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社会语用视角看“(的)时候”的语用偏误

2010-08-15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时点偏误语料

田 霞

(怀化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湖南 怀化 418000)

从社会语用视角看“(的)时候”的语用偏误

田 霞

(怀化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湖南 怀化 418000)

“的时候”子句为主句提供“时间框架”,文章基于社会语用视角,对这一句式中的“的时候”的羡余现象进行描述性分析,强调了时点与时段的区别与联系,从深层次提出了时候短语的时点层级系统性,并主张以其表达功能类型来克服这一语用偏误现象。

时点层级;的时候;羡余;语用偏误

一 “(的)时候”的语义特征

关于“时候”一词的释义,《现代汉语词典》[1]第五版中有两个义项:1.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你写这篇文章用了多少?);2.时间里的某一点(现在是什么了?)。

《精编当代汉语词典》的“时候”共有四个义项:1.有起止的一段时间(你写这篇文章用了多少?);2.指某一段时间(我离家的,他刚出生。);3.指时间里的某一点(到请叫我一声。);4.指时代、年代(现在是什么了,你居然还有这样的思想!)。[2]

然而,仅仅按照词典上的义项的解释是不够的,在实际运用中,关于其词性,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观点认为“时候”本身不表时间,单独出现时只是一般名词,不是时间词;另一种观点认为“时候”可以表示时间,但它是黏着的,必须附着在别的词或词组之后。本文认为“时候”是可以表示时间范畴的,“时候”既可以单独表示时间,也可以作为词或词组的黏着成分即构成“时候短语”来表示时间,但以“时候短语”来表示时间的情况居多,笔者仅以常见的却容易出现羡余偏误的“(的)时候”作为讨论的载体,将其分为两种语义关系:

第一种表示谓语所述事实的参照位置,这个时间位置可以专指时轴上明确的时点,也可以任指时轴上本身不固定。黄敏认为:“的时候”具有表“时”功能,在时轴上形成互补,构成时间状语子句,为主句提供“时间框架(time-frame)”。[3]

第二种表示句子陈述内容发生的条件,一般表示假设。关于“时候”表示条件的用法,早在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中就有所提及:“假设句有时用‘时’字(文言中)或‘的时候’(口语中)煞尾;有时就把‘时’字当假设的表示,或条件的限制。”他举了“三角形的三角相等时,他的三边也相等”的例子。九十年代,张炼强[4],艾皓德[5],郎大地[6]又进一步探讨了“的时候”在从句中尤其是假设句中的用法。例如:

(1)别人都不在的.时.候.,他说话最有份量。

在对大量语料的分析考察中,我们发现表时点的“时候”和表条件的“时候”还存在中间现象。如: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缺位的时候,由副主席继任主席的职位。(宪法)

这时“的时候”兼表时点和条件,在语义上就构成了一个两端清晰、中间模糊的连续统。从左到右,表时间的意义逐渐虚化,表条件的意义逐渐增强。

此外,关于“(的)时候”的语用意义,赵元任[7]据其常常后置的句法分布特点,将“的时候(全轻声)”看作复合助词,此外他还注意到有的方言里“的时候儿”当停顿助词的特殊用法。还有人把“的时候”看作一个话题成分。如袁毓林[8]把话题结构分为论元共指式、语域式、拷贝式、重复式、同位式、连锁式等,“(的)时候”属于语域式话题结构下的小类“时地语域”。

(3)那您祖父是什么时候,多大的时候进北京的?(何秀珍《北京话口语》)

(4)开始的时候,我们到这儿来的时候,这个街上头啊,念书的人,有文化的很少。(张佩芳《北京话口语》)

总之,不管“(的)时候”表示的是时点还是条件,或者兼表之,也不管“的时候”表示的是停顿助词还是话题成分,此结构中的“的时候”可以视为时间词中的一种,鉴于其语义的中间模糊性,即时点的层级系统(下文第三章有详述),“的时候”在特定情况下会出现羡余偏误现象。因此本文不采用时点/时段划分法,而是从其内部组构与表达功能(定位性、计量性和本体性)来分析具体表达中的羡余现象,以解决其语用偏误的问题。

