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及其成因

2010-08-15丁金珠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12期
关键词:西方人英汉用语

丁金珠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探析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及其成因

丁金珠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礼貌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导致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不必要的障碍。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英汉礼貌准则和礼貌语用的差异性,分析了英汉礼貌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成因。

礼貌准则;语用差异;跨文化交际

何自然认为:“跨文化言语交际指交际一方或双方使用非母语进行的言语交际。由于在这样的环境下所使用的第二语言总是或多或少地伴随着母语的文化特征,所以称之为跨文化言语交际。”礼貌语言是人们进行成功交际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它贯穿于人类日常的交际行为之中。

一、英汉礼貌准则的差异比较

礼貌是维系人们交际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纽带。为了避免由于语言失误而导致交际失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应该遵守礼貌准则。

(一)西方的礼貌准则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G. Leech在研究礼貌现象的基础上,效法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了礼貌原则。包括六项准则,简述如下:1.得体准则(The Tact Maxim):使他人受损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2.慷慨准则(The Generosity Maxim):使自己受惠最小,使自己受损最大。3.称赞准则

(The Approbation Maxim):尽量减少对他人的贬损,尽量加大对他人的赞扬。4.谦虚准则(The Modesty 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赞扬,尽量加大对自己的贬损。5.一致准则(The Agreement Maxim):尽量减少自己与他人的分歧,尽量加大与他人的一致。6.同情准则(The Sympathy Maxim):尽量减少自己对他人的厌恶,尽量加大自己对他人的同情。

(二)中国的礼貌准则

顾日国教授吸收与借鉴了G. Leech的礼貌准则,在此基础上于1992年在《礼貌、语用和文化》一文中归纳了具有

“中国特色”的五项礼貌准则:1.贬己尊人准则。2.称呼准则。称。3.文雅准则。4.求同准则。5.德、言、行准则。

由此可见,英汉两种礼貌准则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根据矛盾的双重性,任何事物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系,礼貌本身既有文化的普遍性,又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性,不同的语言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衡量标准以及表现形式,这种文化的差异常常构成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二、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中英两种语言不仅在语言系统、结构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在语用方面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在表达礼貌语言的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了解差异可能会导致交际的障碍和语用失误。

(一)称呼语的语用差异

称呼语是日常人际交往中经常发生的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它最能明显的反映出说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见面时给予合适的称呼不仅有助于双方保持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能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友谊。然而由于血缘关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的存在,中西方在称呼语的使用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中要严格的遵守“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亲疏分明”的称呼原则。晚辈称呼长辈时,就应礼貌地以辈分称谓来代替姓名称谓,比自己长三辈的有“曾祖父、曾祖母”;长两辈的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一辈的有“爸爸、妈妈、叔叔、婶婶”等;平辈的有“哥哥、嫂嫂、姐姐、姐夫”等。而在英语国家中,由于人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因此他们不那么强调父系和母系称呼语的区别,孩子父母的兄弟姐妹均被称作“uncle”、“aunt”;在晚辈和长辈之间、同辈之间都可以直呼对方的名字,以示礼貌亲切;同辈之间,不论男女,一律称为“cousin”。

(二)谦逊与客套语的语用差异

“贬己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中国人在受到别人赞扬时,往往会说一些自我贬低的谦虚话,对他人的赞扬客套一番,例如一位外国老师赞扬一位中国学生:Teacher:Your Speaking English is so great!

Student:No, no, not at all.

按照汉语思维习惯与外国人交流,外国人会把中国人的“否认”看作是对谈话人的无礼,或者把表示谦虚的自贬看作是自卑或言不由衷的虚伪。反过来,中国人也会把外语国家人的一贯“Thank you”的应答方式看作是他们不够谦虚。

(三)隐私语的语用差异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突出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强调集体作用,人们不觉得有什么隐私,甚至人们会认为朋友同学之间询问隐私,是为了表示热情、关心及礼貌。而西方人强调个人主义,个人利益至高无上,竭力摆脱社会的束缚,不希望自己的事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例如:某高校聘请一位外籍女教师来开设讲座,在自由提问时,一位女生问:Are you married? Do you have any boyfriends? 这令她十分尴尬,不得不含糊其辞,顾左右而言他。由此可见,西方人很重视“个人隐私权”,不喜欢别人问有关个人问题,像“结婚没有”、“多大了”、“有几个孩子”等。

(四)交际语的语用差异

中西在问候、感激、邀请、告别等方面有明显差异。

中国人日常见面时总要问:“吃了吗?”或者“到哪儿去?”这些都只是客套话或打招呼,问与答双方都不会把它们当成真正意义上的问题。但如果见面时问西方人“Have you eaten?”他们就会误以为你要请他们吃饭或者有其他什么目的。西方人见面一般互相问候“Hi”、“Hello”或“How are you?”正式一点的场合用“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或“Good evening”等。

