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的多维属性

2010-08-15王令训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动机

王令训

(怀化学院教育系,湖南怀化418008)

我是谁?你是谁?他是谁?人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人的自我意识里经常出现的问题,也是一直使人困惑的现代斯芬克司之谜。笔者为了唤起人们深入思考人的本质问题,特作如下探讨,以便唤起探索者讨论的热情,便于使人的本质进一步被揭示。

一、人的本质综述

(一)中国古代先贤对人性的看法

人的本质属性常被称为人性。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各家看法不一。

汉朝的许慎指出,人是“天地之性最贵者也”。[1]意思是说,人是天地之间最高贵的造化物。

战国时的孟子指出:“人性之善也”。[2]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此四者,就是仁、义、礼、智等美德的开端,都是先天的,是不学而能‘良知’、‘良能’”。[2]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逸”[2]都是人性。告子认为,“‘人性无分善与不善’,人性好象流水一样,‘决诸东方则东流,失诸西方则西流’”。[2]杨雄则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2]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即不教而能善的,‘斗筲之性’,即只能为恶的,‘中民之性’即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的”[2]。明清哲学家王夫之认为,“性日生日成”,他说:“性者,生也,日生则日成也”。[2]意思是说,人的本质属性是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二)西方先贤对人性的看法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薄加丘等都认为“人有天赋的理智和自由意志,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类是天生平等的,人有享受幸福的权利……”。[2]

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当时的思想代表如孟德斯鸠(1689—1755年)、伏尔泰 (1694—1778年)、卢梭 (1712—1778年)、狄得罗 (1713—1784年)等人,一般都主张“人生来是平等的,一切人都应当平等,人的自然本质是好的,理性是人的本性,人之所以变坏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因而,必须改变社会环境,推翻封建制度。”[2]狄得罗明确提出理性是人的本性。他说:“人不仅是一个动物,而且是一个有理性的动物”(《百科全书》)。

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等人从理性原则和绝对理念来论述人性问题,康德主张人的本性就在于人能按照理性原则自由行动,他把自由平等、独立都看成是先验的原则。他说:“我们把有理性者称为人”。[2]

在黑格尔看来,人作为‘自然的实体’,并没有达到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体现出来,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他那个时代的产儿”。[2]人的本质应是社会性的。[2]黑格尔又说:“自古以来,人就被称为理性的存在,这的确是很有道理的”。[3](P182)“‘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他能思维’这句话是对的,则人之所以为人,全凭他的思维在起作用”。[3](P38)黑格尔认为人与其它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人是理性的,会思维。

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把人看成天生的政治动物,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把社会看作舞台,人人都是演员。人都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人的性质受社会角色左右。英国教育家洛克把儿童看成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的。即人是可以教育的。好的教育造就出好人,不好的教育造就出坏人。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马克思把人的社会属性看成人的本质属性。

(三)西方现代管理学家对人性的看法

西方管理心理学家先后对人性作过四种假设,即“经济人”、“社会人”、“自动人”和“复杂人”的假设。

“经济人”的假设,美国泰勒把人看成谋求最大经济利益者,人是由经济诱因来引发工作动机的。美国的麦克雷戈根据“经济人”假设,提出X理论,认为大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地受别人指挥,多数人干工作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需要。

“社会人”的假设,美国的梅奥把人看成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的人。除有物质需要外,还有感情交流,人际交往即社交的尊重平等友谊的需要,人是社会人。

“自动人”的假设,“自动人”即“自我实现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是追求自我实现的,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只要条件适当,每个人都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创造力,去追求理想目标抱负的实现。

“复杂人”的假设,雪恩发现人类的需要、动机是十分复杂的,不仅因人而异,而且一个人的需要和潜力在不同情况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年龄,随知识的增长地位的变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而有所不同。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它们会发生作用,并结合为统一的整体,形成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不断变化,因此,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于是,雪恩提出了“复杂人”的人性假设。[5]

中西方古今学者,有的站在动态的视角看待人,把人的本质看成日生日成的发展变化的;有的站在静态视角看待人,把人的本质看成相对不变的;有的站在道德的视角看待人,把人的本质看成或善或恶或中性的;有的站在先验的视角看待人,把人的本质看成生而有之,善恶与生俱来的;有的站在后天形成的视角,把人的本质看成是社会造就的。他们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事实材料,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为后人认识人的本质,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

