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休闲活动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对策

2010-08-15张慧敏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7期
关键词:闲暇心理健康心理

张慧敏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061)

近年来,随着休闲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以及大学生生活观念及生活方式的日益显著变化,休闲活动成为大学生继续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人格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心理健康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休闲(Leisure)

在休闲的研究中,不同领域的学者对体闲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上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Kelly等人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界定休闲的含义,强调休闲并非某种固定的时间或活动,而是一种心理的或存在的状态,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或经验。John Neulinger(1981)认为,休闲应有,且只有一个判据,那便是心之自由之感。只要一种行为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不受压抑的,那它就是休闲。去休闲,意味着作为一个自由的主体,由于自己的选择,投身于某一项活动之中。马惠娣(2003)认为,闲暇时间只是计算时间的一种方式,而休闲则是人的一个存在状态和理想。休闲就是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

二、大学生休闲活动的特点

1.自由时间富裕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除了学习和休息之外,既无家庭的拖累又无需为买菜做饭等家务劳动烦恼,除开法定节假日、寒暑假,大学生们的课余时间是相当充裕的。以每周40节课(平均每天8节)每节课45分钟计算,每周的上课时间为1800分钟,除去每天必要的睡眠时间8小时外,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为4920分钟,几乎是全部生活时间的1/2。而众所周知,大学生课堂教学安排远没有每天平均8节课那么多,尤其到了四年级,大部分学校都已不再有课程安排,其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更加富裕。

2.休闲活动的内容多样,以娱乐活动为主

杨志红(2005)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闲暇时间中,有46.93%用于娱乐活动(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40.95%用于求知活动(如阅读、参加各种辅导班、听讲座等);仅有8.21%用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科技服务、社会考察、社会服务、勤工俭学等)。罗华(2004)在对大学生闲暇时间内活动状况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娱乐消遣活动占据了大学生休闲生活的主体地位,他们最经常从事的休闲活动包括:看小说、报纸、杂志,上网,外出逛街,自修,睡觉,聊天、会友;而对于能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活动,如书法绘画、摄影、写作,参加培训班、考证,社会兼职、社会实践等则较少参与。

3.休闲动机内在化

在大学生休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动机有以下几种:(1)放松娱乐动机。大学生的学习负担一般较重,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较长时间的集中学习就需要一定的放松。大多数是为了从中寻找乐趣,娱乐身心。(2)交往动机。大学生参加休闲活动中与他人交往,可以交流思想。获得理解,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的交往需要和归属于某一个群体或团体的需要。(3)成就动机。大学生都希望在确立系统专业知识的同时,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同时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他们或从休闲阅读、休闲旅游等活动中收集有用的各种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艺术鉴赏力,或从休闲体育、娱乐、交往活动中,获得启发和灵感,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4.休闲活动的年级、性别差异

二、三年级的学生多选择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层次较高的休闲活动,如休闲阅读、练习琴棋书画等,而一年级的学生更倾向于满足精神和生理需要的恢复性的中等层次的消谴、娱乐活动,如看电视、电影、体育锻炼、社交、聊天等。男生在休闲时间里更多选择健身锻炼和棋牌娱乐:而女生则更多倾向于逛街购物和睡觉休息。

三、大学生休闲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1.学习压力增加

大学生的学习任务往往时间短课程紧,大部分知识要靠课后去消化,而一部分学生由于意志力不强,沉溺于休闲活动而忽视了学习。由于学习投入时间少,学业的压力增加,使部分学生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

2.无聊感增加,网络成瘾

休闲生活形式单调、层次不高。大学生虽然闲暇时间总量较多,但由于其消费能力而限制了其对休闲活动的选择,而且大学生的社会活动范围也相对有限,从而导致许多人在闲暇时间里无所事事、倍感无聊,把珍贵的闲暇时间花费在纯粹是为了消磨打发时间的无意义活动上,如上网、聊天、闲逛、玩电子游戏、甚至是睡觉,而用于求知探索性活动的时间较少。因此产生许多消极不良情绪,有的还会出现不良的行为。

3.由经济“危机”导致心理问题

大学生攀比、追求享受,过生日及郊游等消费逐渐上涨,使部分经济能力有限而又爱面子、讲虚荣的学生会因此造成严重的自卑、忧虑、紧张等精神压力,甚至会引发违法的行为。

四、大学生休闲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1.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休闲意识和科学的休闲观

正确的休闲意识就是搞好休闲教育的前提,学生身心素质获得全面发展的关键。休闲价值观是人们对休闲时间价值取向的认识,休闲的本质是自由。休闲可使人发展,可促进社会进步,但也可能滋生罪恶、败坏人格。因此,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休闲性萎缩陈胜的后果,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是必要的。要使学生在进行休闲生活方式选择时,懂得选择符合自己价值和社会价值观的休闲方式,以真正发挥休闲活动对学生正面的促进作用。

2.有针对性地开设选修课及各类培训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要充分利用双休日等休闲时间适当增设一些选修课,如文学艺术课、科技史、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人际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根据当前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及大学生思想存在的一些现象,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既丰富大学生的休闲时间,又让大学生多学一门技能,多会一份本领,以适应未来的职业挑选。

3.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积极推动各年级、各系以及跨系的各种学习、学术研究或文体小组、团体的建立,在校学工部、团委的指导协调下,借助大学和校园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载体,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文化设施与大众传媒,开展健康高雅、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素质培养和锻炼的兴趣,提高闲暇生活的水平和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校园中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高层次校园生活氛围,使校园文化源于社会而高于社会,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

4.利用休闲时间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如利用双休日举办学生心理咨询日、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大学生心理咨询周等活动,通过参与心理测试,观看心理影片,倾听专家讲座,分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等措施,广泛推广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们能对照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通过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使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提高了自我的心理健康水平。

[1]王立新,陈凡.大学生休闲活动及其心理调试建议[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2094-2095.

[2]邱扶东,吴明证.认知方式与消极情绪对旅游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5):1112-1114.

[3]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一休闲社会学新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4]于光远,马惠娣.关于文化视野中的旅游问题的对话[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3-18.

[5]郑宁.大学生休闲态度与休闲阻碍的关系研究[J].青年探索,2008,(4):74-77.

猜你喜欢

闲暇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人在何时最清醒
心理感受
闲暇拾笔寄娱情
闲暇时间干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