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价值管窥

2010-08-15赵永明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文字学治学时期

赵永明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价值管窥

赵永明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胡朴安的《中国文字学史》一书开创了中国文字学史的学科体系,对中国文字学史进行了独特合理的分期。该书在丰富史料的基础上贯穿了系统性的治学方法,同时对于丰富的文字学史料也给予了恰当的评述。

中国文字学史;价值;贡献

中国的文字学源远流长,对于中国文字学经典性著作进行研究者甚多,但是历史上对于文字学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学者甚少。胡朴安先生的《中国文字学史》即是开创性的著作。胡朴安是近代皖籍著名文字训诂学家,他于民国2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文字学史》是近代文字学的一部经典性的著作。《中国文字学史》一书共分四编,是研究文字学的一部很好的参考书。胡朴安在书中主要叙述和研究了文字学各派著作及作者,阐明文字学学说的源流及系统。这部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填补了中国文字学史的空白,更重要的是这部书为当时的学界乃至现在的文字学界提供了研究和考察中国文字学史的方法。长期以来,胡朴安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理念鲜有人研究和探讨。我们必须从理性的角度对他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理念进行深究,找出他治学的精华,从而很好地服务于今天的文字、训诂学的研究,这正是我们今天研究《中国文字学史》价值的真谛。

一、独特合理的分期标准

中国文字学从源起、发展至胡朴安的时代已经有二千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中国的文字学出现了诸多重要的经典性著作和重要的文字学家,至胡朴安时代以前,没有人在真正的意义上从事中国文字学史的研究。胡朴安的研究填补了这个空白,具有开拓创新的作用。胡朴安以两千余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评述重要文字学家与文字学著作,将零散的史料变成有系统、有条理的学术史。胡朴安之后,涉及文字学史研究的著作犹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了。

胡朴安对于中国文字学史的研究没有囿于传统的方法,而是在传统方法基础上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自己独特的治学原则,对中国漫长的文字学史进行研究和梳理。这集中体现在他对中国文字学进行的分期上。胡朴安对于中国文字学的分期不以社会发展的阶段而以学术发展的特点为标准划分文字学史时期。正如他自己在《中国文字学史·绪言》中所说的:“凡历史必区分时期,普通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现代,文字学史亦有四个时期之区分,但不能用上古、中古、近古、现代之成例。盖普通史以历史之时期为时期。学术史以学术之时期为时期。而文字史与文字学史时期之区分又不同,文字史以文字之起源,以篆隶草真之变迁为时期之区分。文字学史以文字学之演变为时期之区分。”[1]据此,他把中国的文字学史分为文字书时代——言此期仅有文字书之搜辑,而无文字学之研究,此时期自秦汉至隋;文字学前期时代,此时期不仅为文字之搜辑,而能为文字之研究,因研究不甚精深,故为文字学前期,此时期自唐至明;文字学后期时代,此时期研究文字学者,或综合的研究,或分析的研究,文字学己成为有统系、有条例之学也,此时期为有清一代;古文字学时期,言此时期文字学之研究已告成功,进而为古文字学之研究,主要研究秦篆以前的文字,即甲骨文与金文,此时学者们多求实物之证,并具有历史观念,此时期为清末至现在。胡朴安的这种对于中国文字学史的分期是别具匠心、具有独特性的。他的这种分期显示了其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他根据不同阶段学术发展的特色对于中国文字学进行的分期,遵循了学术的发展规律和学科建设的特点,并以此为根基进行详细而有条理地阐述。根据四分法,中国文字学的发展显示出阶段性特点,有利于学术界理清中国文字学史的脉络。

他的这一分期方法为后代的学者提供了分期的借鉴,后代的学者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有秉承胡朴安的学术观点并进而发扬的。孙钧锡在自己的著作——《中国汉字学史》中把中国的文字学分为:创建时期—西周至东汉、说文学时期—魏晋南北朝至清末、科学文字学时期—从清末民初到现在[2]。黄德宽、陈秉新的《汉语文字学史》则直接分为:文字学的创立——周秦两汉、文字学的消沉时期——魏晋元明、文字学的振兴时代——清、文字学的拓展时期——近代以来[3]。

二、系统性的治学方法

胡朴安历来重视系统性的治学方法。胡朴安在治学上注重系统性研究的观点体现在诸多方面,贯穿于其著作中。他对于训诂学的研究及其对《诗经》的研究[4]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的系统论的学术理念。在《中国文字学史》中也同样地体现了他的这一治学理念和治学方法。在《中国文字学史》一书中,胡朴安的系统性的学术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对中国文字学史的四个阶段的分法本身就体现了系统性的精神。胡朴安打破常规、不以社会发展时间的顺序对中国文字学历史进行的分类,体现了胡朴安治学上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体现了系统性治学的精神。《中国文字学史》的每一编都是紧紧围绕该编的中心主旨把同类的、同一体系的材料系统有序地放在一起,展示了该编的突出特色和特点。其次,每一编之下的子目录再进行系统地研究和解说,使之详尽化、明确化、条理化。该书对于子目录的设置和梳理的系统化是相当令人折服的,以“第二篇——文字学前期时代”之下的子目录“象形”为例,胡朴安把自古以来研究象形字有影响的大家诸如:郑樵、张有、戴侗、杨桓、赵古则、王应电、赵宦光等学者的观点汇集一起,杂糅百家的观点,从整体上阐释象形字的理论,从而使读者可以比较全面地把握象形字的理论,更有利于读者对于某一专题进行研读。这种编写的方法贯穿整书。又如在“研究甲骨文之书”子目录下,胡朴安从“首先研究之孙诒让、继续研究之罗振玉、王国维以甲骨文证经史为考据学开一新路、郭沫若之新说渐臻谨严、甲骨文便于检查之书、甲骨文之孳乳及断代研究”等几个方面出发对子目录进行论证和阐释,使读者对于甲骨文研究的历史以及在各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和不同阶段出现的学人一目了然,其系统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丰富的史料,恰当的评述

