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引导廊坊城市规划新思路研究

2010-08-15郝三平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7期
关键词:廊坊文化

郝三平

(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廊坊市1989年建市,是一个很年轻的城市,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廊坊的城市建设也在突飞猛进。一个城市的发展决不是靠有多少高楼大厦,有多少宽敞的马路而立于城市之林的,那么未来的廊坊应该是怎样的一座城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文化引导是廊坊未来发展的唯一指引,而廊坊本域就有着灿烂悠久的地域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一、廊坊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和特征

第一阶段:汉唐以前的龙凤文化

应该说,廊坊非常幸运,廊坊正式的历史是同中国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连在一起的,所谓“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黄帝的长子玄嚣与安次女凤娘发生了感动天地的爱情故事,玄嚣战死后,一对恋人长眠于这块土地,为后人留下一段历史佳话。

曹操南北转战,东临碣石后,路经廊坊,非常感慨,说“此处,地灵人杰,乃龙飞凤翔之地”。

龙和风是中华民族经历了炎黄二帝大胜蚩尤后,实现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以后的民族图腾,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崇拜。廊坊是龙凤呈祥的发源地,龙凤文化就是廊坊的典型意义的文化象征。龙凤文化的内涵的特质就是融合、包容,追求吉祥如意、和谐美满,可望向上腾飞、标新立异、鹤立鸡群。

第二阶段:宋辽时期的吕端文化

宋辽时期的边境大部分时段在廊坊,在双方拉锯的过程中,中原的农耕文化和北方的游牧文化,汉族和少数民族实现了较大范围和深层次的融合。

吕端家族饱经战乱,历经后周、后晋、北宋、两朝几代,成就了吕端“大事不糊涂”。

第三阶段:明清时期的移民文化

这期间发生了两次大的移民浪潮。一次是明初洪武年间,燕王扫北,为了巩固迁都后的明朝统治政权,填补多年战乱后的人口空白,以山西洪洞县为主要的移民中转站,迁徒了大量的移民,诞生了目前廊坊相当数量的居民村落。第二次就是清朝初期,永清、香河、霸州、文安等地安置了大量的八旗子弟。

这两次移民带来了南方人和北方人、汉族和满族的大融合。

第四阶段:20世纪以来廊坊的发展,一直处于京津冀的区划变动和京津两大城市的影响和辐射之下,在这其中,廊坊作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史,就是廊坊整个辖区发展的一个缩影。

1897年,廊坊因京山铁路在此设站而成为一个集镇,名为“廊坊”。1948年,毛泽东起草《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写的就是“廊坊”。毛泽东在指挥三大战役的一些电文中多次提到“廊坊”。1969年,因为把东部5个县划归天津,天津地区行署驻地迁到廊坊,以后改名廊坊地区。

目前廊坊市区的近60万城市人口中,除了少量的原居民,大体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下属各县(市、区)的移民人口;二是管道局等中省直单位的人口;三是以东北人为代表外省市人口。

就目前廊坊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征而言,除去自身的历史传承,近代以来主要受到北京和天津两大都市的影响,因此带有一定的京徽文化、商埠和港口文化的特征。与此同时,南三县、北三县和中部地区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一些不同点。

总而言之,纵观廊坊几千年的历史变革,培育和形成了廊坊文化的两条主线,以龙凤文化、吕端文化、移民文化为代表,廊坊历史文化的主脉络呈现出相互交融的两条线。一条是包容、融合,由此衍生出大气、开放、开明。一条是向往美好,追求卓越,不安现状,不甘寂寞,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积极向上,勇于标新立异。

二、影响未来廊坊城市发展方向的基本文化要素

1.历史积淀层面——开放,包容,有追求,肯奋斗

(1)动荡的历史催生了包容和融合。肯于接受现实,善于接纳新鲜事物,长于学习借鉴。炎黄二帝大战蚩尤于琢鹿之野(今廊坊),形成了中华民族第一次大融合;宋辽长期的边境交易,促进了文化和民族融合;明燕王扫北大移民,清安置八旗子弟,七十年代管道局落户廊坊;八九十年代,东北人大举迁入。廊坊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其文化特点为:不排外,大量接收接纳外地人口;热情好客,识大体顾大局;对各种文化接纳,北京的京畿文化、天津的商埠港口文化、河北的燕赵文化。

(2)广泛的接触交流开阔了眼界和追求。向往美好,勇于抗争,不甘平凡,追求卓越。各类特色美食通布廊坊各地;诞生了大量民间传说、民间文艺;胜芳张家大院、王家大院,建筑精美,中西合璧;明刘六、刘七起义,反抗暴政,震撼中国;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是廊坊农民的自发行动;重视教育教化,广泛兴办官学书院,现在又建起东方大学城;涌现出众多艺术家、武术家、政治家,开宗立派,功绩传世;现代廊坊善于抢抓机遇,勇于创新。

