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壮族土司制度研究:问题与路向

2010-08-15

贺州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广西壮族土司壮族

蓝 武

(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广西壮族土司制度研究:问题与路向

蓝 武

(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广西壮族土司制度的研究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足值称道。与此同时,研究中的缺失和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总结和研究。不断挖掘新史料,创新研究方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应成为今后土司制度研究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加强土司学术研究与地方的互动,不失为今后土司制度研究深入发展的有效路径。

广西;土司制度;存在问题;发展路向

广西壮族土司制度从萌芽、确立、发展、鼎盛到崩溃,历经唐、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上千年,对壮族聚居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成为研究壮族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广西地方史和民族史研究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同仁已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召开学术研讨会、汇编参考资料、出版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开展田野调查等多种方式方法,对广西壮族土司制度作了较为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对进一步完善壮学学科建设和推动壮族历史研究意义重大,这是值得称道和肯定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学无止境,研究无极限,在近半个多世纪的广西壮族土司制度研究中,其出现的缺失与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总结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找准我们今后研究工作中致力于达到的目标和主攻的方向,这对于深化壮族土司制度及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是颇有裨益的。有见于此,笔者不惴谫陋,试略述之,祈盼同行专家、学者有以教焉。

一、丰硕成果下的研究缺失与存在问题

纵观国内外学者研究广西壮族土司制度的历程,为时已有半个多世纪,期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公开发表的成果来看,广西壮族土司制度研究真正步入正轨并取得显著成绩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的。在此之前,由于种种原因,研究成果所见不多,研究工作甚至曾一度陷入停滞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随着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党的民族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壮学研究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迈上了新的台阶,土司制度研究在总体上有了新的进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1年广西壮学学会在南宁成立以后,广西土司制度研究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和研究领域空前开阔,一批水平较高的研究论著相继出版,一批有独到见解的学术论文相继发表,壮族土司制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综观近三十年来学界研究广西壮族土司制度之总成绩,可一言以概之:成果丰硕,缺失尚存。其成果之丰硕,笔者已有专文论述①,恕不赘言。而其研究缺失与存在问题,愚见以为,大要归之,约略表现在如下数途:

(一)从总体研究成果上看。国内学者对广西壮族土司制度的研究,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研究论著尚属不多。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90年代以来,许多历史学、民族学研究者,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对广西壮族的历史和现状做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对有关重要问题展开了专题研讨,从而将广西壮族土司制度研究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从总体上看,迄今为止,公开出版的专著尚是寥寥无几,公开发表的论文为数不多,个别观点尚值得商榷,研究的盲点依然存在。在国外,研究壮族土司制度的国家甚为寥寥,成果亦稀,其中尤以日本学者用力最勤,所涉最广,成就最大。但截至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在壮族土司制度研究领域内尚缺乏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二)从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看。迄今为止,学者对广西壮族土司制度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大多数学者仍以历史文献研究法为主,运用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的尚属不多,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土司制度进行研究的方法相对较为缺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综合性研究较多,区域性研究极少。学者们多从宏观的角度对壮族土司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变迁进行整体性研究,而分区域乃至分姓氏进行个案研究者尚属不多,明显缺乏“点”“面”结合。

(三)在研究资料的运用上看。长期以来,广西壮族土司制度研究中的资料来源,学者们仍大多注重和局限于对方志、族谱、正史、杂史、文集等各种物质文化资源的研究和运用,不可避免地因循着“从文献到文献”的传统研究套路,而对传统土司统治区的墓志碑刻、遗迹遗址、口碑资料、民间传说、宗教信仰、工艺美术等各种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研究和利用尚显薄弱,田野调查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研究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一是学者向来多注重于对桂西土司进行研究,对桂东土司的研究较为薄弱;二是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于广西区域范围之内,而将广西土司制度作为一个整体与其它域外土司制度进行对比性研究者甚为缺乏;三是研究的时段大多集中于明清时期,且尤重于对改土归流的研究,缺乏对广西土司制度的整体观照;四是在写作体例上,综合性研究居多,专题性研究较少,宏观研究者居多,微观研究者略欠,即便有也欠深入。对广西土司制度的制度构成及其各个层面的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相对缺乏。

(五)从研究的视角与内容来看。以往学者对元明以前广西土司制度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土司制度的建构研究,对清代以后广西土司制度的研究,大多着墨于土司制度的解构(即“改土归流”)研究。对广西土司制度体系构成的政治层面研究较多,且大多仍侧重于对历史事件的回放与铺陈,缺乏对其性质与特点的提炼和全方位剖析;而对作为土司制度体系构成之一重要层面的土司传统社会经济生活与文化教育发展状况的研究甚为薄弱,对土司在社会经济与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就鲜有论及,至今尚难见到有关土司传统社会经济生活与文化教育发展状况的研究论文。这种研究的不平衡性,导致整个广西壮族土司制度的全貌未能得到充分揭示,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广西土司制度乃至壮族历史文化的整体认识。

