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班
——黄梅戏在鄂东农村的传承与发展模式——以蕲春县春雷戏班为例
2010-08-15徐玉莲何林慧
徐玉莲,何林慧
(1.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湖北黄冈 438000;2.武汉音乐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民间戏班
——黄梅戏在鄂东农村的传承与发展模式——以蕲春县春雷戏班为例
徐玉莲1,何林慧2
(1.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湖北黄冈 438000;2.武汉音乐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民间戏班在挖掘、保护、传承、发展黄梅戏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蕲春县春雷戏班为例,对黄梅戏在鄂东农村的传承方式、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黄梅戏;鄂东农村;传承;春雷戏班
鄂东农村是黄梅戏的发祥地,历史上名伶辈出,香飘不断,并享有“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的美称。黄梅戏之所以在鄂东农村有这种可喜的局面,关键是有一支庞大的、农民群众自己的剧团——民间黄梅戏班。鄂东民间戏班在挖掘、保护、传承、发展民间黄梅戏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蕲春县春雷黄梅戏班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该戏班是活跃在蕲春以及周边地区农村、城镇的民间戏班,演唱的是传统黄梅戏,非常受中老年观众的欢迎,是传承与传播黄梅戏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本文以鄂东蕲春县春雷戏班为例,对黄梅戏在鄂东农村的传承方式、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一、班社及成员
蕲春县春雷黄梅戏班成立于 1993年,班主雷海华。在笔者对这一戏班做调查时,戏班现有成员 13人,其中男演员 2名,女演员 7名,乐队演奏员 4名,音响师由其中一名男演员兼任。戏班的演员来源比较集中,以向桥乡、青石镇和横车镇三个乡镇为主,其中向桥乡有 3人、青石镇有 5人、横车镇 2人。刘河镇 1人,狮子镇 1人、漕河镇 1人。因为班主雷海华是青石镇赵围村人,所以该戏班的大多数演员是来自于青石镇的。在蕲春县的地图上可以看出,向桥乡和青石镇是在同一个方向,青石镇略远一点。青石镇、向桥乡、刘河镇和狮子镇这个四个乡镇在地理位置上,用蕲春的话说就是处于“上乡”,即靠山区的农村,因而该地区的人也较多地保留了相对传统、地道的戏曲音乐文化。
春雷戏班的演职人员年龄跨度从 37岁~70岁。其中 30~40岁 1人,约占总人数的 13%;40岁~50岁 4人,约占总人数的 31%;50岁~60岁4人,约占总人数的 31%;60岁到 70岁 4人,约占总人数的 31%。
戏班演职人员受教育的程度以初中、高中为主。如春雷班小学有 2人,占总人数的 15.3%;初中 9人,占总人数的 69.2%;高中 2人,占总人数的 15.3%。文化程度平均以初中为主。不过从全体演职人员的年龄来看,他们中可以受到初中、高中教育者,已经算是当地的“文化人”了。
民间戏班的演职人员都不是专职的,演出时间也是根据农时季节来确定。演员大部分是农民,在农闲时参加戏班的演出活动,农忙时回家种地。他们中间多数人从小拜师学艺,受过正规的艺术训练,因此具有较高的艺术表演素养。如班主雷海华以及韩艳清、吴春桃等人有的是文艺家庭出身,从小受黄梅戏的熏陶,耳濡目染,有的结业于县文化馆主办的戏训班,多年来一直从事黄梅戏演出和教学,参加过很多的班社剧团演出,因而在当地小有名气。
民间戏班演员是流动的,演员在民间戏班没有任何形式的签约,演员不会长期固定在某一个戏班。他们有时会因为别的戏班演出报酬高于现在的戏班,就转投他班;有的因为现在的戏班没有“点子”(演出邀请),不得已转投了别的戏班。
