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英亲属称谓的差异及其翻译

2010-08-15马正义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血亲汉英归化

马正义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广东 广州 511370)

汉英亲属称谓的差异及其翻译

马正义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广东 广州 511370)

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导致两种亲属称谓系统的不同。如果直接把汉语亲属称谓移植到英语中,往往会引起意想不到的文化困惑甚至震惊。因此,了解汉英亲属称谓的差异以及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有助于我们从语用对等的层面正确地翻译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文化差异;翻译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语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不同文化由于历史传统、民族心理等差异导致了称谓语体系的不同。了解汉英称谓的差异,探究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对于翻译工作者非常重要。

“称谓”与“称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有密切联系,应当加以区分。祝畹谨在《汉语称呼研究》一文中指出,这两个词的含义和侧重点是有区别的,“称谓”是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称呼”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称呼语更多用于当面称呼,称谓语更多用于背面指称。一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如父亲、母亲、爷爷、伯父、姨父、姑父等等。本文将依照梁真惠(2002)的观点,把亲属称谓再分为亲属称谓和仿亲属称谓。

以往关于称谓语以及称呼语的论著大多是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找出不同并指出差异的原因,但鲜有涉及如何对负载社会文化内涵的称谓语进行翻译。本文拟就中英文化差异导致的亲属称谓在翻译中的困难进行尝试性探讨。

二、亲属称谓及其翻译

由于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 总体来说,汉语称谓语要比英语称谓语繁杂细致的多。就亲属称谓而言,汉语要区分血亲姻亲,如伯父、叔父、姨母和伯母、婶母、姨父;区分宗族非宗族,如爷爷、侄儿、孙子和外公、外甥、外孙等;区分父系母系,如叔叔、姑妈、堂兄和舅舅、姨妈、表兄等;区分长幼辈份,如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等,哥哥姐姐也还要分为大哥、二哥,大姐、二姐等。而英语的亲属称谓就显得简单得多,仅用几个词就能全部涵盖,如 grandparent(爷爷,外公,奶奶,外婆),brother(哥哥,弟弟),sister(姐姐,妹妹),uncle(伯父,叔父,姨父,舅舅,姑父),aunt(姨母,伯母,姑妈,婶母,舅妈),尤其是cousin一词身兼数职,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没有血亲姻亲,宗族非宗族的区分,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表姐(妹)全部用这一个词表达。中英亲属称谓的一繁一简充分体现了两个民族社会文化结构的巨大差异。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基于血缘宗族基础上的,中国人有着浓厚的血亲宗亲观念。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外延家庭)反映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四世同堂,光宗耀祖的观念意识。与父权社会相适应的传统伦理观念极重视亲疏之分,内外有别。此外,中国传统社会有着极为严格的等级观念,讲究辈份年龄,长幼尊卑。而西方文化非常推崇个人主义,强调独立的人格和个性。年龄,资历和经验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优越感,相反,他们所看重的是权力和能力(贾玉新,1997)。此外,西方家庭模式是典型的核心家庭,只有父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他们把亲属关系看得较淡薄,直系旁系,宗族非宗族,血亲姻亲的区分对他们意义不大,稍远一点的亲戚都直呼其名。因此,除了极个别的汉语亲属称谓能在英语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词,如爸爸(father),妈妈(mother),儿子(son),女儿(daughter)等,绝大多数都无法找到外延内涵完全一致的英语称谓语,造成翻译中的极大困难。

汉英亲属称谓的巨大差异决定了翻译手段的多样化,需要根据语境动用种种不同手段来解决这些因差异而产生的翻译难题。传统上的常规翻译手段,无论是音译、直译、直译加注、意译、活译、释义还是新造,基本上都可以归结为异化和归化两大途径(徐丹,2001)。异化指的是吸纳外语的语言方式,引入新的表现法;归化则是指使用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异化和归化是互为对立的一对矛盾。异化顺应了文化融合的趋势,使一种文化特有的东西为另一种文化所认识,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方便,然而异化产生的译文能否被广泛接受,总是有赖于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归化可以完全避免这个问题,还能充分发挥译语的优势,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但归化只是固守各自的语言传统,对文化融合的趋势反映漠然,对跨文化交际没有积极的帮助。异化和归化的矛盾如此对立,我们该如何取舍呢?我们可以看出,异化和归化又是互为补充、互为依存的。成功的翻译是能够找到二者的平衡,而不是走任何一个极端。所以化解矛盾的关键在于“适度”二字。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繁杂,反映了独特的汉化,在翻译时我们最好尽可能的采用异化,体现其与英语国家的区别。但也不能完全不考虑英语读者的文化接受能力,也要适当使用归化的翻译方法。下面是亲属称谓翻译方法的几点建议:

