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江大堤:让震后的江油更美丽
2010-08-15董学彦
□河南日报记者 董学彦
“豫江大堤”,既是防洪工程,又是江油市的生态景观工程,工程总投资达2.5亿元,是河南省对口支援江油市恢复重建的“交钥匙”项目之一,也是河南省援建江油投资最大的单体工程。工程位于江油市区涪江一桥与二桥之间,主要包括防洪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滨河景观工程3部分,由河南省水利厅负责实施。“豫江大堤”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可使江油市区段涪江河堤防洪标准真正提高到50年一遇,同时还为这座劫后余生的城市再造一处风景秀丽的滨河景观区。如今,漫步“豫江大堤”,可感受诗仙故里的文化品位;游览“滨江景区”,可领略江油新城的无穷魅力。
在全省建设者的日夜奋战下,一条代表着江油形象的滨江防洪、休闲景区将于5月12日竣工。从开工到竣工,实际工期只有短短的8个月,堪称水利工程建设的奇迹。
“豫江大堤”之工程篇——护佑江油30万人民
涪江从江油穿城而过,被称为江油的“母亲河”。“5·12”大地震后的江油市满目疮痍,年久失修的涪江大堤更是千疮百孔。
省水利厅副厅长王建武介绍,江油市地处洪水频发地段,城区内大中型工矿企业集中,城区内防洪堤建于上世纪70年代,采用河床砂卵石料堆筑而成。受当年施工条件限制,堤体碾压不密实,堤坡较陡,堤脚未进行有效的保护,堤体和基础未采取任何防渗措施,防洪标准不到30年一遇。经过30多年的运行,个别堤段的基础已被洪水严重冲刷,影响了堤体的稳定,并且河道狭窄、淤积严重,使得河道的安全泄量变小,已严重影响了河段的防洪能力。
豫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建管处主任石世魁说,“5·12”大地震后,涪江大堤险情更为严重。初到涪江大堤时,他们用手敲击迎水面大堤,就能听到很大的声响,说明堤防已被洪水严重淘空。沿着大堤查看,发现部分堤段发生沉陷,迎水面空壳及裂缝严重。如果不及时整治,将对江油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河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对口援建江油市的灾后重建工作,经与江油市委、市政府充分协商对接,决定投资2.5亿元尽快实施“豫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石世魁这样形容当时大堤整治任务的紧迫:2008年12月10日接到任务,11日开动员大会,12日他们就风尘仆仆赶到了江油。当时正值寒冬,他们背着行李,像民工一样在江油凛冽的寒风中奔波,满大街寻找住处。组建班子,组织工程建设方案,组织工程招投标,整个过程紧锣密鼓,不舍昼夜,终于在2009年4月3日正式开工。
他说,当时虽然条件简陋,时间紧迫,但厅长王仕尧,副厅长李孟顺、王建武等领导充满深情和激情的动员让所有参建人员始终洋溢着昂扬的斗志: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把“豫江大堤”工程建设作为河南水利人为国分忧、为灾区人民奉献爱心的实际行动,让河南人民放心,让江油人民满意!
