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乾坤
——浅析汉字与汉文化*
2010-11-17唐剑锋
唐剑锋
(喀什师范学院 人文系,新疆 喀什 844000)
字里乾坤
——浅析汉字与汉文化*
唐剑锋
(喀什师范学院 人文系,新疆 喀什 844000)
汉字是汉文化传承的纽带,汉字形体是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投影。研究汉文化必定离不开汉字。本文主要分析了汉字与汉文化的密切关系,首先从古汉字的构形上了解汉字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信息,其次以汉字为本体探究出汉字所衍生出的文化现象。通过汉字可了解到汉民族丰富的汉文化信息。
汉字;汉文化
中国文化,是用世界独特的文字——汉字所负载的文化。中国人发明的汉字,是人类社会文字史上的奇峰,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根基和中华民族的魂魄。它不仅一笔一画、一撇一捺地契刻在龟甲兽骨上,铸造在青铜器皿上,雕琢在鼓形石器上,而且也写在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甚至写进每个中国人的心灵里。那什么是文化呢?关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至今有一二百种之多,如果从广义上说,泛指人类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既包括人类超越本能而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也包括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专指代表一个民族特点的精神财富,包括知识、信仰、习俗、道德、法律、艺术、心理、价值观念等。[1]我们这里说的文化主要指的是广义上的文化。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一书中说:“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2]也就是说,文字属于文化的范畴,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文字对文化的从属地位,即文化是一个巨系统,文字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汉字与汉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下面试着从两个方面,简单地分析汉字与汉文化的密切关系。
一、从古汉字本身的字形结构看汉字所体现出的汉文化信息内涵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它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它在自身的构形中蕴涵着丰富的汉民族文化信息内涵。我们主要依据甲骨文、金文以及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3]小篆字体等古汉字的字形结构,从中可领略到汉民族丰富多样的文化风格。
汉字记载并反映了汉文化。汉字、汉语词的构成理据和词义演变,常能直接再现古代汉文化的面貌。比如,甲骨文中已经有“牢”、“宰”、“家”等字,从字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字描画的是牛圈、羊圈、猪圈等,由此可知殷商时代畜牧业已经相当发达,对牛、羊、猪等动物都已进行人工饲养和驯化了。“牧”从牛、或从羊,右边是一个人手拿棍子之类的东西,象一个人在放牧牛羊。“为”甲骨文从爪,从象,意思是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怎样驯服象来帮助人们劳动。还有如“牵”、“犁”等字,都说明牛在农耕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另外,甲骨文中“渔”的异体字是“”,“网 ”以及用“网”作偏旁构成的许多形声字,都反映了先民们已经会使用钩、网、叉等工具捕鱼逮兽,进入渔猎生活的时代了。
汉字中凡与房屋住宅有关的字,大多为“宀”部、“广”部或“厂 ”部。“宀 ”部的甲骨文字形是“”,《说文 》:“交覆深屋也,象形。”“宀”字之所以与房屋有密切关系,是因为人类远古时为了避暑御寒,抵御禽兽的侵害,住进天然的洞穴或构木为巢。随着社会与人类自身的发展、进化,古人慢慢走出潮湿、黑暗的洞穴,或从树上下到地面,在劳动中学会自建房舍,“宀”正像古洞穴形或远古时房屋的外形。“广”《说文》:“因广为屋,象对剌高屋之形。”现在很多以“广”为部首的字,仍有房屋之义。“厂”《说文》:“山石之厓岩 ,人可居,象形 ”。“宀 ”部、“广 ”部和“厂 ”部充分反映出中国古代先民的建筑和居住环境的文化景观。
比如中国的姓文化。“姓”,《说文》解释说:“姓者,人之所生也,……从女,从生,生亦声。”我们看到在中国古老的姓当中,有相当数量的都是女字旁,如姜、姬、嬴、妫、姞、姚、娀、姒等,这反映出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说明我国古代确实存在过母系氏族社会的文化信息。
现在跟钱币有关的字,如财、货、贡、贫、赈、费、赏、赠、贪、贷、赊、贿赂之类,都属贝部。贝不过是一种介壳,为什么可以用它来表示钱币的含义呢?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释说“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可见中国古代曾经使用贝壳当作交易的媒介物。秦以后才废贝行钱,但是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文字的形体上,仍保留着它的初形。
汉语中用来表示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的汉字,都从心旁 (或心的变形 )。比如思、想、忘、忠、恕、怒、怨、愁、怡、忆、忧、恼、惮、怕、恭、慕等。这是古代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心理反映,我们的先民认为“心”这个器官是专管人的思考的,“心”才是思维的器官。孟子说:“心之官则思”,就是明证。鉴于先民们的这种文化认知,于是在造字时,留下了一大批从心旁的表示思想、感情的汉字。
《说文解字》玉部,收汉字 124个字,描写了各种玉的名称、光色、声音及玉制器物、治玉行为等。这说明我国古代对玉的重视程度。把玉看作一种祥瑞之物,须臾不可离开,即便是人死后也要含玉、佩玉。同时,我们也可从中了解到当时古人的一种审美意识,古人认为玉是最美好、崇高而圣洁的灵物。[4]