(3)经历众多变迁形成了活泛和变通。开明、创新,不拘古、不教条。地域历史悠久、经历众多变迁,汉、蒙、回、金、契丹、女真、回纥、瓦刺各类势力兴替,器具饮食制度风俗变化不可历数;城市发展一张白纸起家,没有包袱,充满锐气;久属京畿但教条束缚思维不重,在河北省属思想较为解放区域。

2.城市特色层面—生态宜人、品质高端

(1)注重与京津差异化发展,形成环境特色;(2)生态足迹少,城市代谢健康;(3)新建筑居多,新移民居多,带动城市生活品质;(4)产业轻型化、高端化。

3.人文感官层面—热情、正气、年轻、时尚,发展意识强

(1)“三气”精神。“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的大气,体现的是睿智稳重、宽厚豁达的吕端文化品性;不畏强手、要好争先的锐气,体现的是豪迈慷慨、舍生取义的燕赵文化品性;开放包容、自信谦仁的和气,体现的是胸襟坦荡、厚德载物的儒家文化品性。

(2)廊坊建市仅20来年,身上担子轻,前进步伐快,发展空间大,有着年轻和时尚的动力,追新求变、前卫大胆,乐于接受现代意识和时尚观念。

(3)地处京津之间,人文性格在大同中有小差别,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北三县受京畿文化影响较大,性格开放,大气,热心肠。霸州、文安、大城与天津全面接壤,更多的是受天津商业文化的影响,商业氛围浓,创业意识强,工商业比较发达,性格特点为慷慨、干练、诚信。霸州有北方水乡商业文化名镇—胜芳古镇;文安拥有两个中国北方最大的市场—左各庄胶合板建材市场、芦阜庄钢材交易市场;大城有保温建材、有色金属、仿古家具的生产、加工、销售。永清、固安的生态资源丰富,农业文明气息厚重,呈现勤劳、纯朴、执着、重情义的特点。永清二郎台的故事、宋辽古战道、京津地区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固安城少一角的故事;屈家营古音乐,都是我们的特色。

三、对廊坊城市规划的建议

宏观层面:城市功能规划和整体建筑风格都围绕包容、融合、大气的主题,表现出龙凤呈祥、海纳百川的内涵气质。建筑风格原则上大力提倡龙凤文化在城市建筑风格中的传承,避免在公共建筑和大体量建筑设计中采用西洋或欧式建筑风格。要与城市整体风格协调并充分展示廊坊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特征,体现廊坊深厚的文化内涵。城市建筑应立足于场地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具有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形式特征,禁止照抄照搬、盲目模仿各种异域风格和似是而非、不伦不类的低劣建筑造型设计。临街建筑物的外立面设计应体现城市街区的整体风格,形成连续协调的街道景观。在建筑和城市包装上,在广告宣传上,尽量挖掘本地历史建筑特色,结合龙凤文化元素,借用“龙凤呈祥”等民间传说,使廊坊城市以浓浓的爱情味作招牌吸引和感染四方来客。

中观层面:要结合“一轴一廊两环八中心”的主城区城市功能空间主框架,对城市功能进行系统规划。在南北步行景观轴上,要以廊坊的历史事件为基础,结合在景观轴上规划的几个中心,以时间为主线,构建历史性群雕,通过南北步行景观轴贯穿成线,充分展示廊坊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京沪高铁生态廊上,大力培植林荫大道、林荫小街、林荫社区以及代表科技成果的产品造型、代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物造像等景观,充分体现廊坊的这种农耕文化。

在八大中心中选择几个适宜的中心,建造主题公园。一是以《龙凤呈祥》故事为背影,构建爱情主题园林,使之成为天下有情人倾慕之地。二是以廊坊籍历史名人为背景,修建名人园,再配以林木、花草、奇石、亭台。三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素材,修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园,充分展示廊坊深厚的文化内涵。

微观层面:一方面在某一个建筑设计上,要与周围的整体建筑风格相统一。另一方面,一个城市要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不在规模大小,关键在特色,要充分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要在几个关键的点上,谋划修建具有城市特色的标志性建筑。

城市建设的文化水准往往能辐射出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城市中的文化氛围决定着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及经济实力,决定着这个城市人文关怀的走向,“以人为本”才不至于是一个空洞的词句。一个城市的规划与发展不是哪一个个体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政府行为。从挖掘文化概念到注入并规划建设是一个复杂又系统的工程,只有政府下决心,有组织、有保障地将这些文化资源融入到城市的设计之中,才有利于推动整个城市的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廊坊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廊坊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廊坊分行
廊坊专场(二)
谁远谁近?
蒸蒸日上的廊坊百冠
今夜我们与廊坊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