二 “(的)时候”的内部组构与功能类型

尽管“时候”一词可以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如主语或宾语,“时候”最主要的语法功能是在定心短语中充任中心语。本文称以“时候”为中心语的定心短语为“时候短语”,包括“词”和“短语”两个部分,一般将它们合在一起谈。其前面的定语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大类:

(一)体词性定语

前为名词(NP),意义上表示一个时间位置,从语义特征角度对NP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A.表示特定历史时期,包括朝代、年号、典型时代等等。例如:

a.朝代、年号

(1)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老舍《骆驼祥子》)

(2)过去是旧社会时候。(何秀珍《北京话口语》)

b.特殊日期

去年“五一”黄金周的.时.候.,我们去了黄山。(网络语料)

c.特殊历史事件

我曾经是个军医,二战的.时.候.,我才16岁,医学院都还没读完就上战场了。(网络语料)

d.重要会议和组织(活动)

和八大的时候比较,现在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刻得多了,经验丰富得多了,贯彻执行我们的正确方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大加强了。(《邓选》(三))

e.人物名称

我在袁世凯的时候,曹棍的时候,甚至于日本鬼子在这儿的时候,都没见过这样邓门的事!(老舍《方珍珠》)

B.表示顺序或等级

幼儿园、小学、中学(初中、高中)、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的)时候

以上这些可以和“(的)时候”组合的NP从语义特征来看,一般具有(+定时),(+事件),(+标志)的语义特征。具有(+定时)特征的NP,常常为表示季节、节气、日期、年代、朝代、节日等表示时间的词,这些词往往在时轴上可以找到一个固定的位置。具有(+事件)特征的NP,常常是一些内部具有过程性的名词,这些名词内部往往包含一个有起点有终点的时段,是一个两端封闭的过程。比如:午饭、晚饭、高考、毕业典礼、手术等。具有(+标志)特征的NP,一般是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人或事件,如:毛泽东、邓小平、汉武帝、乾隆、文革、第二次世界大战、五四运动、戊戌变法,等等。

(二)谓词性定语

a.前为形容词,如:

年轻的时候不珍惜时间,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网络语料)

b.前为动词,如:

走的时候,记着关好门窗。(网络语料)

c.前为述宾结构,如:

看书的时候,他总是把音乐开着。(网络语料)

d.前为主谓结构,如:

天气好的时候,人人都盼望去乡下郊游。(网络语料)

e.前为述补结构,如:

鲁迅先生说过,写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写。(网络语料)

f.前为固定短语,如:

上班下班的时候,这里的交通几乎陷入了瘫痪状态。(网络语料)

前为小句时,如:

他在中国留学的时候,通过了HSK考试。(网络语料)

“时候”前面的定语的第三类一般为一些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或指量短语,如“这(那)[个]时候、什么时候、某些时候”。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有的定语前面如果加上介词(如“在”、“当”、“等”、“到”),尽管在口语中为了强调时点的意味,十分常见,但从语言的精简节约性来说,是没有必要的。“时候”短语中的“时候”也可以是“时”。这种情况下中心语前不出现助词“的”,有时可以有“之”;指示代词后也不能有量词。“的时候”和“[之]时”语法上无本质不同,一般可交换使用。本文一概称之为“(的)时候”,不作区分。

时间词语和其它词语不同,除了它有指称意义之外,时间词语在句子或篇章中都有一定的语用功能和表达功能。它的语用功能通常是时间词语的照应、衔接功能;而其表达功能根据下文提及的时点层级系统,与时点或时段的语义特征没有必然的联系,总的来说,分为定位性、计量性和本体性三种功能。定位性功能,也可以叫做参照性功能,对存在与时间之流中的事物或事件进行时间定位或时间参照。计量性功能是在语言表达中对事物的运动或事物的存在进行时间计量。比如:一日夫妻百日恩。本体性功能是表达者把时间词语本身当作描述、言说或评论的对象。那么,“(的)时候”的功能类型就类似于此,同样,与时点或时段的语义特征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就是源于下文所说的时点层级系统。

