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丑学的物换星移

2010-08-15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美学艺术发展

黄 琦

(中国矿业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论当代丑学的物换星移

黄 琦

(中国矿业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一、丑的含义

顾名思义“丑”就是“不美”,即不能给人的感官带来审美愉悦的形式,如矮小、粗糙、枯槁、比例失调等。“丑”的内涵进一步扩大,人们把导致精神不悦、违反社会法理甚至可能给社会带来危害的事物也称之为“丑”,如贪婪、暴虐、虚伪等,这时的“丑”是与“恶”紧密相连的。背离客观规律是“丑”在形式上的特征,这时它又与认识领域中的否定性认识价值“误”相联系。由此可知,“丑”是事物的否定性审美价值,是与真、善、美相对立的。

二、当代丑学发展特点——历史传承性

通过对中西方艺术中丑学思想的渊源和发展研究,我们发现丑学在中西方艺术中的命运和地位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国,“丑”和“美”和平共处,共同构筑中国艺术美学的大厦;而在西方,“丑”和“美”互相对立,难以兼容,使西方艺术呈现单向度的发展态势。这种差异性缘于各自不同的哲学历史背景,同时影响当代丑学的发展特点,传承了这些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美学更为看重的是能否为艺术的终极目标— —“善”(或“道”)服务,而对本质的“美”倒并不是那么在乎,因而能容忍“丑”的存在;因为更多的是强调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丑”不会因其是“美”的对立面而遭排斥,故两者得以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丑学在西方兴起之前,一直是传统的美占主导地位。如今,西方在各个领域,越来越强调与众不同,对于极具个人特点的事物尤其推崇。许多当代画家为了寻求自我的个性,不断地尝试新的表现手法。

以上从中西方丑学的不同历史发展和当代现状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导致的当代“丑学”的发展程度、层面、状态等都有所不同,体现了当代丑学发展的历史传承性。

三、当代西方丑学发展特点——曲折压抑后的爆发性

站在西方丑学发展的立场上,“丑”的历史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原始阶段,丑以怪诞凶恶的面貌出现,但这时候是美丑混杂、美丑不分。(2)古典时代,美丑分明。(3)西方现代主义时代,这一时期有意识地发现了丑。

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是一个最乐于表现“丑”的作家,他的作品几乎一律是描写阴暗、丑陋、残缺、虚伪等非美的事物。

在当今艺术舞台上,丑成了令人刮目相看的主角。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丑学”在西方艺术历史中经历了一条从被压制和排斥到觉醒抬头,最终取代“美学”而居于主导地位的漫长曲折道路。西方当代丑学发展特点呈现出其曲折压抑后的爆发性。

四、当代中国丑学发展特点——与美共同发展的和谐性

中国当代丑学的发展特点沿袭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美学和谐发展。考察中国艺术史,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几千年来的艺术家们创作了众多“美”的艺术精品,同时也创造了大量表现“丑”的作品。

元代作家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运用一连串“丑”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编织成一幅乡村画卷,可谓“以丑为美”的典范之作。

由此可以看出,发轫于庄子的中国丑学思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从古到今,“美的艺术”和“丑的艺术”交相辉映,美学思想与丑学思想水乳交融,和谐发展。我国当代丑学的发展沿袭了这一特点,与美和谐同步发展。

中国当代丑学正与社会一起飞速发展。回首过去,当我们剔除封建社会的传统礼教、条条框框,当我们走出“文化大革命”,迎来的不仅是物质文明的改革开放,更是精神文明的改革开放。在这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期里,除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外,还伴随着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艺术家们用他们敏锐的洞察力感受到这些之后,用其犀利的笔触、到位的感情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向世人传达这一讯息,使我们更加关注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问题。当代丑学的发展也更加倾向于表达人们的精神层面和社会矛盾,从侧面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

[1] 王洪岳.审美的悖反[M].//先锋文艺新论.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M].北京.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3] 刘东.西方的丑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4]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B83206

A

1671-8275(2010)04-0051-01

责任编辑:石柏胜

猜你喜欢

美学艺术发展
盘中的意式美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外婆的美学
纸的艺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纯白美学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妆”饰美学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