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副词初探
2010-08-15孙惠惠吴开兵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北碚400715
孙惠惠,吴开兵(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北碚 400715)
《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副词初探
孙惠惠,吴开兵
(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北碚 400715)
按照专书词类研究原则与方法,穷尽性地整理分析《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副词,共得副词70个、出现1046次,并且试分类解释这些副词的语法和语义特征。
马王堆帛书;副词;穷尽性;语法功能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12万多字的帛书,包括近50种古籍,大都是失传两千多年的佚书,墓葬时间为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73年)。整理者将有关思想史的著作编为《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共可分“《老子》甲本及卷后古佚书”和“《老子》乙本及卷前古佚书”两部分,一般分别称这些卷后的和卷前的部分为《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和《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后者有《经法》、《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其成书年代在“战国前期之末到中期之初”。由于这些文献都是失传已久的佚书,故自然在包括语言研究的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即以由文物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中的这四种文献为副词研究的材料,尽可能地穷尽性考察其中副词的数量及其用法,希望能为推动和促进上古汉语副词的研究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们统计的副词的判定主要参照何乐士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下面是《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中副词的使用情况,根据其语法功能和语义特征我们进行了以下七种分类。
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表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等,它的语法功能很窄,只能做状语。在这四种文献中副词共有70个,出现1 046次。下面分为时间频率副词、程度副词、情态副词、范围副词、否定副词、语气副词(含谦敬副词)、关联副词等7种来进行研究。
一、时间、频率副词
时间副词指表动作行为或事件发生的时间状态,频率副词表动作行为的频度。共17个,出现188次。
1.表已然。粘着在谓语前,指动作已完成或情况已发生,表相对时间概念。
(1)已22例。用于动词、形容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数量短语前,表情况已如此或已到达某个时点、时量等。可仍译作“已”。如:
《经·观》89上:天道已既,地物乃备。
又:《经法》8例,《经》11例,《称》2例。
(2)既10例。在谓语前,表完成。如:
《经·五正》91下:五正既抪,以司五明。
又:《经》7例,《称》1例,《道原》1例。
(3)昔4例,常用在句首,表过去的时间。可译为“从前”等。如:
《经·成法》120上:昔天地既成,正若有名。
又:《经》3例。
2.表将然。指客观情况将临或对未来的预测。
(1)将26例,表对未来的预测。如:
《经法·六分》25下-26上:主失立(位),臣不失处,命曰外根,将与祸閵(邻)。
又:《经法》8例,《经》11例,《称》6例。
(2)且2例,常表动作行为马上或即将发生,可译为“将要”等。如:
《经法·论约》68下:逆节始生,慎毋【先】正,皮(彼)且自氐(抵)其刑。
又:《经》1例。
3.表始然。表某一状态或动作行为的开始。
