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生创造性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

2010-08-15敏,周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高职生创造性高职

何 敏,周 舸

(1.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成都 610107;2.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四川成都 611731)

高职生创造性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

何 敏1,周 舸2

(1.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成都 610107;2.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四川成都 611731)

创造性发展是高职院校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任务。当前,高职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创造性不足的现状。应从加强思想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激发主体能动性;转变教育理念,提供发展高职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因素;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拓展创造性实践活动空间三方面着手,促进高职生创造性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生;创造性;发展

一、创造性对高职生的重要意义

创造性是时代发展和经济社会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国家之本、民族之本。我国要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跻身世界一流强国,必须首先实现向学习型社会的转变,大力开发民众的创造潜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

培养创造性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义务,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的创新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开展创新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高职生创造性发展现状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单纯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没有将创造性培养与素质教育很好地融合。高职生创造性发展欠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进行创新的前提和关键。高职院校学生对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创新意识薄弱。大部分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没有经历过创造性教育,接受并习惯了同一化的传统教育模式,没有意识去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水平,缺乏竞争的主动性。他们中很多人还没有走出高考失败的阴影,否定自己、否定学校、对未来失望,学习上缺乏动力,认为创造是重点大学的“科研专利”,高职生不会发明创造。社会的偏见、思维的固化、创造性人格的缺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职生创造潜能的发挥,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强

思维的创新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和关键。当前高职教育注重对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发。高职学生普遍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强,表现在:缺乏独立性思维品质,学生缺少创造性训练,习惯了依赖教师,缺乏主动性,抗压心理差,盲目从众;缺乏发散性思维品质,不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大胆突破常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想象力和好奇心;难以突破思维定式和思维障碍、思维视角狭窄、思维方式不够活跃。

(三)动手实践能力差

无论是从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还是从用人单位的发展角度来讲,动手实践能力都是必需的。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师资力量、经费、实训基地条件受限等原因,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训练不够。一些教师本人因为自身接受的就是旧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培养,知识老化,教育教学手段过时,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差。而在课堂中又只注重传授书本知识,没有引导学生发现式学习,动手实践。

三、增强高职生创造性发展的对策

人的创造性发展是主体因素、环境因素和活动因素由影响创造性发展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于主体的结果。增强高职生创造性发展,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把握高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强思想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激发主体能动性

作为主体的高职学生的身心因素是内因,是人的创造性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内在根据,它为人的主创造性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发展可能。[1]171-172一方面,高职学生生理基本成熟,心理趋向成熟,精力充沛,易接受新思想,独立意识增强,希望参加社会实践,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但另一方面,他们文化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集体观念薄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再加上高考的失败、环境的变化、生活历练和交往能力的欠缺容易使他们产生茫然、不安、苦闷、孤独、害羞、恐惧、自卑等负面情绪,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针对高职学生的这些生理和心理特点,要以人为本,加强学生思想工作,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并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学生思想工作,引导高职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崇高的人生理想,培养形成正确的认知、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自我辨别的能力。通过开设心理宣传、讲座、课程、咨询服务、测评、调查研究等,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健康、创造性的人格。

(二)转变教育理念,提供发展高职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外因,是高职生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职学生创造性发展的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1]171-172高职院校要把创造性的培养作为高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真正体现到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创新素质。首先,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树立“主体性教育”观念,改变教学中“重传授,轻参与”的现象,变学生为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创新的主体。其次,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将最新的理论、成果、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有效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2.调整原有课程的内容结构,构建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首先要构建起一个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如笔者所在学校构建了一个专业毕业证书(对应公共课和专业必修课)、N个职业资格证书(对应职业技能课)、N个基本素质合格证书(对应素质培养课)的“1+2N”课程体系。实践证明,它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化了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要根据学生现在学习的适应性、学生毕业后工作方向及社会发展方向不断调整,形成一个基础雄厚、布局合理的课程内容结构。

3.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大力倡导实施启发式、互动式、实战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改变单纯“填鸭式”传授,提倡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发掘学生潜质。根据课程特点,在教学中采取思维互动、讨论互动、网络形式,实现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建立新型师生情感,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在“干中学”、“练中学”、“战中学”,如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和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操作实训、参加仿真实训、在校外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全真式教学。

4.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以培养学生创造性为主线构建考核体系。在对高职生的评价上,应从传统的一元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围绕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核心,改革考试的目的、内容、方式。考试目的应侧重于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考核学生个性差异。考试内容侧重考核创造性素质,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测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核制度。[2]适当增加平时成绩和实践技能成绩的学分比重。考试方式多元化,根据课程需要选择笔试、口试、计算机辅助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等。[3]

5.营造宽松和谐、气氛融洽、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高职生形成热情、独立、自信、乐观的性格特征。一方面,狠抓显性课程的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采取民主、严格、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学术上自由讨论,大力开展勤工助学、助残扶困、爱心义演、社会调查、社区援助、志愿者服务等课外活动。另一方面,发挥隐性课程强大的育人功效。通过构建有利于创造性发展的物质空间环境(校园建筑、校园的规划、班级的布置等)、制度文化(各种规章、规范、守则、体制、机构等)和人际环境(领导、教师的工作方式、校园的文化传播、师生的交往模式等),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陶冶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兴趣及想象能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空间

活动因素是中介因素,是将人的创造性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中间环节,决定着人的创造性发展。[1]创造性教育的关键是要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科学和创新能力。

1.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增加设计性、创新性的理科类试验,让学生在亲自操作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开设欣赏课、辩论会,让学生亲自实践、有所体验;开设选修课,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科技小组、智力竞赛和专题讲座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及交往能力,塑造他们的自信、灵活等个性品质。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职业环境真实、技术含量高、开放性好、适用性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将专业对口的企业引进校内,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力度。

3.建设学生创业孵化园。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成立不同类型的创业工作室或创业实体,让学生参与自主创办经济实体和开发项目,在“真实情境”下对学生进行创业理念、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实践等创业能力培养。

4.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开展创业大赛、调查咨询、科技服务等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到企业实习实践,或者参与和投资兴建企业,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

[1] 叶上雄.中学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胡宏.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职教论坛, 2010(14).

[3] 孙晶.论高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10(20).

G711

A

167128275(2010)0620063202

2010210219

1.何敏(19782),女,四川邛崃人,四川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学;

2.周舸(19782),男,四川成都人,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

责任编辑:訾兴建

猜你喜欢

高职生创造性高职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