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苏联模式合理性的思考*

2010-08-15任志坤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弊端苏联国家

任志坤

(中国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北京100083)

对苏联模式合理性的思考*

任志坤

(中国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北京100083)

苏联模式由于其产生时的历史背景和后期改革措施不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弊端,并最终在历经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走向了失败。但人们不能简单地将苏联模式中一些具体形式上的弊端夸大为苏联模式本质上的弊端,更不能将这些弊端直接作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更不应因此而否认苏联模式对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曾经作出的伟大贡献。而是应在分析苏联模式弊端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现状对避免其弊端的可能性进行思考。

苏联模式;历史必然性;合理性

20世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并建立的社会主义模式由在一个国家初步尝试取得巨大成功,发展到世界众多国家争相效仿掀起高潮,再到其最终失败,跌宕起伏历经了70多年,但是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反思则一直延续着,这个模式便是苏联模式。

苏联解体之后,国内学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批判全面而又彻底,同时也从中吸取了有益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然而,对于苏联模式人们不能一味地只有批判。在对苏联模式的认识上,应当采取辩证的态度。吴恩远在《正确评价苏联模式》中提到:“必须对苏联7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即苏联模式持辩证分析的态度,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样才能正确的汲取苏联解体的教训。”[1]在对苏联模式形成的历史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后,俞良早教授指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固然有种种弊端,可是同已经转向西方经济政治发展轨道的当代俄罗斯相比,某种意义上具有稳定的取向,因为在它的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国内这一派炮击那一派的事件,没有发生过如此多的人质事件和爆炸事件,没有产生过黑社会势力如此猖獗的景况。”[2]周新成教授在《如何看待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一文中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划分为根本性质和具体实现形式两个层次,并提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的基本制度是正确的,必须肯定;具体的机制、运行机制是有对有错,不能完全否定,还有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对的,随着条件的变化则需要进行改革。综合起来,应该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是正确的,局部是错误的。”[3]

从目前学界对苏联模式的讨论来看,对其弊端的批判依然是热点,但也出现了一些呼吁正确看待苏联模式的声音。对苏联模式的过度批判导致其合理性的一面很容易被忽视,人们应当用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它。

一、苏联模式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其必然性分析

苏联模式的产生与当时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国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国际环境方面

国际上危险的环境是苏联模式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首要原因。作为世界上首个以及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自诞生之日起便被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视为不共戴天的敌人,并一直对其敌视、封锁以及侵略。

由布尔什维克执政的苏维埃政权成立伊始的三年国内战争,从表面上看是内部的反动势力对抗苏维埃政权的斗争,然而反动势力中包括被推翻的剥削阶级、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都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支持。1918年3月,协约国以俄国无力保护中立国为名,先后在苏联北方重要港口摩尔曼斯克登陆。同年4月,日本和英国的军队也在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陆。一战期间,协约国由于要集中军力对付德国,并未抽出大量的军队来攻打苏联,多以支持俄国反革命势力的手段来镇压革命。一战结束之后,协约国于1919~1920年对苏联发动了三次武装进攻,日本也在远东不断骚扰。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不断攻击,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岌岌可危。[4](P49-57)在这个关系到整个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国内经济本就面临崩溃的苏联必须最大限度的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夯实社会主义物质基础,通过发展重工业以及对农民利益的暂时忽视来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抵御外国侵略并镇压国内反叛,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制度也就是在这种十分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

(二)国内环境方面

十月革命将沙俄从一个封建、落后的农奴国家在制度上过渡为世界上首个社会主义国家,然而这个曾经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在社会、文化和思想上的影响却不会随着封建统治阶级的颠覆而一同彻底的消失,尤其是在民主方面。十月革命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就取得了胜利,沙俄既没有历经类似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在思想上彻底消除封建的启蒙运动,也没有给无产阶级政党足够的时间来消除封建残余的影响,国内普遍缺乏民主思想。苏联刚刚成立时,国内文盲率高达80%以上。在旧的沙皇俄国时期,社会分层严重,等级森严,最高层次的皇权和统治官员作威作福;农民阶级在宗法制的统治下逆来顺受,思想上深受宗法制的毒害,民主观念极其淡薄。在这样一个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家中,具有高度集中特性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得以承认并大规模的开展也就顺理成章了。