(六)从研究者人员构成来看。迄今为止,大家所熟知的专攻壮族土司制度史研究而又卓有成效的学者屈指可数,其中年轻学者所占比例甚微,这对深化壮族土司制度的研究和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极为不利。

二、在继承前贤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新史料,创新研究方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勿庸置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特别是近三十年来,学术界对于广西壮族土司制度的调查和研究,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方面,均有了较大的进展,在研究视角、研究层面和研究领域诸方面均有所突破和创新,从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愚见以为,对于一种在历史上存续了几百年乃至近千年的制度来说②,仅有这些研究成果还是远远不够的,此与土司制度的长期存在极不相符。从总体上看,学界对广西壮族土司制度的研究在全面性和系统性等方面尚存不少薄弱环节和亟待加强之处。同邻省的土司制度研究相比,广西的土司制度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自身研究的发展也极不平衡。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研究积淀和美中不足,又为后学者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写作空间,故其研究前景理应看好。展望未来,笔者以为,对广西壮族土司制度的研究,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不断挖掘新史料,创新研究方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应成为今后壮族土司制度研究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即是说,要深化对壮族土司制度的研究,必须着眼于从研究资料的发掘、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研究领域的拓宽等方面加以突破和创新。基于此,今后至少应该注意和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注意研究层面中的点面结合。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开展综合研究,在综合研究的同时加强对个案(诸如大姓土司)或专题的深入研究,努力将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使两者相得益彰。特别是随着壮族土司制度研究的深入,粗线条的研究固不可少,而分区域、按专题深入研究的趋势日益明显且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加强田野调查工作。壮族土司制度研究要创新发展,资料的发掘至关重要。我们必须下大力气详细地占有各种史料,除了要尽可能多地占有各种文献资料外,还要广泛开展壮族土司制度研究中的田野调查工作,加强对传统的土司统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研究和利用,加强对各种非文本资料进行广泛地搜集、整理、解读和运用。

(三)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壮族土司制度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体系。传统的土司制度研究大多侧重于土司政治史的研究,而对土司经济与文化的研究,虽有但尚属不多,迄今尚难找到一篇完整的关于壮族土司文化教育方面的综合性著述。因此,深化对土司制度体系结构中的社会经济生活与文化教育层面的研究实属必要。今后在充分掌握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在土司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宗法形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四)注意研究方法的转换与更新。一方面,要切实改变传统的壮族土司制度研究偏重于纵向比较研究的做法,进一步加强对广西东部、南部土司建置沿革与分布的区域性研究及桂东、桂西土司间的对比性研究,进一步加强对广西壮族土司制度与域外土司制度的横向比较研究;另一方面,要切实改变传统的土司制度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的现状,充分发挥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地理学、文献学、行政管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在壮族土司制度研究中的功用及其综合运用,从而不断推陈出新。

(五)加强与国外学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在壮族土司制度研究领域内,虽然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曾有过交流与合作③,但这种状况还是比较少见的。今后,可以通过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互派访问学者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学者在土司制度研究领域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互为补充,携手推动土司制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六)注重研究梯队建设。挖掘、整理、研究和传承土司文化,对于壮族社会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老一辈学者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今之学者虽或有志于承此学业,惜趋之者少,成果甚微。是故切实加强土司制度研究中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已成当务之急。

三、土司制度研究在与地方的互动中创新发展

任何学术研究的新进展,应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域文化研究更是如此。除了学人自身的努力外,学术研究机构的引领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也是重要的因素。土司文化研究概莫能外。我们欣喜地看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1年广西壮学学会在南宁成立以后,在一些学术前辈的关怀、支持和帮助下,广西壮族土司制度研究出现了可喜的发展势头,一批新作相继涌现,从而将土司制度研究不断引向深入。在广西壮学学会的推动下,先后出版了苏建灵《明清时期壮族历史研究》④、张声震主编的《壮族通史》⑤、粟冠昌《广西土官制度研究》⑥等壮学研究学术专著。这些论著在壮族社会发展史和土司制度研究等方面均有所建树与突破,解决了不少前人尚未解决的难题,足资参考。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一些新人也开始斩露头角,著书立说,成为壮族土司制度研究领域的新气象⑦。地方学人与学术研究机构对壮族土司制度研究也极为重视,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目前,由广西壮学研究中心主持的大规模的壮族土司资料分区域收集与整理工作正在进行之中,结题拟分七卷本出版,我们相信这一惠泽后人的学术研究工作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达到预期的目的和取得良好的效果。

