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教英语翻译的文化适应性探析

2010-08-15李凇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成教适应性母语

李凇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400052)

成教英语翻译的文化适应性探析

李凇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400052)

英语翻译是综合的语言文化应用问题。本文借助一些教学实例,就翻译实践提出了一些应用方法,分析了成教英语翻译中必须遵循的文化适应性问题。

成教英语;文化适应性

一、成教英语的现实意义

成教英语的产生是根据人才市场、企业对国际化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应运而生的。成教英语学员大多来自社会各阶层和企业各个部门。他们学习时间相对较短,英语基础较差,不可能系统地学习英语。因此,在成教英语教学中,教学与现实脱离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学员缺乏学好外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也普遍感到外语难教。因此,如何将成人教育的文化英语与实际工作的需要更好地结合起来,更深入地研究成教英语翻译的文化适应性问题,使学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成为摆在我们成教英语工作者面前值得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文化适应性

文化适应性是一个重要理论概念。不同的语言,因其不同的语言习惯、文化差异,在理解过程中必然要充分考虑其文化适应性问题。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诸如词汇、短语、语法、句型等英语知识内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英语作为一个民族语言的文化背景却被大大忽略了。结果,有些学员学了几年英语,对英语和母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说英语民族的风俗习惯仍一无所知。因此中国人要学会用英语进行交际,就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别是交际文化。

三、成教英语翻译的影响要素

毫无疑问文化语境差异是影响语词翻译的重要因素,因为语境是影响词汇提取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忽略了翻译时的语境差异,译者往往无法做到对被译句子的充分理解和认知,因而也就无法对语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做到准确的理解和翻译。

(一)习俗的地域性差异。语言来源于生活,不同地域生活的人往往又存在习俗上的差异。这种基于地域的习俗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表达和理解。

(二)语言发展中的历史文化差异。历史文化是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历史标签,它揭示了各民族的起源、发展及发展中形成的各类文化现象,而这些历史文化现象对本民族来说有时又是专属的,代表着其他民族和文化群体难以理解或认知的文化含义。

(三)地理环境差异。地理环境差异是指各民族由于生存和发展的地理条件不同而导致的一些文化认知差异。如海洋民族对于海洋的感情,游牧民族对于草原的感情,这些由于生活空间的不同,从而导致了相同的“借体”对不同地理生存空间的民族来说具有不同的含义,相关民族在阅读和理解其它民族的文化现象时出现了理解上的差异。

(四)神话传说与经典著作的差异。不同种族和民族的历史渊源中流传着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与经典著作。这些传说与著作中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习语与典故,反映了民族风味、社会世态,具有独特的表现力,甚至成为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的缩影。

(五)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的差异。文化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上的不同和差异,在此影响下人们对同一事物和同一现象往往有着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看法。如东西方两个文化群体在价值判断方面的差异体现在个体与集体的观念不同,个人至上是西方文化的特点。在审美取向方面,中国传统喜庆偏向红绿等明色调,而西方则多为黑白色等单色调。

(六)宗教信仰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各民族选择了和创造了具有民族认同性的宗教,这种基于民族认同产生,发展的宗教又将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民族自身产生重要影响,当然由于宗教的差异,这种影响差异也体现在多方面。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不同,影响着英汉语词的翻译。在西方,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人们的语言也深深的打上了民族宗教色彩的印记。因而在成教英语语词的翻译中,必须了解语言背后的宗教文化现象,正确理解语词所包含的文化语意,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才能对语言进行准确的翻译。

四、成教英语翻译中应遵循文化适应性原则

(一)使成教英语学员对母语及母语文化有系统、准确的认识。谈到文化适应性的培养人们往往侧重强调对英语文化语言习惯的熟练和融入,但往往忽视了对母语及母语文化的认识,成教英语学员往往认为自己对母语文化应该是驾轻就熟的,但是在翻译实践中的表现却并非如此。学员们在经过一年多的系统学习后,大都掌握了初步的英语思维模式和英语思考习惯,但是却忽视了这种思维模式对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对于这一阶段的学员来说其实是很尴尬的,一方面他们无法用很地道的英文思维表述思想,另一方面英语思维模式的不彻底性也造成了对母语及母语文化认识的模糊性。这一点在翻译实践中表现得很明显,如:Children happily smiles.译文一:孩子们幸福地笑。译文二:孩子开心地笑了起来。译文一中的“children”和“happily”属于典型的欧化思维模式。汉语中名词没有复数形式,一般情况下也没有必要把复数的概念明确地表达出来。另外,孩子笑用“开心地”比“幸福地”也更贴近汉语语言习惯。此外,要更好地认识汉语的特点,可以通过中西语言文化差异的比较来进行更好的把握。在我们的实际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词汇、句子结构、从篇章各个层面进行语言和文化的比较,从而使得两种语言的差异更加地具体化和清晰化。英语专业学员只有在对自己的母语有了更清晰、更透彻的了解和认知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克服西方语言模式对母语的负迁移作用,从而正确地把握和传播母语文化。

