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传统节庆教育的“现代性”转型

2010-08-15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现代性内涵

刘 慧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论高校传统节庆教育的“现代性”转型

刘 慧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中国传统节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物和文化象征,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目前高校开展传统节庆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认识不到位、形式单一、内涵匮乏等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在挖掘传统节日的外延和内涵上下功夫,创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内容、拓展教育载体,形成教育特色,实现“现代性”转型,最终促进大学生形成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文化自觉”。

传统节庆;高校;“现代性”转型

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承载了华夏文明的思想精髓和文化血脉,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和文化标签,是建设和谐社会,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精神纽带,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近些年,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奔走呼告和中央法令的有力推动下,已逐渐唤起人们过好传统节日、保护文化遗产的民族意识,部分高校也积极响应,开展节庆教育活动。但总体来说,目前高校的实践还属于探索阶段,节庆教育的主体——大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尚未形成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如何让大学生自觉了解传统节日,接受传统文化,从而宣传和弘扬文化精神,成为复兴传统节日的主力军和推手,还需在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和外延上下功夫,促进高校传统节庆教育的现代性转型,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无缝对接。

一、高校开展传统节庆教育的现状

自2008年国家执行新的年节放假办法以来,中央文明办等单位曾为此多次发文,要求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各高校纷纷响应,各种类型的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已经陆续开展,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各高校的执行情况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个特点:

1.虽有响应但未形成共识

近年来,在外部刺激(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政策法令的推动下,部分高校逐步意识到传统节日文化是一笔珍贵的民族财富,响应中央文件精神,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教育活动,如举办端午民族文化节、开办网上节庆教育课堂、组建节庆特色社团、倡行绿色环保端午等,为弘扬传统美德,保护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尝试。但纵观全局,这仍属部分高校的少数行为,尚未形成多数高校的文化共识,大多数高校仍然采取的是照搬文件下达指令的简单做法,没有结合高校学生实际情况形成自具特色的节庆教育体系。原因有二:一是新的年节放假办法刚刚执行两年,各高校的实践还处于摸索阶段,有滞后性。二是没有充分重视传统节日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忽视了传统节庆教育的重要性。

2.虽有新意但形式单一

在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 PK中,一方面是有人高呼年味淡了,节日的气氛少了,另一方面是青年学生群体中大兴过西方节日,以至于有民俗专家发出“狼来了”的惊叹。曾有高校调查发现,大学生之所以喜爱洋节,并不是受西方宗教的影响,而是因为洋节符合年轻人追求轻松浪漫的特点。基于此,有部分高校探索青年学生喜欢的聚集、沟通、交流的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优势资源,把节日搬上网络课堂,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即能知晓传统节日的由来典故,参与网上祭扫、网上拜年等互动,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但也有专家对网络祭奠等形式持有异议,提出虚拟生活不能代替现实交流,网络形式过于简单,有“偷懒”之嫌。

3.只重形式不重内涵

每逢传统节日,高校组织学生的活动大都难脱离“吃”的影子,但学生不明白为何吃?有何典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节日民俗是一个民族的盛典,它绝对不是简单的吃喝穿戴。很多时候老百姓过节时常常感到很失落,不知道节该怎么过了,这种失落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失落。当然,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埋怨年轻人,文化和文明的传承需要一代人告诉一代人的,老一辈不说,年轻人不会了解,如果连老一辈都稀里糊涂,再谈传承和发展就成了一种奢求。”[1]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教育如果漠视它,与自残无异”[2]。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有向青年学生阐释推广传统节日文化、唤起青年“文化自觉”的义务;大学生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复兴者,有承担保护节庆文化,振兴民族传统的责任。同时,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了活态性和流变性,它极少以物质的形式保留,更多的是依靠引发人与人之间精神的共鸣而传播下去的。所以,要引发青年的“精神共鸣”,启迪大学生的“文化自觉”,高校需在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变上做文章,采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形式展示传统节庆,彰显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二、高校传统节庆教育的“现代性”转型

