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以商标翻译为例
2010-09-29赖慧云龚红旗
赖慧云,龚红旗
(1.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2.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河北邯郸 056038)
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以商标翻译为例
赖慧云1,龚红旗2
(1.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2.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河北邯郸 056038)
传统译论中的原著中心说使译者一直处于从属地位,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一直被忽视。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交际行为,因而对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在此试图从关联译论的角度探讨译者主体性作用在翻译过程中的发挥,最后以商标翻译为例说明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关联翻译理论(关联译论);译者主体性;商标翻译
一、引言
2000多年的翻译研究中,译者的作用一直没有受到重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一直被翻译界所忽视甚至是无视。译者被喻为“舌人”、“媒婆”、“传声筒”、“带着镣铐的舞者”、“一仆二主之仆人”,等等,并在翻译中始终恪守着“隐形人”的规则,只求客观忠实完整地向受众传达原著的信息,这极大地限制了译者主体性思维的发挥。正如许钧所说,“就理论研究而言,我们不得不遗憾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长期以来,翻译研究几乎把重点局限于语言层面的探讨,而忽视了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活动因素,即翻译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1]6-11。
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翻译理论界出现的“文化转向”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才使译者的主体性研究逐渐受到翻译界的重视。查建明分析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提出了译者主体性研究的问题[2]19-24。仲伟合进一步探讨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其对整个翻译操作过程和译文质量的影响,阐述了译者主体性与“忠实”标准对译者的交互作用[3]42-46。屠国元“把译者作为中心主体,而把原作者和读者作为影响制约中心主体的边缘主体”,并把译者的主体性解释为:“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等特点。从中体现出一种艺术人格自觉和文化、审美创造力。”[4]8-14。
以上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译者主体性做了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推动了译者主体性这一课题不断深化与发展。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将关联理论应用于译者主体性研究中,着重探讨关联翻译理论(以下简称关联译论)视角下译者该如何有效地发挥主体性作用,最后以商标翻译为例,阐释如何在翻译实践中达到最佳关联。
二、关联译论
1986年,斯波伯和威尔逊[5]合作出版了专著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从认知的角度对交际提出了新的理论——关联理论。这一语用学理论一经提出,不仅在语言学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修辞学、文学、心理学、社会语言学、语言哲学等领域也显示出强大的解释力,尤其是对翻译研究也具有巨大的影响。威尔逊的学生恩斯特 ·格特[6]24-46根据博士论文于 1991年出版了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ve and Context一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关联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翻译研究不同语言间理解、表达与转换,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活动。根据关联理论,可以把翻译看作是一种推理交际行为。赵彦春将翻译定义为“语内或语际间的明示-推理的阐释活动”,并指出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两轮交际活动:第一轮原作者是交际者,译者是受体;第二轮译者是交际者,译语接受者是受体[7]273-29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翻译的全过程涉及三个交际者: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翻译行为包括两轮的明示-推理过程:在第一轮明示-推理过程中,原文作者向译者示意其交际意图,而译者则根据原文的语境信息以及关联原则对原文作者的意图进行推理理解;在第二轮明示-推理过程中,译者根据源语篇将自己所理解的原文作者意图和原文用意再现给译文读者。这一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译者是整个翻译过程的中介,具有双重的身份:译者一方面要付出努力寻找原语的最佳关联,形成对原语的认知与理解;另一方面要把自己对原语的认知与理解以最佳关联的方式传达给译语接受者。翻译本质上是一个译者在原语认知语境和目的语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性的过程[8]10。