说到古人的审美意识,我们不妨来看看古人对“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例如“美”,《说文解字》说:“美,甘也,从羊大”,“美”像一个大羊头。中国人喜欢说“挂羊头卖狗肉”,可见这羊头是好东西。羊是吉祥的象征。曾有一个日本学者从这个“美”字出发,从视觉、味觉、触觉、经济的角度四个方面,阐述中国古代人的审美意识。但也有些甲骨文学家认为,“美”字并不是一个大羊头,而是一个头戴羽毛的装饰品而正在跳舞的人。中国人最早的审美感,起源于对音乐、舞蹈、绘画的美的感受,是同巫术有关的。“喜”字,甲骨文形体像置鼓于木架之上,像正在击鼓,是那鼓的优美的声音引起中国古人的喜悦之情。“乐”字,甲骨文像把丝绑附在木器之上,像一种叫做瑟的乐器。罗振玉说:“从丝附木上,琴瑟之象也。”这说明中国古人的快乐感情是对于音乐的感受而生的。“吴”字,即古“虞”字,同“娱”相通。从口从夭,像一个正在舞蹈着的人,他的大脑袋向着左右倾曲着。这就是《周礼·乐师》中所说的“人舞”。夭加口为吴,吴是“歌且舞”的意思。它表明歌唱和舞蹈引起中国古人的美感。“吴”再加上“女”就成了“娱”,这表明审美对象是边歌边舞的女子;“吴”加上“虎”头,则为“虞”字,它强调审美对象是一个头戴虎头面具跳舞的雄壮男子。古人的这些审美意识、美学思想、歌舞文化,让后人通过汉字得以了解、认识。[1]
总之,汉字 (尤其古汉字)中蕴涵着极其特殊而又丰富的文化信息,涉及到衣食住行用娱等各个方面。它折射出古代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各种古汉字都为我们后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明提供了极好的鲜活的史料,是中国文化活的化石。
二、以汉字为本体看汉字所衍生的文化现象
汉字是以单音节的形式来构词的,从汉字的外形上看,汉字四四方方很规整,它的每个音节书写在纸上所占有的空间是相同的。无怪乎钱穆老先生在他撰写的《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中国文字亦可说是中国人独特创造,而又别具风格的一种代表中国性的艺术品。我们只有把看艺术作品的眼光来看中国文字,才能了解其趣味。”每一个汉字的书写都带有一种美感,象是绘画一样,因而产生了书法这一独特艺术。汉字字意非常丰富,可以表达很抽象的概念,让人产生很抽象的思维和联想,培养中国人抽象和理性的思维能力。
书法、篆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自古及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以及大家们所创立的多种体式和门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大艺术奇观。
对联,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特有形式,是汉语与汉字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它离合字形,巧妙地编成对联,有机趣、益智、娱乐之功效。
字谜和隐语,都属谜语中的门类。它们是依附汉字的独特结构而形成的。据《玉泉子》记载,唐代淮海大明寺的西廊,前照壁上有一幅字谜:“一人堂堂,二曜同光。泉深尺一,点去冰旁。二人相连,不欠一边。三梁四柱,烈火而燃。除却双钩,两日不全。”原来该字谜说的是“一人”就是“大”字,“二曜”是日月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明”字,“尺一”即十一寸,合起来就是“寺”字,“点去冰旁 ”即“水 ”字,“二人相连 ”,是“天 ”字 ,“不欠一边 ”,是“下 ”字 ,“三梁四柱 ”且“烈火”就是繁体的“無”。“两日”被“除却双钩”,剩下的就是“比”字。此字谜经过这样一番拆连拼合,其谜底就是“大明寺水,天下无比”。原来是说淮海大明寺的水,是天底下最好的。再比如《世说新语·捷悟》“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因“合”字拆开就是“人一口”,所以,杨修便猜透了曹操的隐语含义。
另外,文人还利用汉字特有的构形模式,创造了许多妙趣横生的诗文,如回文诗、宝塔诗等。回文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种较为独特的文学体裁。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世界上仅为中国所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据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解释:“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它是既可顺读又可倒读的诗体,无论怎样读意思大同小异,颇具欣赏价值。它将汉字遣词造句的独特奇妙之处发挥得淋漓尽致!
再比如据说是秦少游写给苏轼的一首《赏花》诗:
如果将该圆形字图,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成内容为:“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的诗文。这 14个字组成了一首七言绝句,每个字出现两次,文字处理的技巧高超,读来也让人赏心悦目,别有情趣。
这种反复回旋阅读的回文诗,是利用汉字独有的字形特点,用别具一格的形式创造出内容丰富,妙趣横生的诗文,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成为中国汉文化独有的一种诗歌形式。
宝塔诗,顾名思义,是指形状像宝塔的诗。如唐代白居易曾写过这样一首宝塔诗:
这种诗歌从形式上看就让人备觉新奇,与诗文相合,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流动美感。正是由于汉字的这种独特外形,给予诗歌以外观庄重整齐的风格,令人不得不赞叹汉字如此神奇精巧的结构。无论是回文诗还是宝塔诗,它们都是牢牢依附于汉字方块字表义特点和形体结构才得以存在。
另外,根据汉字的字形,还产生了一些表词形象生动的词语,如井田制,八字须,八字脚 (步),田字格,国字脸,人字形,之字路,丁字尺,工字钢,十字架等等。
正是因为汉字具有如此神奇的功能,它才表现出汉字文化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属性。何九盈先生在他的《汉字文化学》一书中说到:“汉字涉及到万事万物,方方面面;汉字文化自然也会涉及到万事万物,方方面面,‘字里乾坤’很恰当地表达了汉字这一特性。”汉字,不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造就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同时还创造了世界上独特辉煌的中国文化。我们通过汉字的古文字字形以及以汉字为本体所产生的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可以探究出汉字深厚的文化内涵。
[1]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何九盈.汉字文化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王宁,谢栋元,刘方.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 [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H030
A
1006-5342(2010)10-0082-03
201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