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生注意品质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2010-08-15黄晓萍

关键词:歌唱注意力声乐

黄晓萍

(咸宁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论学生注意品质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黄晓萍

(咸宁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注意贯穿着全部的学习心理过程。在声乐教学中,注意的品质会较大程度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注意力品质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方法进行阐述,以期为声乐教育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声乐教学;注意;注意品质

声乐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注重学生对声乐的实际体验。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声乐体验关注学生对声乐知识的构建,关注学生的声乐学习从认知、理性范畴扩展到情感、人格发生和发展。因而,对学生而言,声乐学习是一个非常艰苦、漫长的过程,它受多种心理因素如感知、注意、情感、意志、音乐思维及个性特点等的影响,其中注意尤为重要。

一、声乐教学中的注意

学习是人类一种最普遍的行为,而声乐学习则是一种相当特殊的行为,但它也是符合人的普遍学习心理规律的。声乐学习的过程,包括发声训练、歌曲学唱、舞台演唱等诸多活动,是一种高级而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由于人的任何与心理有关的活动都离不开注意,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并始终伴随着心理活动,保证心理活动的顺利进行。声乐学习中的注意心理也不例外,注意贯穿在发声、学歌和演唱的全过程中,关系到声乐学习能否顺利进行。教学中我们可以区分两类学生:一类是在声乐学习中容易集中注意,另一类是难以集中注意。这种现象往往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注意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应该不论在什么时间、地点情况下,都要保持集中注意,即使有无关的刺激或干扰,都不能分散注意力或失去信心,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只有用注意力来进行歌唱,才能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

在声乐学习中,良好的注意心理是指学习者的心理活动能够有意地选择、指向与发声、歌唱息息相关的特定对象和范围,并且能够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监督,使注意的强度能按声乐学习的规律和要求保持一定的持久性。同时,在单位时间里,按照发声练习中的呼吸、咬字吐字、调节发声器官和共鸣腔体等声乐学习步骤主动、及时地把注意进行合理分配、灵活转移。在声乐学习中,注意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能使人的心理活动富于组织性、积极性、清晰性和深刻性,作为一种意识倾向特征,能使歌唱者避免各种外在干扰,集中注意力进行歌唱,从而大大提高声乐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效率。

在心理学上,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的高度表现。注意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其对信息的选择性。注意的对象既可以是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也可以是我们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声乐教学中的注意,就是学生在声乐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学习和体验,对与教学中的无关的刺激未加理会,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到老师的讲解和示范中去。

“注意”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基础。在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只有保持高度的注意,才能保证清晰、准确、及时、完善地反映客观事物,顺利地完成活动。因此,注意在声乐教学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歌唱行为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它能保证学生及时地集中自己的声乐学习活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这样谈起“注意”的作用:“注意是一扇门,一切来自外部世界的刚刚进入人的心灵的东西都要从它那里通过。”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苟子·解蔽》)

指向和集中是注意的基本特性。所谓指向性,是指在某一瞬间,人们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的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一定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指向和集中是同一注意状态下的两个方面,两者紧密联系。例如,学生的声乐学习中的注意,它并不是指向声乐教室或琴房里的所有事物,而是有选择地集中于教师讲授的内容或自己的声乐体验上,而且较长久地集中在这一活动上,同时对妨碍这一活动的周围加以抑制,离开一切与声乐教学无关的事物,保证自己对教师的讲课内容有清晰完整的反映。

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伴随着心理活动过程并贯穿始终的,脱离心理活动的注意不能独立存在,离开注意,心理过程也无法活动。因而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组织特性。注意的能力称为注意力。衡量一个人的注意品质的因素主要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等。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指通过意志努力,把注意有目的地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上的一种品质。注意力稳定的标志是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注意的高度集中,是学习、工作高效率的保证,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注意力的一种高级形式。在声乐课堂教学中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把注意保持在歌唱发声中。为了维持学生在声乐课堂上注意的稳定性,使学生的注意力维持在我们的训练目标上,不致分散,教师除了要着重强调所学歌唱发声技术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该项技术的重要性之外,还要把技术要领讲解清楚,多作示范,使学生能充分理解、领会技术要求。

