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探索新时期海委科技创新模式为流域水利工作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2010-08-15韩瑞光赵春芬

海河水利 2010年2期
关键词:海委海河科研项目

韩瑞光,赵春芬

(海河水利委员会科技外事处,天津 300170)

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河流域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水利科技也随之迅速发展。尤其是1980年以后,随着海委的正式成立,海河流域的水利科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支撑了流域水利事业的发展。

1 主要成绩

1.1 从海委成立到“九五”初期

1980年,海委成立,加强了对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与调度管理,逐步建立起按流域进行治理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使整个流域的水利管理工作进入新阶段。1995年,国家把“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为基本国策,为科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为水利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水文及水资源方面,进行了海河流域水利化区划的研究、水资源综合评价和合理利用的研究、海河水资源利用的研究以及京津唐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问题的研究等。水文测报技术不断发展:于桥水库于1984年建成的可采集雨量、水位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较人工测报超前了4~6 h。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方面,海河流域闸坝技术越来越先进。1980年河北省修建的砌石薄拱坝厚高比仅为0.09,且一直运行正常;自动升卧闸门是在升卧式闸门的基础上设计成功的;双浮箱闸门是在我国缺乏引进技术的条件下设计成功的,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

在水土保持方面,海河流域建国初期主要采取单一治理、局部治理技术。20世纪80年代初,承德地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试验所对山区水土流失规律与治理措施开展了研究,完成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的总结,承担了“山区水土保持试验研究”科研项目,获得大量研究成果,为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盐碱地治理方面的技术不断创新。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通过试验研究成功采用暗管排水改良盐碱地和利用糠醛渣改良岗瓦碱地的方法,不仅使盐碱地变成了良田,而且还使寸草不生的天津滨海地区变成经济腾飞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暗管排水技术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暗管排水机械化施工技术方面的空白,并具有国内领先水平。

节水灌溉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如,由天津水利科学研究所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共同研发的低压薄壁塑料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省水、省时、省地、省电,迅速推广应用;由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研制的农田灌溉升降式出水口由于使用方便、性能好、造价低,在农田灌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外,喷灌、渠道衬砌等技术在这一阶段发展很快。

1.2 从“九五”至今

“九五”以来,海河流域严重缺水,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都是历史罕见的。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地下水严重超采、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用工程措施解决一切问题的思路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水利部提出要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21世纪以来,水利部又提出生态水利和民生水利理念。按照水利部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民生水利理念,这一时期,海河流域科技的发展为流域水利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水文与水资源方面,相继开展了区域性水资源合理开发配置和监控系统建设前期工作关键技术、洪水资源安全利用关键技术、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等多项研究工作。结合引滦入津、引黄济津等大型调水工程,在水资源合理调度、水质保护的控制软件系统以及相应的渠道防渗、防冻和渗漏检测等高新技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勘测、设计、科研、施工和安全检测等方面,建立了完整的技术体系,已大量采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现代通讯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自动化技术及先进的物探、化探等高新技术,使水利工程的建设逐渐走向现代化。

水土保持与水生态环境方面,通过对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措施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到20世纪末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万km2,占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36%。水生态研究方面成效显著,开展了平原河道生态保护与修复模式研究、北方水库蓝藻爆发阈值研究等。

信息技术在水利工作中的应用方面,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步建立了水文预报系统和防洪决策支持系统,并建立了连接水利部、流域机构和各省市水利部门的专用通讯网,初步实现了气象水文信息的现代化传输处理。同时,海河流域首次提出数字流域的理念,继而全面开展了数字海河流域的总体规划和配套项目建设。

国际合作方面,一是积极推进世行GEF“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项目”建设,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吸收国际先进的“以ET为核心”水资源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推进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二是在“双边”合作方面广泛开展科技交流,自2001年以来一直与美国地调局开展引智项目合作,在气候水文模型、有机污染监测技术等难点问题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

尤其是“十五”以来,海委积极贯彻落实2005年全国科技大会和水利部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流域治理工作在科技的带动下有了突出进展。陆续完成或正在实施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技项目19项,其中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各1项、国家“973”计划1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5项、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项、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2项、水利部科技推广项目4项、水利部“948”项目3项。2000年以来,共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5项。

2 经验和做法

近年来,海委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克服了“起步晚、基础弱”的困难,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积极为海河流域水利保障体系建设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科学技术保障。主要经验和做法如下:

2.1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自2002年科技外事处正式成立以来,先后颁布了 《海委机关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秘密级范围的规定》、《海委科技成果管理办法》、《海委水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办法》、《海委科技项目管理办法》、《海委优秀科技论文评选办法》和《关于加强海委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所有这些办法,有效规范了海委科技管理中的有关行为。

