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文化建设初探
2010-08-15周维功
周维功,仕 超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综合论坛·
新农村文化建设初探
周维功1,仕 超2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机制体制的不完善、形式内容的陈旧等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农村文化工作有力推进。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要站在时代高度,更加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坚持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加大引导与扶持,投入与推动,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思想阵地,满足和丰富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新农村;文化建设;初探
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地方活动特色鲜明,文化的载体形式多样,组织作用日增,产业已显端倪。但是农村文化建设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发展的偏见仍然存在;农民文化观念滞后,文化素质较低,文化参与积极性与文化形式单一、内容贫乏的现实性存在较大矛盾,影响农村文化向深层次、高领域地的拓展。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对农村文化认识的偏差,导致农村文化建设与其他社会事业的不和谐。
一对文化作用认识上有偏差,“靠后论”思想比较严重。农村经济实力薄弱,乡镇和村级债务沉重,精力几乎全在跑项目、揽资金、达指标等经济事务上,无力顾及文化建设。二对文化位置认识上有偏差,“价值论”盛行影响基层干部。乡镇政绩考核仅限于经济而不包括文化发展,干部认为抓经济立竿见影,抓文化难成效,无意将有限经费、更多精力投入文化事业。三对文化组织形式认识上有偏差,“等靠要论”制约文化自我发展。长期形成上级包下级,越俎代飽的状况。乡镇认为文化发展是上级的事,更因缺少必要经费,文化活动只能靠拉赞助、求支持,文化状况“水深火热”。
(二)投入保障机制上的缺陷,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缺少应有的财力支撑。
地方文化事业经费没有随着财力的增长而增长,如扣除项目建设和政策性增资因素,甚至负增长。乡镇文化站无办公经费和业务经费,基础设施落后,空荡荡一间房子,没有设备,报纸、期刊数量很少,图书破旧老化;活动阵地萎缩。一些文化站建成时比较漂亮,但缺少维持发展,管理不力,辐射功能差,对群众没有吸引力,沦为“空壳文广站”。村组更由于财政紧缺,无力对文化场所和项目进行专项资金投入,村级文化举步维艰,难以维系。
(三)文化管理体制不顺畅,农村文化建设缺乏应有的活力。
乡镇文化站由乡镇政府负责管理,上级主管部门仅对其行使业务指导职能,体制性障碍造成文广站干部常年承担具体行政任务,无精力组织活动,文化专干不专;上级主管部门难以调配文广站人员,缺乏活力;文广站投入少,管理不力,多被出租、挤占、挪用、拍卖。设施与管理落后,实力不硬。工作无人做,设施无有效保护,资产存量不增反降。农村文化活动阵地缺失及管理薄弱,直接影响文化活动的组织、指导和管理。
(四)人才流失匮乏较重,队伍体制不符合农村文化建设现实需要。
文化干部作用力发挥不强。乡镇文广站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观念陈旧、现代意识不强,文化素质低、缺专业特长,无法满足新时期文化建设需要。人员待遇落实不力。工资没有纳入财政供给,收入无保证,外出谋生发展,流失严重。人员选配不妥。部分站长作为调剂性、安排性岗位安置富余人员,既无工作经历也无专长,无法保证工作正常开展。有的长期被抽调兼职其他,无力从事本职。专职干部专干不专,长期游离于文化岗位之外。
(五)文化活动缺乏创新发展,内容形式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乡镇文化活动形式单调,方式简单,内容陈旧乏新,仅限于逢年过节、逢集听大戏、放电影,或是自娱自乐型、家庭式的吹唢呐、拉二胡、唱卡拉OK等,农民更多以看电视、打麻将为主。受经济制约和经费限制,农民自办文化力量薄弱,乡土文化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少量的小规模发展,一些专业、大型的演出团体不愿走进基层,乡镇村也无能力去请;群众喜闻乐见和积极健康的活动内容不能被充分挖掘利用。文化负面现象得以滋生,陈规陋习、封建迷信抬头,聚众赌博、色情表演引发治安事件等,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初探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固然是基础,但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可以促进农村协调发展。文化落后则制约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各级党委政府应将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列入政绩和考核指标,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把两办《意见》中五个“纳入”、一个“确保”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即“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二)重视制度建设,为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机制保障
强化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机制。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建立完善党委、政府农村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职责。深入研究,结合经济发展和区位不同、农民文化需求差异以及大量人口流入城市、文化服务对象结构性变化等实际,分类指导建设的内容形式,目标要求。建立经济、文化一体化考核机制。把发展农村文化列入全面小康标准、评选双文明乡镇、评估政府工作、考核领导政绩等指标之中,落实县乡两级政府主要责任制,形成奖罚机制,加大基层文化专项督查力度。明确组织、财政、人事、文化、宣传职责,健全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并发挥积极持久作用。