二、人具多维属性

世界是多维的,人是物质世界发展进化而来的最智慧的生物,同样具有多维性。站在不同的维考量人,人就具有了不同的属性。我们只有站在尽可能多的维上去审视人,才能把人的性质看得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

(一)人有物质属性和意识属性

人有生命的载体——身体,身体是物质的,是由有机物质和无机

物质构成的,人的躯干、四肢、肌肉、内脏器官、神经结构等都是物质组成的。人体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须要不断地释放和吸收物质及能量,物质运动的特性,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运动特性,如物质的惯性、作用力反作用力、物质的化合与分解,新陈代谢活动同样在人体中发生。人体、大脑是心理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人体是物质的,人有物质属性。

人有意识属性,人有大脑,大脑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是产生意识和心理的器官。人能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能反映客观事物,人能总结经验,形成认识、观念、思想、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社会现实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人特有的,意识能指导人的行为。人的外部行为都是在内部意识的指导之下推动下产生的。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是人能进行理性思维。人不但能认识客观事物,认识事物间的关系和事物运动的规律,人也能认识自己的主观状况,对自己的生理心理状况进行反映,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进行思维,使人具有了自我意识性。

由于人体和神经系统是物质的,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大脑是心理意识赖以产生的器官,人能反映客观事物能反映自身与外界事物的关系,具有自我意识性,所以人是物质属性与意识属性的对立统一体。

(二)人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是生物,是生物链中处于最高端最具灵性的生物。人要维持身体生理活动的需要,维持新陈代谢活动,需要食物水分、空气、阳光,需要运动、休息睡眠,有性的欲望,有维持生命的各种生理性需要,这些需要使人不可避免地具有生物属性、动物属性。正如恩格斯所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是摆脱得多些还是少些,在于兽性和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6]人是由低等生物发展进化而来的,所以在遗传过程中,在社会生活中,人表现诸多生物属性、动物属性。

人不能离开社会单独生活,人必须在社会中生活。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交往的增加,对社会人际交往行为规范逐渐认识接受、习惯化,使人逐渐脱离纯生物的特性,而形成了社会特性。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人的社会属性日益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属性。人不再像动物那样吃生肉,人的饮食睡眠、性活动等生理需要的满足方式都带上了社会文化特性。

由于每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社会关系的特点反映入人脑,于是使人具有了社会阶层性、道德性 (高尚性、卑劣性)、政治性、经济性、民族性、时代性、职业性、地域性、文化制约性……在私有制社会人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生存状况,又出现了自私性、竞争性、好斗性、爱面子性、爱听表扬如赞美的话,喜戴高帽,文过饰非等虚荣性,对名利权的追捧性,欲望无止境的贪婪性……人造出了社会的一切积极属性、消极属性,这些社会属性又被后人所继承所拓展所改造。社会是座大熔炉,人在什么样的社会中生活,就带上了什么社会属性。

鉴于人由生物进化而来,人具有生理需要,人具生物属性,又因人在社会中生活,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属性日益处主导地位,使人既具生物属性,又具社会属性。人成为生物属性、社会属性的对立统一体。

(三)人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被动性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自觉性自制性、自动自发性等方面。人的目的性表现在人在行动之前,就在头脑中构思出行为活动的目标和结果。所谓“意在笔先”就是人在动手创作之前,已有目的计划,已确定了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活动的结果已在预期之中,木工在做出桌子之前,已在头脑中构思出桌子的形象,建筑师在建房之前,已构想出房屋的结构和轮廓。人有创造性,人能根据社会的需要,设计制作出新颖独特的产品或对象。机器人、电子新产品、新的星际交通工具、新作物、新的社会制度……都是人们创造的结果。人有自我意识性,人能对自己和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反映,人能对自己的思想活动作出反映,人能认识自己,认识他人,人能借助语言文字符号把自己的思想意识表达描述出来,把思想意识借助语言文字加以外化、物化、客观化,然后加以审视,将内部心理意识作为准客体加以研究和认识,使人具有自我意识性,自我觉察性。

人有自动自发性。由于人有各种需要,为了满足需要,产生了各种动机,在动机推动下,人有了自动自发的行为。人在改造客观的同时,认识了客观,认识了自身,认识了事物之间的联系,认识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并能按规律办事,改造客观、改造主观。如认识了天时运行规律,春到播种,夏来耕耘,秋临收割,冬到储备防寒,使人的行为有了自动自发性、理智性。