(二)促使英语学员了解英语母语文化的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翻译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成教英语学员由于不了解目标语英语文化的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水平,在翻译过程中涉及文化信息的处理问题上往往容易出问题。比如:生米煮成了熟饭。译文一:The rice is already cooked.译文二:The rice is already cooked and it can not be uncooked.从字面上看“译文一”似乎译得非常准确,“译文二”显得有些啰嗦、重复,其实后者却远胜于前者。“译文二”既译出了原文字面意思,保留了原来的意象,同时还补充了汉语语言文章中的隐在的文化信息,加上“and it can not be uncooked”,立刻将那种“无可奈何”的感觉凸现出来。从例句我们不难发现由于译者没有意识到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没有意识对两种文化在进行翻译时的隐在文化含义,所以译者在翻译时按照自身的文化和经历去理解和表达原文的意思,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三)加强英语学员对英语语言及其文化的深层次认识。由于对目标语和母语本身的文化含义认识、理解、掌握、运用能力不足。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我们发现英语学员往往倾向于用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来表达目标语的思想,因为他们从小到大都生活在母语的环境里,他们会对母语有种本能的亲切感,对目标语也往往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排斥。如:She is a fox.译文一:她是只狐狸。译文二:她是个狐狸精。译文三:她是位时髦迷人的女郎。在中英文中,“狐狸”一词都可以与狡猾或诡计多端的人联系在一起。但是当“狐狸”一词与女性联系在一起时,汉语与英语却有不同的信息暗示。按照中国人的心理把它译为“狐狸精”,无疑是错误的,因为在英语中它是指时髦迷人的女子。而直译为:“她是只狐狸”,便容易在中国读者心中唤起一种传统上遭到贬斥的形象。

(四)让学员更好地了解母语文化的人对目标语英语文化的认识。要把英语文化地道地介绍给本族人,使本族人能够顺利地理解和接受,译者必须了解本族人对英语文化的认识。学员经过一两年的专业培训,对西方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翻译实践中往往把自己对西方文化的认知状况强加到译文读者身上,忽视了对本族读者对英语文化认知程度的调查和了解,他们的译作往往会误导读者或使读者无法理解。例如:He's a pig.译文一:他像头猪。译文二:他脏得像头猪。译文三:他像猪一样贪婪。译文四:他像猪一样粗野。看似简单,其实充满了“陷阱”。“译文一”给中国读者一个“他好吃懒做”或“他很蠢”的印象。但是在英语文化里,猪一般具有肮脏、贪婪、粗野的形象,要在译文中保留这一文化意象,就需要添加必要的信息。从这四方面对成教英语学员进行长期的培养和强化,成教英语学员才能到达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之间那片即保留了本族文化又容纳了异族文化并对双方文化有多视角理解的中间地带,这就是跨文化的连接点,这时成教英语学员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有了文化适应性的译者,才能按照英语的观念立场设身处地地观察和思考。五、结语全面地提高文化英语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员的英语运用能力。这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与新时代文化英语的一项紧迫任务,同时也是新型中国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成教英语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文化适应性,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因此,在进行语词的跨文化翻译时,译者必须了解不同民族社会文化隐藏在语篇内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文化语义和社会内涵,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为使原译文语言与文化因素和译文基本一致,可综合采用对等直译法、形象套用法、借用类似法等;如果原译文语言的文化因素与译文不对等时,可采取求同存异法、意义对等法、添加注释法等,当然将一种语言译为不同文化的另一种语言并非容易的事,这既需要译者的语言功底,又需要文化功底。在将特定文化语境中的语词翻译成同样体现文化特色的语词就更是难上加难,有时不可避免地出现引起学员的误解和曲解的翻译。对这种情况的出现要有充分的预期和包容,当然不可纵容。教学者务必要从加强学员的语言功底和文化转化功底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从而提升他们的翻译水平。

[1]陈岷婕,周淑珍.翻译研究方法初探——兼评《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J].科技咨询导报,2007,(2).

[2]马嘉.开启翻译学的大门——评Munday的《翻译学入门:理论与应用》[J].中国翻译,2003,(5).

[3]周向勤.一部入于“化境”的优秀译作——《名利场》翻译技巧初探[J].正德学院学报,2006,(2).

[4]田玲,李艳.论翻译技巧教学中的语篇意识[J].中国成人教育,2009,(5).

H059

A

1006-5342(2010)11-0106-02

2010-07-10

猜你喜欢

成教适应性母语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母语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母语
创刊十周年赠言
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医学类成人院校学生上课出勤率较低的原因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