一)直译加注

首先了解英语亲属称谓的13个名词(father, mother, son, daughter, brother, sister, uncle, aunt, nephew, niece, cousin, husband, wife)和几个修饰词(great, grand, step, half, first, second, in-law),它们可以表示所有的辈分、同胞血缘关系,而在汉语称谓中,血亲传统上分为“九族”,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长幼序列为“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因此在翻译时,应通过直译尽量保持源语的指称意义。若由于文化间差异,直译不能充分再现原文内涵的,还需在译文后加注(文世武,2004)。如汉语中,亲属分两大类:一类为血亲,另一类是姻亲。汉语称谓中内外有别,而英语中却内外不分,血姻含混。例如,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英语则统称为“grandma”和“grandpa”,如要区别地翻译,外婆可用“my maternal grandmother”和“on the mother’s side”,奶奶可用“my paternal grandmother”或“on the father’s side”这类表达法予以说明,如要表示曾祖、高祖或曾孙、玄孙辈则需great或grand的重叠使用。

二)类分法

汉语称谓中常用数字表示排行,如“大哥”、“二哥”、“三弟”、“四妹”等,在英语中并没有这种习惯。这样,在汉译英时无疑会出现两种语言文化交际间的矛盾。若把汉语中的“排行+亲属词”译为英语中的“序数词+亲属词”,虽语义上并非完全对应,如直译“大哥”为“the eldest broth er”,四弟为“fourth younger brother”,二姐为“second sis ter”,等等,就显得生硬。若想在翻译中做到汉英完全等值,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你好,表哥”总不能译成“Hello, my-male-cousin-on-mother’s or -paternal-aunt’s-side-elder-th an-myself”。即一种语言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有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这时,就最好采用归化的方式,做泛化处理,即粗略翻译为“brother”或“sister”,其特点是:不标明亲族是父系的还是母系的,不标明亲属是直系的还是旁系的,不标明亲属的排行顺序,只标明尊卑辈分。通过这种方法,近似地译出该称谓语,从而达到译文读者的理解。按照英美人的习惯,也可以把伯父、叔叔、姑夫、舅父笼统地译为“uncle”,或按其文化背景,同辈兄弟姐妹间直译为名字,甚至晚辈有时也可直呼长辈姓名,以示平等。

三、仿亲属称谓及其翻译

仿亲属称谓是一种泛化的亲属称谓,即为了表示礼节、亲近等,用亲属称谓来指称非亲属成员。仿亲属称谓在汉语中用得非常普遍,这与英语基本不用仿亲属称谓形成巨大的反差。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如果采用异化方式,直接移植汉语用法容易引起突兀困惑的感觉。例如,如对陌生的男人称“叔叔”、“老伯”、“大爷”,对陌生的女人称“阿姨”、“大婶”等,甚至还常常听到“警察叔叔”、“护士阿姨”这样的称呼。这种仿亲属称谓语把陌生人当成是家庭成员看,用以缩小陌生人与自己的心理距离,使对方能消除戒备心,即俗话说的“套近乎”。这类对陌生人的仿亲属称谓在英语中就没有对等词,翻译应该使用归化的翻译方法,用“Sir”或“Madam”来替换,或干脆省略称呼直接用“Excuse me”。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仿亲属称谓常用于故事中的人物,有时成为小说人物名称的组成部分,与人物融为一体,无法分开。而译者往往是直接移植这些仿亲属称谓,殊不知译文可能会引起英语读者的混淆和疏离感,甚至会产生极端的反应。而像张(大)哥,李(大)姐这类仿亲属称谓在汉语中几乎演变成了一个通行的称谓习惯,若一概译成“Brother Zhang” “Sister Li”之类的带有宗教色彩的英语称谓,极易产生以上那种困惑、惹笑和疏离的感觉。翻译时可以根据实际关系的远近译出名字或译成Mr/Mrs/Ms/Miss+姓氏。另外,对于以叔、婶、伯、姨来称呼的仿亲属称谓在英译时也不宜直接以Uncle或Aunt来套用,因为在英语文化中Uncle或Aunt一般是未成年的孩子用于称呼关系极密切的父母的朋友,而一旦成年,他们又会改口用Mr/Ms/Mrs/Miss来称呼。

四、结语

汉英亲属称谓语义上的差异可以说是使用上差异的一个反映,而使用上的差异又可归结到文化因素。中英两种亲属称谓系统都有着极端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的特殊内涵,要在这两种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称谓语体系之间进行对译,译者还需深入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在实践中选用合适的称谓语翻译方法以便让译文读者自然地接受译文。对文化上存在差异的语言材料进行翻译时,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应该异化还是归化。异化和归化都是有效的翻译手段,二者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翻译中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翻译者一定要把握好异化和归化的“度”,而“适度”与否,应根据实际的文化、语言环境来判断。

[1] 祝畹谨. 汉语称呼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梁真惠. 汉英称谓的差异及其翻译[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2.

[3]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 徐丹. 英汉亲属称谓语差异及其互译[J]. 中国科技翻译,2001,3.

[5] 文世武. 论称谓的“非映射性”[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Kinship Terms Translation

MA Zheng-yi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ead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ystems of kinship terms. If we put Chinese kinship terms directly into English, unexpected cultural shock would occur. Therefore,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ystems of kinship terms an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origins lying behind will help us translate kinship terms better.

Kinship Terms; Cultural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H059

A

1008-7427(2010)03-0108-02

2009-01-15

猜你喜欢

血亲汉英归化
归化(双语加油站)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