人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自动自发性,自我改造调节,思维力、想象力,预见性,使人具有了很明显的主观能动性。

人具有客观被动性。表现在心理定势性和个体认识的局限性。心理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所造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人们不知不觉地按照习惯性方式进行思维活动,按经验办事就属心理定势。功能固着现象也是一种心理定势,通常人们只知道某物的某种用途,而不知该物其它用途的现象。如人们通常知道粉笔是用来写字的,忽视了它还有其它众多用途的现象。心理定势使人的心理和行为受到约束和限制,使人具有被动性。

当人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处于局限或未知状态时,人就显得被动或无能为力。当人们对于地壳运动、天气活动、宇宙活动、微生物活动认识尚少或缺乏认识时,面对地震、火山爆发、暴风雪、干旱洪水、流星撞击地球,瘟疫肆虐等,显得无能为力,处于客观被动状态。

人不能超越客观条件,为所欲为。人的活动受着客观条件的限制,受着社会、自然条件、认识状况的限制,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7]人是受客观制约的,被动的。人受生理规律制约,人不能长生不老,人受社会现实制约,身处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就受什么影响。人是受动于客观的。人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被动性的对立统一体。

(四)人具情感性和理智性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具情感情绪性,人有喜、怒、哀、忧、爱恶、惧……人有亲情、爱情、有恨有爱,有喜有愁,人的情绪无时不写在脸上,人的情感无时不存在于心内。情绪情感具有动力性,人的很多行动的发动或制止,常受情绪情感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大脑皮层以下部位,间脑丘脑脑干为情绪情感中枢。人具情感性、情绪性。

人具有理智性。人在社会实践中认识了客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经历着由现象到本质、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人总是努力探求事物的本质,总想弄清事物之间的必然性内在联系,希望发现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以求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使计划获得成功。这就使人带上了理智特性。研究表明,大脑皮层是思维中枢,理智活动中枢,人具有探求客观规律的理智特性。

人是情感性和理智性的对立统一体。

(五)人具共性和个性

人具共性。人都追求自由、平等、尊严、幸福、快乐,人都渴望自己的需要获得满足。人都受遗传素质、环境、教育、社会现实的影响和制约。人都有民族性、地域性、阶层性、时代性、文化制约性、合群性、独立性、社会角色性、社交性、团体性……等共性。人都是物质性与意识性的对立统一体,都是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对立统一体,都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被动性的对立统一体,都是情感性与理智性的对立统一体。人具有众多的共性。

人具有个性。每个人都有区别于他人的生理状况,有区别于他人的性别、年龄、长相、力气,有区别于他人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有区别于他人的能力类型、个性倾向、气质、性格、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有区别于他人的生活经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教育内容等。每个人所受的外界刺激,所获得的信息不同,对外界的反应方式不同,这种种差别,使每个人都成为一个独特的个性。

每个人都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体。

(六)人具有动态变化性和相对静态稳定性

人是发展变化的。从出生到衰老,随年龄的变化,人的生理、心理都在变化。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是人的作品,人改造社会,社会造就人。人和社会是互动的,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心理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心理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人的性质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人具动态变化性。

人在某一年龄段,其心理生理又是相对静态的和稳定的。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很难改变,俗说“山水好改,秉性难移”,说的是个人的性格、气质不会轻易改变。人的认识观点、信念一旦形成也不会轻易改变。心理定势就是个体心理活动一旦发生,就有保持原来状态不变的倾向性表现。

人的一生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相对短的时间段里,人又是相对不变的。人是动态变化性与相对静态稳定性的对立统一体。

(七)人具他人中心性与自我中心性

群众围绕领导者的要求转,士兵围绕长官的指令转,员工围绕经理的规定转,下级围绕上级的意图转,服务生围绕客人的需要转,父母围绕子女的成长转,教师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转,烹调师围着食客的胃口转,艺术家围绕观众听众的兴趣转,创造家围着社会现实需要转,政府围着民生转……社会各系统,结成了以满足对方的需要,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己需要的关系。囿于人们结成的这种直接为他人服务,间接为自己服务的关系,使人都带上了他人中心性,人们忙忙碌碌,都在为他人作嫁衣裳,人都是以他人为中心的。

