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汉赋》中山水景物描写神学化的特质与原因

2010-08-15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汉赋神学神山

魏 媛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试析《汉赋》中山水景物描写神学化的特质与原因

魏 媛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我国古代文学中描写山水的内容非常丰富,在汉赋中也有大量的山水景色的描绘。汉赋中的山水景物描写主要表现山水的神异色彩,这种神异色彩塑造了山水美的独特内涵。

《汉赋》;山水景物;神学化

赋是汉代文学的主流,囊括了两汉四百多年的文学天才与工力。由于汉赋作家通常是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1]76为手段,以便达到讽喻劝诫或炫耀辞章的才智等目的,山水景物的描写往往占有极大的分量,甚至出现全篇描写某一种景物的作品;自然界的山水景物,已经有了从文学作品中陪衬、附属的宾位,起步走向主位的趋势。又由于汉赋中表现的作者对自然界山水景物的体会认识,与后世山水诗人登临山水以求心神自由和美感经验的情绪遥相呼应,他们对山水景物的刻意描写,为后世山水诗人模山范水的艺术技巧奠定了基础[2]37,因此,汉赋在山水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意义。另外,汉赋山水景物描写受汉代思想影响还形成了自己的美学特点,左思在《三都赋序》中评价汉赋:“假称珍怪,以为润色,若斯之类,匪啻于兹。考之果木,则生非其壤;校之神物,则出非其所。”[3]56由此可见,汉赋山水景物的特点之一便是神学化,笔者试浅述之。

一、《汉赋》中山水景物神学化的特质

首先,借用神灵传说写景来体现神学化。

司马相如《上林赋》写宫馆之高峻,则“青龙蚴蟉于东厢,象舆婉僤于西清,灵圄燕于闲馆,偓佺之伦暴于南荣”。[4]64不仅神龙仙车来去经过,而且仙人偓佺等南北游宴。

班固《西都赋》形容宫殿阁楼之高云:“若游目于天表,似无依而洋洋……前唐中而后太液,览沧海之汤汤;扬波涛于碣石,激神岳之嶈嶈;滥瀛洲与方壶,蓬莱起乎中央。于是灵草冬荣,神木丛生。”[4]315蓬莱、瀛洲和方丈是海上三座神山。《汉书·郊祀志》:“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盖曾有至者,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白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至,三神山乃居水下;临之,患且至,风辄引船而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5]1204三神山的传说当起于方士们的宣扬,由于秦皇汉武的热衷和迷信,而使其影响甚广。这里描写的是宫苑中人工建造的三神山,虽然是仿造的神山,但在人们眼中也还是具有灵异性,其中所生的草木也都被视为灵草神木,且也不是凡人所应处之所。

再如张衡《西京赋》:“清渊洋洋,神山峨峨。列瀛洲与方丈,夹蓬莱而骈罗。……起洪涛而扬波,浸石菌于重涯,濯灵芝以朱柯。海若游于玄渚,鲸鱼失流而磋陀。”[4]415这是描写宫苑中的仿神异山水的建造,并建造通天台以承仙露,与神仙世界的景色相匹配。因为相信山水有神灵,而人又对神仙世界有着热切的追慕,登临神异山水就可能与仙人接近,故而才会对山水,尤其是神话传说较多的山水产生无限的热情。

其次,用夸张的手法体现山水的神奇。

司马相如《上林赋》描写天子游猎场所“上林苑”的范围就极尽夸张之能事:“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4]62甚至夸张南北的距离遥远得连气候都有寒暑的不同,使人觉得“上林苑”的范围简直跟整个汉帝国的版图相等了:“其北则盛夏合冻裂地,涉水揭河”。[4]63至于周旋往来于“上林苑”的河水,四通八达、浩荡曲折:“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出乎椒丘之阙,行乎洲淤之浦;经乎桂林之中,过乎泱漭之壄。汩乎混流,顺阿而下,赴隘陿之口。”[4]62而河流奔泻冲击的声势和纠缠萦绕的状态,也是惊人耳目的:“触穹石,激堆埼,沸乎暴怒,汹涌澎湃。泌弗宓汩,偪侧泌节,横流逆折,转腾潎洌……。”[4]62

枚乘《七发》中水的描写虽然不借神灵传说以助其势,但江涛的形象本身就具有神异色彩:“秉意乎南山,通望乎东海。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4]19

二、《汉赋》中山水景物神学化的原因

(一)受楚风影响

李泽厚先生在他的《美的历程》一书中,对汉文化就下过定论:“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6]114而《汉书·地理志》载:“楚人信巫鬼,重淫祀”[5]1666,楚风中的民间巫祝传统的神游太空,以及神灵世界的虚幻山水的叙述,对汉赋山水景物神学化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汉赋中,尤其是骚体赋,像刘向的《九叹》、东方朔的《七谏》、扬雄的《太玄赋》、张衡的《思玄赋》、贾谊的《惜誓》,文中无不驾龙参螭,驱龙使凤,以诡诞离奇的想象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志趣。

