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2010-08-15王玲
王玲
(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浅议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王玲
(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大学生杀人、自杀等事件,日益引起人们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关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能力而不具备健全的人格算不上真正的人才。健康人格的培养既是大学生自身内在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应调动学校各种教育力量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熏陶,并联合家庭、社会的力量,共同担负起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新一代人才的职责。
大学生;人格;健康人格
近些年来,大学生杀人、自杀事件不断发生,翻开报纸杂志,打开网络随意一搜,看到的消息令人触目惊心,简直不相信杀人自杀之事是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所为!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也不禁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的大学生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究竟培养了怎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人才?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反思之后,人们渐渐达成一个共识:只有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能力而不具备健全的人格算不上真正的人才,教育必须走素质教育之路才有出路,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应是人格教育。
一、什么是人格和健康人格
1.关于人格的界说
人格是一个在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人们经常用它来评价对一个人的印象,如“他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或“他简直没有人格”等,人们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包含了多重内容。在学术界,人格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人格“Personality”一词源于拉丁文的“Persona”,本意是指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所带的面具。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个演员要扮演许多角色,根据角色的不同而带不同的面具,这有点类似于我国的京剧脸谱,用红脸来表达正直忠义,用白脸表达虚伪奸诈,用黑脸表达刚直不阿。把面具转意为人格,实际上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根据社会习俗的要求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言行,是公开的自我形象,好似演员在舞台上带的面具一样;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或内隐的人格特征,是面具后的真实自我。[1](P242)这是对人格概念的一种形象化理解。
在心理学范畴中,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一般认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什么是健康人格
健康人格是指人格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人格处于健康状态,是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展现主体个性特征的人格模式。通常认为健全人格有七个特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能有效运用智慧与能力、个体心理和谐发展。
二、影响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对于人格形成的原因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人格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受遗传、环境、教育和自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1.生理因素的影响
生理因素包括遗传素质、体貌特征等方面,是人格发展的生理基础。一个人生下来就具有一定的遗传素质,这种素质是人格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和条件。从社会层面上看,一个人的体貌特征最容易优先受到他人的品评,这些生理因素被认可或否定,就会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如外貌长相出众的人,容易成为人们注意和夸奖的对象,有可能使他们形成自我中心、优越感强等人格特质,而那些身有残疾、长相丑陋的人,易成为他人嘲讽和同情的对象,从而使其形成自卑、孤僻等人格特质。大学生很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可能会因自己的形象产生自信或自卑,这对人格的发展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
2.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后天社会环境的熏陶、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培养不断塑造儿童的人格。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也是一个人的终身教师,父母有什么样的人格特征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转移到子女身上,父母的素养以及对孩子的教养态度、教养方式都会明显影响人格的形成。高校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人格的成熟起到重要作用,各种专业化课程的开设和学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来自全国各地的同龄伙伴、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等都大大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大学生人格的发展。每个人都处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中,生活于其中的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会留下这种生存环境和文化的烙印,社会环境和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3.自我的作用
在儿童早期,环境对人格发展作用比较大。随着儿童自我力量的增强,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自我开始主要通过自身心理和行为活动的调节、建立目标和未来理想等来作用于人格的发展。阿德勒、埃里克森、马斯洛等都强调自我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人格的发展需经历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0-2岁)、自主对羞愧(2-4岁)、主动对内疚(4-7岁)、勤奋对自卑(7-12岁)、同一性获得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对孤独(18-25岁)、繁衍对停滞(25-50岁)、自我整合对绝望(50-死亡)这样八个阶段。[2](P35-37)每一个阶段自我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或危机,自我须克服面临的危机才能获得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特质。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强调了自我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纵观人的一生,在儿童早期,人格结构便初步形成。初步形成后的人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终身的可变性和可塑性。后天的环境、教育和自我的作用使人格发展的遗传潜力和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3]正因为这种作用的存在,使得人格教育具有可能性。
三、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必要性
1.健康人格的培养是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内在需求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到成人期的过渡阶段。可以说,这个过渡阶段进行的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他们走向社会以后的适应问题。此时,他们的自我意识获得了急剧发展,由分化、矛盾逐渐走向统一。他们不断的探索自我,思考人生中的种种问题: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今后要做些什么?这些问题不断萦绕在脑海中,牵动着他们的思绪,影响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有的心理学家将年轻人的这一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或“疾风怒涛期”,是有其道理的。一方面,他们意识到自己已长大成人,希望摆脱对他人的依赖,独立去面对人生中的种种问题;另一方面,经验的不足和个性的不成熟,又使得他们在面对一些问题时不知何去何从,内心苦闷彷徨,渴望外界的支持和引导。正因为此,大学生心理问题多于普通人群。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大学生发展的这一特点,根据他们发展的内在需求,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形成健康的人格特质。