二、管理与经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地方专业黄梅戏剧团的经营情况不是十分乐观,有的甚至陷入了困境;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鄂东农村的民间班社却如沐春风,生机勃勃。目前仅在蕲春县的 13个乡镇中就有 13个民间戏班。它们就像是生长在田间地头的野花野草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些戏班一般办团时间较长,一般创立于 20世纪80年代初期;演员行当齐全,演出水平精湛,其中多数结业于县文化馆主办的戏训班;此外,衣箱和舞台设备也比较厚实与先进,演出的剧目既有传统的古装戏,也有自编自演的现代小戏,基本能够满足各个层次戏迷的要求。
春雷黄梅戏班所演唱的都是古装黄梅戏,道白说的安徽省安庆话。其剧目内容多是民间传说、宫廷恩怨、家庭伦理故事、惩恶扬善的报应故事,故事情节虽然曲折,但是通俗易懂。很少有悲剧,即使应该是悲剧的也会在结尾给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春雷班只要演到才子佳人的戏,结尾必定是受尽了歧视、欺压的穷秀才最后终于考中了状元,扬眉吐气地回来迎娶了小姐,这种结局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愿望,因此颇受农村中老年观众的欢迎。
象春雷戏班一样,鄂东民间戏剧演出团体具有以下一些显著特点:一是自主经营管理。民间戏班实行班主负责制,班主就是老板,他们或自筹资金,或出面带头集资购置行头,班主对演员的进出和使用,对演出收入、资金管理与分配,对艺术生产、业务处理、市场开发以及后勤管理,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和决定权。二是用人灵活,进出自由。民间班社的演职人员多数实行松散式的管理,所有演职人员必须根据剧目的需要服从班主安排和管理,既能进也能出。三是分配合理,按劳取酬。分配方式大多实行浮动工资制,坚持以戏定角,按劳取酬,同时班主视当月、当季每个人的演出贡献、艺术水平等评发奖励工资,一些重要角色和关键岗位根据需要随时从专业剧团的在职人员中高薪聘用,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原则。四是按需献演,市场灵活。民间班社将演出的主阵地放在农村,群众需要什么就演什么,同时拥有一套全新的市场营销机制,全体演职员个个都是戏曲经纪人,个个都能各显其能。
新形势下,黄梅戏能不能吸引住观众日益挑剔的眼光?如何把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摸索雅俗共赏的路子?黄梅戏专业演出团体如何生存发展?蕲春春雷班这些民间戏班的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三、传承与发展
春雷戏班还在表演艺术方面推动着黄梅戏在农村的传承与发展。首先,在表演的曲目上,春雷戏班很少演“正本戏”即大戏,即使像《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这种耳熟能详的戏也很少演。这不仅因为正本戏需要时间去排练,而且正本戏里场景复杂,需要的演员众多,与民间戏班追求“高效”的演出方式不符合。戏班的演职人员在说到演出戏目时经常提到“正本戏”,《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中没有明确记载什么是“正本戏”,但记载了:“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1](P452-453)在另一本戏曲专著《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有这样的记载:“大戏也称本戏”。除《花针记》等少数几本分上下两本演出外,一般均为单本,以反映家庭生活、社会伦理道德居多。有的批判嫌贫爱富、忘恩负义;有的歌颂慷慨好义、舍己为人或兼而有之,如《荞麦记》、《双结义》《水涌登州》;还有一批控诉封建婚姻制度、同情青年男女向往恋爱自由的剧目,如《山伯访友》、《毛洪记》等;公案戏占的比重较大,主要揭露恶霸、贪官为非作歹、草菅人命,有《乌金记》、《吐绒记》《血掌记 》、《卖花记 》、《鸡血记 》、《三宝记 》、《岳州渡》等,神话戏则有《天仙配》、《桃花洞》等。”[2](P564-565)
