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改革中的英语教师胜任力略论
2010-08-15卞月芳
卞月芳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223003)
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改革中的英语教师胜任力略论
卞月芳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223003)
教师胜任力是与教育活动直接相关联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工作动机、自我形象、社会角色或个人特质的总和。有效开展项目化课程改革是衡量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学胜任力的重要标志。开展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学胜任力评价,应突出实践技能适应、课程开发创新、寻求资源支持、团队协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等要素,促进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化成长。
项目化课程改革;英语教师;胜任力
一、胜任力与教师胜任力的内涵
胜任力(competency)也称胜任特征,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有关胜任力的概念众说纷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将胜任力定义为“在工作情境中员工的价值观、动机、个性或者态度、技能和知识等关键特征,以及组织与市场相关联的独特的智力、过程和产品能力”。英美学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知识、技能、个人特征都被认为是胜任力,只有满足以下三个重要特征才能被认为是胜任力:绩效关联,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绩效;动态特征,与任务情景相联系;显著性,能够区分业绩优秀者与一般员工。[1]在美英两国开展的胜任力运动推动下,胜任力研究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得以广泛应用。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将国外胜任力研究运用于人才招聘、绩效管理、教育研究等方面,建构了相关行业的胜任力模型。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对教师专业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胜任力研究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关于教师胜任力,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其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国外学者Dineke E.H.认为,教师胜任力指教师的人格特征、知识和在不同教学背景下所需要的教学技巧及教学态度的综合;广州大学邢强与孟卫青认为,教师胜任力指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北京师范大学曾晓东认为,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知道的(知识)、能做的(技能)、信仰的(价值观)的具体内容。[2]比较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他们一致认同教师胜任力指与成功教学有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在胜任力的其他特征上存在争议。综合相关研究可以认为,教师胜任力是与教育活动直接相关联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工作动机、自我形象、社会角色或个人特质的总和,是决定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或科研工作中能否成功采取行动的关键性因素,体现为教师是否具备在教学情景中有效影响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的潜在的、较为持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二、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改革中的英语教师胜任力要求
职业教育是与技术紧密联系的教育类型,是对受教育者传授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而技术知识是根据技术实践的需要有选择地组织起来的,生成技术知识的过程必须遵循技术知识的工作逻辑。无论在技术活动中,还是在个体认知结构中,技术知识都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与学。推进项目化课程改革,顺应了高职院校大学生技术知识学习规律的客观要求,成为促进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课程项目化要求教师根据职业岗位的现实要求,将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相衔接,将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课程模块,进而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3]高职院校开设英语专业的目的不在于培养语言研究和应用的高级人才,而是为了培养熟练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开展扎实的课程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专门的语言技能是高职英语专业教学的显著特点。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崭新时代背景下,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英语技能型人才,有效开展项目化课程改革成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直接体现,努力适应英语专业课程项目化改革的要求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在改善心理动机、提高专业知识技能、获取行业经验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英语作为世界性语言,其语言功能的发展变迁越来越突出,语言环境的变化也引起了国际贸易方法与手段的不断更新,多变的时代客观上要求英语教师具备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具有较强的压力调节能力,能够对未知的变革采取积极的心理应对方式,不断拓宽语言应用的知识视阈,及时了解英语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新要求,积极参与各级组织的课程改革培训,激发自身专业化成长的强烈动机,努力在项目化课程改革中有所作为。
其次,课程项目化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项目课程提供给教师的仅仅是形式化的工作任务,还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理论知识,具备课程设计、整合能力及课程实施能力。因此,推进课程项目化改革,不仅要求英语教师具备熟练的讲授专业课程的能力,还要求英语教师能够根据实际工作中的典型产品或者社会服务来开发教学素材,并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实施,这就迫切要求英语教师能够结合专业课程实践变化发展的实际状况,不断丰富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再次,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这使得高职院校的项目化课程改革具有特定的行业色彩。这一特性客观上要求教师能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提高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使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因此,推进英语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改革,要求英语教师自觉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与能力,具备丰富的相关行业经验,不断及时更新企业前沿的技术信息,以适应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师实践技能的要求。