2.2 联合攻关,加强科技合作

坚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为流域管理培育创新型骨干技术队伍。“十五”以来,海委在科研项目上与中国水科院、南京水科院及高等院校的合作较多。这些科研项目的合作对海委人才队伍建设、科研能力提高等方面起到促进和示范作用。通过共同研发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科研项目,使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加强了各单位间的科技协作,达到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目标,优化了资源配置。

2.3 整合资源,构筑科研平台

海委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寻求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支撑流域水利发展。一是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联合科研攻关、联合共建和共享实验室、专家互访互聘等机制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二是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海河流域水资源条件的影响,与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进行多次协商,达成海委水文局与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科技研究合作框架协议,并举办了研讨会,为开展该领域的研究与合作打下基础。

为进一步整合、利用好科技资源,突出解决海河流域水问题,编制了《海河流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围绕流域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海委作学术讲座,收到了良好效果。开展海委科技优秀论文评选、海委科技进步奖评选等活动,激发了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热情。举办海委系统科技外事管理培训班,提高了海委系统的科技外事管理水平。

2.4 强化基础,建立科研项目库

为了提高申报项目的成功率和申报质量,海委着眼于科研项目的基础储备工作,针对不同类型科技项目的特点建立项目库,做到未雨绸缪,极大地提高了项目申报的主动性。尤其是2009年采取顶层设计思路,在重大水问题立项研究上下功夫。针对过去科研项目分散、研究方向不明确等问题,初步编制了《海委科技发展与国际合作规划(2010—2020年)》,为制定《海委“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打下了基础;编制了《2010—2012年海委科研项目实施方案》,梳理了近期流域在防洪、水资源、生态与环境保护三方向重大水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中国水科院、南京水科院、河海大学、天津大学等单位专家就防洪问题进行分类剖析,提出项目建议书。2009年,成功申请了4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申请上取得新突破;2010年3月,又组织了水资源和生态与环境保护方向8个重大项目的申报。此外,积极争取了水利部科技推广项目和亚行合作项目。

2.5 加强项目管理,强化责任意识

海委承担的科研项目实行委科技主管部门、项目承担单位两级管理体制,建立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对科研项目层层把关。同时,不定期地进行项目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上报并予以解决,很好地控制了项目质量和进度。

3 面临形势

今后一个时期,海河流域水利发展受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粗放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防洪减灾形势更加严峻,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更加复杂,破除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更加迫切。这为海委水利科技工作提出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防汛抗旱实现两个转变需要高新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不断深化对水资源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科学认识,需要积极促进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河湖整治和水利工程建设需要从更宏观层面去整体把握和科学实施,也需要对具体局部环节开展技术创新;针对全球气候变化,需要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提出应对措施。为此,必须全面做好海委科技外事工作。

4 未来展望

4.1 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水利部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为指导,紧紧围绕海委的中心工作,服务流域水利发展大局,通过内部整合、外部联合,搭建海委特色的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提升流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全力支撑海河流域水利保障体系建设。

4.2 近期工作目标

完善一个平台,实现两项突破,推进三方面转变,达到四个目标。

一个平台:是指海委科技创新平台。依靠各种界质来实现科技信息的开放、共享、集约,通过各种制度的保障,调动各方面科技创新积极性,实现科技人、财、物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最为高效的方式服务、支撑、引领海河流域水利发展。

两项突破:一是项目储备和重大科技问题研究立项上要有突破。二是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拓展国内外科技合作渠道,利用国内和国际科技资源解决海河流域水问题。

三方面转变:一是做好顶层设计,要从分散研究向解决流域重大突出问题研究方向转变;二是要从科研以养队伍为主向引领和支撑行业发展转变;三是科技合作与交流要从被动向主动转变,要向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发展。

四个目标:一是建成能承载解决流域重大水利问题的科研平台。二是围绕水利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一批对于流域水利发展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三是初步建立具有海委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及科技推广体系。四是通过项目研究,培养海委的科技人才队伍。

4.3 近期工作重点

(1)做好海委“十二五”水利科技发展规划,凝练出一批针对海河流域特点的重大科研项目,加强项目储备,使“十二五”水利科技项目落到实处。

(2)加强水利科技管理。完善科技管理中的各种政策和制度,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水利科技管理体系。

(3)进一步探索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河海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加强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成立海河流域科技创新中心,申报海委科技推广中心,争取申报“流域水生态环境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认真做好公益性行业专项和推广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总结2009年项目管理的经验,积极组织好2010年的项目申报与管理工作,以需求为导向,注重项目的时效性,加强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发挥推广项目示范带动效应,促进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

猜你喜欢

海委海河科研项目
海委水利科普系列活动相继获得科技部、中国科协表彰
我校横向科研项目再创佳绩
《海河水利》2021年总目次
一种临近海河的超深地下室新型防水体系
海委全面完成2020年度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复核工作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海委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构建与思考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破冰开河
论科研项目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