2.健康人格的培养是市场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客观要求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大潮对人才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激烈的竞争中要想脱颖而出,仅有一个好成绩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社会呼唤大学生塑造一种现代化的健全的人格结构。上海交大就业中心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分析,其评价大学生五项标准是:专业知识位居第一,占32.5%的比例;人格素质(理想、素质、道德、修养)位居第二,占22.8%的比例;第三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占16.7%;第四是敬业精神,占9.1%;第五是团队精神,占6.6%。[4]可见加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应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
我国心理学界认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塑造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吸收一定的社会文化,经过自身的努力和社会、学校教育的影响,使其人格逐步健康化的过程。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运用学校各种教育力量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熏陶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应是一所学校、一名教师的首要责任。学校作为专门的教书育人的场所,首先,应该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一方面,通过各门学科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各项能力。可以说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人格优化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人格缺陷都源于知识贫乏,能力低下,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好专业课,而且要博览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为自己人格的塑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支持;另一方面,结合学科内容,有机进行人格教育。特别是人文学科本身蕴含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做人之道,学生学习这些学科就是在接受正面的教育和熏陶,我们应该正视这些学科的开设和学习。
其次,作为学生的领导、教师,包括所有工作人员,都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榜样。特别是各位教师,经常接触学生,给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对学生的人格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高尚人格,如思想进步、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认真负责的态度、热情开朗的情绪,都会对学生的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相反,教师的消极人格如粗暴、偏心、神经质、专制等,也可能使学生产生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等人格特征。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主动塑造学生的人格。所以作为教师,言行举止都要三思而后行,应时刻记住背后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我们。
第三,优化育人环境,建设高雅校园文化。人格的形成与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学校的教育环境,包括校园、宿舍、教学设施等有形的硬件环境,也包括校风、学风、学校的传统等无形的软件环境。[5](P144)其中,校园文化建设对人格熏陶有十分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内容、以校园为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6]校园文化的主流应是一种高雅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低俗文化在大学校园也蔓延开来,部分大学生受这种低俗文化的影响,产生拜金观念,一切向钱看,物质欲望强烈,情绪消极颓废。高校作为培养社会高级人才的场所,理所应当要担负起净化文化市场、引导舆论导向、形成崇尚高雅文化的风气。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建立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鼓励学生发展个人的爱好,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联合家庭、社会多种力量,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某些大学生出现的不健康人格行为也反映出家庭教育的不足,家长错误的人生观念、不当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成长起到了阻碍作用。而社会这个大环境更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往往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大学生虽有一定的知识才华,但毕竟人生阅历尚浅,社会经验不足,因此容易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作为学校来说,还应尽自己的努力,沟通家庭、社会有关部门,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开设专门的人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心理素养
我们知道,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探求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身处的这个世界,内心有着强烈的自我完善的渴求。仅从我们学院来看,与心理学有关的课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与健康、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课程,每个学期人数都在百余人以上,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这一内在需求。我们应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大力开设有关课程、讲座,辅之以心理咨询和行为训练,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解决学生在学习、成才、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困惑,及时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纠正人格偏差,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4.帮助大学生形成自我提升机制,加强自我教育能力
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固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个人的自我本身所起的作用也是相当大的,特别是当一个人的自我逐渐形成之后,每一个人更应该对自己的成长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作为大学生个体来说,自我意识水平较高,更要注意通过自我教育来调控和建构人格结构,把外控转化为内控,不断完善人格自我提升的心理机制。首先,养成自我观察、自我监督的习惯,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及时监督自己的言行。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做不到一日三省吾身,至少每天能做到一次,静心想一想自己今天做了什么,有没有浪费时间,有没有做错什么,如何避免和补救等等,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利用时间,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不当的言行。其次,客观评价自我,准确进行自我定位。都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准确的认识和评价自我是自我发展的基础,如果一个人不知自己是谁,不知自己的能力特长和性格特点,就无法给自己定位,就失去了行动的目标。因此,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多与同学、老师、父母、朋友交流,了解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对自己有更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再次,树立理想自我形象,促进自己不断成长。大学生应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树立符合自己实际的理想自我形象,作为自己努力和奋斗的目标,不断克服自己的缺点,增长自己的智慧才干,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才。
[1]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郑雪.试论人格教育的意义、目标和原则[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4).
[4]李清云.论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J].成人教育,2007,(6).
[5]邱鸿钟.大学生心理卫生[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姚红.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塑造[J].江西社会科学,2001,(4).
责任编辑:陈冬梅
G44
A
1671-4288(2010)03-0131-02
2009—10—21
王玲(1970—),女,山东诸城人,潍坊学院教育科学与传媒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