三 “(的)时候”的时点层级系统

“时候”上古已见,本是时令与节候的并列词组。如《公羊传·庄公二十二年》:“冬,公如齐纳币。”何休注:“凡婚礼皆用雁,取其知时候。”时令是一个较长的时段,节候也往往不只是眼前的一个短暂的时刻,因此当“时候”到近代凝合成词后,所表示的时点和时段往往也带有比较模糊的特点,表示时段的跨度也比较灵活,可长可短,我们可以称之为时点的层级系统。时点和时段原本是时间表述形式在表义功能上的分类,时点可以用来推算和指定时间的顺序位置,指古往今来的一个时间或特指相对于说话时间的一个时间;时段可以用来计算和划分时间的长短段落。在同指代词系统的关系上,时点可以回答“什么时候”的提问,可以用“这个/那个时候”来指称;时段可以回答“多长时间”的提问,可以用“这段/那段时间”来指称。可是,“世纪、年、季度、月、旬、周(礼拜、星期)、日”这一组时点词都可兼做时段词,而“年、旬、周、天、日、夜”兼表时点,这样的时点词与时段词兼用情况构成了我们能否准确地使用“的时候”结构的先决条件。时点词与时段词比较,二者主要的区别是在时间链上,时点词位置确定,具有定位性,不具有定量性,各时点词在意义上是并列的,不存在包容关系,并且具有位移性;时段词正好相反,具有定量性,不体现定位性,各时段词之间在意义上彼此有包容关系,并且具有伸缩关系。尽管我们可以将时间词置于“从…起”这一格式之中(如:从下周起,从春天起,从去年起)以示区分,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泛指的时间词在语义表达上大多具有模糊性。点、段是相对的,单从语义上不能截然分开,一个时间词是表示时点还是表示时段要依据具体的语境而定。李向农[9]集中讨论时点时间词语和时段时间词语,是从语义特征来划分的,他认为我们说的定位性时间词语和计量性时间词语是指时间词语的表达功能,是时间词语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不考虑某一时间词语的语义特征具体是时点还是时段。所以说,“时点、时段”本身就具有相对性,“点”是“段”的浓缩,“段”是“点”的延伸,“点”是特殊的“段”,“段”是特殊的“点”。因此,我们不采用时点和时段的分类方法,而是从功能出发,把时间词语分为文中所提到的“定位性的时间词语、计量性的时间词语和本体性时间词语”,以示时点的层级系统。

关于“(的)时候”的时点层级系统,有文章提出此结构具有典型的时点意义[10]。这就是以往一般只是把“(的)时候”模糊地视为一个参照点,这样我们将其定为一个时点,以标示与其相关的另一事件发生的时间。而同时又有研究显示,我们可以将其固定为一个时点,也可以固定为一个时段。它们分别表示出不同的语义内涵,突显不同的语用目的[11]。笔者赞成后者的观点,正因为“(的)时候”的时点层级系统的客观存在,才使得语义表达上表现为时点与时段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统一、模糊性和明确性的辩证统一。而从这类词的表达功能来看,与“时点、时段”语义特征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只能是定位性的,就把它们叫做定位性的时间词语,同样的道理,时段时间词语也不如叫做计量性的时间词语,这样问题就得到了解决,也就没有上述分歧了,时点和时段兼用的时间词也可以通过表达功能的各类型得到明确的区分。因此,“(的)时候”羡余偏误问题可以从时点层级系统中的表达功能范畴得到解释。

四 “(的)时候”的羡余偏误分析

“偏误”与通常所说的“错误”不同。错误是偶发的、无规律的,例如口误。人们说自己的母语的时候,也会发生错误。而偏误则是学习外语的人才会有的,是多发的、有规律的。学习外语的人只有经过反复纠正偏误,他所使用的外语才能逐步接近该语言的标准形式。

请看笔者了解到的留学生的一些有关“(的)时候”的羡余偏误现象:

(1a)在这两年的.时.候.,我碰到,看见,发现了很多很多的事情,特别是关于人的性情。(网络语料)

(2a)在前年冬天的.时.候.,中国南部出现了多年以来罕见的冰冻灾害。(网络语料)

(3a)我来到北京,第二天的.时.候.,我很早就起来,立刻去看中国的晨练。(网络语料)

上文标示时间的“这两年”、“冬天”、“第二天”本身就是时间词或时间短语放入“(的)时候”结构,造成了语义重复(根据上文中“(的)时候”的内部组构)。这几例偏误都与学习者母语的负迁移有关。汉语中的时间表达与英语的表达方式尽管有一致性,可是也有犬牙交错的情况,容易张冠李戴。英语中常用:

“when/while/during/until/before/after/from/in/on…”表示某个事件的相对时间背景。

(4b)Duringthe last two years, I have come across many different affairs, especially those about humanity.