苏联模式是在沙俄历史、文化传统影响下的产物,是苏共为了领导一个落后的国家抗击法西斯侵略、保卫年轻的苏维埃政权而采取的正确措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苏联模式是布尔什维克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实事求是地作出的符合其国情的正确选择。

二、苏联模式取得的伟大成就

苏联模式的高度集中性能够确保全国范围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最需要的地方,这使得苏联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政治和军事上,二战中在其他国家面对气势汹汹的法西斯纷纷落败的情况下,苏联举全国之力抵御了法西斯德国的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二战,甚至人类历史的伟大转折点,并且几乎以一己之力攻克了柏林,为全世界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战后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帮助西至中欧,东至北朝鲜等十几个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约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分庭抗礼,将社会主义的火种播撒到全世界的范围内。而且苏联在战后迅速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形成了两个阵营之间的核恐怖均衡,维持了世界范围内的和平。在与美国长达几十年的军事竞赛中也一度取得了很大的优势。科技上则先于美国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率先实现了千百年来人类走出地球的梦想,使世界人民认识到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丝毫不弱于资本主义,坚定了人们的共产主义理想。

经济上,由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成功更是史无前例。从苏联模式经济制度初步确立到二战前,苏联完整地实现了两个五年计划。“一五”在产值上使苏联变成工业国,在工业增长速度上使苏联赶上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为完成农业的集体化打下坚实基础。“二五”在技术上使苏联变成工业国,在工业发展水平上使苏联赶上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农业的机械化。“一五”期间,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28年51.5%提高到1932年的70.7%,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28年的39.5%上升到1932年的53.4%,大工业产值1932年比1928年增长了一倍多;[4](P242)“二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2倍,生产资料生产增加了1.4倍,工业产值平均每年增加17.1%,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77.4%。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发展,苏联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4%强提高到10%弱,工业总产值超越英、德、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4](P245)。短短十年期间苏联实现了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实现的经济发展目标,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都是个奇迹。

战后苏联的恢复速度同样惊人,仅用两年时间就使工业生产达到了战前水平,1950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较1940年增长了73%,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均达到和超过了战前的最高水平。从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经济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1950~1960年,苏联工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1.8%,1961~1965年为8.6%,1966~1975年,保持在8%左右,其中1971~1975年为7.4%。到1985年,苏联的钢铁、石油以及天然气等重要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其它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也都在世界上位居前列。[5](P5)

除上述成就以外,苏联还在医疗、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同时世界上许多采取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在短时间内达到了资本主义国家同时期不可能达到的高度。这一切都表明苏联模式能够极大的调动社会生产力,保存并发展社会主义实力,对世界人民和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苏联模式的弊端以及避免弊端的可能性

在讨论苏联模式的失败问题时,人们通常会不自觉地将其与苏联解体联系起来,即苏联解体是由于苏联模式的弊端,而苏联模式的弊端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最终失败。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从斯大林时期建立一直到被戈尔巴乔夫抛弃,经历了六、七十年的时间,这个期间苏联经济一直都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直到戈尔巴乔夫开始实施民主社会主义改革才使苏联的经济出现了首次的负增长。[6]即便解体时的苏联国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弊病和矛盾,但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国家在短时期内发展成为了世界超级大国,而且在解体时也还依然保持着超级大国的地位,人们必须承认这些都是苏联模式所带来的积极成果。至于苏联演变的决定性的、根本的原因是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推行一条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背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正如江泽民指出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在戈尔巴乔夫手里搞垮的,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戈尔巴乔夫背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取消党的领导、抛弃无产阶级专政。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的弊病,才成为苏联演变的一个现实的因素。[3]

苏联模式的某一些具体做法在建立几十年后确实出现了僵化的现象,但是其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本质并没有动摇。既然苏联模式并非是造成苏联解体的本质原因,那其表现出来的弊端又能否通过改革来克服?这就需要准确分析苏联模式的弊端究竟是什么,并结合目前社会主义国家中出现的一些类似状况以及解决方法来对能否避免其弊端做一个可能性的思考。

苏联模式的弊端并非是其本质上存在的弊端,苏联模式的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样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结合苏联具体国情产生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为了在苏联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的资本主义制度,从这一点上讲,苏联模式是绝对正确的。苏联模式的弊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指苏联模式建立时,由于国内的历史传统造成的不利于其发展的弊病;另一部分则是那些建立之初适应苏联的发展,随着苏联的逐步强大,渐渐的不再适应苏联发展,但是却没有被苏联领导人意识到或者被意识却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的弊病。

