再现生动的社会生活,并以美的感染力发挥其特有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培养审美观的作用。因此,发掘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注重其对学生的教化作用,使学生在享受文学美的同时,逐渐培养起良好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理想的人格是语文教学独到的优势。同时,发掘课文中的人文内涵,还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贴近人本,走向深入,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富有活力和生命力,也更具吸引力。
第三,语文教学是中小学的主要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教师相比,语文教师跟学生接触的时间最多,因此,语文教师的人文素质提升,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就显得特别重要。
那么如何来办这一新的专业方向呢?笔者初步想到了两个方案。其一,在人文教育系增加这一专业方向,既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中文、政治、历史专业基础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胜任中学语文课程教学工作复合型高级人才。在这方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已于2008年开始实践。他们在教育系新开办了人文教育专业,在人文教育专业里,设置了3个专业方向,分别是:历史与社会教育方向;语文与学校教育方向;文化产业管理与文化创意教育方向。其中,语文与学校教育方向主要培养目标就是中学语文教师。其二,在中文系开设这个专业方向,主要培养中小学的语文师资。笔者以为,这不仅符合我国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而且效果会更好也更切实可行。不管怎么说,加强中小学语文师资的人文精神和素质培养却是势在必行。
三、关于教育实习
人文教育专业属师范性质的专业,这一点不仅是学校的定位,而且也是大家的共识,但是,近年来,其师范性存在着被淡化的情况,突出地表现在教育实习方面。
关于教育实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说不仅较多,而且也较为普遍,已有许多文章对此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取得了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在这里,笔者仅就人文教育专业在教育实习方面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谈些看法。这个问题就是教育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和时间较短。
教育实习的时间通常安排在第七个学期,实习时间通常为8周,而这个时间正是即将毕业的学生急于并开始找工作的时间,同时,还是许多考研的学生进入考研的冲刺阶段的时间,这些考研的学生又大多是较为优秀的学生,因此,就有许多的学生没有时间或着无法安心参加集中的教育实习,从而使教育实习的重要性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以为可借鉴内江师范学院的“三段四模块”的教育实习方式。所谓“三段”即感知、体验和参与、实习三个阶段。所谓“四模块”即教育调查、教育见习、课堂教学训练、教育实习。
关于感知阶段,应该放到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其原因是很多学生在读到二年级时还不清楚人文教育专业是干什么的,这样,无疑会影响学生入学后的专业认可程度、学习兴趣及职业规划等。其意义是使学生从一开始就确认自己未来的教师身份和感受教师使命的神圣感,并明确今后学习的主攻方向。
体验和参与阶段可安排在第五学期,主要内容是教育见习和课堂教学训练。教育见习时间为两周,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就是以小组为单位,10人左右为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到中小学观摩教学活动和其他的活动;“请进来”就是以班或专业为单位,聘请中小学的骨干教师到学校作公开课或示范课,还可播放优秀教师的优质课的录像,给学生提供模仿的对象。课堂教学训练包括微格教学训练和试教两个内容。这一阶段是使学生朝着教师专业化方向迈进的重要环节。通过微格教学训练和试教,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初步掌握中小学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实习阶段安排在第六学期。主要理由是能够较好地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到位并能全力以赴地投入以及保证教育实习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1]张小兰,刘秉泰.高师人文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必修课设置研究 [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1):146.
[2]李伟,杨晶.对我院人文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若干问题的探讨[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