三、关联译论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关联译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Gutt认为辖制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是关联,就是辖制一切语篇的同一关联[6]。这就要求译者在着手翻译时,要充分发挥主体性意识,凭借其认知语境中的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寻找语境的最佳关联,以准确地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作者的真实意图。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涉及三个交际者和两个明示-推理过程,因此,关联译论下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译者作为接受者1,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时表现出的主体性作用。
在明示-推理模式交际观的指导下,译者作为听话人,为了能准确地推理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必须充分调动和运用自己的认知能力,寻求语篇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译者要尽可能地了解原作的创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的语言使用风格以及所使用的语言的特殊内涵等信息,把自己置身于原作者的认知语境当中,对原文意图进行全面的推理,以获取原文与语境的最佳关联,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理解作品。
2.译者作为交际者2,向译文读者明示其所理解的原文作者意图过程中表现出的主体性作用。
译者处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承担着双重的角色。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推理出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后,将以交际者的身份将自己所理解的原文作者意图再现给译文读者。关联理论认为,人们所处的环境,经历的事件以及认知能力等均存在着差异,因此每个人的认知语境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对于那些含有文化内涵的词句,译者更是需要根据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做适当的转化。
四、关联译论下译者主体性在商标翻译中的体现
商标是商品的生产经营者在其生产、加工、销售的商品上采用的具有显著特征的标志,具有标示商品来源,指导商品选购和扩大宣传、促进销售的作用。商标翻译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成败。商标翻译必须在关联译论的指导下,以获取最佳语境效果,实现最佳关联作为翻译的目标。译者应充分考虑原语与目的语受众的认知语境进行二度创作。并遵从最佳关联的原则:根据商品推广意图,努力使潜在消费者以最小的认知处理获取足够的产品信息并唤起购买欲望,促成商家、译者和消费者三者间的交际。
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在翻译商标时可追求多种形式的关联,如语音的最佳关联、语义的最佳关联、数字符号的最佳关联等,正是通过这些最佳关联的取得,译出了一大批家喻户晓、享誉全球的商标。例如电子产品Sony的汉译商标“索尼”追求的就是语音的最佳关联。“索尼”进入中国市场后立即被中国消费者所接受。追求语义最佳关联的forget-me-not香水,通过人类对爱情美好憧憬这一共同的认知语境,翻译为“勿忘我”后也深得中国消费者的喜爱。
Coca-Cola的汉译“可口可乐”被认为商标翻译史上的经典之作。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将其饮料命名为Coca-Cola,只表明这种饮料的成分中含有coca(古柯叶)和cola (古拉果),这符合用成分来定义商品名称这一最简单的商品命名法,这个商标在美国并无出奇之处。然而这个商标被翻译为“可口可乐”,对其打入中国市场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口可乐”不仅保持了音韵,而且还传达出“可口”、“可乐”之意,深受中国消费者的喜爱。该商标的译者正是根据原商标符号的信息,通过对国内市场潜在消费者的认知语境、消费心理的推导,建立起了原语和目的语的最佳关联,在保持“Coca-Cola”音似的基础上译出了符合中国传统的“可口可乐”。既“可口”又“可乐”的饮料能不引起中国广大消费者的购买欲吗?
商标翻译中相类似的成功例子还有许多,如Pepsi Cola——百事可乐,safeguard——舒肤佳等,译者在处理这些商标翻译时都充分考虑了原语和目的语受众的认知语境,通过主体性的能动发挥,获得了商标原有意图,商标目的语意图以及目的语市场潜在消费者的最佳语境效果,建立了最佳关联,实现了商标翻译的音形义完美结合,有利于商品在国外市场的推广销售。
五、结论
关联理论拓展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本文在关联译论的指导下研究了译者主体性问题,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不是“隐形人”,他处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具有双重身份。因而在翻译时,译者必须发挥主体性作用,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并将其再现给译文读者。
[1] 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1).
[2]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
[3] 仲伟合.译者的极限与底线—试论译者主体性与译者的天职[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7).
[4] 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6).
[5] 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FL TRP,2001.
[6] 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ve and Contex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7] 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力[J].现代外语, 1999(3).
[8] 朱燕.关联理论与问题翻译研究[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张彩云
H059
A
1671-8275(2010)02-0100-02
2009-12-25
赖慧云(1986-),男,浙江衢州人,浙江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用学、语用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