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职业指导的全程化建设
2010-08-15张京波
张京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30万人,比2009年增加近20万人,严峻的就业形势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工作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提出要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符合“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所谓全程化的职业指导,是指遵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对学生分阶段进行思想意识、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指导教育,并将各阶段教育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程化、系统化的教育体制。就目前而言,各高校虽然在制订职业指导工作规划时,大都提出了贯穿大学四年的全程化职业指导构想,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往往很难真正落实到位。高校一方面期望职业指导能在促进毕业生就业方面发挥应有作用,另一方面却又对其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职业指导的阶段性特点和功利化倾向十分明显。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全程化建设仍将是高校职业指导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高校职业指导全程化建设的必要性
1.全程化是高校职业指导实效性的重要保证。近年来,伴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长和就业压力的逐步增大,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发展迅速。各高校不仅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还积极通过网络、多媒体等途径为毕业生提供各种相关服务,有些学校甚至不惜重金聘请校外专家进校授课。然而,由于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大多集中在学生高年级阶段开展,导致本已在考研复习和就业择业之间疲于奔命的大学生们根本无暇顾及这类临阵磨枪的课程或讲座。因此,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看到就业指导的课堂冷冷清清,相关讲座的听众也寥寥无几。
最近一项针对高校职业指导满意度的调查显示,大学生评价合格及以上的仅为62.42%,有近40%的学生认为不满意。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实践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之间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差距呢?笔者以为部分高校在具体工作中只重形式,不问实效,急功近利,不求长效,用就业指导替代职业指导,是造成该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大力加强高校职业指导的全程化建设,切实让职业指导深入到大学生就业升学的全过程,深入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2.全程化是高校职业指导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此情况下,进一步研究国外先进的职业指导理论,学习他们的成熟做法和发展经验,对于我国高校职业指导的下一步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0世纪初,职业指导为解决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职业分化以及失业等问题而产生于欧美国家。20世纪50年代,西方职业指导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转变,即由指导向辅导观念的转变和由静态的、一次完成的职业辅导向发展的、多次完成的职业生涯教育的转变。反映出西方职业指导从最初单纯着眼于帮助人们找到一份谋生的或者适合的工作,解决就业难问题,转而更多地致力于如何促进个体发展及其职业生涯发展等问题。由此,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在各级各类学校迅速开展起来,许多西方国家从中小学就开始系统传授职业规划知识,高中学校就拥有专业的职业规划队伍。
全球化经济背景下的今天,西方职业指导的发展经验对于我国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可通约性和普遍的指导力。因此,强调职业指导的教育帮助功能,走全程化建设的道路,无疑是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职业指导也将迈入我国中小学校的大门。
二、高校职业指导全程化建设的可行性
1.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就业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职业指导通过课堂教学、个别指导等形式,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职业观、择业观,在就业过程中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需要以及社会利益的关系,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当前,大批优秀毕业生参加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入伍服兵役等等都是理想信念在大学生就业观中起到指引作用的最好体现。
2.职业指导与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教育。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职业道德教育同样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职业指导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较早明确职业意向,提前参加相应社会实践和职业素质培训等活动,主动学习和培养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良好职业道德,掌握符合岗位需求的必备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就业竞争力。
3.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压力是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心理压力之一,职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教育和疏导功能。职业指导通过职业测评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断挖掘潜能,弥补不足,提高应对就业压力的心理能力;通过职业咨询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调整就业心态,正确面对挫折,积极应对挑战;通过扎实有效的就业服务工作切实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4.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新领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指导工作共同面临的新任务。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自主创业不仅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更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模式。职业指导通过理论教学和创业实践等多种形式,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的首创和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等等,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后备人才。
5.职业指导与学风建设。学风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职业指导特别是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在入校之初树立远大理想和职业目标,职业目标的确立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走出目标缺失带来的迷茫期,尽快适应并全力投入大学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也会激发学生的自我成才欲望,引导学生在学业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更好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实践证明,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越早,对于高校学业教育尤其是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就越明显。
三、高校职业指导全程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为统领。职业生涯设计是对个体的内在心理特征和外在环境条件进行评定、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其设定明确的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步骤和具体活动规划。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协助个体找到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体真正了解自己,并结合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拟定可行的职业发展设计,以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能系统地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学业教育,创业教育等等融为一体,从而大大促进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面发展,实现职业指导和人才培养的统一。职业生涯设计所蕴涵的丰富教育功能,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载体和崭新的平台。因此,从一年级开始,在大学生中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工作,既是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需要,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需要。
2.以个性化职业指导为目标。个性化职业指导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开发挖掘提升学生潜能,使得大学生能够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从而主动适应和从容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个性化职业指导一方面强调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都会大大增强,也有利于激发学生成人成才的动力和潜能;另一方面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符合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与个性充分发展的大学教育新理念。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服务,既是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高校贯彻“以人为本”育人理念的必然要求。
3.以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指导队伍建设为保障。队伍建设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校职业指导继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2003年教育部就明确提出,高校要将学生学费的1%用于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要按照与学生1∶500的比例配备专职就业指导人员。这一目标不少高校到现在仍然没有达到,许多高校从事职业指导的教师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认证,有些是由辅导员或校团委老师兼任,职业指导队伍人手紧张和水平低下是一个普遍的问题。高校职业指导队伍不仅是职业指导的主要实践者,也是职业指导本土化理论研究的重要推动者,因此,对从业者的基本素质、职业素养要求都很高。笔者以为,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知识背景良好,整体素质较高,加大对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训,尽快使之成为高校职业指导的生力军,不仅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也有利于职业指导全过程化建设的开展和实施。
[1] 黄唯.试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全程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7,(S1).
[2] 王国辉.日本大学从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教育转型探析[J].教育科学,2009,(6).
[3] “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方鹏.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调查研究——以江苏省高校为例[J].江苏高教,2007,(1).
[4] 周元宽.当前我国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经济,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