地方政府对土司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及土司历史文化研究与开发利用工作的重视也在凸显,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以广西忻城为例,除了对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被誉称为“壮乡故宫”的莫土司衙署进行修复外,为进一步挖掘土司历史文化资源,增强全国土司文化研究与交流,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以及旅游产业的发展,2009年4月15日至18日,由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来宾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土司文化研讨会”在广西来宾市忻城县举行。大会组委会为此向大会提交了有关土司管理制度的灵魂与精髓、土司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异同、土司文化研究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忻城土司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内在联系、土司文化范畴与壮民族文化的衔接、土司文化在壮族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等10个参考议题,足见地方政府对土司历史文化研究的关注和重视。在这次研讨会上,来自国内的40多位专家学者,共提交了36篇学术论文,大家着重就土司文化的地位、影响和作用以及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并就成立土司文化研究中心和建立土司博物馆等问题进行了提议和商讨。或许正是由于地方学人、学术研究机构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得忻城土司历史文化研究近年来一直处于广西土司历史文化研究的前列,不仅研究成果明显增多⑧,而且也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效地实现了良性互动⑨,不失为区域土司历史文化深入研究与合理利用的典范。

事实证明,一个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一批有识之士积极、主动、热心地参与地方文化活动,努力播撒先进文化,致力于地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为地域文化的发展增辉。这业已成为当代社会各界所共识。近些年来,由各种学术团体和地方政府联手组织举办各种地域历史文化研讨会,诚邀各地专家、学者莅临本土对地域历史文化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进行把脉,这已成为当今地域历史文化研究创新发展的重要模式。土司文化是一种特色文化,是区域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加强土司文化研究与地方社会的互动,不失为土司制度研究取得新进展的有效路径。因此,以土司文化研究为切入点的忻城“三节一会”(土司文化旅游节、金银花节、桑蚕节暨商贸洽谈会),就如何挖掘土司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和特色旅游进行研讨,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相互促进,确实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的。

壮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土司制度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壮族土司制度研究不仅涉及的时间跨度大,而且内容牵涉面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挖掘新的研究史料,去探幽索隐,去拓宽研究视野,去寻求新的研究方法,去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唯其如此,方能在这一民族史学的天地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创新,有所提高。因此,只有充分地了解壮族历史上的土司制度,才能全面而准确地认识壮族的历史与文化,反之,要全面而准确地认识壮族的历史与文化,就必须充分地了解壮族历史上的土司制度,两者密不可分。常言道: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学者从事这项课题的研究,同时有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早日面世!

注释:

①参见拙文:《广西土司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载《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②关于土司制度确立的时间,学界说法尚有分歧。或以为确立于宋代,或以为确立于元代。然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土司制度存于世者大抵有几百年乃至近千年之久却是不争之事实。

③譬如,谷口房男(日本)、白耀天(中国)编著《壮族土官族谱集成》,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谷口房男(日本)、杨勇、廖国一(中国)合著《土司制度论》,载《百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④苏建灵:《明清时期壮族历史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⑤张声震:《壮族通史》(上、中、下),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⑥粟冠昌:《广西土官制度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⑦黄家信:《壮族地区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韦顺莉:《清末民初壮族土司社会研究——以广西大新县境为例》,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⑧有关忻城土司研究方面的成果,著作类的主要有:覃桂清著《广西忻城土司史话》,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政协忻城县文史委员会编《忻城文史资料》(土司专辑),1991年版;莫汉中主编《忻城莫氏土司官族诗文选注》,2000年版;蓝承恩著《忻城莫氏土司50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论文类主要有:黄雪梅《“裁流复土”与莫氏袭官——广西忻城土司秘史之一》,载《柳州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黄雪梅《莫氏袭官与忻城土县的社会经济——广西忻城土司秘史之二》,载《柳州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等等。

⑨一年一度的忻城县“三节一会”(土司文化旅游节、金银花节、桑蚕节暨商贸洽谈会)就是很好的范例。2009年4月举办的忻城县第三届土司文化旅游节推出三大亮点:一是组织全国土司文化研讨会;二是推出“土司风云”原生态大型开幕式文艺演出;三是举办土司风韵和壮民族风情的民族精美手工艺品展。这是忻城县将土司文化旅游节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土司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的重要标志。

The Research of Guangxi Zhuang Chieftain System:Problems and Directions

Lan Wu
(History Department,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1,China)

So far,it was well worth praise that the research of Guangxi Zhuang chieftain system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In the meantime,there were some lacks and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that we should seriously summarize and study again.Constantly digging new historical materials,innovating research methods,developing an area of study,should be the focus and the main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research of Chieftain System.It was an effective wayof developing the studies of chieftain system to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chieftain and the Local.

Guangxi;Chieftain System;Problems;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K28

A

1673-8861(2010)01-0029-04

2010-01-18

蓝武(1970-),男,壮族,广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所所长,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史、民族史。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华南边陲传统民族社会的国家认同——以壮族土司制度为实证”(08XMZ015)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广西壮族土司壮族
浅谈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的审美教育内容和意义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壮族民歌“喜”的情感表达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钢琴音诗化的广西壮族民歌音乐浅析
乌江流域土司文化述略
广西壮族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
广西壮族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舌象与证素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