胡朴安的《中国文字学史》的写作是建立在大量材料基础上的。胡朴安在该书的“绪言”中说“编辑文字学史,首先材料之收集,根据所搜集之材料加以祥慎之辨别,而求其真确,著者三十年来搜集文字学之著作,和形声义三部分计之,约七百余种。”[1]由此观之,胡朴安对于该书的写作态度是十分审慎和严谨的,对于该书的写作是有充分准备的。胡朴安以七百余种书目作为该书写作的铺垫,从而为该书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该书丰富的材料中我们可以学习到诸多有价值的文字学知识,体现了这些史料的价值。作为首次提出“文字学史”这一概念的著作,胡朴安对于文字学史的性质作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和解释,给予当时乃至以后的学界以深刻的启迪。胡朴安从“文字学是学术的”、“文字学史是历史的”、“编辑文字学史之四要”、“文字学明文字之源流”、“文字学史明学说之统系”等几个方面对于文字学史进行分析和探究的结论是可靠的。同时,该书在专章中对于某一专题的分析和研究,其材料的详实程度可以使我们全面透彻地熟悉了解和该专题及相关的学术性问题。比如在“假借”的专题下,该书就详细地列举了“郑樵说、张有说、戴侗说、杨桓说、刘泰说、周伯琦说、赵古则说、王应电说、朱谋玮说、张位说、吴元满说、赵宦光说”等十几种学者对于“假借”的研究和探讨的成果,给我们提供了翔实的研究资料。该书在资料的翔实上还体现在对于某一专题书目进行详尽的罗列上。这种罗列不仅是现存传世书目,同时对于某些已佚书目也进行罗列和记录,譬如对于“三国至隋已佚之文字书”下就罗列了数百种书目之多。

该书对于众多的文字学史料多能分析评述,或者援引他人论断,或者表述研究心得,均追求评述得当,客观公正。比如对于《说文解字》的价值,胡朴安从声音训诂、语言历史两个大方面归纳为八项:分部之创举、明字之条例、字形之画一、古音之参考、古义之汇总、能溯文字之原、能为语言学之辅助、能为古社会之探讨。在追求客观公正的同时,又融入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新的研究成果。如在“绪言”中,胡朴安严格区分了“文字学”与“文字学史”,给出了正确的评价。胡朴安指出“文字是学术的;文字学史是历史的;文字学明文字之源流;文字学史明学说之统系”。诸如这些对文字学与文字学史等学术概念的严格区分是相当有意义的,这些论述为以后的文字学及文字学史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可供参考的资料。又如在“偏旁到字原”一节中,列举了日本高田忠周的《说文字原谱》一书中一百四十七个字原,得出其中“臼、八、田、矢等字并非字原”的结论。从该书诸多的此类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其鲜明的学术观点和深邃的学术心得。整部书论证甚为严谨,评述非常恰切。

结语

胡朴安的《中国文字学史》从梳理中国文字学的观点出发,把中国文字学史作为单独的学科首次提出来并呈现在学术界面前。从此以后,中国文字学史的脉络开始以十分清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其开创之功是巨大的。该书所体现的系统性的治学方法,丰富的文字学史料以及对于历史上出现的语言学著作及其相关材料的恰切评述都是极有价值的。通过对该书的研究,我们可以非常明确地知道该书确立并规范了中国文字学史学科研究体系的基本概念。它奠定了中国文字学史研究的基本理论,首次系统地描述了汉字研究的历史。所以今天我们对胡朴安的《中国文字学史》进行研究和评述,就是找出该书的学术价值和胡朴安治文字之学方法的真谛,找出该书能够给文字学学科建设提供的启迪之处,从而为当下的文字学研究和教学提供更多的学术参考。

[1]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 孙钧锡.中国汉字学史[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

[3] 黄德宽,陈秉新.汉语文字学史:增订版[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4] 朱敬.从《诗经学》看胡朴安的治学方法[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7(06).

责任编辑:石柏胜

H12

A

1671-8275(2010)06-0110-02

2010-07-02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胡朴安训诂学思想的独特性研究”(项目编号:2010sk2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赵永明(1972-),男,安徽灵璧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词汇学、辞典学。

猜你喜欢

文字学治学时期
萧公权的治学转向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分期付款
清代时期
《说文解字》部首文字学原则解析
“文字学”术语的早期使用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新见黄淬伯《文字学讲义》述评
“坡芽歌书” 的文字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