(三)增加投入供给,为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充实的财政保障
针对相比投入不足、供给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各级财政应按政策要求,从全局出发,把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保证资金投入。社会事业覆盖农村,公共财政倾斜。发挥财政主渠道作用,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等公益性机构的经费纳入财政支出预算,安排图书购置和设备更新。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政策措施,采取经济手段,坚持正确方向,积极引进鼓励企业、富裕农民共同参与,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动员社会资源加入。
(四)强化队伍建设,为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提供充裕的人力保障
人才是兴业之本。建立专兼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严格干部任职资格,专干专用。充分考虑人员的专业性和实用性特点,专干不能长期借用,落实文化站长及人员待遇,明确职责。抓好业绩考核与动态管理,改变主管部门难以调用人员,缺乏活力的现象。加强培训指导,对口帮扶、选送培养、集中培训,全面提升文化骨干业务能力。采取人才引入机制,既面向社会和各大专业院校,吸引人才,扩大渠道,又注重本土和民间队伍挖掘与培养,克服人才青黄不接,为长远发展做好充裕的人力资源保障。
(五)加强阵地建设,为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乡镇和村级农村文化建设的规模、数量要因地制宜、因财而建,结合实际,适度投入、逐步提高、稳步推进,不能盲目攀比,简单行政命令,指标化模式化搞一刀切。加快文化站、村级“农家书屋”、阅览室、棋牌室、健身房、室外篮球场、文化宣传长廊、广播站等建设步伐,利用现有设施,实现资源共享。文化站应明晰产权,防止被侵占和挪用。争取政策与资金扶持,坚持“社会文化社会办”思路,加强政府、企业与个人合作,充分调动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
(六)创新内容形式,为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提供丰富的质量保障
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定期开展基层文化调演、会演,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结合农民脱贫致富需求,倡导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科技和卫生常识。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为载体,引导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根据时代特点和农民精神需求变化,促进乡土文艺作品和特色文化,保护传统民俗文化生存空间,打造地方文化品牌。
(七)积极整合资源,为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提供共享的信息保障
县乡政府要把实施的“村村通”、“2131”、“农家书屋”工程的资源和项目,与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充分整合,发挥综合性、整体性效益。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及有线电视、数字电视项目共建,乡镇文化站与成人教育中心设施共建,文化站图书室与中小学图书室共建,共同发展,解决文化设施分散、效率不高的问题。加快建设覆盖农村的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网络,让农民广泛接触、欣赏优秀文化作品,创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新平台和新空间。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大决策的一个重要环节。广大农民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强烈,文化需求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日益显现,各级部门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顺应人民的热切期待,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优秀道德规范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用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G127
A
1671-8275(2010)02-0133-02
2010-02-06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黑格尔的形而上学观与后现代哲学”(项目编号:2010sk600)、2008年度淮北市科技开发项目“东向战略下的淮北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08-A-0251)、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黑格尔的形而上学观与后现代主义”(项目编号:2009-A-21)的研究成果之一。
1.周维功(1969-),男,安徽淮北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西方哲学、中西政治思想。
2.1仕超(1968-),男,安徽淮北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电大工作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
责任编辑:石 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