工程建设期间,王仕尧、李孟顺、王建武等厅领导多次带领厅有关处室深入工地检查指导,慰问工程施工人员,并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廉政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为工程项目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增强了大家全面完成任务的决心和信心,极大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开工到竣工,没有一个人因家庭原因离开岗位。”石世魁说。
工程开始后,为了赶工期,建管处要同时协调多个专业队伍:水利、园林景观、灯光照明、雕塑等。各种任务同时开工,操作难度可想而知。各参建单位针对工程的特点,逐一制订周密的施工方案,倒排工期,科学安排,采取“以日保周,以周保月,以月保年”的措施,假日不休息、春节不放假,确保豫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进度。1100多名工人在涪江两岸扎营,24小时轮番上阵,在东西两岸6km长的战线上摆开了擂台。2010年春节,所有建设者都在工地上度过。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早日建好工程,造福江油人民。
为保证工程质量,为江油人民留下一个精品工程,豫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建管处建立了以“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系。自开工建设以来,豫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未发生过一起质量安全事故,已完并经评定的2100个单元工程,工程质量全部合格,其中1860个达到优良标准,单元工程优良率88.5%。已完并经验收的河道疏挖单位工程共分为5个分部工程,工程质量全部合格,其中4个分部达到优良标准,分部工程优良率80%。在水利部不久前进行的水利工程质量评比中,豫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被评为“质量创新奖”。
作为豫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的指挥长、省水利厅副厅长王建武深知这项工程的艰辛。他说,豫江大堤工程2009年4月正式开工,2010年5月正式竣工。在此期间,还有5个月的汛期不能施工,算下来,工期只有短短的8个月。投资2.5亿元,全长6.015km的豫江大堤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顺利完工并被评为优良工程,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豫江大堤”之生态篇——让震后的江油更美丽
5月3日,古城江油细雨霏霏。漫步在即将竣工的豫江大堤,芳草绿树,满目葱茏,让人心旷神怡。
“从来没有哪个项目,能像豫江大堤一样,让人强烈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变化。”遇到记者时,江油市退休干部毛占文正偕夫人在豫江大堤散步。他介绍,大地震前,这里曾是江油市一处露天集市,喧闹、混乱,杂草丛生、垃圾遍地,臭气熏天,曾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曝光。破败的涪江大堤不仅难以承担城市的防洪功能,与美丽的江油城区也极不协调,已严重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环境面貌,对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社会发展是个极大的障碍。
“这里和以前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河南人为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毛占文真诚地说。
毛占文所言不虚。如今的豫江大堤,春有百花争艳,夏有绿阴如伞,秋有硕果红叶,冬有青松傲雪,宛如一条绵延起伏的绿色丝带,缠绕在涪江两岸。中间涪水浩荡,两岸绿树繁花,亭台如画,使江油市既闪烁着水的灵动,又焕发出生态之城的魅力。王建武介绍,豫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是我省与江油市委、市政府协商决定投资实施的一项民生水利工程。为了感谢河南人民的无私援助,我省援建的涪江大堤城区段被称为“豫江大堤”。
工程建设伊始,省水利厅就确立了“保障河道防洪安全、修复河流生态环境、营造滨江景观空间、反映两地历史文化、体现豫江人民友谊”的治水理念,旨在通过对涪江滨河景观和生态修复等综合整治,为市民提供休闲、旅游、娱乐场所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江油城市文化品位,为江油市城市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对涪江及江滩区域的水系梳理及堤顶外侧景观绿地的规划设计,“豫江大堤”将最终形成“一轴、两带、两核、三园”的生态景观空间结构体系:
一轴:沿涪江的城市生态景观文化轴;
两带:沿涪江左右两岸的防洪堤带和滨水景观带;
两核:体现豫江人民友谊和两地历史文化的两个核心文化区:豫江友谊园、滨江湿地园;
三园:三个滨江主题景观公园:豫江友谊园、江湾休闲园、滨江湿地园。
生态与和谐,贯穿了豫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的始终。据介绍,豫江大堤堤防建设不仅关注人类的需求,也关注自然与其他物种(水生植物、水生动物、鸟类)的需求。因此,豫江大堤生态修复的目标定位为:“水清、岸绿、和谐、共生”。
在保护原始河道、两岸植被的前提下,豫江大堤堤防尽量采用生态护砌,并直接参与生态修复过程。河道的护砌形式尽量采用生态护砌,大量采用生态袋、鱼巢砖、活体枝条、自然堆石、卵石、植被混凝土等生态护岸类型,侧重构建鱼类、鸟类、两栖类、昆虫类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充分体现工程与其他物种的友善性,体现“和谐、共生”的理念。
