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才培养模式的表述方式

2010-08-15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素质评价

杨 丹

(怀化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论人才培养模式的表述方式

杨 丹

(怀化学院,湖南怀化418008)

社会需求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促使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和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表述和定义就成为改革中首当其冲的问题。以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表述为出发点,试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表达方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 表述; 人才培养过程

在汉语中“,模”的含义是“法”《,说文解字》称“:模,法也。”“法”即方法,指借助一定工具(模具)来制造物品。在我国古代,因使用不同的制作材料做模具,又将“模分为不同种类,台湾版的《中文大辞典》称“:以木曰模,以金曰?,以土曰型,以竹曰范,皆法也”。“模型”是指以木做材料的“模”和以土为材料的“型”的合成词,引申到观念形态领域的“模型”,是用以表现事物内部组成要素、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假想性图像。著名学者钱学森指出“:模型就是通过我们对问题的分析,利用我们考察到的机理,吸收一切主要因素,略去一些非主要因素所创造出来的一幅图画。”“模式”由“模型”演变而来。“模式”的“式”指样式、形式。“模式”的基本含义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辞海》对“模式”的解释是“: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样式。”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模式”是描绘现实、再现现实的一种观念形态或理论方法,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提取与概括。模式是由一个人(或者一组人)根据他的思想结构和认知方法以及对现实的领会理解而建立起来的。模式不是现实、从现实中得来的经验(实验),这表明现实比模式更复杂。”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模式也要不断创新,不断变化。如果希冀和囿于一成不变的模式,那么就会失去模式的品格。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模式研究已经成为认识和分析客观事物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那么何为人才培养模式呢?目前教育界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1998年教育部颁发《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2004年,学者魏所康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定教育机构或教育工作者群体普遍认同和遵从的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操作样式,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动全要素的总和和全过程的总和……”还有人认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块、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综合以上几种说法,不难看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是教育理念与育人过程的统一,是培养目标和操作程序的统一。

近几年来,各个学校及专家对人才培养模式都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经过对各种各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梳理,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为培养目标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方式和实现结构方式采取的某种构造范型和样式。这个概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唯一的,由于建立人才培养模式的准则不同,其人才培养模式也会不一样;(2)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系统性和典型性的某种明显风格或特征;(3)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具体而言,人才培养模式的表述应该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人才培养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式和方法+培养和评价制度)。

一、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者对所要培养出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一般可以表述为: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某些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里的全面发展指个体身心和谐地发展,并不是样样精通、“百科全书式”的通才。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但无论怎样表达,其基本精神应该包括如下几点:一是注重全面性,即培养出的人才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二是崇尚个性,即培养出的人才是有自己的特点的;三是考虑多方面的需要,即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能谋生而且会休闲,懂得追求和满足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四是拥有现代品质,即具备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进取精神、协作意识、自主性、时效观念等品质。如以往经常提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道德的”、“又红又专的”的人才培养目标到现今耳熟能详的“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就是按照国家政策和人才市场导向制定符合各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综合素质要求,具体来说是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概括性描述和经过规定年限的学习,各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一,在人才培养规格的表述中,其专业素质的体现是根本。笔者认为,这里所指的个人的素质是有目标性和价值取向的素质。也就是说,我们对学校进行教育不仅仅是让他具备作为个体的基本必要素质即可,更重要的是要让受教育者拥有独特的更优更好的素质。而且所需要培养的素质也是有重点和层次的。另外,在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里,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绝不是并列的、平行的。素质是个属概念、大概念或上位概念,知识和能力则是种概念、小概念或下位概念,是素质中的具体内容。所以在表述培养规格时,不能将素质作为与知识、能力等要素平行的概念,而应该把它作为其他的上位概念来总括。再在此基础上谈知识、能力、职业道德的构建才是合理的。第二,表述人才培养规格的主线应该是能力而非技能,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规格时,应该围绕各专业的能力要求进行仔细的分析,不能仅仅围绕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还要对学生的创新及应变能力做出相关的要求。如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为:11知识结构。1)具备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文化基础知识;2)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

3)掌握冷冲工艺和冷冲模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和塑料模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4)掌握现代模具制造的基本理论知识;5)了解常用工程材料、塑料材料和模具材料的性能及热处理工艺的相关知识。21能力结构。1)核心能力要求:具有较强的模具设计能力、模具加工制造能力和应用CADΠCAM软件进行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的能力;2)一般能力要求:具有保养、维修模具的基本技能和在生产第一线从事质检和管理工作的初步能力。31素质结构。1)思想品德素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协作意识。2)职业素质: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判断和决策能力;有较强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3)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创新精神。