注意力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也叫注意的广度,它反映的是注意力品质的空间特征。注意广度也表明知觉的范围。在同一时间内注意广度越大,知觉的对象就越多;注意广度越小,知觉的对象也越少。歌曲演唱过程就是一个注意力范围的感知过程,歌唱过程中既要注意气息的协调运用,又要注意发音位置的正确,也要注意全身各部位肌肉的紧张与放松,还要注意共鸣器官的协调配合、歌曲表现、咬字吐字、音乐节奏、力度强弱等,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因素。

注意的分配又称注意的时间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对象上去的能力。实践和实验表明,人是可以“一心二用”或“一心多用”的,例如,教师可以一边授课,一边观察学生听讲的情况,学生也可以一边听讲,一边做笔记等。

注意力的转移是指根据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调动到另一个对象上,或者在同一种活动中由一种操作过度到另一种操作的特性。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不同,注意的转移是另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活动,它使一种活动合理地被另一种活动所代替。学生上完第一节课之后,不受这一节课的饶有兴趣的内容所干扰,自觉地做好上第二节课的准备,这就是一种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有一个过程。我们常说的“万事开头难”指的就是注意还没有完全从别的活动转移到新的活动上来的一种表现。

二、声乐教学中学生注意品质的运用

在声乐教学的各个环节,只有做到对一定注意范围保持稳定、持久,以及做到注意的合理、科学的分配和及时、灵活的转移,才能有助于使各种发声技巧有效协作,科学地发出美妙的声音,才能有助于使演唱获得最佳效果。这是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同时也是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注意的稳定性

广义而言,注意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心理活动总是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活动,而是指虽然行动所接触的对象和活动本身有所变化,但注意的总方向和总任务却没有改变。例如,学生在上声乐课时既要注意气息的低控制,又要注意声音的高位置、要注意喉咙的打开与声带的闭合、声音的靠前与靠后、还要注意真假声的运用、软腭上提与喉头向下等。由于这些活动都服从于学习歌唱发声技术这一项总任务,它们属于在注意稳定性范围之内的注意转移,这种转移有积极作用,它可以防止疲劳,提高注意稳定性。

在声乐教学中,要让学生保持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教师就要了解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和掌握提高稳定性的方法:

1.要让学生非常明确课堂学习任务,或歌曲的具体演唱要求,如声音要求、气息要求、力度要求、速度要求、节奏要求、情感要求等等。

2.要使注意对象内容丰富,活动多样化。不同的活动最好是交替进行,并在活动中不断地提出新问题。如上面的这些目标要求要分开进行,一个一个地逐一练习完成,让学生觉得始终都有新问题要完成,而使他们的注意力不至于分散。

3.注意与实际活动相结合,可以起到组织和控制注意的作用,使注意较长时间地稳定在所注意的对象上。教师在教学中除了理论讲解、示范教学和学生模仿练习之外,还要更多地结合具体歌曲进行综合技术练习,或者多让学生在舞台上演唱,使学生的注意力较长时间地集中在演唱歌曲这一对象上。

4.注意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与人的积极性有关。如果人对所从事的活动持积极的态度,有浓厚的兴趣,那注意就容易稳定、持久;相反,如果人对所从事的活动持消极态度,缺乏兴趣,注意就容易分散。因此,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要多加肯定和鼓励,调动他们的声乐学习热情,而保持长久而稳定的声乐学习的注意力。