针对目前高校开展传统节日的主题教育活动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实现传统节庆教育的“现代性”转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可以根据当代社会实际与民族文化建设的未来需要,对传统节俗进行传承与移易,将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做到天衣无缝。”[3]238高校在完成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对接的过程中,需实现理念、载体、内涵等全面的创新和转型。

1.高校传统节庆教育的理念需要创新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节日和假日的本质区别。《说文·竹部》曰:“节,竹约也,从竹,即声。”形象地来说,节(日)是竹子长叶、分叉的地方,是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而假日就没什么意义,纯粹是放松休闲而已。因此,“过节”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放假。据有关调查显示,自2008年执行新的放假制度以来,大学生“过节”的形式并不容乐观,多数仍停留“吃、喝、玩、睡”上,所以高校必须要重视传统节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决不能把“节日”像“假日”一样一放了之,否则就违背了国家调整年节放假的初衷。不仅如此,高校应更具前瞻性,把传统节庆教育纳入学校的常规工作中去,利用节日契机,组织形式多样的节庆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适时的传统文化和品德教育,丰富大学生的休闲文化内涵,提升青年学生的精神生活。

2.高校传统节庆教育的载体需要创新

相比于西方节日,中国传统节日礼节过于繁琐,形式不如洋节轻松多样,略显老套。这就要求高校在引导大学生过好传统节日时,既要注意民族性,又要体现时代性。换句话说,既要保持传统节日内在的文化精髓,又要注重形式的创新,采取“进教材”、“进教室”、“进网络”、“进头脑”等全方位、多功能覆盖的做法。“进教材”:高校在已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融入传统节日部分,讲述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流变、各地风俗器物等,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背后深层次的文化背景。“进教室”:利用各种典礼、仪式、主题班团日活动,来强化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好的节日庆典和仪式能构成节日活动的灵魂,能凝练节日的文化内涵,深化节日活动的影响力,如清明祭扫踏春、端午诗歌颂咏、中秋赏月玩月、重阳登高望远等。同时,班级和团支部是高校的基层组织细胞,要充分利用主题班团日形式,调动学生亲近传统节日,让传统节日过出新意。“进网络”:借助手机、互联网等高科技信息平台,建立专门网页,上传传统节日电子读物,链接优秀影视作品,开设网上节日论坛和互动窗口等,多角度多层次地介绍、宣传传统节日,形成网上节日宣传教育平台。通过以上“三进”载体教育,促进学生对传统节日“知、情、意”的认识,最终“进头脑”,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3.高校传统节庆教育的内容需要创新

首先,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传统节日中的一些封建迷信做法,如年节之中,各地都有禁扫地、洗衣、动土、用刀等习俗,大都源于农耕社会自然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对天地鬼神的敬畏而产生封建忌讳传统。高校在进行传统节庆教育时,应摒除封建传统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竭力抓住节日文化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理念精髓,即和谐理念。传统节日“体系的形成体现了适应自然节奏、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体现了天人合一、重视阴阳平衡、顺应自然而又有作为的哲学观。”[4]39其中所蕴含的和谐理念是高校营造和谐氛围,构建和谐校园的巨大文化资源。第二,要深挖节日内涵,与现代接轨。春节要突出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通过团拜会、网上拜年、短信祝福、互赠春联等形式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气氛,引导青年了解传统礼仪的内涵,培养“团结友善、明礼诚信、勤俭自强”的民族精神;清明节要突出纪念先人、缅怀先烈、亲近自然的主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慎终追远,珍惜幸福生活;端午节要突出健康教育和科普教育,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主题,组织包粽子、诗歌朗诵、电子龙舟竞渡等活动,引导青年崇尚自然、强身健体,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科学意识;中秋节要突出团圆平安、民族团结、喜庆丰收的主题,营造国家统一、民族和谐、家庭幸福的节日氛围,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身心和谐。另外,无论是在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挖掘上,还是在节庆活动的内容和主题上,都要有所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青年学生的需求,让传统节日“神形兼备”。