二、人才培养过程

(一)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就是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程序组织起来的系统”和“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是培养活动的载体。不同类型的学校,由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其课程体系的设计必然也有所不同,即使同样类型的学校,由于其发展实际不同,课程体系也必然有所差异。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学校,其课程体系建立时应当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要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即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课程的弹性与可选择性,从根本上克服传统的大学课程设置中理论型与知识型课程多,问题型与活动型课程少;大班授课多,微型课少;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可选择性不强等的弊端。二是要建立以模块化为基础的知识整合与知识建构模式。根据知识社会中大学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按照基础模块与拓展模块、通识模块与专业模块、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块与以问题为中心的模块等不同维度,建立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如“两平台+N模块+一拓展”的课程教学体系,即公共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N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素质拓展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主要解决“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用什么教育内容来培养人才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特点,将中等及中等以上教育的内容分为学术定向和职业定向两大类。学术定向模式的教育内容要求学习者对一个科目或一组科目有更深刻的理解,让他可以为进一步学习或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作准备;职业定向模式的教育内容要求学习者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某一类职业所需要的实用技术、专门技能、态度和认识。据此标准,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内容应以学术定向内容为主,追求学术的深度;而应用型大学的教学内容应以职业定向为主,强调学习内容的实用性。

(二)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指学校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构建的实践教学框架。一般由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队伍几部分组成。要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就必须紧扣实践教学体系的各组成部分,分别对其进行建设和研究:11设定符合其人才培养规格的实践教学目标,明确实践教学所要培养的学生的能力,以及这些能力之间的层次关系。如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指导学生了解职业所需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等。2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各环节,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外实践、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等之间的联系,实现各环节的融通,并不断充实各实践环节项目内容。如以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学年论文、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为主线,以其它实践教学环节,社会实践、技能训练、科技创新、学科竞赛、课外科技与创业等为辅。31加强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如在实验室的建设中,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和实验设备的更新,以及实验课程、实验项目、研究课题的开放;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中,加强与企业的广泛联系,签订产、学、研合作培养协议,建设更多优秀的产、学、研实训基地。41改变实践教学队伍历来不受重视以及待遇比同类理论课教师低的问题,加强实践教学教师的专职化,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学历,并提高其待遇。

(三)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学方式和方法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现今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教学方式和方法也要随之改变。要将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主的形式。并通过引导式、讨论式、案例式、研究式、发现式等一系列现代教学方法,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创造性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发挥独创精神、畅所欲言,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

(四)培养和评价制度

培养制度,是指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培养制度包括基本制度、组合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三大类。基本制度有学年制和学分制两种模式。前者高度结构化,课程有严密的层次划分及先后顺序,课程修习以学时、学年为计算单位;后者弹性化,以选修制为前提,以学习量为计算单位,其变式有学年学分制、计划学分制、全面加权学分制等。组合制度原先只是一种权宜性的计划外安排,意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课程。如双学位制度、主辅修制度等。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是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使教学过程正常运转而制定的各种规章、规则等制度体系,如教考分离制度,补考制度及各种奖惩制度。因此,当今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应积极推进学分制,以组合制度为辅,以日常教学制度的不断改革创新为依托,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评价制度是指对通过一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其所能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作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的方式。以往的单一的评价制度已经不适合现今教育的发展需求,其培养的人才的多元化就要求必须建立弹性化的大学内部教育教学评价制度,以真正促进学生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发展。弹性化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的建立必须体现以下特点:一是评价内容和标准的全面性,不仅评价学习者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因素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方面的状况。二是教育评价方法的多样性。把各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例如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自评与他评,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三是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即管理者、培训者、学习者本人都可以对教育教学和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四是评价要具有发展性。评价不仅仅是为了鉴别和选拔,更重要地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发展。五是要重视学生对评价活动的参与。在教育教学评价中,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的积极参与状态,使他们在教育评价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

较准确地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表述,有利于改变现今人才培养模式表达混乱的现状,避免各类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走入误区。因此,深入研究人才培养模式表述方式,对于把好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龙头、指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1]韩德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内涵[J].科技信息,2008,(17):599.

[2]姜士伟.浅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77-80.

[3]赵峰,陈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26(5):55-57.

[4]王彦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因素及特征研究[J].教育前沿,2010,(2):19-21.

[5]柴红敏,李秀芹,刘增进,张巍巍.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改革的理论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5(3):102-104.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YANG Dan

(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

The social demand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urge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continuously reforming and updating,the representaion definition of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will be the primary problem.as the representaion of the elements of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starting point,this paper try to give the representaion of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a preliminary study.

mode;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represent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process

G640

A

1671-9743(2010)10-0119-02

2010-10-08

杨 丹 (1983-),女,湖南怀化人,怀化学院高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素质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