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思潮视角下宋词研究的新成果——评孙虹教授的新著《北宋词风嬗变与文学思潮》

2010-08-15钟振振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文学思潮词风词体

钟振振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文学思潮视角下宋词研究的新成果
——评孙虹教授的新著《北宋词风嬗变与文学思潮》

钟振振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至20世纪后期,唐宋词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已经呈现出多元状态。张幼良先生在《当代唐宋词研究论纲》中总结列举出以下诸种研究方法与模式:社会—心理批评方法、文化—心态批评方法、文化批评模式、诗—史研究模式、诗—心研究模式、艺术美学批评方法、主题分类批评方法、接受美学批评方法、范式批评方法、计量统计研究方法、意象批评方法、审美阐释方法、结构分析方法,等等。他进一步指出:“多样的方法,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使得原先没有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词学研究方法的空前繁盛,似乎使后之研究者陷入开辟亦难为的困境。然而,词学研究进入新世纪后,研究方法又有新突破。最近出版的孙虹教授所著《北宋词风嬗变与文学思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出版)即是其中一项引人关注的成果。本书原系孙虹在词学大家杨海明先生悉心指导下写成的一篇优秀博士论文。沈松勤先生评价说:“作者提出的理论有助于建构完善的唐宋词学理论框架,而这种理论应列为词学理论基本框架之一,”“体现了词学理论创新的一个新方向。”杨海明先生在本书序言中也予以褒誉:“历来研究宋词者在考察宋词词风嬗变的动因时,往往多着眼于词体本身而对作为其大背景的文学思潮和精神气候关注不够,这就造成了本书作者所指出的若干评价误区与理论空白。而为弥补这一缺憾,更为了拓展传统词学研究的疆域,孙虹博士遂以令人敬佩的学术勇气和理论识度撰写了《北宋词风嬗变与文学思潮》,它突破了局囿于‘就词论词’的旧格局,而将北宋词风嬗变放置于整个文学思潮的流程中加以考察,其选题显得视野开阔,立意高远,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和理论启示。”

本书确实是以独特的视角、个案研究的方式为北宋词坛撰史,显示出作者理论功底扎实、思辨性强、观点新颖、艺术感悟细腻、史论结合等特点。下面详细评论之。

其一,《北宋词风嬗变与文学思潮》体现了作者扎实的理论素养和学术功底。方智范先生认为:“从词体演进历史与文学风气转变之间的辩证关系入手,在理论逻辑与历史事实统一的层面上,回答了宋词作为时代代表文学的特质这一重大问题。作者对时代精神气候与文学思潮有直探本原的领悟,对北宋词的发展趋向和特征有宏观的把握和描述,逻辑完整自足,器识、气局俱大。”本书中多有颇具理论高度的宏观概括,如整合出了宋代文学思潮的七大特点:尚统、尚理、尚意、尚韵、尚博、尚雅、集大成意识。又借用清人蒋景祁比照唐宋诗中的“唐音”“宋调”之说,提出词中也有“唐音”(晚唐五代词)“宋调”(宋词)之别,并进而对“词中宋调”的五大特点作了精当的概述。从文学思潮角度对北宋词风进行剖析研究,一定要有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作为支撑。本书作者能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加以综合运用。如书中第二章第一节“北宋前期哲学、士风影响下文学的创作与观念”,第三章第一节“宋型文化成熟期苏门文人的哲学观、美学观与词学观”等即能体现此点。作为词学论著,作者古今词论运用尤为娴熟。对于其中的“气”、“韵”、“意”、“雅”、“艳”、“浑”等词论观念,不仅阐发意义,而且很好地融会于论述之中。不唯如此,作者还善于“以今化古”、“以外化中”。所谓“以今化古”,即用当今学者的论断来“诊视”北宋词坛。如上引“唐音”、“宋调”也是上世纪新时期唐宋诗研究中提出的著名论断,作者通过大量可信的剖析阐释,指出宋词是“词中‘唐音’的承韵流响”,阐释了宋词作为词中“宋调”在宋代历史条件下所发生的诸种嬗变。所谓“以外化中”,即运用西方理论来论说北宋词。如书中引用了日本学者村上哲见、宇野直人的词学观点,以及法国艺术哲学家丹纳的“精神气候”说,并且予以了充分而独到的阐发运用。

