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张磊捐款之事往深处想
2010-08-15◎/叶芬
◎/叶 芬
据报道,海归博士张磊向他的母校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款888.8888万美元,据说这是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到目前为止收到的毕业生捐赠中最大一笔个人捐款。这则消息极大地刺激了国人的神经。纵观张磊的成长经历,绝大部分是在国内接受的教育,并以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国内名校人民大学的最热门的国际金融专业,而后到耶鲁大学留学。就现有的资料尚不知他在耶鲁大学的学习状况如何,但他在国内学习的状况,仅就“高考状元”这一头衔,用“殊荣”二字来形容绝不为过。张磊解释自己捐款行为的一席话中,说“耶鲁管理学院改变了我的一生”,由此可见捐款带有很强的感恩色彩。令人不解的是,张磊在国内接受了十几年教育并且获得常人梦寐以求的荣誉,而在耶鲁大学接受教育的时间远远短于在国内的时间,并且,恐怕也难以获得像“高考状元”这类万众瞩目的殊荣。然而在感情的天平上,张磊却向耶鲁大学倾斜,这一现象值得深思。
这些年来,面对毕业生各种不文明的离校行为,国内高校伤透了脑筋,将引导毕业生文明离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制订方案、组织活动、采取种种防范措施:有加强感恩教育的常规手段,有办实事营造温馨环境的温柔牌,也有将不文明离校行为记入档案的杀手锏。多年教育,朝夕相处;一朝分手,怒目相向。此种现象,令人震惊。培养的学生,形同路人、仇人,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到底是学生寡情薄义,还是承担育人之责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伤了学子的心?我们在对这种现象痛心的同时,有必要对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反思。
教育是“爱”的事业,只有真爱才能产生真情。然而无处不在的教育逐利行为,使得“爱”成为挂在口头、写在纸上的口号。各种教育收费和违规的变相收费,使教育行为商业化,无情的等价交换的市场法则取代了温情脉脉的情感。高校收费让贫寒之家的孩子为上学背上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有支付能力的才能享受,无钱的只能望洋兴叹。此种状况,学校对学生的恩情何在?学生又怎能产生感恩的想法?更令人担忧的是,教育的逐利行为会给青少年心理造成严重的扭曲,让正在成长中的孩子过多过早地接触到社会冷酷的一面。
教育评价的功利化导致学生成为评价指标中的筹码,为提高升学率违背学生的意愿、违反学习的规律、置学生的身心健康于不顾,拼命加班加点。升学率上去了,但怨恨的种子却埋下了。即便是贵为“状元”的学生,也未必领学校的情。学校的荣誉有了、牌子有了,可学生却没能从学校教育中得到“改变了自己的一生”的东西。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也道出了教育的精髓。反观我们的教育,有多少虚假的东西?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本应是用来指导规范学生思想、道德和行为的针对性很强的教育,可形式主义、教条化取代了活生生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口号叫得震天响,可事实上竭力推行的还是老一套。为迎接各种检查验收,大做表面文章,甚至编造假资料。还有学术造假、教育腐败、招生骗局等等,这些东西无不在戕害学生的心灵。有道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自身已经失范,如何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
张磊将巨款捐给他人,作为国人,心里都会有点不快。但区区数百万美元与一代人的成长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如果我们能就此进行反思,对现行教育的缺失很好地梳理一下,并采取长善救失的措施,给一代青少年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让学生的情感与心智都得到健康发展,让学生能学到可以改变一生的东西,那么我们收获的东西,将不仅仅是学生感恩的捐款,而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