通常,民间戏班多上演的是“水戏”,“水戏”根本就不需要剧本,由“发戏”的人 (相当于导演)告诉全体演员,要唱的这本戏的内容,分配好角色。演员记住自己的角色,然后由自己酝酿一下,各人凭经验发挥。蕲春春雷班所演唱的基本都是放水戏,所以同一曲戏在今天和明天唱都会不一样。在这种纯属“即兴演唱”的情况下,自然无谱。但有时候“放的水”很好,唱词和对应的唱腔非常经典,有心的演员就会把这样的演唱记录下来,以后再唱到这曲戏时,就运用自己编好的套路。这种将自己即兴演唱记录下来的乐谱即所谓“水戏谱”。在戏班里,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水戏谱”。有的人是运用文字来记载,有的人是运用文字加简谱来记载,还有的是用自己的方法,也只有自己才能看得懂的符号来记录。春雷戏班的当家花旦吴春桃说,演“水戏”的时候只要记住所演角色的定位就可以了,演大家闺秀的时候,表现要端庄、大方,所“放的水”(戏词)要文雅,诗意;演俏皮一点的角色时,就要幽默、惹人发笑。戏词和表演那就要看各人的悟性和经验了。戏班班主说:“只要你想看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以天天不重样”。他之所以敢于这样说,就是因为民间戏班基本上唱的都是“水戏”。
其次,是他们在戏曲实践中积累的手抄谱。民间戏班里的演员是流动的,蕲春的演员会到本省的黄梅、武穴甚至安徽省搭班子,外地的演员也会到蕲春来搭班子,所以有利于演员之间的交流学习。
在这样戏班流动中,各个戏班唱的戏有相同也有不同。演员会把自己会的戏带到别的班子里,同时也能学习别的班子里的优秀剧目。这样,会产生很多的手抄谱。这样的手抄谱有的记录了作曲者和作词者,有的就只留下了乐谱。戏班里的演员梅卫兵给笔者展示了他收藏的部分手抄谱,有十几本。这还不是他的全部收藏,大部分都在老家放着,带到戏班里的是少部分。戏班里的另一个演员韩艳清告诉笔者,他家里收藏这样的手抄谱有 50多本。
第三是灵活多样的演出形式。黄梅戏的伴奏形式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是弹拨和丝弦乐器,武场是打击乐器。专业剧团伴奏的乐器的人员有几十个,但民间戏班在演职人员的运用上尽量精简,乐队伴奏只用三个人。三位戏班的伴奏人员的位置在戏台的右前方,最靠前位置的是高胡,中间是中阮,最后是锣鼓架。武场的乐器有:吊鑔 1件、钹一对、堂鼓 1个、大锣一个、高音木梆一个和中音木梆一个。这所有的乐器都归一个人来操作,所以通常需要做一个专门的架子放这些乐器,这个架子一般称呼为“锣鼓架”。春雷戏班的武场司鼓的人员吴有恒师傅说,这个锣鼓架在各个戏班的做法是因人而异的,他是按照他的想法和要求跟木匠师傅定做了一个专门的架子:长 70公分、宽 35公分、高 85公分。
同时,演出的场地和形式也非常灵活。根据学犁《黄梅采茶戏班社概况》[3]记载,黄梅戏在民间的演出场所非常多,不仅有临时戏台还有固定的戏台。临时的戏台有:露台、棚台、坡台、坝台、船台、地台、桌台。固定的戏台有:庙台、祠堂台、堂屋戏台、商店戏台、庙内戏台。学犁先生所说的是黄梅戏在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戏台的总结。春雷班大多是戏班自己搭台。如果在镇上演出的话就搭建在广场上,在农村演出的话就搭建在祠堂的“晒场”①上。总之,现在的戏台都是搭建在开阔的地方,那样才能容纳下戏台和观众。另外,据学犁《黄梅戏采茶戏班社概况》[3]记载,黄梅戏演出形式有“灯戏、会戏、岁时节日戏、谱戏、贺戏、船戏、丧戏、酬神戏、纳粮戏、赌戏”。由于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现在的纳粮戏和谱戏、船戏都很少见了,增加了剪彩戏、开业戏、促销戏等。民间的红白喜事、婚丧嫁娶现在请戏班唱戏的很少了,原因在于请一个戏班唱一天戏开销很大,而且一般要连唱三天以上戏班才愿意来献演。所以现在戏班的活动主要是跟商业联系在一起,一些商家、企业,为了吸引“人气”,也为了讨吉兆,在开业时往往请戏班在那里唱戏,以吸引人脉。
注释:
①晒场:在农村的祠堂前一般都有一大块平整的空地,给农民做为打谷子或者晒谷子的场合,所以称之为“晒场”。
[1]刘波.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M].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1990.
[2]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95.
[3]学犁.黄梅采茶戏班社概况 [M].湖北文史资料,1996.
J802.3
A
1003-8078(2010)01-036-03
2009-11-27
徐玉莲 (1971-),女,湖北随州人,黄冈师范学院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副教授。
责任编辑 袁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