人们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视角看问题。常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问题,理解新现象。人们常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处理问题,常以自己之心度人之腹。自己吃饱了,以为他人也不饿了。俗说“饱汉不知饿汉饥”。自己喜欢的热爱的,以为别人也热爱,自己以为荣耀的,以为他人也一样。评判问题的对错,总是以自己的标准为标准。生活中,常看到人们为某件事争论得面红耳赤,各持己见,不愿考虑不愿接受他人的立场和观点。人都渴望心想事成,希望世界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希望能支配他人他物,希望自己的目标追求得以实现。“我”不仅是第一人称,而且“我”是最基本的出发点,一切皆在我之外,万物皆备于我,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人都是自我中心主义者,自我中心性是人的基本属性之一。

由于人具有他人中心性,又有自我中心性,所以,人是他人中心性与自我中心性的对立统一体。

(八)人具被动必然性和自由性

必然是指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或者说是客观事物内在本质所规定的联系或活动趋势。当人未认识未掌握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不了解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联系和活动趋势时,人就处于被动的必然状态,处于被束缚、被支配的状态。带上被动的必然性。如人在地震面前或恶劣天气面前、瘟疫面前、癌症面前任由摆布无能为力,生命显得如此脆弱如此无奈,我们就说人在未知事物面前处于被动的必然状态,人具必然性。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是由自己做主,由自己做主思考和行动。自由不在于摆脱客观规律而独立行事,而在于认识客观规律,掌握利用客观规律来主动改造客观世界。

人是追求自由的。自由是以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为前提条件的。恩格斯说:“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愈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愈大,而犹豫不决是以不知为基础的……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8]人在对自然对社会对所面临的问题缺乏认识的时候,就处于被动的必然性状态,当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了正确认识以后,根据对事物的必然性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来支配社会的时候,人才是自由的。人们追求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认识,对未知领域探索,就是追求自由。人生有限,而自然和社会奥秘无穷。人在新领域新问题面前,总是首先处于被动的必然状态,然后经过探索,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渐获得自由。

人是追求自由的。因常受认识的局限而处于被动必然状态。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逐渐认识了客观规律,由被动必然性向自由性过度,人是被动必然性与自由性的对立统一体。

(九)人有动机属性和行为属性

人的行为活动由动机直接推动。动机的主要成分是需要,需要是被人意识到的内部不平衡状态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一旦遇着能满足需要的具体对象——诱因,二者结合就成了动机。人的需要繁多,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与诱因相结合,就构成了各种动机,个体众多的动机构成了动机体系。动机体系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动机性质,影响着人的性质。

个体的行为,都是由动机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动机推动的。动机的性质与行为的性质并不一致,有时良好的动机,产生良好的行为,有时良好的动机却阴差阳错产生了不良行为效果;有时不良的动机产生不良行为效果,有时不良动机,歪打正着,产生了好的行为效果的情况也是有的。这就要求我们看人,不能只看其动机性质,也不能只看行为效果的性质,要做动机与行为效果的统一论者。人是具有动机属性与行为属性的对立统一体。

人还有众多属性,单从社会属性看,人又是多种社会子属性的对立统一体。如站在政治与经济的视角看,人是政治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对立统一体;站在生产与消费的视角看,人是生产属性与消费属性的对立统一体;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视角看,人是历史属性与现实属性的对立统一体;站在文明与野蛮的视角看,人是文明属性与野蛮属性的对立统一体;站在科学与宗教的视角看,人是科学属性与宗教属性的对立统一体;站在善与恶的视角看,人是善与恶的对立统一体;站在公与私的视角看,人是公属性与私属性的对立统一体;站在神奇与平凡的视角看,人是神奇与平凡的对立体……总之,人是多维属性构成的对立统一生物体。

三、人本质属性的形成与考量

(一)人本质属性的形成

世界是物质的,人是由物质世界在一定条件下发展进化的产物。在人类形成以前,物质世界中的无机物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有生命的物质——核酸、蛋白质。这为单细胞生物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单细胞生物形成后,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裂变,形成多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一支走向植物,一支走向动物。多细胞动物在一定条件下进化成腔肠动物,腔肠动物进化为节肢动物,节肢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进化为哺乳动物,哺乳动物进化为猿类,猿类进化为人类。人类由野蛮人进化为文明人。人类在人际交往中、社会劳动中积累了经验,创造了语言文字社会规范,这些促进了人脑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实践,促使人社会意识性的发生发展。社会实践和环境条件使人的遗传性有时发生变异,使生物既继承了上代的特点,又改变了上代的特点。社会实践活动加速了遗传和变异活动,也加速了人的形成。人在社会实践中改造了客观,也改造了自身。在现实中既受遗传素质的影响,又受变异特点的影响,既受自然现实影响,又受社会现实的影响,既受客观条件影响,又受主观状的影响,既受人类历史经验的影响,又受人类文明追求的影响……这样人便具有了物质属性、意识属性、动物属性、社会属性、情感属性、理智属性、客观被动性、主观能动性、相对静态性、动态变化性、动机属性、行为属性、他人中心性、自我中心性、必然性、自由性、共性与个性……使人变成了具有多维属性的矛盾统一生物体。

