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性
2010-08-15周平
周 平
(重庆教育学院,重庆 400067)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第一,价值选择的实用化与理想信念的边缘化倾向
网络为大学生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提供了便捷条件,也助长了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和实用主义态度的扩张。在市场经济体制追求经济效益和财富积累的基础上,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实用化倾向,大学生从重理想转向重现实。从高考的竞争到专业的选择,从为学费发愁到为求职焦虑,大学生开始直面事关自身前途命运的各种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思考的中心。大学生对西方的“实用主义”思想未必有深刻的理解,但讲求“实用”却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实用主义的倾向也体现在他们的理想上。调查发现,多数学生重功利、讲实惠的人生价值取向突出,注重物质利益和短期的回报,不注重对远大理想和精神价值的追求。进一步考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难看出,他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学习等已经远离所追求的理想,却更加注重实惠、注重生活质量,他们认为个人的事情,今后的社会地位、爱情婚姻、生活质量是其追求的现实理想,而崇高理想和自己的关系不大,这也是社会多元化思想在大学生责任意识上的表现,讲求实用的价值选择更为青年学生所重视。
第二,价值追求的多元化与主流价值的模糊化倾向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不单是市场经济和科技革命所引发的多重效应的结果,还受到社会上各种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当代中国社会出现了传统文化、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文化、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网络文化、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文化及西方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文化景观,构成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在价值观领域中呈现出传统的和现代的、本土的和外来的、正统的与非正统的观念并存的复杂局面。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已不是以某种价值观为核心的单一价值观,而是处于以多元价值观为基础的兼容性状态,其价值取向也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相互激荡的信息环境中,自我奋斗、官职至上、金钱至上、学术成就至上等价值观成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而多数大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对人生主流价值观的认识比较模糊,缺乏明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对主导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和动摇,虽然很多大学生接受或赞同共产主义理想,但同时又认为共产主义理想是渺茫的。
第三,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传统精神的表面化倾向
大学生的主流还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大学生普遍具有的道德情操。但一些传统民族精神的影响正呈现出弱化趋势,大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传统精神呈现表面化的倾向。
首先,缺乏勤俭节约精神。据《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显示:“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一些大学生追求高端消费品,60%的人拥有手机;27%的人拥有电脑;20%的人拥有PDA。大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在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消费上,基本都是外国品牌的天下。在休闲运动方面,阿迪达斯与耐克的魅力不减。”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分析出当前部分大学生的高消费问题比较突出,这与我们提倡的勤俭节约的精神是相偏离的。
其次,思想文化的需求过于表层,缺乏务实的精神。大学生对电子媒体情有独钟,喜欢接收富有娱乐性的、通俗性的、轻松的、用语明确的、易得的快餐文化,而对传统文化深刻的、经典的需要费心思索的内容表示反感,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可以看出,信息化社会中各种思想信息的极度丰富与变化迅速,滋生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文化需求的表层性发展。当代大学生渐渐远离书籍、思考,逃避“深刻”、远离“经典”、拒绝“复杂”,更喜欢麦当劳和肯德基,更热衷于流行文化、快餐文化,更喜欢简单等现象普遍存在。
再次,大学生崇尚“自扫门前雪”或是渴望“双赢”,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这一传统美德正在打折。当代大学生似乎也更注重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并在此前提下,给国家、集体和他人以尽可能多的帮助,在他人的不文明行为没有直接危及到自身的利益时,大学生往往表现出一种宽容和漠视的态度。
二、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有助于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知识结构比较完善,自我意识十分突出,他们的世界观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人群的世界观的走向。因此,必须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来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同时,组织大学生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巨大力量和实践魅力,从而让大学生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真正相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为认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
其次,引领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一方面,要引领大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当前社会经济、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形势下,我们迫切需要引领大学生寻求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需要用共同理想引导和激励青年学生向同一目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引领大学生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进一步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掘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资源,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帮助大学生自觉把实现个人价值与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再次,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在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大学生行为的最高调节者。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使大学生正确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并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有信仰、有理想、有崇高的追求。可以说,大学生所有的欢乐与痛苦、希望与失望、幸福与不幸、堕落与高尚、理智与情感等都与价值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社会、大学生的生活都是在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夯实大学生的价值基石,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从根源上预防大学生的各种失范行为,是应对大学生行为问题的根本之法。
第二,有助于大学生政治意识的培养
在现阶段的我国,尽管已经不存在根本对立的阶级,不存在原来意义上的阶级剥削,阶级斗争也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政治关系仍然是我国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形式,政治活动和政治生活仍然是我国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意识也仍然是我国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发展时期,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也有消极影响。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增强。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使一些大学生产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在此情况下,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对于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有用之才,进而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三,有助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高尚的道德素质在大学生成长中起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成才动机的帮助和强化,对成才过程的激励和引导。高尚的道德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培养坚强的意志和虚怀若谷的优良品德,激励大学生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也在加速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国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因此,很有必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既要有世界眼光又要有爱国情怀,以便处理好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尽国际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1]郑珠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2]洪棋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德育创建[J].德育研究,2007,(4).
[3]余波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翟福生.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7,(27).
[5]吴毅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青年学生的“三观培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