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外国文学与西方文论教学的整合
——兼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2010-08-15王振军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文艺理论外国文学文论

王振军

(河南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论外国文学与西方文论教学的整合
——兼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王振军

(河南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由于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和教学中缺乏合作,外国文学与西方文论教学同时陷入困境,就课程结构及精神实质来说,两课具有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整合的原则是“同步进行,双向迁移,经典阅读,多元对话,融合渗透,共同提升”,实践证明,改革方案是行之有效的,并且外国文学与西方文论的整体性教学改革还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外国文学;西方文论;教学;整合;人文精神

一、教学困境中的思考:外国文学与西方文论结合的可行性研究

外国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学习外国文学要对世界文学概况和发展流变有整体把握,对重要的文学思潮、若干重要的文学流派及数十位重要作家的思想演变和主要作品有清晰的认知评价,要从人类精神史的角度揭示外国文学作品中丰厚的人文内涵。但由于学生对西方文化背景的陌生甚至缺失和阅读视野的限制,特别是对相关文艺理论茫然模糊,多数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学习感到有一定难度。西方文论是文学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文学概论课的必要补充、自然延伸和深化,是对西方从古希腊以来的重要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家的文艺思想的系统梳理,同时本课程与外国文学课有内在的联系,不同时代的文艺思想总是立足于这一时代文艺创作实践,是对文艺创作的理论总结,文学思潮的更迭,文学观念的斗争也在文艺理论中得到清晰的反映,对重要文论家的文艺思想的把握可以使我们对相关文学现象的分析切中肯綮。文论家往往从哲学美学的高度研究文艺现象,提出文艺主张,论证艺术本质,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建立严密的文艺理论体系,从而使西方文论具有思想上的深刻性和表述上的思辨性,即使那些从具体的文学现象出发,在对文学创作实践总结基础上提出的文艺理论也由于体系的严谨,论述的精微而有相当的深度。这样,相对外国文学来说,西方文论的教学更具有一定难度。

汉语言文学专业数十门各种性质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每一门课程都在这一体系中占据特殊地位,同时又相互影响,共同完成总的培养目标。外国文学是西方人心路历程的精神写照,具有浓厚的人文底蕴,数以千计的作家和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始终在以感性、具体、生动的形象去记录人类的精神探索,集中了人类心灵精华,从古希腊罗马以人为本的理念到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光辉,从启蒙时期对理性的呼唤到十九世纪人道主义的觉醒,无不闪耀着人文精神光芒。西方文论是诸多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家对艺术本质的理性思考,是对文艺创作实践的全面总结,是从理论维度,以思辨方式展示西方人的精神历程,一定时期的文学和文艺理论基本上是对应的,文学理论是文学实践的概括、总结和对文学发展的希望与预言,反过来又指导和影响文学实践活动。西方文论课程的任务是把文艺理论置于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文学背景中,认识西方文学理论发展演变的基本线索和主要文论家的文艺观念。“不了解文学实践活动,就不可能透彻了解这个时期的文艺理论的特点和本质。因此学习研究西方文论史,要和学习研究西方文学艺术史结合起来,而且要特别注意对文论史上经常提到的诸如《俄底浦斯王》《哈姆雷特》等作品,或者对某种文论有特殊意义的作品比如《尤利西斯》《荒原》《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非常熟悉,不然就很难对西方文学理论有深入的了解。”[1](P3-4)外国文学与西方文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具亲缘关系的学科,所以就课程结构及精神实质来说,外国文学与西方文论的学习应结合起来。

二、课程整合,共同提升,经典阅读,多元对话,培养人文精神

笔者在教学中提出了“同步进行,双向迁移,经典阅读,多元对话,融合渗透,共同提升”的两课整体性改革方案,从2005年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聚的教学改革,改革是初步的,但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并且这样的教学改革还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中探索了新的途径。

(一)同步进行,双向迁移,在理论提升的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学批评

1.教学同步,正向迁移,通过文学现象的分析带动文学理论的提升

外国文学的发展演变和文论家对文学理论的概括是同步的,可以从文学现象入手提升对文论的认识,避免形成教师空洞说教,学生生硬记忆,堂上听来模糊,课下一片茫然的文论课教学困境。为此我们调整学期教学计划,两课在第五学期同时开设,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的讲授与相关文学理论的学习同步进行,通过具体文学现象的总结提出文艺理论问题,促进西方文论的教学,实现从感性的文学史到理性的文学理论概括的第一次有效迁移。如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是建立在对古希腊戏剧特别是索福克勒斯悲剧全面总结基础上的,在教学中从对《俄底浦斯王》讨论入手,使抽象的亚氏戏剧观具有了直接的可理解性;又如布瓦洛的古典主义戏剧理论中一些核心的概念“理性”“自然”等由于内涵的特殊性带来学生理解上的难度,可以从分析高乃依的《熙德》和古典主义戏剧的贵族化倾向使上列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有些外国文学史内容与相关的文艺理论问题有内在关联但从时间上并不能做到与课堂教学的同步,可采取预留作业等方式实现两者的遥相呼应。