(二)注意的范围

一个人的注意力范围,可以因各种条件而变化。首先,刺激物的特点会影响人的注意力范围,一般来说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注意范围就越大。因此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对同一类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要在同一时段集中教授,即讲解后要及时示范,并让学生及时进行集中训练,达到基本掌握之后再进行下一知识点的教授,如果在同一堂课内罗列过多的知识点或讲授的知识太凌乱,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其次,注意力范围随着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个体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整体知觉能力越强,注意的范围就越大。专业素养深厚的人在阅读专业资料时可以做到“一目十行”,非专业人士即使逐字逐句阅读也不见得能正确理解。歌唱是一种心理创造,是高级心理活动现象。歌唱中我们不仅要把感知、记忆、思维、情感都集中于演唱的作品上,同时还要注意到对歌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对旋律和节奏的把握以及对呼吸、吐字和共鸣等表现技巧的运用。因此,在声乐教学中,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教师对于不同层次或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求注意的范围是不一样的,对于低层次或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由于是刚开始学习声乐,知识经验缺乏,只能要求其注意或发生位置、或气息位置、或共鸣位置、或某歌曲的咬字吐字等单一的目标,这样注意目标范围小,学习目的明确,就可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对于高层次或高年级而言,随着声乐知识的增长,注意的范围就要不断扩大,既要要求其注意演唱技巧方面的问题,又要要求注意对旋律和节奏的把握,同时还要注意对歌词内容和情感的处理。只有这样不断扩大学习范围——即注意的范围,学生才能不断提高声乐演唱水平。因此良好的注意力是我们歌唱取得成功的保证,它不仅表现在音乐作品的表达方面,同时也表现在一朝一夕的声乐训练上。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注意力范围在生活实践中日益显示其重要的意义。注意力范围的扩大,有助于在同样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能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

(三)注意力的分配

声乐教学中注意的分配,教师须通过不同的声乐学习训练阶段,使学生对声乐训练的每个环节均先后达到熟练掌握,然后,对学生的声乐训练提出整体要求,最终形成一个能自如协调的操作系统。

1.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

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中,如果只有一项是不大熟悉的,这一项不大熟悉的活动可以集中较多的注意力去对付它,使之成为注意的中心,其余的活动所要完成的动作由于比较熟练或者已经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只要稍加留意或使之处于注意的边缘即可,这样,就可以保证几种活动同时进行。我们可以做到边听报告边记笔记,显然是由于写字已经达到熟练甚至自动化的程度;驾驶技术高超的司机可以边驾车边为乘客报站名,也是这个道理。声乐教学中也是如此,当一种演唱技术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时,应及时把注意力分配到另一个新技术的学习上,以求问题的各个击破。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有联系的活动才便于注意分配。这是因为活动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形成固定的反应系统,经过训练就可以掌握这种反应模式,同时兼顾几种活动。例如,歌唱者在自弹自唱一首歌时,必须是同一首歌谱,使眼睛看歌谱,手指弹歌谱,嘴里唱歌谱等动作都能同时协调的完成,它是借助了活动间的内在联系或人为建立起活动间的联系,以达到注意的分配。

3.分配注意的技巧

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的动作,如果巧妙地迅速更替进行,那么注意的分配就能顺利实现。就像弹奏钢琴时,眼睛在曲谱、音键和手指之间迅速来回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掌握了注意分配的技巧之后,便可以加快弹奏速度,应付自如。

因此声乐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注意在几个目标中只能有一个目标不够熟练,而其它的目标都已运用自如,这样才能有比较集中的注意力来学习这个不够熟练的目标,以保证整体的演唱结果。如果你有两种目标较为生疏,恐怕就会让学生为难了。在教唱歌曲时,就要要求学生对歌谱非常熟练,不能让音高、节奏和歌词过多地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精力对技术进行准确的运用。当学生在技术上磨练熟练后,又要注意挖掘对作品情绪的感受和表现,再下一步就是面部表情和全身整体动作自如的训练,这样逐步分配注意,直到逐渐全面地掌握歌唱技能技巧。

