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递进关系的研究

2010-08-15高钦刚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改革体育

高钦刚,王 磊

(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递进关系的研究

高钦刚,王 磊

(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第8次基础教育改革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作为培养未来体育教师的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克服制约因素,实现从指导思想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与基础教育全面接轨。

体育人才培养;基础教育;研究

“从人才培养的递进关系看,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但若从课程设置和教育培养目标来看,高等教育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1]21为了适应中国教育的发展,我国于2001年秋进行了第8次基础教育改革,中小学体育也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改革,打破了以往的只注重体育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传授的传统模式。然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先行,高校教育改革滞后的状况,导致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脱节。为了形成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互相促进和良性循环的模式,尽快培养出适应新形势的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对体育人才培养和基础教育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以满足基础教育的需求。

一、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变化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体育课程目标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由最初的培养儿童健康知能,健美体格,增进健康,促进生长发育,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培养锻炼与卫生习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品德的培育发展到今天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由培养目标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最初的增进身体健康、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已经发展为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时代的发展召唤新的更全面的培养方式,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对从事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作为为基础教育输送师资人才的高校,也迎来了培养更高规格人才的挑战。

二、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把增进学生的健康、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然而,高校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仍然存在严重的竞技体育教学观念。因此,为了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体育教学工作,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必须形成新的教学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

2.整合、优化课程,科学化课程体系

新课标中只规定了总的课程目标和各个学习方面的具体目标,但没有具体的内容要求,导致了中小学体育教师感到课程内容的灵活性太强、实际操作难度大、工作量增加,很多中学体育教师没有能力去独立设置课程。目前各高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多而繁杂,内容重复严重,跨学科的内容整合力度不够(如:专业课程与教育类课程、人文社科类、文史类、管理类课程等学科的整合力度有待加强)。这不仅浪费教学资源,而且学生不能形成科学化的知识结构。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须在课程上进行最优化设置,抓住重点,查缺补漏。

3.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基础体育教育与健康课程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在高校中,竞技体育教学思想依旧存在,直接表现为教学中太过注重教师的“教”,从而限制了学生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应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提高学生专业化水平和意识

新课程按照体育的功能划分了五个方面的目标,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体育的育人功能。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太过注重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储备,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技能水平。傅道春指出:“当教师仅是个‘知识传授者’的时候,教师的职业是可以被同等学历的人所代替;当教师是个‘学生发展促进者’的时候,教师的职业才具有了不可替代性。”[2]801因此提高高校在校生的专业化水平刻不容缓。

三、体育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1.加强对体育课程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以目标统领教学内容,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这为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体育教师要独立去设置课程,进行教材的选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准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形成多学科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2.重视学生的全面培养

体育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兴趣培养、个性的发展、主体的地位的发挥、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要积极参与与学生的交流和感情对话,重视与学生的平等关系。因此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具备较强专业基本功、教学能力、组织训练能力、社交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生来适应新的角色变化。

3.加强科研能力培养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教书匠,而要成为一个科研人员。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勇于探索,只有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和提高科研能力,才能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在今天,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具备的。

4.加强师德意识

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教师提高自身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品质,乐观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处世和人际关系能力。作为未来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师德意识的培养。

四、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现实要求的差异比较

近几年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进行大力的改革,虽然在课程课程的选择、课程资源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革,但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1.教育观念

虽然“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已经确立,但相当一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还没有转变观念,他们对“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甚了解,竞技观念仍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一部分高校体育教师没有对“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细致的理解,竞技思想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学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2.知识结构

现在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方面要有扎实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科学方面也要有所涉猎,这样才能满足基础教学的需要。而现在高校为基础教育输送的师资人才却存在很多问题:

(1)专业基础方面: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而且也必须掌握竞技项目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现在的很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仅专业理论方面没有扎实的基础,就连专业技术、技能方面也不扎实。究其原因,其一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学生的学习思想出现了问题。其二是技术课程太多,授课时数不足,导致学生专业技能不高,特长不突出。

(2)公共基础方面: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一些应用学科的知识匮乏。各国都比较重视教育类课程的开设,而我国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却很低,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不能适应现在的基础教育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要求。关键在于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时数的安排不够合理。

3.实践能力

很多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的实践活动较少,导致了他们在教学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都很吃力,不能很快适应基础教学,角色的转变也慢,与人合作的能力、自我认识能力与评价能力、写作、阅读及言语表达能力欠缺。这主要是因为学校轻实践,不注重教育实习。

目前各国都是采用分散和集中,见习和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而中国则只有大四的一次集中实习;在实习时间上,其它国家的实习时间较长,中国只有6到10周的实习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很难实现学生角色的转变。

五、结论

基础课程的改革直接影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旧问题凸显、新问题不断出现,问题亟待解决。随着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育专业迫切需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和重创新的人才,全面人才的培养必定促进体育教师职业化进程。

[1] 陶于,杨祖辉.从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课程发展与人才递进的关系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06).

[2] 季浏.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06).

责任编辑:晨 曦

G420

A

1671-8275(2010)06-0068-02

2010-10-20

高钦刚(1984-),男,山东滨州人,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8级运动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管理。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改革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改革创新(二)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瞧,那些改革推手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