(二)个体本质属性的考量

每个人都是人类的一分子,既与他人有共性,又有区别于他人的个人特性。每个人都是上述多维属性的对立统一体,但由于组成个体各属性的比重不同,结构不同,这就使每个人与其他人的性质产生了区别,使每个人都成为一个与他人相区别的个性。个性的核心是性格,我们总是借助性格把一个人同另一个人相区别。心理学通常把人的性格粗略地分成各种类型,如根据独立性分,把人的性格分成独立型、顺从型;根据心理功能分,把人的性格分成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根据内外倾向分,把人的性格分成内倾型和外倾型;根据社会文化类型分,把人的性格分成理论型、经验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宗教型;也有根据对民众的态度把人分为专制型、民主型、好斗型、和平型等。对于管理者来说,把个体按某一标准划分类型,便于管理、区分、使用人,便于人尽其能,提高工作效率。

对于需要与个体打交道的社会工作者来说,需要精细地把握个体的本质属性。如何考量和把握某一个具体人的本质属性呢?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本质属性。只有那种在众多属性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属性,决定事物性质的属性,才称得上本质属性。然后,分析比较筛选出这种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属性。

笔者认为,人的本质是由多种属性共同决定的,应从个体的相对静态社会背景属性、动态心理趋势属性、行为效果属性三个方面去综合考量个人的本质属性。

静态社会背景属性,即个体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生活、生存状况、所受的教育状况的性质……这些相对静态的社会背景属性,可作为考量个体属性的参照。

动态心理趋势属性,即个体需要体系中主导需要的性质、动机体系中主导动机的性质,情感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情绪情感的性质、信念体系中的观念理念性质,态度体系中主导态度的性质,这些相对动态心理趋势的性质可以作为个体属性的重要参考。

行为效果的属性,即个体一贯行为效果的性质,或重大行为效果的性质,决定着个体的性质。“汝须从行为的果实里去认识人”(《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7章第16节)。人的行为是人的静态社会背景及动态心理趋势等隐性内因的显性表达。个体一贯行为或重大行为的性质,反映着个体的社会属性、意识属性、生理属性……等等全部属性。

在未见其重大行为的情形下,考量个体的性质,需要综合地全面地系统地看,动态地考量个体的行为习惯、态度和社会背景属性。

人是发展着变化着的,人们常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意思是说,人做坏事就是坏人,不做坏事,做好事了,就是好人了。反过来“佛挥屠刀,立马成妖”,好人做了坏事,过大于功,好人也变成坏人了。还有做了一世好人,但晚节不保变坏人的,也有做了半世坏事,浪子回头,晚年建功,成人民英雄者。所以评价一个人为了保险,常用盖棺论定的方法,死后评的方法。人死了,就不再有行为了,不再有变化,就可对其生前作结论了。但我们往往不能等到一个人去世以后,才对其作性质判断。我们需要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作即时的正确判断,以便委以任务,以便合作共事,以便交友协作,这就必须从多种维度,多个方面综合地看,既要看其静态社会性质,又要看其动态心理趋势性质,还要看其一贯行为和重大行为效果性质。系统地看,动态地看,综合地看,才能比较正确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本质属性。

我们研究人性的目的,不仅在于知人善任,充分发挥人的潜力,重要的在于教育人、引导人、造就具有真善美属性的人,使人人都成为高尚人、自由人、幸福人。

[1]许慎.说文解字 [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161.

[2]黄济.教育哲学初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53-58.

[3]黑格尔.小逻辑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2.

[5]曾力生等.现代管理学 [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56-6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44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67.

[8]恩格斯.反杜林论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1):111.

猜你喜欢

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形而上学经验还是否可能——试论否定辩证法的思辨动机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大学生拖延行为:动机与时间取向
同一场域下中、法、日青少年参与运动动机的比较研究
对大学生考研动机的调查与思考
凶手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