“Thank you”和“Sorry”在英语中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汉语的“谢谢”和“对不起”。西方人不仅对上司、同事、陌生人的帮助表示感谢,而且对关系十分密切的亲戚、朋友或父母、子女的帮助也毫无例外的表示感谢。例如:妻子为丈夫冲咖啡,儿子帮爸爸拿报纸,他们都会说一声“Thank you”。但是,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下级为上级办事,晚辈为长辈效劳是应尽的义务,感谢是不必要的。而且家庭成员之间更不需要道谢,如果道谢反而会让人觉得过于见外。

在接受邀请时,中国人出于礼貌,一般不会当面爽快的答应,而是半推半就地应承:“再说吧”或者“我尽量来”。这种回答让英美人很费琢磨:“I’ll try to come”到底是来还是不来。英美人在接受别人邀请时,回答非常干脆,而且一般人很乐意接受别人的邀请“Thank you, I’ll come.”或“Great, I’ll come.”等,或者因为什么事不能赴约也会直截了当的告诉对方,“I’d like to, but I’m afraid I can’t. Because I’ll have something to do then.”等。

在分手告别时,中西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英语国家,拜访结束时,客人提出告辞后不应马上离开,需反复表示告辞之意二三次。西方人的这种做法显然和中国人的习惯有较大的差异。在中国,除非主人一再挽留,客人一旦表示告辞会立即行动。在英语国家,客人一旦提出告辞便马上离去的做法就会显得很唐突。特别是宴请活动,客人吃完饭后马上离开是不礼貌的,至少还要呆上半小时才能表示告辞。这在中国是没有要求的。

三、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天人合一” 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了达成“和谐”,中国人形成了自制、内省、道德本位、依赖性以及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如尊卑贵贱、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等。而西方传统文化强调主客细分的思想,西方人认为人与自然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应该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去支配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因此西方人注重奋斗,崇尚成功,强调自由、自立、平等、民主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中国人不提倡个人突出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保持沉默比回答不妥,或者答非所问而使自己丢了面子要好的多;但在英语国家,如果对别人的问题保持沉默或付之以微笑则被认为是严重失礼,所以在演讲或者报告结束时,英语国家的听众喜欢提一些相关的问题,西方文化强调独立的个性,他们的privacy和private affairs是绝对不能让别人干涉的。除非本人乐意,否则他人绝不可触犯。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一般是直线形的,说话写文章习惯开门见山,把话题放在最前面,首先表达中心意思。中国受儒家、道家与佛教哲学思想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说话时讲究含蓄,语言有一定的模糊性。例如,美国人给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一看就发火。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什么问题,到信的末尾才有几句他想要说的问题,前面说的都是客套话。所以,美国人在读中国人的信时,总是先看后面,同样,为了保持心理平衡,中国人在读美国人来的信时,总是倒过来看。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

英美人在打招呼时会说:“Hi, Ann. How are you doing? You look nice, you have lost weight”,其中“You look nice”(你看上去很好)和“you have lost weight”(你瘦了)这两句对英美人来说实际上是礼貌用语,即恭维语,但对中国人来说,前句是打招呼,而后句则不然。因为后句会让听者感到不安,会以为最近看上去脸色不好,是否得了病等等。“你瘦了”这句话在汉语中有时也可以用来打招呼,但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告诫,提醒对方要多注意休息或者多注意营养的补充。

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在宴请外国朋友吃饭时,总爱说“饭菜不怎么样,大家随便吃点”或“招待不周,请多原谅”,这让西方人很迷惑“既然饭菜不好,何必请我们呢?而且为什么不用最好的饭菜来招待我们呢?”。其实根据外国人吃饭时的习俗,我们只要说一句“Help yourself please!”就可以了。

四、结语

人类社会中的礼貌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这种普遍性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特殊性的存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对礼貌言语行为会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所以礼貌的表现形式、实现方式和判断标准在不同语言文化的国家中有较大的差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失误的因素很多,主要是礼貌语言和文化方面的不同,导致了交际中障碍的出现。在将来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必须了解英汉礼貌准则的差异性,来区别对待英汉礼貌用语,并且处理好礼貌用语中的各个语用差异与交际之间的联系,努力达成不同文化间的认同,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地点使用恰当的交际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1] 马冬. 中外文化交流及语用分析[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催春,朱冬碧,吕政. 跨文化交际[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

[3] 李庆明,黄勇. 英汉语言文化比较[M].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

[4] 史煜.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谈中英礼貌语差异[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8,2 .

[5] 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M].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6] 顾日国. 礼貌、语用和文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7] 范开梅.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及其对交际的影响[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3.

Exploring the Differences and Causes of Civilization Manner Terminolog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DING Jin-zhu

Courtesy is a premier factor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Different cultures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societies lead to obstacl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article tries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courtesy principles and prag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analyze the causes of failures.

Politeness Norms, Pragmatic Differenc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03

A

1008-7427(2010)12-0095-02

2010-10-04

作者系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西方人英汉用语
深度思考之常用逻辑用语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亭台楼阁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礼貌用语大家学!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网络用语“控”的流行及其修辞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