其二,扎实的理论功底与缜密深邃的理论阐发,不仅使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厚度得到加强,还显示出作者努力摆脱现有认知框架的思辨色彩和雄辩锋芒。一方面,作者能够打通文史哲的畛域,对北宋词坛上出现的各种风貌予以阐释。如其论述柳永雅词“思想内容对传统士大夫意识的回归”时,从“士大夫传统意识的传承问题”、“宋人对物理进一步冷静深刻的求思”、“柳永对西晋士大夫的思想继承”等方面还原“真实的柳永”,从而将柳词定位于“士大夫”传统的继承者。另一方面,作者能从诗词比较、文体比较的角度来论述北宋词风。本书中,作者一直不离诗词之辨这一主线,总是将诗坛(包括文坛)作为参照系来论证。如论述欧阳修词时,即以北宋诗文革新为参照,并指出,欧词在词史上的贡献绝不仅仅是“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而是规定了宋代词体诗化与词化呈现合流之势的大致走向。由于“文学思潮”这一众人皆知却鲜少用之于北宋词史的独特视角以及作者的学术见解,使著中新见迭出,胜义纷呈。除前文提及的诸多观点外,其他新见如:儒学复兴对宋代词风的影响、宋代士大夫意识对词体的全面渗透、北宋词艺术形式渐趋雅化的时代风气的渗透与主导、北宋后期词作形式美中内容善因素的沉淀以及与哲学共趋态势的出现,等等问题的提出和规律的发现,无不是对宋词特质与规律的再认识与再定性。论者认为书中论述颇见思想锋芒:“对习见的词作、文献资料和传论,常常能变换视角,给以理论观照,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对词学界相沿互袭,似是而非的一些问题,能进行透辟分析,令人有涣然冰释之感。”

其三,作者艺术感悟相当细腻,但并没有流于对艺术个体的琐细鉴赏。本书对北宋三个阶段著名词人艺术个性的论述,多能从感性的体认上升到理性的概括。论内容则餍心切理,论艺术则细入毫芒。这种微观的个案研究成为宏观思考的坚实基石。本书对柳永、秦观、苏轼、周邦彦诸大家的论析均有不同程度的突破。如第二章中对晏殊词作“哲思化”与“写意化”的特征的论证,作者指出,在严格意义上,只有时至宋代偏于理性而善于感受的诗人才能内省节制地表现人生的悲剧境界,而晏殊正是一位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雍容闲雅的君子风范的理性诗人,词体作为心灵文学,也适宜表现这一境界。此种精到的论断是在对晏殊具体词作细腻的艺术分析中得出的。又如第四章对周邦彦词——词中“宋调”艺术范型的探讨中,作者一方面运用《兰陵王》的具体数据、《浪淘沙慢》的声律特点,以及周邦彦词的书卷气等来细致分析周词富艳精工的语言特色,另一方面,作者从“浑雅”——整体生命之趣,“厚雅”——抒发欲发未发、至正至中的性情,“和雅”——以他平他的味外之味和变化无迹的和平粹美,也就是哲学艺术的双重层面来论证周词浑厚和雅的美学风貌。

其四,该著的史论结合的特点也值得注意。孙虹教授曾师从著名词学家薛瑞生先生,并在乃师指导下笺注周清真词。基于这一独特的学术背景,作者也以考论结合对北宋词坛重新书写。这种方法虽与传统的词史著作有异,但鉴于该著乃以论代史,自然多有可取。如作者对宋代哲学、美学、词学乃至词风发展流变的轨迹即边考据边归纳边论析。又如对周邦彦词风的论述时,作者通过对周氏的行实中“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非薄于操行”、“政事非敬简可观,仕宦非殊为流落”、“早年仕途迁延与新旧党争无涉,晚年仕宦显达非循资格得之”、“表面学道退然,内心则为欲望所困,因而形成分裂人格”等问题进行辨证后,由此揭示“周邦彦压抑情欲的表象与放纵情欲的内质”。

尽管《北宋词风嬗变与文学思潮》是一部创新意识强烈、具有独特学术个性、足资当今词学研究者及文学史研究者反思的优秀词学论著,然而,该著也有不少瑕疵。不足之一,该著作为以论代史式的“北宋词史”,虽较陶尔夫等先生所著《北宋词史》有以论见长之处,然而,对晏几道词、贺铸词论述的缺失不能说不为憾事。不足之二,该著虽有资料博洽的优点,但在使用方法上,略显堆积饾饤。如论苏门文人词体诗化时竟一气引数家词话,而不予分析;有些章节则引述他人论见过多,反掩已见。不足之三,该著以个案代全部有时导致观点偏颇。如其第四章第二节“北宋后期士大夫人格分裂之透视”,仅仅论述了周邦彦的“分裂”情况,就得出结论;此章中还提出“‘王学’变异主要影响了北宋后期词作的思想内容,‘洛学’的精微化则更多地给予词体形式、以及词体形式美中沉淀内容善等方面以潜在的影响”,都尚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I05

A

1671-1262(2010)04-0063-02

2010-10-11

钟振振,男,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王佳玲

猜你喜欢

文学思潮词风词体
张伯驹的词风及其“豪放词”的意义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学思潮和跨学科、跨文化研究——蒋承勇①教授访谈录
浅谈欧阳修词的叙事特性
探索姜夔词的幽冷词风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几个问题
中国女性主义文艺思潮的演变
张鎡词论
元祐词坛的词体特征论新探
对八十年代文学思潮命名问题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