(四)注意力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就是从—个对象迁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它是有目的的主动调动。教师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注意转移品质,须在培养学生热爱声乐艺术,引导始终对声乐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声乐的步骤和演唱须注意的各个环节,并让学成自觉执行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方法。

声乐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的发声方法,必须准确把握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和吐字等歌唱器官的机能活动状态。而声乐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往往对这些理论性的知识感到无所适从,常常顾此失彼,被其玄妙的理论搞得望而生畏。此时声乐教师对其声乐理论及相对应的生理肌理的理解,完全可以通过恰当的比喻传授给学生,分散学生的过分注意,使其对理论的专注转移到自然、合理的发声过程中。因为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上,违背自然的原则去追求“决窍”和“玄妙”将会造成失败。歌唱训练中感性应多于理性,所以我们可以恰当地运用注意力转移的方法,让学生更多地从感性的角度把握理性的内容。通过多听、多看、多观摩来提高学习效果,获得正确的歌唱能力。

例如,在教授正确的呼吸方法时,学生往往出现端肩、提胸、全神贯注于呼吸的生理状态,追求有关的肌肉收缩而丧失对于呼吸控制的自然协调,致使气息僵滞无法流动。此时教师可以将其注意力转移到建立一个良好的歌唱姿势上来,用生活中习惯的呼吸现象进行科学的引导,应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又如,当人们开怀大笑、伤心抽泣、热烈欢呼、恐惧或啼哭时,都能很自然合理地运用横隔膜、腹肌、喉、舌、声带和咽壁的力量,也能有机地协调共鸣腔体的运用。把这些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联系到声乐理论中反复体会,结合具体的声乐训练,往往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歌唱方法,从而提高声乐技巧。用比喻的方法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收到理想的效果。由于没有过多的僵硬理论来约束,学生从生活的简单现象中体会、总结、积累,经验和理论结合并用,唱起来就放松多了,也更容易找到所需要的声音感觉。

再如在教授高音的训练过程中一定要用科学的方法,不能急于求成。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唱高音时提气、抬头、端肩、扬手,甚至喉结往上跑,造成声音的关、卡、压,此时教师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去练、去喊,否则只能给学生增加精神负担,使声带和喉部肌肉因用力过度引起沙哑甚至失声,这时如果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歌曲的感情处理上,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去歌唱,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还有在学生演出之前的训练,如何合好伴奏,什么时候上台,怎样上台,如何把握表情、动作,如何入境、高潮,难点如何把握等,都要在课下一步一步地把演出的各个环节整理清楚、训练到位,这样才能在实际演出时顺利地实现一个又一个注意的转移,从而在技术和情绪两个方面都能够完整地表现作品。

除此之外,教学中常提到的“真声假唱,假声真唱”、“高音低唱,低音高唱”、“闭口音开着唱,开口音收着唱”等,都体现了利用意识转移的教学特点,引导学生寻求自然规律,寻求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用科学的辩证方法,宏观地分析、对待问题,融会贯通地将它们统一到整体歌唱的有机结合中来,从而达到歌唱器官的协调与平衡。

声乐教学中,注意力的转移时时刻刻都在进行,教师如能巧妙地运用注意力的转移,将学生的情绪保持在最兴奋的状态之中,就会使声乐课堂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论

歌唱是最富有感情的艺术,是以声传情,以情感人的艺术。声乐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教师必须深入地研究声乐教学法,科学地运用注意的规律,牢固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从生硬的理论教学约束中解放出来,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重视心理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歌唱思维意识,用脑去想,用耳去听,用心去体会,使学生自觉地保持高涨的情绪来学习声乐知识,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

[2]王英.对音乐·心理及意向问题的分析[J].音乐探索,2005,(1).

[3]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4]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5]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王屏.谈声乐教学中的注意力转移[J].音乐天地,2004,(4).

猜你喜欢

歌唱注意力声乐
让注意力“飞”回来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扬眼”APP:让注意力“变现”
歌唱十月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