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的问题与困难

2010-08-15王淑贞王文明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共同性傩戏县市区

王淑贞, 王文明

(怀化学院1.湖南省民间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 2.民族文化研究所,湖南怀化418008)

怀化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厚,种类多样,形式奇特,品位高档。不少专家学者,或就其中某一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就全市旅游资源,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探讨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但从全市各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整体角度,多方位多层面保护开发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的文章尚属少见。为有效保护和多层面开发怀化丰厚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实现文化强市。特撰此文,以求教于专家和广大读者。

一、怀化非物质文化的特点

第一,精华与糟粕并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传承下来的。传承史至少在100年以上,有的甚至上万年形成发展而传承下来的,是人类智慧的升华与总结;有的是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经验积淀;有的是娱己娱人的艺术瑰宝;有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维持社会秩序的准绳与规范;有的是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真善美的习惯……总之,每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有其合理的部分,都有其精华。

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千百年的文化环境中形成、发展与传承的。基于认识水平、神灵信仰的氛围等原因,非遗的内容与形式,及其传承播布方式,往往带着神秘色彩,伴随着神灵信仰,尤其是祖先、师父的神灵信仰。许多非遗,人们只知道师父是这么教的,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必敬师父,师父死后,烧香烧纸,顶礼膜拜。显示出封建迷信落后等糟粕部分。

遗产精华往往以封建迷信的方式展示与传承下来,糟粕中有精华,这就是非遗的基本特点。

第二,民族的独特性与融合性渗透。怀化非物质文化具有非常突出的民族性。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的代表作中,必于少数民族“非遗”有的6项,其中侗族4项,苗族和瑶族各一项。其它4项 (辰河目连戏、辰河高腔、辰州傩戏、辰溪茶山号子)是流行于苗乡、瑶乡和土家族地区的戏剧和音乐。辰河目连戏和辰州傩戏流行于沅陵、泸溪、辰溪、溆浦等地带。辰州傩戏是辰州傩文化的代表作,辰河目连戏是辰河文化的代表作,传承人和观众自古以来就是这里的山民,大多数为当地的苗族、瑶族和土家族等各族同胞。茶山号子主要传承于辰溪、溆浦一带的瑶乡,是瑶族及邻近地区各族同胞种茶中的劳动号子。辰河高腔是辰河苗瑶各族同胞传承的辰河戏。

怀化市省级“非遗”名录19项代表作中,有12项传承于少数民族地区,其余七项与上述四项国家级非遗名录代表作情况类似。市级“非遗”代表作也基本如此。

怀化“非遗”的民族性与其融合性是交织在一起的。怀化自古以来就是三苗九黎聚居融合之地,是这一带各少数民族相互融合的地方。这就使这一带的“非遗”带有各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如新晃傩傩咚咚推,就有侗族苗族的文化因子,有敬傩神的根本的共同性,还有三国戏的相关节目,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明清以来,不少外地汉族人们迁入湖南,尤其是清代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以后,使这一带不断汉化。传入的汉文化因子也在很大程度也境内少数民族文化慢慢融合,形成具有多民族融合特征的新的地方文化。辰河高腔就是江西移民将弋阳高腔相融合的产物。融合中有创新。江西弋阳腔同湘西文化相融合后,就创新成辰河高腔。这种新的辰河戏。这种融合更彰显了怀化辰河的苗族、土家族等民族特色。

显著的民族特色是各民族文化融合创新的产物,融合创新之中更突出了怀化“非遗”的民族特色,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就是怀化“非遗”的突出特征。

第三,地域的差异性与共同性同在。怀化非物质文化的地域差异性很强。从通用的客家语言、官方语言看,怀化13个县市区属于西南方言区。其中的会同、溆浦、辰溪三县属于亚西南方言区。从民族语言看,除侗族、苗族聚居区仍操侗语或苗语外,境内土家族、白族等民族基本上都讲西南口音的汉话。讲侗语的侗家人和讲苗语的苗家人出外也讲这种汉话。不同县市区,所说汉话的语音、语调、节奏和方言都有所不同,同一县市区的东南西北各乡镇又有明显的差异。有的乡镇隔一条溪河或一座山,也有明显不同。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此形成的非物质文化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如溆浦傩戏与新晃傩戏就明显不同,与沅陵傩戏也有所不同。同属龙舞洪江洗马河一带善断颈龙舞,芷江却是孽龙舞。

