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与体验型民俗旅游开发模式探究

2010-08-15苏衍慧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体验型民俗旅游旅游者

苏衍慧

(江西蓝天学院京东商贸系,江西南昌 330029)

参与体验型民俗旅游开发模式探究

苏衍慧

(江西蓝天学院京东商贸系,江西南昌 330029)

参与体验型民俗旅游是民俗旅游发展的较高形式,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欢迎。为更好地完善参与体验民俗旅游,还应因地制宜地进行改进与创新。

民俗旅游;参与体验;开发模式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不同生态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并积累、传承了不同类型的民俗文化,这种民俗文化对其他民族的人们来说是神秘的,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所以,民俗旅游应运而生且蓬勃发展。因旅游者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旅游意识、目的不同,民俗旅游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参观观赏型、了解领略型和参与体验型[1]14。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日渐成熟,旅游者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活动,更倾向于参与体验,以获得美好的回忆。本文从体验经济的角度出发,分析民俗旅游现有开发模式,并从理论上提出参与体验型民俗旅游开发模式改进措施,以期对民俗旅游的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一、现阶段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及评价

根据陈南江、吴月照的《论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国内外民俗旅游开发的基本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5种。

(一)精华荟萃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进行展示。例如深圳的“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菲律宾文化村等等。

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旅游者快速领略众多的民俗文化,如“锦绣中华”可以让人“一步迈进历史,一日锦绣中华”。这种模式的缺点,从民俗自身角度看,在加工复制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甚至可能歪曲民俗文化;从旅游者角度看,缺乏可参与性。

(二)复旧再造式

这种模式一般对现在已经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场景的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例如,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日本爱知县的明治村、斐济的古代文化村、韩国民俗村、约旦安曼民俗村以及被称为“活人博物馆”的美国普利茅斯垦殖园等。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

(三)原生自然式

在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选择一个典型的、交通比较便利的村落,向旅游者展示村民的自然生产生活和村落的自然形态。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等。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明显的,比如投资很少,游客可以自然地与当地居民交流,甚至亲身参与劳作,有很大的活动自由度。然而,其缺点也是明显的,最麻烦的是利益分配问题,利益如何在政府部门、旅游开发商和当地居民之间以及当地居民内部公平分配,是制约民俗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其次,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原生文化因素可能产生异变。

(四)浓缩改进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一些展示当地民俗文化精华的景区。浙南景宁山哈畲寨、无锡的吴文化公园、山西乔家堡博物馆等都属于这种模式。

优点是方便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缺点是真迹经过改造必然产生变异,丧失了对有些游客的吸引力。

(五)短期表现式

运用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其本意并非专门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旅游者,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二是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把本土民俗文化移到异地表演,既可以吸引旅游者前来观赏,也可以激发旅游者前往源发地旅游的愿望。

上述发展模式中,真正可以让旅游者参与体验的只有原生自然式和短期表现式的民族节庆活动。可以说,目前民俗旅游发展中,如何增强游客参与体验性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参与体验型民俗旅游开发的基本思路

参与体验型民俗旅游不仅可以使旅游者观赏、了解领略民俗文化,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旅游者亲自参与民俗活动,并真实感受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因此,参与体验型民俗旅游应该采取与传统民俗旅游不一样的开发思路。

(一)参与体验型民俗旅游开发目标

按照体验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参与体验型民俗旅游开发的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文化与环境和谐共生、民俗旅游业各利益方和谐共处。

具体目标为:在民俗旅游产品的基本功能之外,不断追加体验的附属价值,是旅游者在差异化和参与体验中获得美好的难以忘怀的回忆,并情愿为这种回忆支付较高价格;旅游地和旅游经营商由此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使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优化;民俗文化在旅游发展中进一步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同,并且可以在保护中得到传承。

(二)参与体验型民俗旅游开发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新世纪旅游发展的要求,更是民俗旅游发展的要求。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民俗旅游开发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破坏下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通俗的理解,就是民俗旅游地要充分发挥民俗旅游的经济社会功能,尤其是旅游扶贫功能,又要保护其赖以生存的民俗文化健康发展,不发生不正常的变异。

2.参与体验原则

这是参与体验型民俗旅游应遵循的最基本原则,也是参与体验型民俗旅游与传统民俗旅游的根本区别。必须保证民俗旅游的开发及项目设置具有可参与性,能增强游客体验,否则只能算是参观观赏型或了解领略型民俗旅游。

3.主题化原则

参与体验型民俗旅游强调突出主题。这里的主题是指旅游地文脉,或民俗文化的精髓。整个民俗旅游景区及相关活动项目设置必须紧紧围绕主题,不设置与主题无关的项目,更不能张冠李戴。如风雨桥是侗族人民的建筑精品,如果在蒙古族民俗景区放置一座风雨桥,会破坏整个景区的风格,让人感觉不伦不类。