(1)始6例,多用在谓语之前,也有用在全句之首的,可译为“开始”。如:
《经·观》82:下今始判为两,分为阴阳。
又:《经法》4例,《经》1例。
4.表迅速。指前后两事在时间或动作上的衔接,强调动作行为发生的迅速。
(1)遂8例,表动作行为在时间上的接续关系。可译为“于是”、“就”等,如:
《称》135上:夺之而无予,其国乃不遂亡。近则将之,远则行之。
又如:《经法》2例,《经》5例。
(2)乃35例,用在谓语之前,主要表在某种情况之后又出现了另外的情况,如:
《经·果童》97上:两若有名,相与则成。阴阳备,物化变乃生。
又:《经法》8例,《经》22例,《称》3例,《道原》1例。
(3)即1例,表动作行为很快将发生,如:
《经·本伐》128下:成功而无以求也,即兼始逆矣。
5.表持续。指动作行为在时间上的连续。
(1)终7例,表动作行为持续到最后的结果。如:
《经法·名理》71下:大盈冬(终)天地之间而莫知其名。
又:《经法》4例,《经》1例,《称》1例。
6.表先后。指动作行为发生或先或后。
(1)先18例,用在动词前。表时间顺序或方位在(最)前面;跟“后”相对,可译为“(最)先”、“预先”等。如:
《经法·国次》10下:先屈后信(伸),必尽天极。
又:《经法》2例,《经》9例,《称》6例。
(2)后(后)17例。“前后”的“后”有时写作“后”。表时间顺序或方位在(最)后面;跟“前”相对。如:
《经法·国次》12下:功成不废,后不奉(逢)央(殃)。
又:《经法》4例,《经》9例,《称》1例,《道原》2例。
(3)前2例,跟“后”相对。如:
《道原》173下:前知大古,后□精明。
又:《经》1例。
7.表频率,指时间间隔的短长。
(1)常2例,表情况或时间的持续和一贯性,可译为“时常”等。如:
《经法·论约》66上:四时时而定,不爽不代(忒),常有法式
又:《经》1例。
(2)恒16例,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动作行为的一贯性。可译为“总是”、“经常”等。如:
《十六经·雌雄节》113下:凡彼祸难也,先者恒凶,后者恒吉。先而不凶者,是恒备雌节存也。
又:《经》8例,《经法》1例,《称》2例,《道原》2例。
(3)时4例,表动作行为的发生是经常不断的或不定期的。相当于“时常”或“有时”。如:
《经·观》88上:其时赢而事绌,阴节复次,地尤复收。
又:《经法》2例,《经》1例。
(4)今7例,用在句首或谓语之前,表时间。如:
《经·观》82下:今始判为两,分为阴阳。
又:《经》6例。
二、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表动作行为或状态的程度。共8个,出现51次。
1.表程度极高或过甚。
(1)至12例,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谓语之前,表程度达于顶点的意思。可译为“最”等。如:
《经法·国次》9上:故能至素至精,悎(浩)弥无刑(形),然后可以为天下正。
又:《经法》8例,《经》3例。
(2)大18例,作状语。表至极。如:
《经法·六分》26下:主暴臣乱,命曰大芒(荒),外戎内戎,天将降央(殃)。
又:《经法》9例,《经》4例,《道原》4例。
(3)还有“亟”2例、“极”9例、“重”5例、“甚”2例、“尤”2例、“犹”1例。限于篇幅问题,此不赘述。
2.表程度在变化。
(1)益3例,常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的逐步深化。如:
《称》144上:凡变之道,非益而损,非进而退。首变者凶。
又:《道原》2例。
3.表程度适中或轻微。
(1)少2例,表时间的短暂,可译为“(不)一会儿”等。可译为“稍”等。如:
《称》165下:兄阳弟阴。长阳少【阴】。贵【阳】贱阴。
又:《经法》1例。
三、情态副词
情态副词表动作行为的情态或语气。共2个,出现19次。表类同或重复。
(1)亦11例,常用在谓语前,在句中作状语,表类同。如:
《经·立命》80上:吾句(苟)能亲亲而兴贤,吾不遗亦至矣。
又:《经法》1例,《经》8例,《称》1例。
(2)复8例,表事物的再次或多次重复出现,可译为“再”。如:
《经·观》88下:其时绌而事赢,阳节复次,地尤不收。
又:《经》6例,《称》1例。
四、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范围。共16个,出现148次。
1.表总括或周遍。如:
(1)咸1例,常用于谓语前,表某一范围的全部。可译为“全都”等。如:
《经·成法》121下:夫是故毚(谗)民皆退,贤人减(咸)起,五邪乃逃,年(佞)辩乃止。
(2)毕2例,常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表叙述范围的全部。可译为“全部”等。如:
《经·五正》91下:左执规,右执柜(矩),何患天下?男女毕迵,何患于国?