4.高校传统节庆教育要自具特色

2008 年以来,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多次下发《关于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通知》,并在国家主流媒体的推动下,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纪念庆祝活动,广受好评。高校应深入贯彻中央省市指令,结合本校实际,调动基层院系积极性,举办自具特色的节庆教育,充分体现传统节日的民族性、文化性、时代性、教育性,让青年学生乐于参加、乐在其中。我们要走到青年学生中间,认真听取他们的心声,并高度重视他们举行节庆活动之后的反馈意见,以便修改补充下一次的主题活动方案。我们相信,经过几轮这样的特色节庆教育后,传统节日活动一定会更具特色,更能满足学生的实际精神需要。同时,我们要重视院系之间、校际之间的互动交流,把好的方案拿出来互助共享,取长补短,形成良性互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能够满足青年学生的精神需要,就是高校传统节庆教育的“源头活水”,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节庆教育充满活力,充分彰显出传统文化的育人功效。

三、高校传统节庆教育“现代性”转型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90后大学生不喜欢“被安排”,他们有较强的首创精神和自主要求,对新鲜、轻松的活动充满兴趣,这也是西方节日之所以受年青人欢迎的主要原因。有学者说,如果今天的大学生失掉了文化的传统,往往会造成比一般民众漠视文化更大的危害。所以,高校在开展传统节庆教育时,一定要抓住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做到学校“搭台”学生“唱戏”,发挥学生会、班级团支部等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引导其自主策划,实施“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事实上,当代大学生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当他们理解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之后,他们的创造力也就被激发了出来,所以高校开展传统节庆教育一定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注重中西结合

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面对西方节日文化的输入,“任何围追堵截都无异于螳臂当车”[5]46。实际上,不论是中国节日文化还是西方节日文化都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祈求美好、团圆、祝福的愿望是共同的。高校开展传统节庆教育应当学习先贤大禹治水的方法,以疏导为主,帮助学生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对本民族文化产生认同和自信,达到培养“文化自觉”的目的。

3.注重教育的持续性和长效性

传统节日文化的衰微有各种原因,是一个缓慢演变的过程,高校若想振兴它,使年青人重新拾起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记忆,培养他们的温情与敬意,绝不是靠实施一两年的主题教育就可以实现的。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高校领导、教师、学生等多方长期共同的努力,切不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传统节庆教育贵在持之以恒。

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播者,有保护和推动传统节日文化的义务,要通过凝练和创新传统节庆教育的理念、内涵、载体,有效完成传统节庆教育的“现代性”转型,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文化自觉”才能真正实现“把根留住”。

[1] 张淑英,等.中秋节变成了美食节[N].北京青年报 , 2004-09-29(4).

[2] 李恩柱.教育漠视母语等于自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10-10(7).

[3] 萧放.端午节俗的传统要素与当代意义[J].民俗研究,2009(4).

[4] 李汉秋.以传统节日的和谐理念教育青少年[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

[5] 赵大进.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效应的发挥[J].大家参考,2007(1).

On the“Modernity”Transition of the Cond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olleges

LIU Hui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are the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and cultural symbol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y are served as critical resources for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t present, the conduction of traditional festiv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is still at the exploratory stage.Problems such as 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single format,and vacuous content exist.This phenomenon demand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ake pains to dig out the 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put forward innovative education ideas,perfect education content,expand education carriers,form education features,bring about“modernity”transition,and finally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to form“cultural awareness”in passing on and protec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traditional festivals;colleges;“modernity”transition

G41

A

1671-8275(2010)04-0085-03

2010-04-16

本文系江苏省2009年高校思政研究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创新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研究——以清明、端午、中秋为例”(项目编号:SGSY2009YB276)的研究成果之一。

刘慧(1979-),女,江苏宝应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讲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之 者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现代性内涵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活出精致内涵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浅空间的现代性
挖掘习题的内涵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