(二)经济繁荣、政治稳定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继秦之后的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而且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强盛期。由于汉王朝在政治和经济上都达到空前的安定与繁荣,疆域版图之大,也是历史上前所未有,在宇宙万物间,人本身的力量,尤其是统治者的力量,得到了具体的肯定。《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述汉初萧何营造未央宫时即提出:“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7]386宫苑修建的规模发展到武帝时臻于极盛,出现了号称“巨丽”的上林苑。这些宫苑不仅具有“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4]313(班固《西都赋》)的象征意义和赫赫威仪,而且更直接地表露出一个帝国征服和占有外部空间的欲望。汉赋中对天子游猎的林苑山水景物的夸饰,以及对京城都会山水地势的描述,就充分表现一份对天子拥有无比权势和财富的赞叹和对帝国统一与繁荣境况的自豪。

(三)神仙巫术思想的影响

神仙巫术思想在汉代也是比较盛行的,也波及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汉代人来说,死亡有着极大的神秘性,由于科学水平低下,于是人们便对死亡产生种种神秘性的思考,一方面幻想死后会有另一片世界跟现在的世界一样或者更好;另一方面,出于对死亡的惧怕,对长生不老的渴望,人们便幻想出各种仙丹妙药试图长寿不老,于是,神仙巫术便出现了。渤海里的“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和昆仑山仙界变成为人们追求的地方。典型的散体大赋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和《子虚赋》、扬雄的《羽猎赋》和《甘泉赋》、班固的《两都赋》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汉赋的创作中,渗入了仙话内容,用神灵化的手法来描写天子的巡游。这实际上是汉代风靡的神仙巫术信仰在文学方面的一种表现方式。

(四)崇尚大美

大汉王朝空前强大,武帝时国土辽阔,人口众多,都市繁荣,宫殿壮观,内无诸侯作乱,外已击却匈奴。《史记·平淮书》记载汉武帝继位才数年,“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早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5]1420天下一统、国家富强的局面,以及汉王朝疆域之内物产之繁盛,客观上形成了“以大为美”的审美意识,汉赋从题材到篇制、到气势、到精神等无不表现为崇尚“大”的审美趋向。这为汉赋的山水景物神学化风格作了铺垫。上林苑是汉武帝在长安附近为田猎娱乐而建造的,事实上只不过是根据地理环境的天然形势,再加上人力塑造的山水,可是在作者的夸饰之下,却有若天地间自然宇宙的缩影,也仿佛是富庶雄伟的汉帝国的缩影,而天子就是它的主宰。

(五)天人感应思想

自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之流就把儒家学说和阴阳五行之说结合起来,炮制了一套所谓“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之道“出于天”等神学目的论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于是这种儒教神学逐渐成为汉代的统治思想。[8]2由于神学家所谓“天人感应”的“人”主要是指帝王或“圣人”,是统治阶级的代表者,所以那些歌功颂德的作品都有神学化的特质。董仲舒认为天的意志表现为气,气的变化表现为祥瑞灾异,“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9]71上天通过降下祥瑞或灾异对人进行褒奖或警告惩罚,这是因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9]71符合天意,天就会降以祥瑞(如凤凰、麒麟、嘉禾等),否则,天就会降灾异(如日蚀、山崩、地震、霜不杀草等)对君土加以谴告惩罚:“帝土之将兴也,其美祥也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物固以类相召也。”[9]76灾异与祥瑞,对于帝王来说,当然最愿意获得祥瑞。他们把得到所谓祥瑞,当作本朝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符合天意的象征而大肆渲染。那些歌功颂德之作必然要把祥瑞纳入文本从而使赋中山水景物神学化。

综上所论,汉赋通过夸张的手法借助神灵传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浪漫离奇的世界,强有力地表现了汉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反映了汉代文学浪漫的本质特征。

[1]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 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 萧统.昭明文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4] 全汉赋[M].费振刚,等.辑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7]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 施昌东.汉代美学思想述评[M].北京:中华书局,1981.

[9] 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张彩云

I207.22

A

1671-8275(2010)06-0116-02

2010-09-15

魏媛(1979-),女,江苏徐州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级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猜你喜欢

汉赋神学神山
扎色神山
年卜热桑神山
本雅明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壮夫不为”与“不讽则劝”——扬雄对汉赋理论的改造与两汉之际文学批评思想的定型
斐洛论犹太神学的合理性意义
永远的神山
都柳江——穿行在神山圣水之间
一篇汉赋一座城
汉赋对水象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