相邻地区非物质文化又具有鲜明的共性。相邻地区因地域相接,来往频繁,非物质文化具有共同特征,甚至基本相同。如沅陵的傩文化同周边县市区的傩文化因沅水、酉水交通之利而基本相同。尤其是沅陵、永顺、保靖、泸溪、辰溪等县市的傩文化大体一样。相邻地区一般是行政区域相邻的边界地区,非物质文化具有明显的共同性。相邻省市区的边界地区,如湘鄂赣边区、陕甘宁边区、湘鄂渝黔边区、湘黔桂边区等;相邻地州市边界地区,如张家界市、怀化市、湘西自治州交界的边界地区,怀化市、娄底市、邵阳市三市交界的边界地区等;相邻县市区的交界地区,如芷江与麻阳的交界地区,麻阳与凤凰的交界地区,麻阳与辰溪的交界地区等等。这些层次不同、大小不一边区,虽然在地理上和行政区划等方面不一样,传承的非物质文化的共同性却非常突出。这种共同性在于:一是具有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相邻地区传承同一种非物质文化其内容和形式是基本一致的。如湘鄂渝黔区的傩文化,虽因苗族、土家族的不同,其内容和形式却大体相同,共性鲜明。二是相邻地区同属某一民族,其非物质文化呈现邻界区域的共同性。湘黔桂边区,尤其是三省边界的三省坡,从民居建筑、风雨桥、鼓楼、歌舞、习俗等因同属侗族,而具有显著的共同性。三是相邻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呈现文化因子的共同性,如语言的共同性,表现形式的某些共同性等等。我们可以氢非物质文化因地理的、行政的邻界而具有的共同性,简称为邻界共性。

第四,传承久远,神秘奇特。怀化凭借洞庭湖及沅水及其五大支流 (五溪)之利,成为多民族聚居地区,是我国东中部汉民族地区向大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过渡地带。这里,既是盘古文化、盘瓠文化的传承地,也是伏羲文化、炎帝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既有30-10万年前的人类居住遗迹,更有轰动考古学界和史学界的洪江高庙文化遗址与炎帝故里会同新说,是远古文化的积淀地带;既是自然地理意义上云贵高原向东延伸的缓冲地带,也是云贵古人向大西南迁徙的中转地带,更是汉民族向大西南迁徙的中转地带,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地。

这些因素使怀化非物质文化呈现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融合的总体特征。地方特色非常浓郁。一是这一带非物质文化历史久远、积淀深厚,远古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特色浓郁。如盘古神话与盘古传说,盘瓠传说、盘瓠祭、连山易等等。二是这一带侗族、苗族、瑶族、白族等非物质文化的民族特色浓郁。如苗族歌,它是我国苗族人民多声部音乐的杰出代表作。三是这一带巫傩类的非物质文化神奇神秘。这里楚秦之际就处处巫风傩韵,屈原大夫流放黔沅湘,亲身感受了这一带浓郁的巫傩文化,撰写了巫傩文化特色浓厚的系列辞章。后世如朱熹等一大批文人据此评说了这一带盛传的巫傩风俗。时至今天,域内五溪居民崇信傩神,善演傩戏,会使傩技者,仍然比比皆是。不仅如此,辰州傩、新晃傩、溆浦傩各具特色。辰州傩中的辰州符及系列巫傩绝技,处处显示出神奇与神秘。如其中的上刀梯、踩火铧等傩技表演,令人惊心动魄。因其历史久远、播布宽广,川渝黔滇等很多地方的巫师尊其为缘起地、师祖地。新晃傩“咚咚推”,身着草衣,舞蹈动作简单,原始古朴,是与其它地方不同的非常独特的侗族傩戏。地域独特的神奇神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位是高档的。

这就表明,怀化非物质文化具有传承的久远性,地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形式的神奇性与神秘性,品位的高档性等特点。

第五,分布相对集中,开发潜力巨大。怀化“非遗”,尤其是独特神奇高品位的代表作,相对集中于通道与新晃、靖州、麻阳等县苗寨以及沅陵、辰溪、溆浦等县城乡。交通相对便捷,便于保护开发。怀化非物质文化,无论是已经列为省市级以上的“非遗”代表作,还是尚未入列的一大批“非遗”资源,开发的潜力都非常大。如沅陵辰州傩戏、新晃侗傩“咚咚推”等正在同国内各地傩戏捆绑式申报世界“非遗”项目,侗戏、侗锦、侗族芦笙也可以同贵州、广西的侗族“非遗”捆绑式申报“非遗”项目。没有列入市级以上“非遗”名录的一大批民间文学、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曲艺,尤其是生产技艺等,如盘古传说、巫傩绝技、晒兰制作技艺等等。盘古传说显示怀化文化之久远,巫傩绝技展示怀化之神秘,晒兰制作表征怀化之富庶。这些“非遗”品位极高,开发潜力十分可观。

二、怀化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开发中的问题与困难

近些年,怀化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开发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第一,对怀化13个县市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大普查,政府主管部门对本地区的非遗项目及其传承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清晰的认识。

第二,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作10项、湖南省非遗代表作19项,成功申报了一批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还确立了一批市级非遗项目。目前,正在将侗文化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保护非遗。全市上下,已初步形成重视非遗、保护非遗的良好风气。成功承办了中国三古论坛,中国怀化稻作文化国际论坛,成功主办了多届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节会。如多届次沅陵传统龙舟赛、芷江和平文化节、通道大戌梁歌会、溆浦屈原文化节、辰溪瑶乡盘王节、洪江市雪峰户外活动等等。这些节会,使怀化非遗不断深入人心,深入社会,扩大了怀化非遗的影响。

