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论能力是时代的新要求
2010-08-15薛瑞汉
薛瑞汉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 郑州 450002)
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论能力是时代的新要求
薛瑞汉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 郑州 450002)
网络舆论已逐步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最具影响力的舆论形式,成为影响社会和政府决策的一种重要舆论力量。如何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论的能力和水平,已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全球看,互联网日趋显现“第一媒体”之势,与网民交流渐成常态。网络已成为转型期民意表达主渠道。网络的声音,正日益受到各方重视,网络问政成为政坛新气象。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论能力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客观要求。
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论
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不断发展,各级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应对社会舆论的客观环境和要求正发生重大变化,网络舆论已逐步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最具影响力的舆论形式,成为影响社会和政府决策的一种重要舆论力量。学会与媒体打交道是新时期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当中,学会与网民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对网民的诉求作出回应尤显迫切。如何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论的能力和水平,已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从全球看,互联网日趋显现“第一媒体”之势,与网民交流渐成常态
传统观点认为,报纸为第一媒体,刊物为第二媒体,广播、电视被称为第三媒体,互联网则被称为第四媒体。但现在,无论是受众量还是影响力,互联网都显现出“第一媒体”的势头。从规模上看,目前国内有1900多种报纸、9000多种刊物、3000多家广播电视台,150多万个网站,5000万个媒体博客用户,随着“三网”融合和3G时代的到来,国内5亿多手机用户都将成为潜在的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互联网数量几乎是无限增加的;从发展的态势、影响的广度来看,广播问世30年之后才拥有5000万听众,电视拥有同样数量的观众也用了近13年,而网络则只用了4年。根据Editor&Publisher的最新研究(2007年):大约1/3阅读在线电子新闻的用户对传统媒体失去了兴趣,电视收视率下降了35%,广播收听率下降了25%,报纸购买率下降了18%,网络传播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给传统媒介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压力。网络媒体已经超过报纸、杂志、图书、电影、戏剧等传统媒体对民众的影响,并呈现出取代电视的发展势头。2007年9月,美国的一份调查数据表明,互联网和电视是人们最为青睐的传媒,但互联网已跃居电视之上[1]。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同时,互联网覆盖面开始以年轻人为主体,发展到逐步覆盖城乡各个年龄段。公众对网络的参与度之广前所未有。
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也改变着我们党和群众之间的互动方式。针对周久耕事件、杭州飚车案、邓玉娇案等,网络舆论波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如有论者所言,今天,网友言论之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2009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无一没有互联网的参与,网络媒体的第一影响力极为鲜明地凸显出来。互联网扮演的角色也从附属型的舆论阵地,转向舆论的主阵地,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主流舆论,推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在一个有着3.84亿网民、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的互联网环境下,理性看待网络舆论,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实现政府和网民的良性互动,这既是“善治”的要求,也是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二、网络已成为转型期民意表达主渠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上网获取新闻信息,发表见解诉求,传统媒体垄断的传播格局被打破,网络成为草根阶层最便利的表达渠道,应对网络舆论考验政府智慧。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今人们非常关心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包括舆论监督权,这导致了网络公民的崛起。网络舆论热点折射现实民意诉求,网民参政议政从虚拟社会走进现实,渐成趋势。他们关心公共事务,在网上匿名发表意见,客观上对部分因管理方式保守而使舆论监督自由受限的传统体制造成冲击。由于互联网具有覆盖广、传播快、更新及时的特点,一旦网络热点形成,各种舆论就会交织在一起,排山倒海而来,一些善意或非善意的言论逞势“脱颖而出”,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网络热点之所以能形成并升级成舆论风暴,一个重要原因是网络能使各地有相同利益诉求的个体迅速集合成一个利益群体。以邓玉娇案为例,案发后一周内,全国各大网站都相继开始跟踪报道。在搜狐网、新浪网上,每条消息的点击量至少数十万计,后面还跟有成千上万条留言。
网络公共空间是个汇集民意的地方,网络舆论则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尽管目前中国的网民还有其身份局限,网络舆论也难以真正代表所有社会阶层的心声,其中不可避免会掺杂一些不实的、过分的、情绪化的东西,但总体上,网上所反映的问题中,多数事实上还是存在的。那些完全编造出来的谣言,或者故意制造出的热点是少数。网络民意虽然不能和现实民意完全挂钩,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成为现实民意的参考,网络舆论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意开辟了一条捷径。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和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网络舆论的这种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通过形形色色的网络舆论,党和政府可以了解网民的各种利益诉求,可以看到网民的不满情绪和思想倾向,可以看到网民对执政党的满意度。它有利于党和政府及时了解舆情、体察民意,有利于我们的行政执法顺应民意,给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共识带来便利。
