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大学之理念

2010-08-15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学术理念大学

张 浩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略论大学之理念

张 浩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大学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和思想的城邦。大学理念是大学的价值追求和内在灵魂的结合,它回答的是大学是什么和怎么样办大学的问题,是大学之所以为大的根本规定。主要的大学理念包括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是大学发展的永恒准则;学术自由是大学生命的真谛。

大学;理念;学术自由;自治

大学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和思想的城邦,大学是追求知识与真理的神圣殿堂,氛围浓厚的学术争鸣,思想自由的大学教授,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皆给大学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使人们心向往之,也注定了大学的意义定然非同寻常。“在现代社会里,大学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知识的保存、传授、传播、应用和创新,文明的传承和进步,人才的发掘与培育,科学的发现与技术的更新,社会的文明与理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沟通,无不依赖大学作为基础。”[1]1大学之不可或缺不容置疑,然则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大学的独特魅力?笔者认为大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之所在,也是大学的魅力之源。

一、大学理念是大学发展的灵魂所在

(一)大学理念的界定

理念即理想、信念,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经过理性思考而形成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何谓大学理念?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认为“大学理念是指人们对于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持的大学教育思想观念和哲学观点。”[2]75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先生认为“所谓大学理念,顾名思义就是对办好学校所追求的理想和观念。”[3]4-5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场域内,对于大学发展规律的实践探索与理性思索所形成的关于大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体系,即为大学理念。大学理念是长期办学实践的产物,既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先进的大学理念,是创办一流大学的前提条件。

(二)大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

理念之于大学的意义如同精神之于人的意义。人没有精神,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大学没有了理念,也便失去了发展的灵魂。大学理念是大学的价值追求和内在灵魂的结合,它回答的是大学是什么和怎么样办大学的问题,是大学之所以为大的根本规定。西方学者马尔库塞曾说:“观念形态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是它们能够变革人,而人能够改变世界”。美国学者莫里斯对于观念的作用,形容地更是形象而深刻,他说:“观念是人类文化的原子弹”。[3]4-5由此可见,大学理念对于大学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否具有先进的大学理念是衡量一所大学优良与否的重要标志。英国剑桥大学前校长阿什比曾说过:“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4]7大学理念也是历史与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大学理念。但纵观世界大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理念是大学理念的核心内容。

二、大学自治是大学发展的永恒准则

(一)西方的大学自治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中世纪大学,中世纪大学从一开始就具有自治的特点。大学起源时是行业协会式的、高度自治的“学者团体”,自治是现代大学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5]22十一世纪以后,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城市兴起和新兴市民阶层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中世纪大学。中世纪的大学实行自治,由学生和教师组成行会,管理学校内部的事务。波伦亚大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管理学校的典型,而巴黎大学则是“以教师为主体”管理学校的典型。无论是“学生大学”抑或是“教师大学”,都反对外界力量对学校生活的干涉,极力维护自己管理自身事务的权力。一旦遭到某种控制或者干涉,学生行会以举校迁移来捍卫自己的权力,教师行会则停止工作来表示反抗。[6]92世纪中期,国家力量逐渐变得强大,在它意识到大学的价值所在之后便加紧了对大学的控制。国家对大学控制力量的加强,必然削弱了大学自治的力量。在中世纪末期,大学完全进入到一个国家完全控制的的时期。从那时起,大学争取独立与自治和国家、政府加强对大学的控制就成为了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永恒的矛盾统一体,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美国是大学高度自治的国度,也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拥有诸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众多的世界顶尖大学。不可否认,美国发达的高等教育与大学自治的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践证明,只有保证了充分的大学自治,才能使大学焕发勃勃生机。大学自治是西方大学的生命之源。

(二)我国的大学自治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是学习西方大学的产物。经过新文化运动和教育独立运动的洗礼,在诸如蔡元培、梅贻琦、蒋梦麟等留学欧美的大教育家的倡导下,我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出现过短暂的大学自治的时期,这是与我国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我国青年学者李剑萍博士认为,民国初年的战乱导致的中央权威的低下为大学自治提供了必要的制度空间;新文化运动与教育独立运动则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和人力资源。虽然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暂行规程》,规定高等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但终是昙花一现。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小学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7]22891999年开始实行的《高等教育法》中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我国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此观之,在我国党对学校的过多干涉,束缚了学校自我发展的活力,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大学自治权较少。虽然这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先天不足不无关系,但笔者认为,我国缺少大学自治的传统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基因有着必然的联系。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大一统的思想束缚了教育发展的活力。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显然不能隔断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的有机联系,但如果以行政命令式的方式来办教育、过分强调社会干预而忽视教育发展的规律,的确是值得商榷的。如何更好地协调大学发展与社会干涉的关系,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学术自由是大学生命的真谛

(一)学术自由的概念

学术自由是伴随着大学的诞生而诞生的,学术自由是大学生命的真谛,是大学自治的根本出发点,决定着大学的价值追求。对于学术自由的最早表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说:“学者必须有权利探索一个论点到它可能引向的任何地方”。[8]42关于学术自由的界定,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学术自由乃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个体或机构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免受外界因素干扰的权利,包括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研究自由和发表言论的自由。学术自由是学术繁荣的有力保证,是学术研究的应有之义。

(二)学术自由是大学实力的源泉

蔡元培先生是北京大学最卓越的校长和中国近代大学理念的奠基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大学理念的核心。“兼容并包”是蔡元培在改革北大时提出的主导型办学思想,意旨为昌行学术自由,允许各种学说和学派同时并存,相互竞争,开展学术争鸣,而不能只用一种简单的、绝对的标准加以限制和判断。蔡元培聘请北大教授也别出心裁,从来不问其学历背景和政治信仰,只要能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可以胜任北大的教学工作,皆花重金聘之。这些教授中既有守旧的辜鸿铭,也有激进的胡适之。正因为他这种“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博大胸怀,才使得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民主和科学始成为北大校风,为我国近代大学发展和民族振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学术研究是大学的使命,学术自由是大学研究的条件。正如布鲁贝克所言:“大概没有任何打击比压制学术自由更直接指向高等教育的要害了。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防止这种威胁。学术自由是学术界的要害,永远不能放弃。”[9]59-60美国大学历来珍视学术自由的优良传统,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在1915年通过了《1915年宣言》。宣言宣布了学术自由的主要原则:教授作为教师和学者有权自由发表言论;除非不称职或有道德缺陷,教师的职位必须得到保证;教授受处分前有申诉的权力。另外,他们认为大学应该对所有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保持中立态度。[10]220-221学术自由是大学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学术自由的精神滋养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使得各种思想的火花得以碰撞,激发了灵感,激活了理性。只有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胸襟,在学术自由的氛围中,不断地追求人类的真理,纵情地研究高深学问,才是大学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才能为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结语:大学理念是关于大学是什么和怎么办大学的实践探索和理性追求,是大学兴旺发达的灵魂之所在。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大学理念是核心内容,是大学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巩固和发扬这些优良的大学理念,推动大学的良性发展,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1](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刘道玉.创造:一流大学之魂[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5]张学军,张学勤.大学自治的内涵与形式[J].现代教育科学,2008(3).

[6]王天一,等.外国教育史(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7]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8]杨秀波.学术自由之我见——以西南联大为例[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0).

[9](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0]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訾兴建

G640

A

167128275(2010)0420095202

2010205205

张浩(19832),男,山东枣庄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与管理。

猜你喜欢

学术理念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