第四,重点保护了一批非遗传承人,建立了一批非遗保护基地,创作了一批非遗项目,组建了一批非遗表演团队。全市13个县市区已对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采取专项保护措施,以通道为代表的几个县市区已举办多届次非遗培训班,尤其是专项青少年学习培训班。通道正在形成非遗进学校进课堂进机关进企业的大好局面,已建立了洪江古商城、黔城、高椅古村、荆坪古村、飞山庙、芋头侗寨等一大批非遗保护基地,对非遗采取了有效保护措施,全市13个县市区组建了一批非遗表演团队,深入城乡展演保护非遗活动。溆清在老年活动中心每天有以非遗戏曲为主的演出,吸引着广大非遗信众。侗文化城、通道皇都创作了一批品位高特色浓的侗文化节目,深得广大观众的好评。怀化学院编演的格罗打打荣获国家文化部奖,且代表中国出访日本。怀化市的不少非遗节目在国内外舞台上令人拍掌称奇。不只是宣传推介了中国怀化非遗,而且提高了怀化非遗的品位和知名度与美誉度。

第五,初步走出了产业化开发非遗的成功之路。13个县市区都把非遗作为本地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如通道侗族芦笙、侗族大歌、二酉洞藏书传说、傩文化表演等,麻阳的盘瓠祭、长寿文化、芷江的和平文化等,吸引着国内外的广大游客。2007年,怀化接待国内外游客已达6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7.3亿元。中方、芷江、新晃、靖州等县已经走出生产技艺类非遗项目产业化开发之路。中方斗笠为省级非遗代表作之一,数十年来,中方斗笠生产制作从未间断,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芷江鸭制作技艺已形成工业化生产的流水线,也已形成一定规模。新晃老蔡牛肉制作技艺已经成为该县的一大技术产业。靖州的雕花蜜饯制作技艺、茯苓茶制作技艺等,早已形成该县的重要生产线。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开发,为今后非遗的保护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二)怀化非遗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第一,思想认识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忽视非遗的重要性,认为有非遗当然好,没有也无所谓,持任其自然的态度,让它自生自灭。二是认为许多非遗项目从内容到形式都带着浓厚的封建迷信,认为不可提倡。三是把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分割开来,看不到非物质文化向物质文化的转化及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四是只重视非遗中典型的代表作,而忽视一般的非遗项目,甚至把一些本来上档次高品位的非遗项目也列入一般项目而不予高度关注。五是在非遗保护开发过程中,重旅游开发,轻实物商品开发,轻氛围营造;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重旅游性与经济性保护开发,轻公益性保护开发,轻教育型保护开发;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轻传承人和传承社区及其居民的利益。六是认为非遗只能原真性保护,不能创新性开发,否则就破坏了非遗的原生性,等等。在这些认识偏差的支配下,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第二,保护与开发方法方面的局限性。一是申报非遗项目方法上的局限。同是曲艺丝弦类遗产,常德丝弦一跃而入列国家非遗名录,而辰溪丝弦几易其稿,勉为市级非遗。其中的重要缺失是申报材料的撰写方法与撰写技巧。同为生产技艺,沅陵晒兰、芷江鸭等怀化名品却未列申报之中,使特色浓、品位高的项目屈居省级、市级,乃至未入级。这与我们的申报方法与技巧不无关系。二是保护方法单纯。现代的保护主要是保护传承人,建保护基地等等。往往采取单一方式保护,没有综合各种方式集成保护。三是开发模式单一。或者开发几个舞台节目,或者开发一两个村寨景点,或者开发一个购物商品。保护与开发者往往是孤军奋战,而没有注重联合与集成的方法,结成主体的统一战线等等。方法的局限往往使我们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窟境。

第三,非遗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人才奇缺。文化革命期间,一大批对非遗感兴趣的有心人,他们保护非遗传承人,保护相关资料,努力维系其活性状态,默默无闻地保护着自己熟悉的非遗项目。这些人是弘扬、传承非遗的脊梁,是奋战在保护非遗前线的排头兵。现在与今后,我们不只是需要这样的保护者,更需要非遗保护与开发的创新者。目前,一缺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二缺保护与开发非遗项目的组织者和投资者;三缺非遗项目的策划师、创意者;四缺非遗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和营销师等。人才是关键。人才奇缺是制约保护与开发非遗的瓶颈。

第四,经费贫乏是非遗保护开发的重要困难。保护市内的非遗,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一是传承人保护,二是文化空间与生态环境保护,三是非遗传承活态保护,这都需要大笔的经常性开发。在市县财政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很难地出那么多钱保护非遗。开发非遗项目的费用也绝非小数。面对经费奇缺的困难,我们只能另辟蹊径。

猜你喜欢

共同性傩戏县市区
“共同性扩大”: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演进规律再认识
湖南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水平评价
——基于122 个县市区2020 年调度资料分析
湖北15个县市区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软陶傩戏面具
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形成的共同性、差异性原因
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的共同性
思想、图像与风格——略论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陕西省咸阳市划定8个畜禽养殖禁养限养县市区
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