苏联模式被人所诟病的弊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的高度集中化,苏共党内缺乏民主,党政不分,领导的个人崇拜严重;经济上缺乏对所有制以及市场作用的正确认识,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社会上高级官僚阶层与普通民众收入差距过大,特权现象严重,文化教育方面太过专制;外交上对其他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采取大国沙文主义等等。如果罗列起来,那是很多的。如何看待这些弊端和错误呢?第一,无庸讳言,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孤立来看,有些问题极其严重。然而这些问题只是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即必须通过改革来消除弊端,进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而不能证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垮台的必然性。第二,这些失误和弊端是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体制、机制、方针和政策层面上的,而不是由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产生的,因此纠正失误、克服弊端,只需要改革体制、改进工作,而不需要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应该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而不是推翻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演变。第三,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失误和弊病与苏联的演变是有一定关系的,因为这些失误和弊端引起了群众的不满,为敌对势力利用社会矛盾、制造动乱提供了可乘之机。但是,这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它能不能变为向资本主义演变的现实因素,取决于党的路线。如果执政党有一条马克思主义路线,完全可以通过改革纠正错误,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以及戈尔巴乔夫都认识到了这些弊端,并都试图对这些弊端进行改革。如赫鲁晓夫上台后在经济上大力提高农业的战略地位,对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和改革,政治上采取了平反冤假错案,健全司法制度等改革措施;勃列日涅夫在1965年实行了以推行“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新体制”为中心的新经济体制改革等,都在试图消除这些弊病的影响。但是由于这些措施的制定都过于轻率冒进,反复无常,而且执行不到位,都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虽然这些弊端并没有通过领导人的改革而被克服掉,但认为这些弊端一定要通过颠覆无产阶级政权才能改掉的观点显然有些偏激。通过多年的积累这些弊端确实对苏联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却并未威胁到无产阶级政党统治的根基。近年俄罗斯的一些历史研究学者在考察了苏联政治体制在1985~1991年间的演化后表示:直到1991年,国家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领域中发生的深刻变化为在苏联框架内对苏维埃国家进行改革提供了可能。[7]同样,将苏联模式的弊端同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相比较,可以发现大多数问题在这些社会主义国家中也存在,这些国家是由于或多或少照抄照搬了苏联模式而引发了类似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依然在进行,无产阶级政党牢固掌握着国家的政权,原因就是他们认识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革。

苏联模式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模式,它给苏联以及人类带来的巨大贡献是史无前例的。人们不能简单的将苏联模式中一些具体形式上的弊端夸大为苏联模式本质上的弊端,更加不能将这些弊端直接作为苏联解体的原因。对于苏联模式的研究目前还远远不够,我们应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来全面、辩证地评价苏联模式。

[1]吴恩远.正确评价苏联模式[J].理论前沿,2007(19).

[2]俞良早.“稳定”的取向: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6).

[3]周新城.如何看待苏联社会主义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

[4]王思德.世界现代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5]廖盖隆.社会主义百科要览[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

[6]窦凌.关于“苏联模式”的再思考[J].理论月刊,2002(8).

[7]列昂诺娃JIC.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J].康宴如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07(2).

Abstract:The Soviet Model had a seriesof malp ractices due to the historical reasons and poor reform measures.After the drastic change of Eastern Europe and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it moved tow ard failure.We should not deny the Soviet Modelw hich made the great contribution to Soviet Union aswell asother socialist countri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viet Model’s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from its histo rical background to introduce its great achievement and malp ractice and this article also relates to the p 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untries to avoid the malp ractice of the Soviet Model.

Key words:the Soviet Model;historical inevitability;rationality

[责任编辑 杨 敏]

The Rational Reflection of the Soviet M odel

REN Zhi-kun
(School of Education in Ideology and Politics,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

D52

A

1009-1734(2010)03-0049-04

2009-11-10

任志坤,在读硕士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弊端苏联国家
跟踪导练(四)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探讨微博在新闻传播中的弊端及改进方法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侦鉴一体的弊端与改造
“新农合”县级统筹弊端多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