第四,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突出地体现为职业教育办学的地方化,只有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才有出路。因此,职业教育的项目化课程改革必须依托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特点,在推进英语课程项目化改革的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具有寻求社会资源支撑项目教学的意识及能力,引导学生在实施教学项目时,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培养其服务社会的能力。
此外,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从高职专业设置与调整及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开发项目化课程及行动化教学的实施,必须且只能依靠专业的教师科研团队来完成,且只能依靠专业的教师科研团队来完成。项目化课程改革要求英语教师由单独的个人工作转变为团队协作的工作状态,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不仅有助于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克服教学环境中的负面影响和孤离感,而且有利于形成高职英语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合力机制。
三、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改革中英语教师胜任力评价
胜任力是在特定的组织环境、文化氛围和工作活动中,绩优者所具备的有利于有效工作的个体特征和可预测的、指向工作绩效的行为特征。它是主体完成某一工作任务或者扮演某一社会角色所需要的各种个性和能力倾向的总和,有着完整的指标体系和内在的结构,因而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与途径进行测量与评价。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课程项目化改革中,作为课程项目化设计及实施的主体,英语教师扮演着人才培养的核心角色,能否有效开展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胜任力评价直接决定了英语专业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实际效果。
(一)项目化课程改革中英语教师胜任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构成
一种评价体系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层级架构,或者称为三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即评价目标,重点关注评价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理念;二级指标即评价维度,侧重评价的策略目标;三级指标即具体指标。学术界对指标体系的研究和探索,多以三级指标为重点。一般来说,具体指标又可分为要素指标、证据指标和量化指标。[4]根据研究,中小学教师任务胜任特征模型包括业务知识、认知能力、教学监控能力、职业动机和职业发展、合作、学生观、个人修养和个性特质等因子。[5]借鉴相对成熟的中小学教师胜任力研究,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学胜任力也应包括三个层级体系,即作为教师组织成员的一般胜任特征,包括业务知识、认知能力和教学控制力,这些特征是教师的基本胜任特征,但还不能充分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基本胜任条件之上的习得性胜任特征,包括职业发展、职业动机、沟通合作、对学生态度、个人修养等,这些特征需要教师经过不断地修炼才能逐渐地获得,个性特质也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培养而习得;基于角色需要的高级胜任特征,包括组织教学、担任管理职位等。
在高职院校项目课程开发中,项目的设置以及内容的展开必须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按照工作过程的先后顺序建立一个系统,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项目课程实施要做到教学过程规律与工作过程规律的结合、学生心理过程与行动过程的融合、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的协调。结合项目化课程改革的要求,英语教师胜任力评价应突出实践技能适应、课程开发创新、寻求资源支持、改革主动性、团队协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等要素指标,从战略性思维、实践性方法等角度进一步设定与上述要素指标相匹配的证据指标和量化指标。
(二)项目化课程改革中英语教师胜任力评价模型建构的基本思路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胜任力模型是构成个体完成每一项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表层与潜在特征的总和。教师胜任力是一个多因素模型结构,包括沟通能力、计划和组织、工作标准、适应性、人际关系建立、发展友谊、持续性学习、技术或专业知识、辅导、决策、以学习者为中心、质量关注、信息监控、创新、行动发起等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要素。建构科学的评价模型不仅能体现课程项目化改革的系统性、操作性等技术要求,而且能够为改善教师胜任力指引明确的方向。[6]依据胜任力的概念内涵及指标体系构建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胜任力评价模型建构,应把握课程项目化改革导向,及时组织问卷设计与调查,认真开展师生行为访谈,重视教师、学校、社会等系统要素的整合研究,加强教师胜任力与课改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凸现英语专业课程项目化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基本矛盾,进一步探讨指标要素及其生成方法的适用性和科学性,丰富和完善胜任力模型的建构方法和验证方法。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从宏阔的社会视野中明晰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胜任力评价模型的价值导向。与中小学教学不同,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改革对教师基于角色需要的高级胜任特征有着更高要求。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改革过程中,任课教师的任务不只是帮助学生建构起相应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结合行业、职业的特定要求,进一步教育、指导和管理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具有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的技能以及学术活动的组织协调与控制技能,能够在主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取教学科研所需要的养料和智慧。与工科类专业课程项目化改革相同,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社会服务技能也包括应用专业知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分析复杂社会生产与生活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由于组织管理、服务社会的技能往往是被高职院校大多数英语教师忽视的核心技能,直接影响着课程项目化改革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成效,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教学胜任力评价模型更应突出教师组织管理与服务社会的技能评价。
(注:本文系院级课题“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林日团,等.高校中层管理干部胜任力模型的初步建构[J].心理科学,2007,(6).
[2][6]刘钦瑶,等.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
[3]张祥兰,等.项目化课程改革中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J].高教探索,2009,(6).
[4]吴树雄.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 2009,(13).
[5]王沛,等.中小学教师工作胜任特征模型的初步建构[J].心理科学, 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