同时,豫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也考虑到了湿地对恢复生物多样性、实现人水和谐的作用,因此在工程设计中结合“滨江湿地园”设计一处人工湿地,其上布置小游路及仿木栈道、仿木平台,除满足市民游览休闲及生态教育功能之外,还满足了湿地对河流生态的修复功能。
绵阳市副市长、江油市市委书记易林对豫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高度评价。他说,修路,受益的是司机;建学校,受益的是学生,豫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受益的是江油市30万人民!如果不是河南人民的无私援助,江油市不会拥有这个理念先进、寓意丰厚、风景优美的滨水景观。
水利专家评价,豫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的建设实施,统筹考虑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对水的需求,构建了符合地域特色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的水域空间,有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特别是“一带、两岸、两核、五园”生态景观工程的建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既是发展旅游业的一个生长点,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座典范工程。
“豫江大堤”之友谊篇——河南在江油树起了一座丰碑
涪江二桥桥头的豫江友谊园内,李白、杜甫雕像迎风而立,似在感慨今非昔比的变迁。
李白,四川绵州(今四川江油)人,公元740年,“诗仙”李白漫游河南;杜甫,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公元760年,“诗圣”杜甫携家入川。
公元744年,李白与杜甫在河南洛阳相会,以兄弟相称,从此结下深厚友谊,在中国文学史上并称“李杜”。1200多年后的今天,“李杜”不会想到,他们的塑像会相逢于四川江油涪江之滨。
丰神潇洒的李白、杜甫雕像,在豫江大堤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园林景观——“诗仙诗圣园”。此园以烛照青史的两位诗人为主角,不仅有着浓厚的现实意义,更反映了河南和四川的历史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友谊。豫江大堤两岸长达12km的花岗岩护栏上,镌刻着两位大诗人流传千古的诗歌名篇,如同一道穿越古今的文化长廊,述说着豫江两地绵延不绝的历史情缘——“古有‘李杜会’,今有豫江情”。
豫江友谊、两地灿烂的文化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园林设计中。豫江友谊园内的主题雕塑——豫江情赞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雕塑从每个方向看都会形成“人”字,三人为众,相依鼎立,反映出河南江油两地亲如兄弟,更象征中国人众志成城。雕塑主体又如同“Y”、“J”两个字母相扶而立,“Y”代表豫、“J”代表江油,体现出河南与江油人民万众一心、携手共渡难关的深厚情谊。雕塑上方的黄色飘带交织成同心结的形状,表现了河南人民千里驰援、江油人民自强不息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豫江两地在共同抵御地震灾害中树立的牢固友谊。雕塑以其气势恢弘的造型和深厚的寓意,迅速成为江油市新的地标性建筑,备受瞩目。
滨江湿地园内的6m高、140m长的大型浮雕墙,通过甲骨文字、少林寺、龙门石窟等河南文化元素以及江油风土人情等历史文化素材,集中反映出河南与江油两地悠久的历史文化,融河南与江油悠久的历史文脉于景观之中。有评论认为,一座好的雕塑就是一座城市精神的象征。城市雕塑作为一种纪念,让人们对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产生持续的影响。“豫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中雕塑景观作为景观设计的一个亮点,必将让后人永远铭记河南人民无私援建的深情厚义。
如此意蕴丰厚、风光旖旎的滨河景观,从开建之日起就受到了江油市各界群众的高度关注。在当地有广泛影响的《江油论坛》上,与豫江大堤有关的新闻往往成为广受追捧的热贴。记者随意点击论坛,豫江大堤的图片和新闻俯拾皆是。工程开建时,有网友写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期待——但我不相信!工程如期完工时,网友们钦佩地写到:河南人干活速度真快,真实在。江油感谢河南!向河南人致敬!更有众多的网友建议,河南人为我们建成了这么漂亮的工程,市政府应该加强管理,让河南人民放心,让工程永远美丽!
石世魁介绍,从工程开工起,每天都有很多江油市民来到工地,当起了义务监督员和评论员。去年端午节,大批网友自发组织起来,前往工地慰问,为河南的援建者送来了粽子等大量食品。
5月3日,记者在豫江大堤工地采访时,一位叫陈长开的老人突然向我们敬礼。老人介绍,他是一位退伍老兵,家就住在大堤附近。“我一直都在关注着你们,你们的一举一动我都看在眼里。你们辛苦了!”老人动情地说着,再次向我们行起了庄严的军礼。
石世魁说,江油人民的关注和热情,说明了豫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在江油的地位、在江油人民心中的分量。这让所有参建者倍感欣慰和自豪。
涪江之水流千里,不及河南援建情。江油市市长宋开慧的一句话道出了所有江油人民的心声:河南人民、河南水利人在江油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河南人民与江油人民的友谊,必将世代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