又:《经》1例。
(3)还有:“俱”4例、“皆”18例、“凡”15例、“尽”2例、“周”4例、“同”7例、“并””、“兼”6例、“共”1例。限于篇幅问题,此不赘述。
2.表相互。
(1)相28例,在谓语前表两个或多个主体彼此对待。如:
《经法·道法》7上:贵贱之恒立(位),贤不宵(肖)不相放(妨)。畜臣之恒道,任能毋过其所长。
又:《经法》8例,《经》13例,《称》6例。
3.表限定。
(1)唯13例,在句首,“只有”义,如:
《道原》171上:故唯(圣)人能察无刑(形),能听无【声】。
又:《经法》6例,《经》5例,《称》1例。
(2)还有:“独”3例、“各”6例、“鲜”1例。限于篇幅问题,此不赘述。
五、否定副词
表对动作行为或者所陈述内容的否定。共10个,出现592次。
(1)不354例,表叙说的否定。大多是对动作或状态的否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没有”等。如:
《称》160上:家若不乱,亲臾存也。
又:《经法》130例,《经》133例,《称》71例,《道原》19例。
(2)弗36例,《广雅·释诂》:“弗,不也。”如:
《经·正乱》101上:累而高(100下)之,部(踣)而弗救也。
又:《经法》6例,《经》6例,《称》14例,《道原》9例。
(3)还有:“无”105例、“莫”15例、“非”11例、“毋”39例、“勿”15例、“未”16例、“微”“1例”。限于篇幅问题,此不赘述。
六、语气副词
语气副词是表肯定否定、判断、疑问等语气的词语。共14个,出现118次。
1.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
(1)当14例,一般用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应该怎么样。可译为“会”、“应该”、等。如:
《经法·国次》9下:禁伐当罪当亡,必虚(墟)其国。
又:《经法》9例,《经》3例。
(2)必46例,作状语,表前后事理间确定不移的关系,如:
《经法·亡论》57下:凡犯禁绝理,天诛必至。
又:《经法》28例,《经》7例,《称》10例。
(3)信6例,表真实。常用于叙述句或疑问句。可译为“的确”等。如:
《经法·论》49上: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极,度之稽也。
又:《经法》3例,《道原》2例。
(4)实8例,表对动作行为的真实性的强调,或者表对事物情状的强调。可译为“确实”等。
《称》146上3:亡者臣,名臣也,其实虏也。
又:《经法》2例,《称》5例。
(5)还有:“反”17例、“固”7例、“果”2例、“然”2例。限于篇幅问题,此不赘述。
2.表疑问语气。
(1)何10例,表反诘语气或感叹语气。如:
《经法·四度》42上:以强下弱,以何国不克。
又:《经》6例,《称》2例。
(2)其5例。一般用于句首。如:
《经·行守》135上(2):夺之而无予,其国乃不遂亡。逆节梦(萌)生,其谁骨当之。
又:《经》3例。
3.表敬副词,表对人尊敬。
(1)请2例,表说话人对对方的敬意。可不译。如:
《经·成法》120上:请问天下有成法可以正民者?力黑曰:然。
又:《经》1例。
(2)敢1例,多用于表谦虚、有所请求的场合。可译为“冒昧地”,或不译。如:
《称》162上:敬朕(胜)怠,敢朕(胜)疑。
(3)谨2例,表恭谨、谨慎之义。一般用于谓语前,表说话人对对方的尊敬。如:
《经法·名理》74下: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又:《经》1例。
(4)敬1例,表谨慎严肃的态度。可译为:“认真地”等。如:
《称》162上:敬朕(胜)怠,敢朕(胜)疑。
七、关联副词
关联副词常在句子或小句中连接前后两项,配合上下文义表顺承或转折关系。共3个,出现45次。
(1)又8例,常用于谓语前,表更进一步或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如:
《经法·四度》41上:已逆阴阳,有(又)逆其立(位)。
又:《经法》3例,《经》3例,《道原》1例。
(2)乃36例,用在判断句的谓语前,兼有系词的作用。也可加强判断,说明事实正是如此。主要表在某种情况之后,紧接着又出现了另外的情况。可译为“(于是)就”、“(于是)才”等。例如:
《经法·论约》67上:功合于天,名乃大成。人事之理也。
又:《经法》7例,《经》25例,《称》3例,《道原》1例。
(3)即1例,表动作行为很快将发生,如:
《经·本伐》129上:成功而无以求也,即兼始逆矣。
八、余 论
从以上七大类70个副词来看,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词,其中情态副词比较少,只占副词的3%。而否定副词使用最多,占副词的47%,而“不”字占否定副词的72.4%,提供了否定句以“不”字作为主要标志为发展趋势的印证。就使用情况来看,这些虚词很多都是从先秦继承下来的,同时也是战国时期最常用的副词,甚至很多至今还在使用,例如:“不”、“先”、“尤”等,而且意思也没多大变化,比如:他不想去了/书的印刷质量不好。这里的“不”与《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中的“不”的用法是一样,既可以否定动词,也可以否定形容词。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后代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得到印证。就副词的功能类别来说,跟现代汉语基本一致。但还不够完善,发展也不够平衡,很多词的用法比较单一。
综上所述,《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中的副词现象对汉语虚词史的研究无疑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对它们进行研究,可以补充副词研究的某些空白区,对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虚词用法以及以后虚词的演变历史有着积极的补充意义,同时对促进上古汉语的语法研究也有一定的意义。
[1]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5.
[2]杨伯峻.古汉语虚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张显成.简帛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古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郭锡良.古代汉语[M].天津:天津出版社,1985.
[6]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H121
A
1006-5342(2010)10-0077-03
2010208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