(5b)In the w inter two years ago, the south China suffered scarce bitter coldness.

翻译成汉语的时候留学生容易联想到汉语中表示时间的“(的)时候”结构,由于他们没有意识到汉语中的时.点.层.级.性.,因此容易产生语义上的重复。通过前文的“(的)时候”的语义分析、内部组构、功能类型以及时点的层级系统,我们不管该结构前面的修饰语到底是时点还是时段意义,从表达功能上来说,“这两年”、“冬天”只能是计量性的。一般来说,计量性的时间短语,鉴于语言简约性的要求,不再嵌入“(的)时候”结构,以免语义重复。而例(3a)中的“第二天”则表示的是定位功能,表示定位功能的时间词往往需要嵌入到“(的)时候”结构,如本文涉及的所有“的时候”的例子,尤其是该结构置于句首时,“的时候”往往要保留。但是,文中例句(3a)的“第”字已经强调了定位功能,而且并非置于句首,因此例句“我来到北京,第二天的时候,我很早就起来,立刻去看中国的晨练”存在羡余偏误,需删去“的时候”。

再者,“(的)时候”结构中的限定语为体词性定语(特别是表示特定历史时期,包括朝代、年号、典型时代或表示特殊日期、特殊历史事件),句子表达定位性功能的时候,“(的)时候”可有可无,特别是“(的)时候”结构在主句中间出现的时候,“(的)时候”可以删去,使得语言更加简洁;而句子表达的是计量性功能时,“(的)时候”务必删去以求简洁。请看更多例句:

(1)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朱良南,姜波《中华上下五千年》)

(2)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浙江山阴人,他幼年(的.时.候.).正是北宋灭亡的年代。(朱良南,姜波《中华上下五千年》)

以上例句中的“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幼年(的.时.候.).”这些短语可以看作定位性(某个特定的时刻),又可以看成计量性(即有起始的一段时期)。因此,句中的“的时候”应该视该句子的表达功能需要进行取舍处理。

(本文在修改过程中得到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语用学博士侯国金教授的热情支持与帮助,对此深表感谢!)

[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李国炎等.精编当代汉语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3]黄敏.论语篇中现代汉语“时”的表达及功能[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4]张炼强.试说以“时”或“的时候片煞尾的假设从句[J].中国语文,1990,(3).

[5]艾皓德.近代汉语以“时”煞尾的从句[J].中国语文,1991,(6).

[6]郎大地.时候·时位·多陈述偏正句[J].语言研究,1997,(1).

[7]赵元任.中国话的文法(中译本《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8.

[8]袁毓林.汉语话题的语法地位和语法化程度—基于真实自然口语的共时和历时考量[A].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李向农.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0]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

[11]叶皖林.“(在/当)+P+时/时候,Q”句式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2):155-159.

(责任编校:张京华)

On Pragmatic Failure of “de shi ho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ragmatics

TIAN Xia
(Huaihua University, Huaihua Hunan 418000,China)

The time-frame in the sentence pattern is offered by the subordinate “de shi hou”, the redundancy of which is descriptively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ragmatics, highlighting the subtle difference 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eriod of time and point of time, and reinterpreting it from the time continuum. Furthermore, the specific type of functional expression is held as a practical solution to the improper redundancy, thus settling the pragmatic failure in the utterance.

time continuum; de shi hou; redundancy; pragmatic failure

book=0,ebook=497

H319

A

1673-2219(2010)03-0181-04

2010-01-08

田霞(1980-),女,湖南麻阳人,怀化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讲师,硕士,从事语用、文化翻译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时点偏误语料
O2O模式下我国网约车企业收入确认的探析
论“前后”的时间义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建造中船舶特定化属性分析
资金时间价值计算方法再探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