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及其策略
2010-08-15李志伟
李志伟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 450044)
·教育研究·
责任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及其策略
李志伟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 450044)
加强责任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是高校德育面临的重要现实课题。充分认识责任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把握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基本方面,积极探索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策略,是当前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
责任教育;大学生;高校德育;价值
责任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高校德育体系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大学生具有责任意识,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国家和民族的盛衰兴亡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如何加强责任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是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
一、责任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
责任教育就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责任感的社会活动过程。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现实课题。
1.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不断加强责任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不仅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之一。我国高等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因此,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改革教育观念,大力加强高校责任教育,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不仅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内核。当代中国高校责任教育的普遍状况不仅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而且严重制约着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进程。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责任教育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支点
首先,责任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其特征是由他人导向型转变为自我导向型。进入高校的学子无论在现实空间还是在心灵上都拥有了更多的自由,但他们往往不能理性自觉地把握好人生之路。在这一背景下,只有强调责任意识,才能使他们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做出正确的抉择,并顺利走向社会。其次,责任教育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支柱。责任意识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才能踏实工作。责任意识也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创新所需的每一个必要条件,如扎实的基础知识、对专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和了解等都离不开责任意识的支持。再次,责任教育能够为大学生走出校园后的继续发展提供动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让学生拥有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必然基于个体对自己、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责任教育也是高校对社会的道德责任
使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对国家、集体、社会、自己他人负责,是高校责无旁贷的责任。长期以来,围绕着“应试教育”进行的高校德育工作,其地位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更谈不上对责任教育的重视。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不断推进的教育改革,努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更应重视责任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承担起培养合格人才的责任和义务。
二、开展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策略构想
面对当前部分大学生责任感欠缺的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研究教育理论,加强教育实践,积极探索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方法与路径,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能力。笔者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理想信念是社会责任意识的源泉与精神动力。强化高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必须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牢固确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他们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理想之中,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人生目标转变,让他们明确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逐步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1]以集体主义道德为核心引导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他们能够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对禁止什么、提倡什么要有明确态度,让每个学生都明白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教师应用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精神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他们懂得承担社会责任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从而自觉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2.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组织大学生开展城乡调查活动,让大学生深入农村、厂矿、公司、商场、农村,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发生的深刻的变化;也可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革命老区瞻仰革命遗迹,并利用这个机会开展智力扶贫。这不仅能使大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而且也能为老区人民作出一定的贡献。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重新发现自我,领悟到自我的价值,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看到自己认识与实践的差距、主观和现实之间的差距。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责任,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需要继续不断进行滋养的过程;责任感的培养过程需要依靠一种潜移默化的情境,单纯依靠人为地组织活动去迎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大学生责任感的养成习惯就会丧失生存的土壤。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一定要摒弃单纯依靠活动的方法,应当要求大学生学会在现实的生活情境里加强自身体验,积极投入现实生活,大胆质疑,设身处地地体验别人的心境,体验投入与回报、利己与利他的道德问题,学会处理享受与奉献、个体活动与群体协作之间的关系,在亲身经历并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深刻而真切的体验。
3.挖掘大学德育资源的教育潜力
20世纪西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品德教育教程学派都强调把传授知识和品德培养结合起来,课堂讨论是倡导的德育策略之一。综合运用各种德育方法,让课堂教室成为传授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殿堂。大学的教学内容分科设置,突出其专业性。在访谈和交流中,大学生们人为地肢解了学科设置的目的,他们认为基础课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选修课的目的是扩大大学生的学习视野,陶冶情操,专业课的目的是增加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其实,分设学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探讨知识,但是学科具有教育性,专业课也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责任。各学科教师应该协同作战,在知识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使思想感情与教材的知识性、科学性、专业性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教育的要求具体化;要关注专业前沿动态,学习和研究专业态度和精神,让大学生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在大学生身心的发展中永远处于核心的位置,大学生责任感的有无及其强弱与教师的引导存在正向关系,教师要利用课内外一切教育资源(包括教育契机),把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放在第一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由富有责任感的教师个体组成的,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有力保障。
4.注重情感教育,培育健康人格
高尚的情感产生高尚的行为。道德情感是适当行为产生的重要激发力量,健康的情感有助于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高职院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和个性需要,关注他们的性格、习性、情趣、爱好、需要、特长、精神等人文内容。要以和风细雨的教化、无微不至的关怀、耐心细致的引导,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创造性和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审美能力;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人生的意义、价值,培养他们关心社会的意识,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的主流意识和思想,客观地辨析社会存在的问题,培养其健康人格,增强其推动社会进步的意识;要选择富有感情的教育素材、沟通方式,营造热情奔放的教育氛围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在学生心中激起波澜、产生共鸣,催化感动之心、体谅之心、情趣之心与同情之心,使他们把这种情感内化为社会责任意识,外化为社会责任意识行为。同时,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辅导,以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
[1]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张道理.大学生道德观特点及教育方法选择[J].思想教育研究,2002(8).
[3] 李允.责任心的培养: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J].思想教育研究,2003(11).
责任编辑:石柏胜
Abstract:Enhancing duties education and developing college students’conscientionsness are current subjects in college moral education,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Therefore,fully recognizing the value of duties education in college moral education,mastering its basic aspects and actively exploring its strategy turn out to be the major tasks in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nowadays.
Key words:duties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college moral education;value
The Value and Strategy of Duties Education of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LI Zhi-wei
G641
A
1671-8275(2010)04-0083-02
2010-04-26
李志伟(1972-),男,河南洛阳人,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助教,西北师范大学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