4.个性化原则

参与体验型民俗旅游除了要突出主题,还要强调个性化,要开发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善于挖掘存在于特定时空中不同于旅游者居住地的异域文化。

(三)参与体验型民俗旅游开发步骤

1.资源普查

旅游开发的首要步骤是对目标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普查,摸清家底才能确定开发重点。参与体验型民俗旅游资源主要是指民俗文化,包括目标区域民族的日常习俗、节庆习俗、物质遗存等。

资源普查清楚后,还应对所有资源进行评价,从中选出具有较高价值的资源。

2.确定主题

根据资源普查、评价的结果,确定开发的主题。参与体验型民俗旅游的主题应该富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特点,有感召力和实践性,有利于民俗体验活动的开展和民俗旅游产品增值。

3.确定开发模式

确定主题以后,就可以确定开发模式。现有的开发模式前文已经述及,参与体验型民俗旅游可采用某种模式或者综合运用某几种模式,也可以对现有模式进行改进或进行模式创新,这个问题将在下文详细阐述。

4.策划参与体验活动

在选择具体模式的基础上,策划参与体验活动,让旅游者学习、模仿当地人的生活及生产方式,感受和体验当地人的民俗文化。

三、参与体验型民俗旅游开发模式改进

这里着重讨论参与体验型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改进和创新。

(一)精华荟萃式

这种模式因展示内容、形式多样,在提高游客参与体验方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其他模式进行改进,在此不详细阐述。

(二)复旧再造式

复旧再造模式的改进,主要是要加深游客对过去民俗的理解,除了场景、建筑、设施设备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服饰等要复旧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游客参与体验水平:第一,将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全部还原,让游客对过去的生活有真实的感受;第二,将相关民俗的重点内容进行还原表演,如宋城的“王员外招亲”、“皇帝出巡”等表演、英国伦敦塔每晚10点左右的上锁仪式等,这些表演可以由专业人士完成,一些技术或艺术要求不高的环节可以邀请游客参与。

(三)浓缩改进型

这种模式属于博物馆型,如果仅仅是静态展示,效果可能不太好,如果将某些民俗转化为表演,可能的话邀请游客参与,或者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民俗完整记录下来,展示给游客看,则可以使游客更直观的了解民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对一些有特色的饮食、民族工艺品,除了展示成品,还可以采用“现场制作”模式,请一些民间高手现场制作给游客看;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制作工艺,经营企业可以提供原材料和技术指导,让游客现场制作,甚至可以安排竞赛项目,鼓励游客参与,提高游客兴趣。

(四)原生自然式

原生自然式民俗旅游在发展中,游客参与体验的机会比较多,当然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让游客更多的参与,比如:

原生态型:基本保持原始的时间、地点、场景,游客可以以当地一员的身份参与生产、生活,如游客可以自己动手采摘原料并烹制民族菜肴等。

改进型:对一些生产或生活民俗进行提炼(当然应尽量保持真实性)形成表演节目,组织游客参与表演,如畲族狩猎习俗的旅游表演[2]118。

采用原生自然式发展民俗旅游,政府应该重视利益分配问题。在开发初期,政府就应该出面组织建立有各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协商机制,尽量避免矛盾冲突。同时应该建立当地居民参与民俗旅游发展的机制,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

(五)短期表现式

这里主要讨论民族节庆的参与体验开发,可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狂欢式:民族节庆活动一般会有高潮,而高潮本身就是狂欢活动,因此,应尽量吸引游客参与高潮,置身于狂欢之中,如傣族泼水节,大多数旅游团队都会安排游客参与泼水。

擂台式:很多民族在节庆期间有民间文艺、体育比赛。擂台式开发模式以比赛选优为激发点,增强参与性和互动性。游客可以自愿加入比赛某一方或分组比赛,如壮族“三月三”节的对歌、朝鲜族的荡秋千、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摔跤、射箭、骑马比赛等。

目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更多的是复制、照搬、仿照、抄袭,使原先生机勃发、对游客极具吸引力的模式,成为僵化、固定的老套路,导致雷同重复的严重后果,在造成经济浪费的同时,也渐渐失去了生命力[3]87-90。因此,各种开发模式的应用和改进,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可照搬照套。

[1] 邓永进,薛群慧,赵伯乐.民俗风情旅游:修订版[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2] 麻益兵.民俗文化的现代旅游表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 党红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模式探析[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2).

责任编辑:海 蓝

F592.3

A

1671-8275(2010)02-0139-03

2009-12-15

苏衍慧(1982-),女,广西桂林人,江西蓝天学院京东校区商贸系教师。研究方向:民俗旅游。

猜你喜欢

体验型民俗旅游旅游者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体验型科教式乡村景观作为城市边缘景观的价值研究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体验型”实践活动模式初探
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植物景观设计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参与体验型教学模式在酒店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试验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