三、网络的声音,正日益受到各方重视,网络问政成为政坛新气象
目前,党和政府日益重视网络的声音。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同网友在线交流》成为各大媒体头条新闻。显然,胡锦涛视察人民日报社时通过人民网与广大网友交流,表明了他对网上民意的关注,网络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信息载体。胡锦涛用自己的行动向各级党政官员表示:要懂得这条沟通渠道的重要性,重视网络民意。2010年“两会”召开前夕,温家宝于2月27日来到新华网访谈室,与广大网民进行在线交流。这是继2009年“两会”前夕首次与网民交流后,总理再次与广大网民共商国是、共论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领导开始与网民开展网上网下“面对面”的交流。2009年4月3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广州与12位社会人士进行座谈,征求对广东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和建议,其中有7位为奥一网和南方都市报联合推荐的网友。这是继2008年4月奥一网和南方都市报推荐19名网友参加“汪黄网会”以来,汪洋、黄华华再次请网友为广东科学发展“灌水”、“拍砖”。 2008年7月28日,作为“河南在线对话”栏目的首位嘉宾,省委书记徐光春亲自点击鼠标,开通了旨在“倾听民声,集中民智,共谋崛起”的“河南在线对话”栏目。“河南在线对话”是一个长期互动栏目,每期确定一个主题,邀请一名省领导或省直部门负责同志做客,与广大网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江西省委书记苏荣不仅与网民进行网上网下对话交流,还推动江西建立了全国首家“问计”网络互动平台——江西问计网。问计网自2008年8月1日开通至今年6月1日,共发布问计主题117个,收到各类有效建言2500余条,相关部门认真对待,共回复47次。此后,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及浙江省委其他十几名常委、湖北省省长李鸿忠等地方领导相继与网民在线交流,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网络问政逐渐成为一种常态。[2]
如今,地方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越来越意识到网络的重要性,注重从网上听取民意、汇聚民智。中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国家预防腐败局局长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国家预防腐败局高度重视网友提供的线索,每天安排专人进行汇总和归纳,对网友提供的线索经查证属实的将及时处理。国家预防腐败局网站开通一年多来,网友互动栏目点击率已经超过460万次,留言近15000条。[3]
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客观要求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提出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一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这些都与领导干部有密切联系,也是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提出这一重要思想的背景就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党的执政能力中理所当然地包括利用和主导互联网空间的能力。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己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所以,在今天时代背景下,不会利用网络的领导,不积极参与互联网空间的领导,不能算是现代型的领导。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些转变也反映在网络世界中,互联网是社会思潮多样化的助推器,互联网的虚拟特性,使之成为各种诉求自由便捷表达的空间,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社会上的各种错误思潮包括各种不健康的价值观在网上几乎都有反映。同时,互联网的强大聚合功能,还使之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动员和组织方式,为各种政治、社会力量在网上聚集、组织、动员提供了便利,这种聚合有时会形成对社会有利、有益的因素,但有时候也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4]
互联网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意义重大,同时,互联网也是地方性、局部性、行业性突发事件演变为全国性舆论议题,乃至引起国际关注的重要推手。现实生活中累积的社会矛盾、互联网上潜伏的公众情绪,遇到突发事件,经常被迅速点燃和发酵。政府与舆论之间的监督和被监督关系,从来没有像网络这样明显。可以说,互联网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改变着党和政府的执政环境。从这一意义讲,不断提高应对网络舆论的能力,正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客观要求,即正视问题,切实尊重包括网民在内的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以坦诚、负责甚至带有检讨性的态度,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做到信息发布的及时、公开、透明,最大限度地从根本上解决和缓解问题,让网络成为现实民主的重要推进器。[5]通过网络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特别是反对的意见,构成执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领导干部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1][4]崔耀中.论互联网与“舆论引导新格局”[N].北京日报,2008-10-13.
[2]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推进基层舆论生态再造势在必行[J].领导决策信息,2009,(24).
[3]曹建文.网络监督,助推社会良性发展[N].光明日报,2009-02-20.
[5]单学刚.化解舆情危机,让网络成为现实民主的重要推手[J].半月谈内部版,2009,(11).
C933
A
1671-2862(2010)02-0012-02
2010-03-17
薛瑞汉,男,河南南阳人,硕士,中共河南省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