2.反向迁移,理论回归,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学批评活动促进外国文学教学

外国文学教学既要追求对外国文学知识的广度性把握,又要让学生对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品位以深刻体验,既要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又要提高他们审美判断能力和文学作品特别是文学经典的批评能力,但由于“庸俗社会学的倾向尚未完全清除”,[2]以阶级意识为主导评价文学现象还占据外国文学的课堂,对具有无限阐释空间的文学作品不能开展恰当文学批评,以至外国文学教学陷入困境。

因而有必要把相关的文艺理论特别是众多的文学批评方法作为方法论向外国文学作品的品评鉴赏活动迁移,做到外国文学史的整体梳理与个性化文学批评鉴赏活动的互渗融合,从文化学、社会学、社会性别学、心理学众学科的角度,以社会历史、精神分析、神话原型、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叙事学、女性主义、读者反应批评、意识形态等多种方法、多角度解读经典文本的意义和价值,寻找文学经典阐述的“空白点”。例如让学生分别从文本细读、社会历史、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等多个角度分析哈姆雷特何以“说不尽”;从叙事声音和后殖民倾向重读《鲁滨逊漂流记》;从神话原型角度梳理流浪汉小说从《奥德赛》到《尤利西斯》的发展与演变;从人类精神史层面和主体性意识的失落与回归角度探寻西方文学从史诗到小说,从经典现实义到心理现实主义到现代百科全书式小说的发展过程。这样的批评过程是阅读质量提高的过程,是思维空间拓展的过程,是享受审美乐趣的过程,也是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方法运用于实践,在运用中掌握,在掌握中提高的过程。

(二)经典阅读,多元对话,培养人文精神,促进两课融合互渗共同提升

从课程性质上看,外国文学和西方文论都有各自不同的品质特征,但两者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丰厚的人文素养方面有着共同之处。

1.学生与经典文本的对话。经典文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经典可以使人的头脑充盈,思想睿智,灵魂高洁,情感丰富,道德提升,可以让我们探察人类精神的历程,体悟多样的人生,追问生命的意义。学生与经典的对话要克服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重在一个“精”字。要让学生有感悟,有启发,有评价,有反思,有批判,要让学生利用阅读的“期等视野”,寻找阅读的“空白点”,获得直接的阅读认识,形成新的阅读体验,拂去文学表面的尘埃,追求文学的本真意义,回归人的“诗意栖居”。

2.经典与经典的对话。经典文本是历史的长河中披沙拣金筛选出来的,这些文本虽是某一位智者的个体创作,但它们又不是孤立的,它们也在穿越时空进行永恒的对话。因而在阅读经典时要引导学生徜徉于经典的长河中,通过经典文本的对比寻找人类精神史的血脉联系,感悟艺术的永恒魅力,如通过荷马史诗《奥德赛》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的对比阅读,认识远古英雄的勇毅、坚贞、智慧,自我意识的觉醒,人的精神世界与外在客体世界的沟通与和谐,认识现代人信仰的失落,道德的沦丧,精神的空虚,行为的卑琐,人性的堕落,思想的平庸及对精神家园的渴求,从而使学生对现代人的生存境遇有深深体察。当然这样的对话也包括文学文本与理论文本的对话,一部西方文学史就是一部求真向善的心灵追寻史,也是一部审美史,是对美的追求,把真与善熔铸成一个艺术的整体,但这些艺术精品何以是美的?如何看待永恒的艺术之美?文论家们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如巴别塔是脍炙人口的圣经故事,它除了表现上帝的至高无上外还能给我们什么现代启示?阅读巴赫金的小说话语理论可以让学生对单一话语背后的极权意识及人们对“众声喧哗”式话语背后民主意识的诉求有所认识。人们都说希腊神话具有永恒的魅力,学生读了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加缪的随笔《西西弗的神话》会有更深刻的体验。

3.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经典间的对话是一种单向度的对话,还不是主体间性的对话,教学中要改变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课堂讲授、质疑、辩论、表演、小论文写作、BBS论坛等多种方式实现以经典文本为中介的主体间性对话,教师与学生都成了对话的积极参与者,通过多元对话既让学生读出经典的文本意义,也在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中读出文本的读者意义,这种意义是多维的,是和学生个体经验联系的,是熔铸进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体验的。如通过表演《罗蜜欧与朱丽叶》让学生体验爱情的矢志不渝,通过讨论《浮士德》让学生体会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的进取不懈的追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老人与海》让学生认识面对种种挫折和困难,人不应该悲叹命运多舛,因为只有自己能把自己打败,从而使学生具有大胆面对生活的勇气。这样的对话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精神沟通与心灵交流,是“教学对话”向“生命对话”[3]的延伸和提升。

无论从课程本身的意义上看,还是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上看,外国文学与西方文论教学都显示出融合的必要性,以上改革是初步的,或许还是不成熟的,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两课整合互渗新途径。在教改中要综合考虑培养目标、教师、学生、教材、课程体系、课程性质等多种因素,既要保持两课的相互独立,也要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既是“课程的对话”,也是“教师的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的通力合作或许是最重要的。

[1]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苏晖,李红.“外国文学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J].外国文学研究,2009,(4).

[3]王彤.师范院校外国文学参与性教学的经典对话路径探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

G424

A

1671-2862(2010)02-0092-02

2010-03-08

王振军,男,河南卫辉人,硕士,河南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与文艺理论。

猜你喜欢

文艺理论外国文学文论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Can “Contemporaries” Know How to Read?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中国文联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审视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下的发展
从文论医评《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