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方式的价值取向

2010-08-15王永芳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6期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心理健康

戴 巍 王永芳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2.北京农学院,北京 102206)

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保持和发扬特有的优势,必须创新发展。而创新发展的首要问题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敢于跳出传统思维模式,敏锐感悟和捕捉时代信息,确立起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一、尊重学生,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创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是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中的一条主线。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理论遗产的基础上,全面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发展状况,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他们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6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离开了人,社会将不成其为社会,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人的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感觉为了物而同物发生关系,但物本身却是对自身和对人的一种对对象性的、人的关系;反过来也是这样。”[2]259另一方面,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目的,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感觉为了物而同物发生关系,但物本身却是对自身和对人的一种对象性的、人的关系;反过来也是这样。”[3]124没有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要大打折扣的,也是没有意义的。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两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人成为自然的主人,成为社会的主人,从而成为自己的主人——自由的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4]373。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思想,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后继有人的需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正如胡锦涛所说:“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就深刻指明了党的工作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深刻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遵循以人为本,才有时代感,才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其根本点是以学生为本。做到这一点,要高扬学生的主体性。要把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牢固树立“学生第一”的观念,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畅通学生的个性发展道路,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必要的环境与条件;要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为他们发挥创新才能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平台。在培养人、提高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下功夫、见成效。

二、贴近学生,确实把握学生的需求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的需要的丰富性”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人有许多需要,正因为如此,他们已经有了某种职责和某种任务,至于他们是否也在观念中把这一点当作自己的职责,这在已开始还是无关紧要的”。[5]326利益成为形成个体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因和调解各种社会关系的杠杆。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82在《神圣家庭》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7]103邓小平也曾经说过:“如果只讲精神不讲物质,那就是唯心论”。这就是说,需要是主体本身的规定,但需要本质上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满足正当需要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把大学生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入手,从关心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做起,竭诚为大学生服务,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需要的满足,不论是物质需要的满足还是精神需要的满足,总是一个客观的过程。首先,它要求教育者切实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需求。人的思想是复杂易变的,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用简单的方法或行政命令、强制手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思想多元化、多层次等特点,更增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教育者只有深入调查,了解学生思想变化和实际需要,才能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一方面,要关心学生的内在需求。要尊重学生的民主需求,切实尊重和保障学生的民主权利;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做到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关心人。

其次,要全面看待学生的需求。大学生的需求是多样的,在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学生的需求更是多种多样:求知的需求、交往的需求、自尊的需求、恋爱的需求等。然而,学生的需求并不都是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着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合理的需求就要给予尊重,并创造条件尽量满足,而对其不合理的需求就要摆事实讲道理,使其了解其不合理之处,从而放弃不合理需求。

三、服务学生,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首先,健全就业服务体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偏少,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相对的困难,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及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绝大多数毕业生紧张、焦虑、甚至恐惧,为此,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方面,作为学校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及早做出职业生涯规划。第二,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充分利用网络实现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建立就业信息库,提高信息的准确度,让更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掌握对方的信息。第三,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通过开展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测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和正确定位,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加强针对性,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第四,加强择业技巧指导,面临就业选择的毕业生,由于社会阅历浅,在就业供需见面过程中,往往比较拘谨,甚至手足失措,从而错失良机,必须进行技巧指导,帮助毕业生掌握资料准备、推销自己的方法,提高学生择业能力。

其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社会转型期,新旧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加剧,出现信仰的真空,一些人感到无所适从,是非善恶的标准出现扭曲。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很多人难免出现精神焦虑和心理冲突。心理未完全成熟的高校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尤为明显。竞争的压力、生存的焦虑、情感的困惑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当他们发现在实际得到的和想要得到的、自己得到的和他人得到的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的时候,就难免会产生心理失衡。严重的心理失衡还会导致对身体的伤害,以至对生命的放弃。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给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项新的课题。因此,高校必须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以提高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尽快建立健全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的主渠道,形成课内与课外、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首先应在课堂上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一般知识,正确认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其次,积极创造条件,运用权威性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对大学生进行测量,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设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经验丰富、有爱心的专、兼职人员,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比如个体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咨询、电子邮件咨询等,通过多种方式全方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咨询与帮助。第四,充分利用广播、网络、校刊、展板等宣传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学生自我调适的能力。第五,学校的教职工,特别是教师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科学实施教育教学工作。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心理健康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