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名校集团化助推教育公平
2010-08-15管慧芳
◎/管慧芳
教育优先、教育公平、教育创新、教育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四个核心关键词,客观、清晰地指明了我国教育今后十年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纲要》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缩小教育差距。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优质教育需求越来越高。由于名校资源的短缺,家长们痛苦地承受择校费,争着将孩子送往名校,择校已经从幼儿园蔓延至高校,并从城区向农村拓展。名校生源爆满,超级大班、贵族班随处可见,既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学校的管理。而农村学校、偏远学校以及薄弱学校则四处出击,将招生指标分配到教师头上,与教师的工资挂钩,到处拉生源,导致招生秩序一片混乱。
“向所有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是胜利,但如果不能向他们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那就不过是一种空洞的胜利。”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达喀尔会议上通过的《全民教育行动纲要》中的一个重要论断。如何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一个学生?个人认为,以名校集团化战略推进教育公平才是快捷、高效之举。名校集团化就是以名校领衔,通过名校输出品牌、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干部和优秀教师、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等,实行“名校+创新”“名校+弱校”“名校+乡校”“名校+民校”等办学模式进行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优质教育向普及化、平民化发展,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
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已成为该市小有名气的学校。2006年,学校主动承担起本市最偏远的向苑小学的支教任务。向苑小学只有50多名学生,家庭条件较好的都把孩子送到城区学校。学校选派一名学校干部、三名骨干教师到该校支教,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教学和培训等工作。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教学观念,提升了向苑小学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许多孩子都回到了该校。
支教能给学校带来一些变化,但与名校集团化也略有不同。支教不能管理学校的财务和人事,不能主宰学校的发展方向,只能依靠魅力去影响。成熟的名校是一种资源,如何让优质的公共资源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集团化办学是一项有益的探索。薄弱学校是名校有效的社会实践基地,两校师生的沟通交流,相互依存,能极大地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
杭州求是教育集团是中国第一个公办基础教育集团。2003年办学规模77个教学班,在编教职员工214名,学生3668名。集团下属浙大附小、求是竞舟、求是星洲三所小学,控股“杭州尚正教育服务有限公司”和“杭州西湖求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两家独立法人单位。现在集团下属各校办学水平相当,教学质量没有差异。从学科考试成绩来看,附小稳居区前茅,竞舟、星洲两所学校招收的起始年级与老学校相比,基本一致,好几个年级的成绩已经超过附小。1999年联合办学以来,学校和集团先后获得了区办学水平优秀级学校、杭州市“最满意学校”等多项荣誉。
教育集团的产生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也不是一种从众行为,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的结果,是生存的需要,是发展的必然,不论是横向的校联合体,还是纵向的多层组合体,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规模化办学。只有规模化办学,优质教育资源才能就近惠及每一个孩子。中国教育有十几年的创办教育集团历史,它的主要优势可概括为:一是集团实行一级法人,二级管理,紧凑型管理模式,即集团实行一个法人主体,一套班子,集团内人、财、物、事由龙头学校统筹调配,统一管理,教育干部互相流动,通过管理重构、资源重组等实现一体化办学,带动新校、弱校、乡校、民校等快速发展;二是农村“一税制”的实施和学校公用经费的到位,保障学校硬件设施改善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三是集团名校的先进办学理念、管理方式等资源的合理输出,稳步推进,保障校际间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